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学实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学实践

文化建设下科学实践哲学论文

一、科学实践哲学的“整体科技文化观”

传统的科技哲学观念包括三个基本假设:第一,科学命题具有普遍性,理论是研究的最终成果,存在一种科学知识从地方性到普遍性的过程,最后的科学知识一定是普遍化的,这个过程被称为“去地方性和去语境化”;第二,实验、观察等科学中因素与理论相比处于从属地位,理论处于第一位;第三,研究的地方性场所、实验建构及所需的技术设施、研究人员所处的特定社会关系网络,以及研究中遇到的实践性难题,都视为科学知识产生的偶然因子。所以在传统科学哲学观念视野中,对科技文化的内容主次地位理解便是:科技知识处于核心地位,具有统御性,因为科技知识是普遍性和适应性的。其他的科技制度、科技教育等往往处于从属地位,是围绕着科技知识进行的,基本构成了“众星拱月”式的科技文化观。而科技实践哲学则不同,在对传统科技哲学批判的基础上,以实践为核心,它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文化观念。第一,它认为根本不存在完全独立的客观世界,“只有介入世界,我们才能发现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实践就是世界活动的一部分。第二,科学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科学知识和其他理论知识相比,并不具有优先性,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科学知识本身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再适应”的过程,而不是“普遍性展现”的过程。第三,观察实验和科学知识本身相比不是次要的,从属的,而是必须的,他们使得科技知识变得“普遍适应”。由于科学实践哲学对科学技术完全不同的理解,其科技文化观念便截然不同。正像第三点所描述的,它认为科学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能分出主次,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地位是非常平等的,构成了“平行”式的整体科技文化观。美国媒介理论家和批评家尼尔•波斯曼在其著作《技术垄断》中曾有深刻的描述。“技术变革不是数量上增减损益的变革,而是整体的生态变革。”在他眼里,新技术的诞生是一堆黑火药里面送入了一个火苗———并不是牛顿范式下机械论所描绘的简单增减替换,而是一个整体的化学反应。技术并非作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生态的整体而存在,“重要的(技术)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不仅仅导致这个技术群的变革,而且也将导致整个相关的社会生态的变革。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实践哲学的整体科技文化观,下面将围绕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科技文化建设来展开。

二、陕甘宁时代科技文化建设成功缘何可能

抗战初期,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便开始着手进行陕甘宁边区建设。当时陕甘宁可以说科技文化全面落后,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知识匮乏。陕甘宁迷信泛滥,广大群众旧意识、旧习惯严重存在;卫生防疫知识空缺,边区疫病肆虐,人畜死亡率很高。农业生产基本是粗放式经营,基本靠天吃饭,使用原始技术和工具,农作物单产低下。工业技术非常落后,基本只有零星的轻工业,严重依赖外援,一半以上县份的人民不懂纺织。二是科技教育落后。陕甘宁边区学校极少,文盲占90%,有些村庄100%的为文盲。曾任边区主席的林伯渠曾经这样描述道:“边区是一块文化教育的荒地。学校稀少,知识分子若凤毛麟角,识字者亦极稀少。在某些县如盐池一百人中识字者有两人,再如华池等县两百人中仅有一人。平均起来,识字的人只占全人口的百分之一。至于小学,全边区过去也仅有一百二十个,并且主要是富有者的子弟。整个边区的中学生是屈指可数的。社会教育简直是绝无仅有的事。”初期文化教育与传播极端落后的矛盾使得科技文化建设形同虚设。三是科技体制空白。由于地处偏远,这块地区基本上没有任何的科技政策支撑,也没有任何科学研究机构涉足,更谈不上科研团体的出现。按照传统科技哲学中科技文化观的观点,在如此愚昧落后的地区开展科技文化建设,应该以科技知识为核心,其他的科技教育以及科技体制为辅,才能真正开展起来。但事实不然,由于陕甘宁边区科技文化建设极端落后,简单地普及科技知识并不能达到科技文化建设的目的。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反而遵照了科学实践哲学的整体科技文化观,每一块都下足了本钱。

