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研单位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研单位信用管理思考
摘要:科技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工作中引入信用管理机制是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和重要环节。本文通过梳理国家科技信用管理建设现状,阐述科研单位实施科技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分析科研单位信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科研单位信用管理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科技信用,信用管理,信用评价
近年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作出重大调整,全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加强科研单位科技信用管理,既是规范科技创新活动,增强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基本条件,也是引导和完善我国科研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1国家科技信用管理建设现状
加强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及机制建设是开展科技信用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十五”以来,针对我国科技界存在的科学研究自律规范不足、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国务院及相关主管部门以优化学术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从制度和机制建设两方面加强科技信用管理。
1.1不断完善科技信用管理制度
围绕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国务院及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涉及项目立项、实施和验收等各环节,对优化学术诚信环境发挥了一定作用。2004年11月,科技部出台《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将科技信用定义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或机构的职业信用,是对个人或机构在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正式承诺、履行约定义务、遵守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能力和表现的一种评价。作为整个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文件,提出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引入“信用管理”,开启了国家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及监督机制的创新。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信用管理及监督显得更加重要。2014-2016年,国务院及相关主管部门相继了多项相关政策制度(见表1),明确提出了“着力构建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宏观政策、学术民主、学术诚信和人才成长环境,引导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从顶层的规划纲要到具体的实施规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为科技信用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科研单位的后勤管理
一、提高科研单位后勤管理措施
1.健全后勤服务保障制度
不断促进企业内部只为体制的优化,明确每一个生产环节上的负责人,明确生产任务,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形成专门的事物调整机构,做到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确保服务环节不缺位,不断促进后勤工作体系化的实现、提高后勤工作者的工作质量。不断完善工资福利体系,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定要将后勤工作也纳入其中,保证他们能够跟单位其他员工有共同的福利待遇。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强化弹性薪酬的激励作用,实行月工资和工作成绩相联系的制度,提高广大工作者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力。
2.强化后勤服务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科研单位内部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科研机构必须要加强对这些员工进行的培训工作,要从培养、引进和使用等多个环节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促进合理有效的人才保障体系的形成,强化关键岗位人才引进,优化人员结构,专门建立一个能够有效工作的专业性人才团队,积极推行合同聘用制,根据用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形成人才挑选系统。第二,为在职员工提供更多的参加再教育的机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科学装备开始问世,其对水、电、温度等工作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还有一些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的细节越来越严厉。这对后勤服务保障和后勤人员的工作质量提出了严格的限制标准,后勤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各项知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科学机构的发展,提高新知识、新技术学习应用能力,提高自己的各项机能。第三,科研单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拓展招聘渠道。根据市场上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解决自己的人力资源问题,根据工作任务,从市场或劳务公司选聘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解决保证单位发展过程中对各类人力资源的利用状况。
3.后勤管理的绩效考核
这项工作的开展对整个科研单位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跟其他一些普通的经济组织形式对员工的考评一样,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而是为了保证产生某种良好的效果。比如,突发水管爆裂,经过连夜抢修后,保证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将损失降到最低,这就是它的绩效。一个科研单位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还跟它所处的环境的整洁与否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所以对于这项工作也应该纳入到考评范围内。后勤每一个工作环节上都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每项工作都付出了工作人员辛勤的汗水。对研究所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就是后勤工作的工作成效。考评工作的最终的考评对象其实就是看各项工作是否达到了在维修前、完成前预期的效果,最终的效果能然否与计划好的一样。如果这项工作和规定的标准要求相符合那么就可以进行其他工作,直到符合要求、验收通过。所以,相关机构必须确立明确的工作效果考核标准,确保各项实际工作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油田科研单位设备资产管理探索
[摘要]设备资产是油田科研单位的重要科研资源,管好用好设备资产是提升油田科研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标志之一,是企业降本增效的主要途径。文章根据笔者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出设备资产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油田;科研单位;设备资产;管理
1引言
设备资产是科研单位为科研生产、经营管理而持有的科研仪器、设备以及其他与科研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一般可分为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细类。笔者所在的单位是油田企业的重要科研单位之一,有设备资产数千余项,账面原值近两亿元。设备资产是保障科研生产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管好、用好设备资产,使其发挥最大效益,需要管理人员找准设备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形成科学完善的设备资产管理体系,健全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
2设备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设备资产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总的来讲,多年来油田科研单位的设备资产管理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也制定有相应的设备资产管理办法,但相当多的管理制度只是为了通过验收、评估等各种考核,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操作性,存在有章不依,制度落不了地的情况。导致设备资产投资早期把关不严,可行性论证欠缺,购置随意性大等问题。设备资产购置往往是只要本部门、本单位有需求,即使没有明确购置计划,也可随时提出购置申请,缺乏整体计划性,出现资产重复购置现象。同样的资产工作内容,不同部门却存在不同的配置标准,导致各部门之间互相攀比,竞相提高设备资产配置档次,出现资产功能过剩,造成资产浪费。
