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学探索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学探索

中医外科学教学探索

【摘要】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主干课程,我们对中医外科学各论部分的课程进行整合,用TBL教学法进行教法改革,提高了中医外科学的课堂效果,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对于提高中医外科学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中医外科学;课程整合;TBL教学法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的临床主干课程,其中各论部分的病名繁多、相近,难于记忆和掌握[1],应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厌倦,教学效果差[2]。自2011年4月开始,我院在中医外科学的各论教学中,开展了基于课程整合的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eam-BasedLearing,TBL)的教法改革,报道如下。

1计划与实施

1.1课程整合

阅读全文

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活动探索

【摘要】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幼儿园阶段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就应当以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开展科学活动就应当紧密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去进行科学活动的探索和科学知识的捕捉。

【关键词】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活动;探索

引言:

幼儿科学活动中探索能力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幼儿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让幼儿自主活动,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从而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

一、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活动探究的重要作用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年龄都普遍比较小,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科学活动的探究就要紧紧围绕幼儿产生,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让幼儿的生活成为科学探究的问题源泉。在探索的过程中,必须从好奇、好问、好探究这一过程进行开展,只有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一些趣味的科学知识,幼儿才会对此充满兴趣,才会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在科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就要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幼儿受到实际生活的影响,从身边的自然景物、衣食住行中去探索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知识的存在。

二、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活动探索的有效方式

阅读全文

初中思想政治科学教学探索

一、引言

新教育理念下实现初中政治教学科学化最关键的环节是全面的、深刻的理解新教育理念的内涵,正确把握新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彻底的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将学生推向教学的前沿,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能力,发挥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等潜能,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而非死板的灌输知识,培养学生离开老师后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做考虑。

二、结合思想政治教学解析新教育理念

1.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思想理念,当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更注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口号,真实的反应了教育的服务性和育人作用。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首先应从学生的客观条件、利益等出发,提出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及持续发展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注重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引导学生科学的、有效的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而非将政治理论知识“强硬”的灌输给学生,在非常被动的学习心态下,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将会更强烈,内心的不良情绪难以释放,易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应用思政理论分析客观存在的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才。再次,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学生需求为标准,以教材为参考灵活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初中学生身心正处于发展时期,思维模式还不够成熟,面对一些不良诱惑容易迷失自我,针对这些问题思想政治教学应采用事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心理进行剖析、引导等,使学生能够以政治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保持良好的、积极的生活、学习状态。

2.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

“育人”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现代教育更是将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看成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做出更大贡献并在社会中获得存在感,实现自我价值。初中是向高中、职中输送人才的主要基地,在长期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应试教育约束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想象力、主动思考能力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初中教学改革,过于看重成绩就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死板的教学方式就会压迫学的思维发展,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着“以生为本、育人为先”的理念,新时代的政治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突出“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重视教师职能的转变,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享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权,促进学生个体特性的良好发展。总之,初中是高中、大学教育的基础,全面提升初中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必学做到“以生为主”,学校的各类教学活动要全面的考虑人才培养的长远之道。

阅读全文

视觉文化与科学传播探索

作者:詹琰 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

随着媒介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图像为基础的媒介开始挑战文字和印刷术的主导地位,产生了丹尼尔•布尔斯廷所谓的“图像革命”。〔1〕后来,米歇尔把这种文化现象称为“图像转向”。当代文化的“图像转向”意味着图像不再是表征外在现实或内在情感的工具或载体,而转变为当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既所谓视觉化或图像化生存。〔2〕在视觉的浪潮中,知识图像化已经成为一种知识。这种知识能够拓宽我们的视觉界限,把我们带到肉眼不可视的空间,比如:未来空间、比如微生物世界或者茫茫的宇宙。知识的图像化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公众,在这个时代科学知识已经融入了图像世界,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尽管我们比过去无数世纪的人类更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但今天的科学研究还充满了许多的未知让我们想象,这种想象在很多方面激发了科学更持久的发展,同时也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太空美术”就是我们对于肉眼不可视空间的一种视觉再现,是天文知识和人类对宇宙美好幻想的视觉文本。

