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研计划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研项目进度计划管理初探
摘要:计划管理是为确保项目达到既定目标所必须的一系列管理过程与活动,计划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科研项目同工程类项目相比,有着创新性强、不确定因素多、研发周期长、课题范围广、项目风险高等自身特点,本文以某科研专项工程为例,针对项目特点,结合实践做法,阐述了科研项目计划管理方法及建议。
关键词:科研项目;进度计划;控制
1项目计划管理
项目计划管理是项目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项目目标控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计划管理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系统性。科研项目由诸多子项目组成,各个子项目之间、子项目内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相互影响,须利用系统的计划管理进行整合。动态性。项目的环境和条件常处于变化之中,使计划的实施偏离项目基准,因此计划要随环境和条件变化不断调整修改,以保证项目目标完成,这要求计划管理必须具有动态性。
2某科研项目特点
某科研项目有着创新性强、课题范围广、参与单位多、研发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等特点,需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思路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2.1创新性强
探讨新跨越行动引领下的电力科研企业
[摘要]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在科技创新大会中部署启动了“新跨越行动计划”,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各地区电力企业纷纷响应号召,“聚焦能源电力科技前沿,紧密结合实际”,大力开展电力企业工作实践活动,一时间电力行业发展态势良好,营造出和谐向上的发展氛围。近两年,在我国政府大力扶持与调控之下,各地区电力投资金额不断增加,以科技助力电力发展呈现出常态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新能源被运用于电力工程中,低碳化发展特征明显。结合电力科研企业实际情况,在新跨越行动引领下如何进一步强化综合计划管理体系,规范发展秩序,是当下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根据《能源互联网“1597”重点攻关计划》文件内容,可以发现电力科研自主创新已经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向,因此,建议综合计划管理人员把握外部环境发展趋势,致力于维护企业内部管理秩序、优化综合管理体系,加大对核心技术的攻克力度,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创新科研管理服务,以此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文章简要阐述了综合计划管理,分析了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及其重要意义,对电力科研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问题、新跨越行动引领下的电力科研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对策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跨越行动;电力科研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全过程控制
结合目前部署的“新跨越行动计划”,根据有关单位提出的“五个坚持”“五个新跨越”,各地区电力科研企业需要坚持加强自主控制力度,尽快实现科研技术对电力新领域的攻克与跨越,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深入探究能源互联网核心内容。为了进一步辅助电力科研企业“新跨越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帮助企业有效实现跨越目标,要加强对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构建力度,分析目前管理体系仍然存在的问题,比如龙头导向不明显、数据整合不到位、全过程控制问题等,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加强制度与机制建设,完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为电力科研企业的有效运营提供保障[1]。
1综合计划管理概述
有关数据研究表明,2019年我国主要电力企业科技投入资金约为746.7亿元,其中包含:389.9亿元的电网企业投资、139.1亿元的发电企业投资与217.7亿元的电建企业投资;2019年我国电力企业申请的国内电力科研专利40108项,授权28872项,有效153784项,申请的国外专利1406项,授权904项,有效3253项,目前已经研发出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电力科技研究成果。结合2019年的实际情况,2020年预计约为7.38万亿千瓦时~7.45万亿千瓦时,预计同比增长2%~3%,预计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投产量约为8900万千瓦,占总发电新增装机量的75%。由此可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电力行业发展态势迅猛,新能源发电成为我国电力发展的主要趋向,如何更好地践行新跨越计划,是电力科研企业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是电力科研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是规范企业内部有序运转、控制企业内部结构稳定的关键手段。