科研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讨
摘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不断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本文根据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提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路,以期加强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科学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思路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预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首次修订时提出预算编制要“讲求绩效”,将“提高预算绩效”列入预算草案及预算执行情况审查结果的报告内容中,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部署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并明确“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使财政资金花得其所、用得安全。加强扶贫资金绩效管理;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得到前所未有地重视,预算绩效管理的加强,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科研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骨干力量,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对构建全新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研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科研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既是单位预算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单位良性循环、有序健康发展的前提保障。
(一)有助于提高单位整体绩效水平。科研事业单位将预算收支全部纳入绩效管理,围绕单位科技创新的职责,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衡量科研单位整体及科研业务的实施效果,评价结果与后续的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相挂钩,不但有助于发现单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和调整,也有利于挖掘单位的优势,不断强化和提升,从而提高单位的整体绩效水平。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仪器设备管理
摘要:科研仪器设备增强了我国科研单位的科研条件,同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例,探讨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在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科研;仪器设备;管理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研单位经费投入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其中满足基础及应用基础性研究的科研仪器设备成为科研设备建设的重点。科研仪器设备是现代农业科学研究的必备硬件设施和技术手段,也是培养综合性创新性人才、体现科研单位研究水平的首要条件。它不仅增强了我国科研单位科研条件,同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我国科学研究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各农业科研单位在科研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涉及人才队伍、资金支持等方面。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例,探讨科研仪器设备在共享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基本情况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于2011年1月成立了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中心(以下简称“共享中心”),由依托院属相关科研单位建设的11个分中心构成。各共享分中心将2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仪器设备纳入共享中心系统统一管理,目前对外开放仪器414台(套),价值约3亿元人民币。共享中心通过制度建设、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部门分割、单位独占科研仪器设备的倾向。2018年在海口市成立共享中心院级实体平台,实验室面积近2500m2,进驻设备的价值近4000万元人民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研发了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服务、预约服务、结算服务,基金服务、统计等多个功能。根据国家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要求,2016年6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组织符合开放条件的11个院属单位,按时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完成了179台(套)仪器设备数据信息更新工作。同年7月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完成了对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信息系统(院在线服务平台)的升级改造,2018年系统已经实现了与国家网络平台“数据上报”。共享中心通过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的建立,大大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为橡胶、木薯等热带作物的基因组测序及注释、功能基因克隆、蛋白质组解析及关键蛋白的功能鉴定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SCI(ScienceCitationIndex,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在开展南繁转基因作物农田生态环境影响与安全评价,转基因生物检测与检测技术和转基因热带作物安全评价技术研究,攻克转基因关键技术,建立高效转基因体系等多个方面,都起到关键作用。随着科研设备利用率和使用率不断提高,服务科研的创新能力逐步提升,服务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包括海南大学、海南医学院、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海洋渔业科学院等院外单位,都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进行了深入合作。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与广东广垦集团公司签订《科研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广垦橡胶加工创新研究中心建设。广垦橡胶集团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研条件和科研实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还利用科研仪器设备数量多、先进性强的优势,先后吸引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南昆士兰大学和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等高校的访问学者来院开展科学研究,并利用科研设备突破一系列科研难题。其中,南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来加工所开展科学研究,利用加工所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交联密度测定仪等仪器,在天然胶乳与纳米二氧化硅共混研究上取得突破。
2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中存在问题
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创新
摘要:文章阐述了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的作用,解析了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的职能,提出了明确权责分工,完善机制设置;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意识;树立创新观念,提高认知能力;完善规章制度,实施严格管理;强化监督检查,构建奖惩机制等加强和创新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职能;创新;建议
1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的作用