1太空美术是一种绘画创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现代科学视野的不断扩大,艺术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展,由此产生了许多新兴的艺术门类,诸如太空美术。太空美术是建立在现代天文科学和宇航科学的空间探测及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绘画的形式来展现宇宙天体真实景色以及未来人类征服太空的构想,被喻为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3〕“太空美术”一词是由1978年美国出版的《太空美术》(SpaceArt)一书倡导和推广的。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太空美术画家米勒(R•Miller),他在这本图文并茂的图册中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太空美术的发展和众多太空画家及其代表作。1990年,英国著名的太空画家哈代(D•A•Hardy,曾任国际天文美术加协会IAAA主席)编辑出版了更为精美的彩色画册《太空美景》(VisionsofSpace)。这本重要的史料性著作介绍了全球几十位太空画家及其代表作,充分展示了太空美术的现状,以及由这些作品中看到的壮丽的太空景观。人类自古就开始描绘和记录他们看到的天体和天文现象,从粗线条的图案直到成为一门艺术,走过了漫长的道路。〔4〕太空美术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宇宙知识的图像化。比如,特鲁夫洛(E.L.Trouvelot)(法国天文学家、艺术家,太空美术先驱)的作品《1878年7月29日的日全食》。第二类是通过美术这种视觉形式,对宇宙中各种人类不可视的场景的想象,比如岩崎一彰(日本著名太空美术家)的《土卫五极地上空的土星》。第三类是人类科技的发展、人和宇宙关系及对此的文化反思,比如麦考尔的作品《在太空中漂浮的城市》。第四类是天文意向画,画面充满象征、梦幻和装饰性,比如加贺谷穰(日本著名太空美术家)的《黄岛星座系列》。在所有的四类作品中,第一类是最具有“科学性”或者说是天文现象的图像化展现。在特鲁夫洛的作品《1878年7月29日的日全食》中,我们可以看到日全食时的壮观景象。而作者的本意只是想记录日全食时的景象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摄影是更加准确和真实的记录者。画面中最先吸引观众目光的应该是色彩,这种黑色背景下的瑰丽的银色渐变,和黑、白、灰带来的视觉冲击,以及圆、椭圆和放射线的组成的图形交融,这种描绘出来的艺术魅力是照片很难呈现的。

和第一类作品相比,第二类太空美术作品留给艺术家的发挥空间更大。从土卫五的极地上空看土星,艺术家给人类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用这样的一个视角,艺术家们演绎了一个绝美的太空图景。这种美不只是颜色、构图的美,还是一种空间想象的美。第三类作品,艺术家借用图画的方式,表达了人与科技、人与太空的思考。《太空中漂浮的城市》,表现的就是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预想,和对人类未来生活方式、生活空间的想象。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家对科技的赞美、对人类“征服”宇宙空间的骄傲。当然在这一类作品中,也有表现出不同思想的画作。比如在戴维斯的《天地大碰撞》中,一颗小行星撞向地球。虽然画家展示的只是碰撞的一刹那,但碰撞后的灾难可想而知。从画作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人类相对于宇宙的“渺小”。加贺谷穰的《黄岛星座系列》属于第四类作品,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自己对于宇宙、太空和人类的热爱,是一种画家情感的宣泄。画面的中心是人物,而浩瀚的宇宙成为背景。作品的借用黄道星座的传说,表现出人类与宇宙的另一类关系。而卡拉耶夫的《宇宙生态》,也属于这类作品,画面用抽象的手法和明亮的色彩表现出宇宙的美丽,和对于这种美丽的赞叹。

艺术领域中的太空美术虽然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绘画,描写相对比较客观,但绝决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复写太空景观事物,而是对已有现实的升华和提高。它将太空世界尽可能的理想化。它需要对已有的形象素材进行新的组合、虚构和建造,也需要夸张和装饰,包含着画家主观想象的成分,具有艺术创作的秉性。〔5〕太空美术是绘画作品的一种类型,绘画是一种空间聚敛,画家在这种空间聚敛中作画。德勒兹认为绘画空间所聚敛的是“感觉”、“力”、“事实”和“事件”。这些日常生活用语都被德勒兹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感觉是超越知性控制的东西;它规避叙事而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又通过神经系统传达信息。感觉是被绘制的东西;绘画就是绘制感觉。而德勒兹是这样解释“事实”和“事件”的,感觉也是通过具象表达的“事实”,它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地点,有具体的表达方式,因此也是“事件”。“事件”就是所感觉的东西,就是以各种媒介表现的东西。〔6〕如果说文字的表述是线性的、是叙事的,而绘画则是立体的、直观的。太空美术就是画家借用“太空”这个“事件”和“事实”来表达“感觉”和“力”的。这种“感觉”的表达是超越知识、超越写实,用色彩、构图等视觉语言表现出来,并通过视觉系统引起观众共鸣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太空美术和大多数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在媒介表现方式和媒介表达效果方面并无二致。#p#分页标题#e#