(一)科技知识建设

科学知识在传统科技哲学看来是普世的、客观的,不受到任何约束的。但是在实践哲学看来,它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并不具有优先性。要使得科学知识变得“普世”和“优先”,必须辅之其他的技术方法,最难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让受众能够接受。陕甘宁边区当时虽然落后,但是本土的地方性知识基础非常牢固:迷信普及、传统靠天吃饭的耕作等等加剧了科学知识建立其权威的难度。特别要指出的是,科技知识还面临一个比较重要的观念———从事农业生产中传统农民所选择的“安全第一”的原则。詹姆斯•C•斯科特在考察东南亚农民的生存状况后认为,农民经济的活动并不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而是遵从“安全第一”的原则。因为在传统的农业中,农民的生活环境恶劣,依附于地主的情况加上自然规律的不确定性,不得不选择自保优先。“如果说把农民看作面向未来的熊彼德式的企业家,忽略了他的主要生存困境,那么,通常的权利最大化假设则没有公平地对待他的政治行为。”在陕甘宁边区的科学知识建设过程中,边区政府在技术推广和知识普及中最难做的一环也是让大众能够相信并且接受。在医疗方面,边区政府教育和动员群众,同分散在边区各地的二千多个巫神作斗争,取缔他们的活动,揭露他们的骗人伎俩,直接消灭了旧有知识滋生的土壤,为卫生防疫普及铺平了道路。紧接着大力提倡建厕所、立猪圈、挖水井、灭虱子、勤洗晒、新法接生等,改变群众中的不卫生习惯。边区政府充分发挥千余名中医、二百余名西医、五十余名兽医的作用,发动和组织他们到农村或疾病流行地区服务。在农业技术上,边区政府遵照“利用原有的落后生产工具和技术,在可能条件下逐渐进到新的”指导方针,注重推广和发挥新式农作技术和先进工具的重要作用。光华农场成立于1940年,是边区唯一的农业试验场。这里集聚着一批由林伯渠亲自从延安各单位抽调来的优秀的农业、畜牧、兽医专家。尤其是在1942年,甘泉等县流行牛瘟,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光华农场派兽医前往防治,在试制免疫血清和疫苗成功后,用铜制造注射器,用瓷瓶代替玻璃瓶,仅用半年时间,就扑灭了边区牛瘟,在群众中树立起了科学知识的权威。农场推广农作物、蔬菜、家畜良种,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狼尾谷,两年间推广到17个县,面积一万余亩。农场逐步摸索出一些增产丰收的科学方法。诸如,加强试验农场、扩大良种、研究和改良工具、精耕细作、广施肥料、防治病虫害,改进植棉打卡,兴修水利,营造气候林,改良畜种等,改进羊的饲养管理及防疫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利用,对提高作物产量、改变农业落后面貌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靖边农民说:“先种麦子插黑豆,黑豆地里带萝卜,旱涝保收。”就是光华农场向农民推广的结果。经过边区政府不断运用科学技术这一武器让广大群众能够耳闻目睹,尤其是在破除迷信以及医疗上的受益,边区老百姓终于能够接受科技这一强大武器,并且对科学知识开始接受。但科学知识还需要普及,而且科学知识本身并不能代替科学文化建设,科学技术的运用只是第一步,要科学知识扩大范围并且完全占领思想阵地,还需要科学教育的传播建设。

(二)科技教育传播建设

阅读全文

高职科学实践教学教学下农业技术论文

一、围绕目标任务,优化课程结构

农业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以突出应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为原则,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重组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模块化、项目化设置课程,即分为“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模块”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在“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模块”中,把性质相近的课程可综合在一起,如将《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等课程综合为《植物生长环境》,《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可综合为《普通化学》等。再以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标准,有针对性的补充实用性的新知识。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模块”中,要有特定的职业岗位技能方向,课程内容要有明显的指向性,侧重于应用性、从业性,而且以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为主。在“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中,根据学生选择的从业方向,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补充相关知识,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从业要求。

二、根据职业能力,明确课程目标

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极强的行为,教师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要依据课程的目标来制定和实施。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就业为导向,明确而具体地与将来的职业岗位相对接,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创造条件,以缩短高职教育与就业目标之间的距离。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根据专业培养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以及就业需要合理制定各门课程的目标,同时要体现出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以及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

三、合理设计内容,突出技能培养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加强基础实践,整合专业实践,拓展综合生产实践”。基础实践突出以化学为核心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多设计综合性、探究性等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要突出对学生现代生物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实行多课程联合实习和综合教学实习,以实现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训练;综合生产实践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学生的就业尽可能创造条件。通过合理配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按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技能(注重应用性)和综合技能(强调实践性)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突出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的培养,建立“生产体验—技能训练—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

四、依据课程性质,选择教学方法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内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思考

1内科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1.1增加实践课程学时

使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接近1:3,继续加大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重点突出素质教育,使内科学实践教学真正体现知识、技能、素质并重的原则。

1.2将诊断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有机整合到内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技术的内科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眼,动脑,动手,体现内科学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并在治疗方面适当向外科治疗与中医中药治疗延伸,体现全科医学的整合性。

1.3参照《临床助理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的实训内容

规范实训实习项目及制定统一实用的内科学实训课程标准及评分标准,指导实践教学活动,建立更新的适合临床医学全科学专业的内科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阅读全文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就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善用科学实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并且还要将科学实践能力培养延续到课外,为学生推荐一些具有使用价值的科学书籍,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积累科学实践经验,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所研究的问题往往都来源于实践,而研究的方法也取决于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也依赖于实践,最后研究的成果也服务于实践。由此可见,小学科学学习活动有效开展是需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倘若不重视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学习科学也将失去意义。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激发探究兴趣,鼓励学生敢于实践