行政管理工作对于农业科研单位顺畅高效运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行政管理工作者通过调查研究、信息收集,掌握科研机构的运行状态和最新情况,并向上级领导汇报,帮助领导进行正确的决策。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着科研机构的日常工作能否顺利开展[1]。在一般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人员数量少,责任大,要注重工作效率提升,不断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善于对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各项事务进行规划、统筹、协调,让农业科研单位各部门能够按部就班运转,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从政治、大局出发,妥善分析和处理问题,具有高度的鉴别能力,才能在繁忙的工作中理清思绪并做出正确的决定,完成上级领导指派的任务,确保农业科研机构内部各个部门能够沟通顺畅、相互配合地完成工作[2]。
2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职能解析
2.1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是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最主要的职能,行政管理工作是上级领导部门和下级执行部门沟通的桥梁,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需要按照上级要求对下级执行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下级执行部门能够按照农业科研单位的要求,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并达到预期目标。农业科研单位的行政管理就是要让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进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程序化的运行状态,提高科研单位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3]。
科研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对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不断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提出更好的支撑。但是在科研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不少困难需要解决。文章主要针对西藏部分科研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预算绩效管理主动性不强、预算编制不精准、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不完善、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不够等问题,探索解决方法与对策,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关键词:科研单位;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党的提出要“坚持稳重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对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但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科研单位还存在预算编制不精准,预算执行进度过缓,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预算绩效管理成效不明显。为加快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强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各科研单位应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建立完善本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夯实预算编制基础数据,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切实将预算绩效管理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评价,评价结果有运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1当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预算绩效管理主动性不强
目前,科研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预算绩效管理意识不强。[1]通常是被动按照财政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进行预算编制、预算评价,预算管理主动性不强、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不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部门预算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或者可操作性不强;预算执行时,预算执行进度过缓或者存在无预算支出、随意调整预算等现象;预算评价时,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和标准化,评价考核结果的参考性不强。
1.2预算编制不精准
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
1、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改革需把握的原则
注重“内化”工作,把握“外化”机遇。所谓“内化”指的是,做好思想准备,保证有足够资金购买优质服务,切实做好后勤队伍建设工作,改革后勤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要选好切入点,老院区改革要循序渐进,对于引进社会化服务目的,要具体明确,坚持从实际出发,等到条件成熟后在进行下一步改革,采取市场保护措施。如果是新院区改革,最好是一步到位,积极引进社会化服务项目,一些具备条件的院区可以提前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在实施后勤制度改革前,先要制定人事政策,这是引进社会化服务的基本前提,关于怎样充分发挥后勤人员才能,挑选出真正的精英人才,具体措施可以借鉴农业科研单位的试验场员工分流,通过优胜劣汰方式,把人才分配到真正适合的岗位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院职能部门以及后勤部门联合制定服务项目岗位规范,从原则上说,关键岗位应选派骨干后勤人员,单位社会服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岗位规范。当然,工作过程中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给予员工人文关怀。
2、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改革的发展建议
2.1新形势下后勤发展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后勤发展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重点是为农科院“1+3+X”工程提供有效服务,满足农科院体制改革发展需要,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把自主服务和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后勤管理向社会化过渡,始终围绕管理、服务、保障三个基本目标,建立规范统一的后勤保障制度,提高后勤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后勤改革目标:从科研单位自身实际出发,在新形势下,后勤改革目标应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一体化”目标,这是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必要组织条件。基于当前农业科研单位拥有的资源以及“1+3+X”工程建设需要,整合优化各种后勤资源,包括院区、研究所、试验站、试验基地等,集中后勤资源、统一分配,充分发挥各部门人力、物力、财力优势,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各单位领导应致力于制定科学决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研进步。其次是“社会化”,即后勤社会化改革,关键在于避免科研单位过度参与社会资源分配,实际上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社会力量来运营科研单位后勤服务,让社会分担后勤部门工作压力,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2.2革新管理方式
目前,周围一些兄弟科研单位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采取不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比较合适的改革方法就是采取委托管理方式,包括委托方、方、受益方三大主体。一般来说,院区后勤部门是委托方,而社会专业后勤服务机构作为方,受益方主要是科研单位及其员工。从理论上说,委托管理不会转移后勤资产,只是委托服务活动,通过社会化改革转变传统后勤管理方式是十分必要的。现阶段,后勤服务日益专业化、市场化,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到后勤服务中,推动后勤服务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1+3+X”工程建设不断发展,科研院所重新规划布局,怎样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准确认识后勤保障作用,是后勤管理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思想指导后勤改革,积极探索新思想、新方法,促进后勤服务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