结合上述资料可以发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电力科研企业对“科技促进电力”的研究力度会不断加强,且“低碳”“智能”“数字化”成为开展电力科研研究活动的关键词。面对已经全然不同的发展环境,电力科研企业要想维护自身发展稳定性与可靠性,就要正确认识综合管理计划本质,考虑企业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整合企业年度计划目标,优化设计发展方案,统筹综合发展战略,制订综合管理计划,且控制各管理计划之间的协调性[2]。在电力科研企业中,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就是指对企业内部的编制、上报、审批、执行、协调、考核综合计划的全过程管理,目的在于统筹企业核心资源,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保证企业的各项电力科研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落实新跨越计划[3]。
2综合计划管理体系
结合电力科研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包含企业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系统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内容,是现阶段各地区电力相关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构建综合计划管理体系,能够有效落实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战略思想,梳理“三抓一创”的管理思路,提升企业内部工作控制力度。要想构建完善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就要树立“制度完善”“指标科学”“流程清晰”“调控有据”的目标。在电力科研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实际构建的过程中,建议工作人员要明确计划管理负责机构,提出分级管理策略,明确综合计划的执行层、管理层与决策层。首先,决策层主要是电力科研企业各级专业管理部门的“三重一大会议”,由专业管理部门领导班子人员构成,总体统筹各管理机构的综合管理工作,负责制订综合计划、调整综合计划管理方案、审批综合计划管理制度、对综合计划管理运作情况提出建议或者意见、监督综合计划管理方案执行情况、协调各专业综合计划。其次,管理层主要是电力科研企业的“发展策划部”,负责编制电力科研企业的综合计划,汇总、上报、下达与报告常态性工作情况,负责优化综合计划方案、定期向决策层汇报执行情况、组织编制阶段性执行报告、编制汇总综合计划方案、开展综合计划考核工作[4]。执行层是电力科研企业各研究单位的“指标分管部门”,负责提出各单位的专项计划,负责落实、管理、细化指标,负责定期提供指标分析资料,负责优化、协调综合计划建议。要想构建电力科研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就要树立“完善制度”“指标科学”的基本目标,建立健全综合计划管理制度,全面规范编制、审批、执行、监督与考核流程,促使综合计划管理工作规范化开展;还需要结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细化工作指标,促使工作指标覆盖电力科研企业的各个环节。
电力公司计划管理论文
1.综合计划管理难题分析
1.1指标任务的分解与平衡。
对于省级电力公司而言,综合计划管理最大的难题就是将指标任务分解到市、县级供电公司并确保指标任务之间的平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电力公司在上报综合计划之前,需要不同供电公司之间、不同专业条线之间做好反复的沟通工作。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效果并不佳,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公司领导层直接决定。
1.2指标执行情况的跟踪与分析。
目前,大多数电力公司能够跟踪综合计划的执行情况,并且能够定期通报下属单位的实际执行情况。指标执行跟踪的难题在于,如何分析实际与计划的出现偏差的原因。除此之外,如果有效保障指标执行情况跟踪反馈的及时性,目前下属单位只有在综合计划主管部门的时刻催促下,才能按时提交相关数据。
1.3虚拟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虚拟团队由跨时空、跨组织的成员组成,主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完成特定工作。由于从事电力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的人员较为分散,在工作空间与时间上均有所差异,因而具有虚拟团队的特征,虚拟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成为各界人员研究的课题。
电力企业计划管理方法反思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内电力企业市场大环境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分析了电力企业实施综合计划管理的重要性,找出了目前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实施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策略
引言
很长时间以来电力企业的工作重心就是计算电力管理目标、计划基础条件以及策划经营方式,显然,这些工作重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电力企业应该进行综合计划管理。电力企业属于电力市场关键主体,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有效提升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保障企业经营趋势稳定及决策连续,以便于有效实现经营性战略目标,实现这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实行综合计划管理[1]。
1电力企业进行综合计划管理的重要性
机载电子产品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探析