2从太空美术与太空摄影的差异论

阅读全文

网络科学传播形式探索

作者:张浈 张明伟 周荣庭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网络科学传播模式是对通过互联网进行科学传播一般规律的抽象和总结,其传播内容主要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公共事务等,传播渠道主要是互联网。对学科层次的学术交流,很难选择“科学共同体专业集团内部的科学传播”、“科学共同体子集团内部的科学传播”等概念,类似说法比较冗长,难以理解。考虑到学科层次的学术交流主要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之所以没有选择科学同行这样的字眼,主要是因为在当下的语境中,科学同行容易被理解为科学共同体。学科同行的确定,一般依据它的最高课题、专业团体的成员情况和所读期刊。

一、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简析

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主要指学术交流,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为,论文的传播模式对会议报告、开放课件等具有参考意义。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主要要素包括论文、网络、学科同行,公众也可以参与其中。本文提出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见图1。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其实是一个开放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是一个拥有反馈机制的循环模式,学科同行以网络为载体,在同行内部和公众之间进行科学传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种传播模式中的各个要素。对论文而言,无论是纸质出版还是网络传播或者其他传播途径,要想在作者、读者、资助者间建立互信,必须保证传播信息的高质量。在各种质量保证体系中,同行评议依然是最基本并且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中,同行评议将是一个重要环节。同行评议在传播模式中的位置并无定规,既可以在于网络之前进行,也可在于网络之后进行。该模式中的网络,一方面指论文在网络上实时发表,另一方面指论文在网络上进行典藏,即论文仓储数据库。学科同行需要了解同行的工作,论文得以典藏并能实时查阅,是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该模式中的学科同行,是指能看懂论文并能进行反馈交流的科研工作者。该模式中的公众,除了非科学共同体成员还包括非学科同行科学共同体成员———他们也难以对论文进行反馈,与非科学共同体成员并无太大区别。图1是对学科同行内部科学传播模式的抽象概括,这其实是一种无阻碍的理想描述———论文生产完毕,快速发表典藏于网络,学科同行阅读使用并进行反馈。在实践中,相关工作者正努力实现这种理想状态,其中以开放获取模式(OpenAccess)为代表。

二、开放获取思想与其特点

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也即专业交流,除去面对面的交流,一开始是通过写信等方式来完成,后来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发表学术成果为目的的学术期刊出现。1665年在英国出版的《哲学会刊》(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是最早的同行评议的科学期刊。同行评议是一种科学的专家决策制度,到目前为止仍被公认为最好的一种决策制度。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学术期刊,几百年来为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但是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第一,学术期刊体量有限,一些很好的科研成果、科学思想等未必都能得以发表。由于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学术期刊每期不可能登载太多文章,科学共同体的一些工作和努力毫无疑问就被浪费。第二,时效性不强,不能及时捕捉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在科学高速发展的当代,论文写作到发表之间的周期过长,会影响科学信息的快速共享。有研究者对2006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300名排行中的249名进行了统计,审稿时间不低于2个月的超过50%。第三,期刊价格快速升高,读者不堪重负。纸质期刊价格升高,出版商又通过IP和密码等控制电子版,信息费用被抬高。据LibraryJournal的统计,2004年到2008年,平均价格相对上涨最高的为哲学与宗教领域的期刊,上涨幅度达到178%,最低为数学与计算机学科领域,上涨幅度也达到27%。第四,传播价值无法最大化。学科同行之外的公众,基本不可能订阅学术期刊,当其对某论文有需求时,路径依赖导致其不知也难以查阅。纸质期刊数量有限,不易保存,后来者很难继续利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期刊涨价与图书馆经费减少、网络使用范围扩大与学术期刊电子版访问受限、学术研究速度加快与学术期刊出版滞后等一系列矛盾逐渐凸显,并导致学术交流危机,于是开放获取(也称开放存取)得以提出并逐渐得到认可。开放获取是一种全新的文献出版模式,它由作者付费而用户免费,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获取该学术资源。通过开放获取,科研成果可以直接与公众见面,避开了出版商和其它中介机构,促进了信息传播。在网络作用下,文献检索更方便,典藏也更有技术保证。