摘要:为解决企业传统生产计划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当前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特点,在企业生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以作业任务为驱动的计划管控模式,建立了机载电子产品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构建了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业务模型,对生产计划的管理流程进行了梳理,实现了从交付需求到主生产计划、所级生产计划、部门作业任务下发及反馈确认等业务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实现了一种作业任务反馈的遍历算法。该系统的实施使企业实现了生产计划管理信息化,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执行效率。
关键词:生产管理;生产计划;数据集成;迭代算法
0引言
航空机载电子产品包括电源模块、通信模块、处理模块及存储模块等电子模块,以及机箱、接口、电子显示器、数据电缆及其相关的应用软件。随着我国航空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机载电子产品在飞机整体设计中的成本逐步提升,其产品的性能及质量直接影响了飞机整体的性能发挥,在航空产品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1]。在国家战略背景下,国防建设及支出长期稳定投入,军工企业科研项目及军工产品生产订单大幅增加。而航空机载电子产品研制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研制周期长等特点,导致其产品生产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的发展趋势。军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不同于民用产品生产,不仅受到资源统筹、计划平衡、计划变更管控的影响,更容易受到国家政策及国际形势的影响。传统的生产计划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航空机载电子产品生产的特点,在传统生产计划管理模式下,生产计划与生产现场协同不足、计划变更频繁、产品生产周期不断延长,严重影响着产品的计划安排,从而限制了产品交付[2]。因此,需要进行生产计划体系梳理,形成以作业任务为驱动的计划管控体系,实现以月度计划为载体的计划考核评价体系以应对生产计划体系的改变。
1业务模型
1.1计划类。(1)主生产计划:某一型号产品在具体时间段的生产计划,来源于产品订单需求或交付需求,对相同产品型号的交付需求可合批生成主生产计划,对交付需求数量高于生产通过量的交付需求可拆批生成主生产计划。(2)预投产计划:对产品交付需求数量预估生成的主生产计划,在交付需求下发前进入投产状态,待交付需求下发后对预投产数量进行核减。(3)所级生产计划:是对产品生产节点管控、产品结构管理的执行计划,确定产品生产节点构成及各节点计划完成时间,可由产品BOM结构生成部件计划。(4)计划基类:主生产计划、预投产计划、所级生产计划继承于计划基类,计划基类将各计划中的共性数据及方法进行抽象。
1.2任务类。(1)部门作业任务:依照所级生产计划中各生产节点的要求生成,下发至各科研生产单位的执行计划,生产环节完成后对该节点的部门作业任务进行汇报。(2)任务调整记录:生产执行部门可发起任务拆分及时间调整流程,经生产管理部门审批后可生成该部门作业任务调整记录。(3)任务基类:部门作业任务、任务调整记录继承于任务基类,任务基类将共性数据及方法进行抽象。
科技计划管理现状分析(共3篇)
第一篇:科技计划管理机制研究
1德国科技计划体系
长期以来,德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重点科技领域的科技计划实现对科技的引领、指导与宏观管理;德国科学基金会(DFG)通过资助科学家自由探索研究、特殊领域研究、重大研究计划以及青年人才和团队建设来促进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研究的发展。为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社会形势,2006年,德国联邦政府出台了第一个全国性、跨部门和跨领域的科技发展战略———“高技术战略”,以此为抓手,聚焦尖端技术未来重点发展领域,以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确保在未来重要市场的领先地位。随着气候变化、人口结构转变、疾病传播、原材料紧缺等全球性挑战的日益严峻,联邦政府强调技术变革应为人类利益服务,在2010年将“高技术战略”的重点从原先的17个技术领域的开发调整为面向气候/能源、健康/营养、交通、安全和通信5大需求领域的创新。2014年,联邦政府再次调整“高技术战略”,使其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并将创新范围扩展到社会创新。目前,“高技术战略”确定了6个重点领域的科技计划,促进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扶持中小企业研发等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以及10个针对重大需求、需提出系统解决方案的专项计划。目前,德国形成了由领域科技计划、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专项科技计划和国家科学基金计划四类计划为主体的、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科技计划体系。德国联邦科技计划由联邦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进行组织实施与管理,其中,联邦教研部(BMBF)是联邦政府最主要的科技主管部门,掌管近60%的联邦政府研发经费,主要负责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生命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科技计划。目前由联邦教研部负责的科技计划主要有“可持续发展能源研究框架计划”、“健康研究框架计划”、“原材料经济战略计划”和“安全研究计划”等。联邦经济与能源部(BMWi,原联邦经济与技术部)是联邦政府第二大科技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创新政策和产业相关研究,管理能源和航空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及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计划。目前由联邦经济与能源部负责的科技计划包括“第6能源研究计划”、“电动汽车信息通讯技术资助计划”、“联邦政府航空战略”、“中小企业创新促进计划”以及“风险资本补助计划”等。联邦其它有关部委,如联邦农业部、交通部、环境部等管理与本部门职能相关的科技计划。目前由农业部负责的科技计划主要有“生物经济政治战略”、“可再生资源替代石油”、交通部负责“可持续交通计划”、环境部负责“气候保护2020行动计划”等科技计划。除部门各自负责的科技计划外,联邦政府跨部委科技计划采用联合管理、联合资助的组织实施方式,参与部门按领域分工管理计划中某一部分,主管该计划的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德国联邦16个州政府在科技事业方面均享有自主管理权,可组织实施针对本州的科技创新计划,也可在协议基础上与联邦政府共同承担对科技计划的资助,例如“精英大学计划”、“高等教育公约”等。各州的科技计划由各州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对于联邦和州共同资助的科技计划,德国科学联席会(GWK)负责协商、确定双方资助比例和组织实施方式。
2德国科技计划预算与管理机制
2.1德国科技计划的预算机制
德国科技计划预算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经费经议会批准通过,议会批准的预算经费由财政部拨付给各部门。具体而言,德国联邦科技预算的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体现了自下而上、上下协调及独立监管的特点:(1)联邦部门预算草案编制阶段。由财政部下达预算编制指导与要求各部门在3月1日前将本部门科技支出需求上报财政部财政部第一次汇总各部门支出需求形成联邦科技预算草案。(2)审计与修改阶段。财政部将联邦预算草案提交联邦审计局审计局对预算草案的合规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财政部与各部门协商对审计后的预算草案进行修改财政部第二次形成联邦预算草案,待提交联邦政府。(3)联邦预算案的审议与决议。财政部向联邦政府提交预案算草案联邦内阁通过后,议会对预算草案进行审议(包括“三读”审议和两院通过)议会批准预算案财政部向各联邦部门拨付预算款。
2.2德国科技计划的委托管理机制
怎样做好项目计划监管工作
项目策划对项目设计工作具有统领性指导作用,是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项目计划管理的基础,项目设计工作开始时,就应认真做好项目策划工作,编制项目策划文件。编制项目策划文件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全面覆盖项目主要设计工作。策划文件应包括项目设计涉及到的各专业所有主要工作内容,特别是影响设计直线工期的内容,要保证不缺项、不遗漏。否则,必然会影响项目的整体进度。②策划文件进度安排应合理、可行。进度安排应密切结合设计流程,以设计流程为主线,结合流程上各专业设计工作的合理时间进行进度安排,重点保证互提接口时间,同时充分兼顾各专业设计人员的平均生产能力和设计中的不可控因素,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在优先保证直线工期上进度安排的同时,适当调整非直线工期的进度安排,以使各专业劳动力输出相对均衡。③特殊专业设计工作进度安排要有一定的弹性。项目设计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很多,有些也并非设计单位可以完全控制,如水库工作、环保工作等。因此,在编制策划文件时,对于难以控制的设计内容在进度安排上应保持一定的弹性,尽量避免因进度频繁调整而引起的计划失效问题。水电站设计工作涉及水库、环保、水工、机电等数十个专业,项目经理仅仅依靠个人能力是难以编好项目策划文件的。因此,在编制策划文件时,项目经理应和各专业充分沟通,先行协商确定直线工期上各专业的控制节点,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各专业设计工作的进度安排,形成完整的策划文件。编制策划文件可以考虑采用网络图方法,这样不仅专业间逻辑关系清楚,而且进度调整方便。强化专业管理是项目计划管理的核心在平衡矩阵式项目管理模式中,项目经理对项目成员的控制力较专业设计部门要弱,对项目成员收入水平的影响也十分有限,同时在设计环节之后,还有校核、审查两道环节,这些都是项目经理难以控制的。因此,项目经理虽然被赋予了进度管理的职责,但由于设计自身的专业性和平衡矩阵模式下项目经理的非独立性(仍然隶属于某一专业,在行政上缺乏相应的权利),项目管理仍然要依靠专业管理。在平衡矩阵模式下,加强项目管理就应进一步强化专业管理,使专业管理成为项目计划管理的核心。强化专业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专业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强大的隐形驱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和“催化剂”,它可以把企业员工紧密的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步调一致,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努力。②提升项目策划文件的权威性、严肃性。项目策划文件是项目计划管理的基础性文件,是企业按照合同要求完成设计工作的保障性文件,企业应通过各种行政手段,提升策划文件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要严格控制策划文件的调整,促使各专业设计部门想方设法完成生产任务。③进一步强化专业室管理工作。各专业设计部门要赋予专业室充分的人力资源调动权限,减轻专业室主任的生产科研压力,使其有足够的权限和精力从事专业室管理工作。同时,要提高各级对专业室工作的认可程度,在晋升、收入等方面充分考虑,以吸引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从事专业室管理工作。④完善考核分配体系,制定配套的激励与处罚办法。一是要在院级层面建立完善的项目考核及费用分配体系,在费用分配时不仅考虑完成的工作量,同时考虑工作的完成时间,两者结合,提高专业设计部门调动资源按计划、甚至提前完成生产任务的积极性。二是要督促各专业设计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劳动分配定额,将职工的个人收入与完成的设计任务密切结合,促使职工通过多干项目来提高收入水平。