三、开放获取案例研究———以PLoS、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例

阅读全文

欧盟框架项目科学传播探索

作者:李秀菊 张超 任福君 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

欧盟自1984年开始实施连续的科学研究政策,这方面的政策主要通过“欧盟科研框架计划”(EuropeanUnion'sFrameworkProgrammeforResearch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FPs)开展,至今已有7个框架计划。欧盟科研框架计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官方科技计划之一,是由欧盟委员会发起、欧盟成员国广泛参与的重大科技合作计划。该计划除对欧盟成员国开放外,还倡导世界范围内的多领域合作,已逐步成为内容丰富的全球性科技合作与开发的计划之一,其研究以国际前沿和竞争性科技难点为主要内容,具有研究水平高、涉及领域广、投资力度大、参与国家多等鲜明特点[1]。欧盟框架计划在接近30年执行中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为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盟框架项目中非常重视科学传播内容,希望通过强调科学传播内容来提升科学研究在公众中的影响,促进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欧盟框架项目对科学传播内容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框架项目中设置独立的科学传播项目,二是在科研项目中嵌入科学传播内容。

1政策内容分析

1.1设置独立的科学传播项目

第六框架计划在第二部分“构建欧洲研究区”中设置了专门的科学传播项目,主题为“科学与社会”,研究预算为0.8亿欧元。这个主题下的所有项目旨在促进科学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发展和开展欧洲创新,为科学家的“批判性见解”和对社会关心的问题的反映提供帮助。项目侧重促进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对话[2]。第七框架计划在四大研究计划之一的“研究能力建设计划”中设置了科学传播板块,主题为“社会中的科学”,总预算为2.8亿欧元。这个主题下的项目强调科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与公众要互动,公众要对科技项目知情并参与进来[3]。社会中的科学主题在“能力建设计划”中承担重要的作用,主要目标是建设更加有效和民主的欧洲知识社会,加强科学家与广泛大众之间的深入联系。社会中科学主题是以往框架项目科学传播工作的重要拓展。

1.2其他科研项目中嵌入科学传播内容

除了单列的科学传播项目,欧盟框架项目另一推动公众参与和知晓科学研究项目的措施是在科研项目中嵌入科学传播内容,嵌入是全程式的,从项目申请、项目执行、结题评审以及成果宣传都要有科学传播的内容。欧盟把研究成果与公众交流作为申请欧盟框架计划项目的条件之一,鼓励的科学传播形式包括多媒体、展览、教学与教学材料、公众辩论、研讨会等。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参与人要在适当的时候与研究界之外的广大公众就科学事宜和研究成果进行对话和讨论,与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团体就科学相关事宜进行对话和讨论;在所有级别开展教育合作;开展活动以促进科学研究的社会影响。框架计划资助项目成果评估时要求项目承担人在项目完成60天之内提交相关报告,报告中要对项目的广泛社会效应,特别是公众的广泛参与、扩大影响以及成果的使用和宣传计划等进行详细描述。框架计划对科研项目成果的社会影响有较高的要求。要求项目承担人积极开展专项宣传行动宣传项目成果;通过CORDIS(欧共体研发信息服务网页)服务,以易用的方式促进知识的传播和研究成果的利用;推动与更广泛的大众,包括民间社会组织,而不局限于研究界,就科学事宜和研究成果展开对话与讨论[4]。

阅读全文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策略探索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及变革,我国关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探讨也日渐深入。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得到重视的当今社会,小学科学一项作为基础课程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就我国的现状而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整体偏低。因此,深化对小学科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探索已成为促进我国小学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以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探索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策略;有效探索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飞跃式发展,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打出了“科教兴国”的鲜明旗帜。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小学教育则是打好学习基础的关键阶段。但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失误,当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质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针对这一现状,进一步探索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1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阅读全文

小学科学教学探索(7篇)

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析

摘要:

本文针对小学科学较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关键性论题展开分析,从反思以往教学中的不足出发,总结出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希望可以结合实际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以此来促进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创新

引言

步入2015年以后,我国科学学习的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被重新划定角色作用,变更成为了科学学习的核心环节。加强科学探究,不仅仅能够促进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好奇心,还能在一起程度上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的含义,科学辨认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除此之外,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一直到问题的解决,这前后的过程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的,而这个过程完成之后,学生往往能够锻炼出独立思考以及具备创新特点的科学精神,而这两点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将会有利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