落实项目经理项目管理职责是计划管理的灵魂平衡矩阵式项目管理模式较职能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有了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项目经理,项目的统筹安排和综合协调工作得到了加强,项目管理变得更加的专业化。因此,在平衡矩阵模式下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就要充分发挥平衡矩阵模式下项目经理角色的作用,使得项目经理成为项目策划、项目执行和项目管理工作的核心,将落实项目经理项目管理职责当作企业加强计划管理的灵魂来抓。落实项目经理项目管理职责主要应落实以下职责:①落实项目经理的项目策划文件编制职责。计划管理部门在向项目经理下达生产任务的同时,要对策划文件的编制提出时间要求,同时要组织对策划文件编制的全面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对于编制较差的策划文件,要责成项目经理重新编制,直至合格。同时,计划管理部门也可以策划文件编制范本,指导项目经理编制策划文件;②落实项目经理的进度管理职责。计划管理部门可定期对项目策划文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通报,并将检查结果和项目经理工作费用挂钩,将所管项目的执行情况和职务晋升及日后项目经理聘任挂钩,促使项目经理积极履行进度管理职责。落实项目经理一定的技术决策职责。在以专业管理为基础的技术管理体系下,企业应制定各级产品、各级人员技术管理职责规定,赋予项目经理一定的技术决策权限,使其在权限内可以及时、迅速的做出相关技术决策,提高技术决策的时效性。④落实项目经理的费用管理职责。一是要赋予项目经理设计费用的分配权利,使得项目经理在安排生产任务的同时,可以向有关专业生产部门明确费用,做到任务和费用同时下达,调动专业生产部门执行项目经理决策的积极性。二是要赋予项目经理设计费用的统筹规划职责,使其在安排设计工作时必须综合考虑设计费用的开支情况,保证合同任务的执行情况和生产费用的支出情况基本协调,避免生产费用不足的问题。⑤落实项目经理的业主管理职责。在项目计划管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业主要求和实际工作出现偏差的情况,此时要通过项目经理及时的向业主说明情况,同时将业主的相关合理要求通过项目经理贯穿到设计工作中,在提高设计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业主对项目的满意度,有效弥补由经营部门单一进行业主管理的不足。发挥计划管理部门的监督协调作用是计划管理的重要补充“权利失去监督容易滋生懒惰”,计划管理部门对项目策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不仅有利于项目经理自觉组织实施项目生产工作,而且,监督过程中计划管理部门可以主动的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协助项目经理实施项目管理工作,促进项目生产任务的按计划完成。在平衡矩阵模式下,项目经理的“权力”较弱,对各专业设计部门的约束力也不强,缺少计划管理部门的监督与协调,项目经理将会面临设计任务难以妥善安排、专业接口得到不及时落实、协调工作难以见到实效、各专业工作积极性差等问题,影响项目设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发挥计划管理部门的监督与协调作用,借助其行政上的约束力量,将会对项目经理项目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计划管理部门的监督协调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实施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项目计划管理动态跟踪系统。#p#分页标题#e#
目前,设计单位都存在着项目多、计划管理部门人员少的普遍问题,1名计划管理人员往往负责着10多个项目的计划管理工作,依靠传统的管理手段,计划管理人员很难高效地掌握诸多项目的生产进度。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带来的多项目管理优势,开发符合企业管理体系的计划管理动态跟踪系统,将极大的提高计划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利于计划管理部门开展多项目精细化管理工作。②计划管理部门的监督协调要紧紧依靠项目经理。项目讲理是项目生产组织实施工作的责任主体,它对项目策划文件最为熟悉,对各专业工作也较为清楚,项目生产过程中初期监督协调工作应由项目经理负责。当项目经理协调工作难以开展,或者难以奏效时,再由计划管理部门进行协调,这样可以把有限的管理资源充分利用。③计划管理部门的监督协调要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在“金字塔”式企业权利等级制度下,每级或每个人对资源的调动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当某级的监督协调工作难以发挥作用时,要善于利用高一级人员的管理权利来促使监督协调工作的实施,最终要以解决生产问题为最终目的。④计划管理部门在计划管控方面应重点突出,紧抓直线工期上控制性节点。企业中的项目有大有小,进度要求有急有缓,因此计划管理部门在计划管控方面应综合权衡,对于重点、难点项目应重点管控,在全院范围内筹措资源,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切实提高重点、难点项目的进度保障支持力度。同时,在某一项目的进度管理工作中,要以直线工期上控制性节点为重点,以设计接口为突破口,以理顺各专业设计输入目的,做好单个项目的进度管控工作。⑤要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基础和协调管理能力的计划管理人员。计划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基础和协调管理能力直接影响问题协调的效果,对于水电站勘测设计管理这样涉及多专业、多领域工作,任何个人在起初工作时都是难以完全胜任的。因此,企业要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参加各类设计联络会、技术协调会、技术评审会和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企业计划管理人员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为其更好的开展计划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做好项目策划工作,编制全面、合理、可行的策划文件是项目计划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平衡矩阵式项目管理模式下,进一步强化专业管理的核心地位,有利于发挥专业室管理职能,有利于发挥专业管理的规模经济效益。落实项目经理的项目策划职责、项目进度管理职责、一定的项目质量管理职责和项目费用管理职责,可以提高项目经理的“权威”,提高专业生产部门执行项目经理决策的自觉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平衡矩阵式项目管理模式下项目经理角色的作用。针对项目经理职权弱这一平衡矩阵式项目管理模式固有的缺点,计划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项目经理实施职责权限的支持保障工作,加大对项目经理反映的生产问题的监督协调力度,在逐步落实、提高项目经理项目管理职权的同时,弥补项目经理项目管理工作的不足,两者相得益彰,共同作用,促使项目设计工作顺利进行。认真做好项目策划工作、强化专业室管理作用、全面落实项目经理各项管理职责、充分发挥计划管理部门的监督协调作用是平衡矩阵模式下促使项目设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四大要素。在该模式下开展计划管理工作,就是要尽力使这四大因素协同作用,以充分发挥企业各种资源的合力,最终实现企业计划管理工作的目的。
作者:陈军强 单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科研类班组管理论文
一、背景及问题
根据班组长访谈和对班组的问卷调查,发现五院科研类班组建设工作还“欠一些火候”,特别是管理效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科研类班组管理效能提升的问题,本文课题组查阅有关班组建设的理论书籍,借鉴其他央企的有效做法,多次实地调研基层班组建设情况,同事间头脑风暴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其中的核心就是通过研究、探索科研类班组的内在规律,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认识,把班组建设工作真正作为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从源头抓起,调查科研类班组的建设现状,找准工作“短板”,科学地确立班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推动班组建设工作创新奠定扎实基础。
二、经过及主要做法
为进一步提升五院科研类班组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采取“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准确了解科研类班组管理现状五院共有1315个班组,其中科研类班组683个。为了解基层班组员工的工作状况,查找科研类班组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升科研班组的管理效能,根据相关理论,本文课题组开展了一次五院科研班组员工工作状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工作目标和计划、工作效率和质量、学习和培训情况、压力和激励情况、班组长领导力等五个方面。问卷调查采取匿名制形式,由课题组直接把问卷发放到员工手中,员工独立完成之后密封上交课题组,全程没有班组管理人员干预。第二步:锚定短板,深入分析影响管理效能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结合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本文课题组深入调研并综合应用管理学中的“X理论”、“Y理论”、“Z理论”分析得出班组管理效能“短板”和需重点提升的要素项。通过对科研班组员工工作状况的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科研班组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五院的科研班组管理对于“Y理论”和“Z理论”的应用比较到位,人性化管理和企业文化都做得不错,对于“X理论”的应用比较欠缺,科学管理的建章立制还不够完善,执行力不强。第三步:提升五院科研类班组管理效能的对策研究根据科研班组管理效能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必须从计划管理、学习管理、激励管理、现场管理、班组长领导力五个方面入手,强化对“X理论”的应用,将国际理念与班组建设实践相结合,集成国际、国内班组管理的先进方法、工具和模板,归纳总结现有的班组管理经验和案例,为班组建设开辟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体方案如下:
1.班组计划管理提升
班组计划管理,就是围绕单位年度发展目标以及上级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计划,以提高集体与个人的工作效能,确保各项工作围绕组织总体目标高效开展,最终顺利完成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指标。根据五院的科研任务特点,班组计划管理的思路是“制度统一化、模板差异化、实施信息化”,即在制度上统一要求制订周期性计划,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小结;在具体表格模板上采用适合各自工作特点的计划填报模板;在计划管理的实施上采用信息化支撑系统。通过优秀的计划管理,使班组计划既产生于工作目标又服务于工作目标,切切实实给班组以及个人的工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确保实现企业总体发展目标。
2.质量管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