小学科学是一门非常神奇的课程,尤其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讲,科学课是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最佳的途径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小学生的好奇心入手,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等等方式认识更多科学现象,掌握更多科学规律与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倘若要到达这样的教学目标,则教师必须在科学课设计方面追求新颖,要突出科学活动的趣味性,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兴趣;这样学生就更加容易与教师产生互动,为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以及科学教学有序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水是怎样溶解物质”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准备食盐与高锰酸钾,并且设置问题“谁的溶解更低调?”小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形式感到十分好奇,怎么会用拟人化的方式来阐述这个问题呢?为什么溶解现象可以用高调和低调来区分呢?这个问题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他们更加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后续,教师可以分别演示这种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将食盐放入水中,学生们看到很快就获得了无色、干净的溶液;当把高锰酸钾放入在水中之后,学生们看到了紫红色的溶液。两种不同的现象,让学生逐渐明白了为什么教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学生更加渴望自己通过实践去证明“谁的溶解更低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手实践验证了这个问题,而问题的答案是“食盐的溶解当然更为低调,因为溶液无色、干净”。因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重要,而我们也应该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

二、精心设计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规律,并且科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设计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要能够引导学生按照规范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要尽量避免因为实验操作的随意性而出现操作风险。例如,在教学“物体浮起”这部分知识时,物体浮起的实验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通过物体形状的改变能够产生浮力的变化”这个原理。对于小学生来讲,这个原理比较抽象,很多学生都不太能够理解其意思。因此,为了能够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笔者认为在实验设计上要尽量简单地,适合学生进行操作。比如,可以利用水槽、水、橡皮泥这些物品来作为实验道具。为了加强实践效果,笔者建议在开展实验之前,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看一看哪个小组能够让块状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同时,还必须对实验要求提出明确的规定:第一,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完成实验;第二,只能使用教师所提供的这些实验物品;第三,严格规范进行实验,保持桌面整洁。这个实验本身就具有“玩中学,做中学”的学习特点,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书籍,培养学生实践精神

就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仅凭短短的几节课提升小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课内延续到课外,从课本拓展到课外书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笔者会给学生推荐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尽量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比如《科学改变人类生活100个瞬间》、《十万个为什么》、《走进自然》、《昆虫记》等等科普类书籍。这些书籍都非常适合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而学生也可以从中自主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为了保证阅读效果,我们还需要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要求每名学生每一学期阅读两类科普类书籍,每两周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成功。首先,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科学知识以及这些科学知识的应用原理;其次,还可以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与阅读科学书籍的方法;再次,让学生谈一谈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最后,教师对读书活动进行总结,筛选出一些具有学习价值的成果推荐给全班学生。不仅可以组织读书活动,而且还可以组织展示小发明的活动。比如,在教学“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利用废弃的材料制作一些小乐器;之后,教师还可以将设计与制作作为活动主题,让学生展示一些自己的小发明。例如:自制羽毛球、自制易拉罐压路机、自制简易电风扇等。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事业,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需要学生多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教师则要为学生尽力提供良好的探究环境、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掌握技能,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阅读全文

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摘要]通过举例说明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了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以及教师从事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科研实践;物理化学;教学

物理化学是一门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公式多,推导复杂的学科特点。初学者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授课时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现象,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加以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络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困惑,展示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另外,物理化学中化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从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在物理化学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结合生活实践之外,教师应该适当阐述理论公式的实际科研来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科学前沿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实例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科研能促进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当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阅读全文

小学科学高效教学策略

小学生对于外在环境的认知正处于快速提升的阶段,此时他们对于外部环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去引领他们对于大自然的探索和身边事物的思考,从而能够使学生总结出一些收获和对身边事物的新的认识。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教育的启蒙,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主要学科。通过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主动参与课堂、探索知识,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进行高效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善于探究外在事物

小学生应该善于探索观察外在事物的发展变化,只有善于观察才能继续下一步的探索研究,但是孩子们对于外在事物的探究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老师们进行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对一些事物主动探究,将传统课堂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们对所要探究的事物产生兴趣之后,才会激发孩子的潜能而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教师在小学生探索过程中应该巧妙地设置一些悬念和问题,激发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当孩子们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应该告诉孩子们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并且从多方面、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在观察天气的变化情况时,老师们可以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啊?这样的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如果孩子们不知道怎么说,可以继续提示今天的天气要穿什么衣服?引领孩子进行思考。然后告诉孩子们可以用不同的感官去描述天气的变化情况,再把它们记录下来。在孩子们记录的过程中,引进云量、气温、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等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给孩子可以利用这些现象和符号去描述天气。当孩子们思考探究完之后,打开课本向学生讲解书本上的方法,使小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积极进行科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味地学习课本上枯燥的知识,难免会让学生感到厌烦,无法集中注意力,从而导致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引导孩子进行有目的的科学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增长孩子对新鲜事物的认识,同时能够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将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孩子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同时,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在实践中,应该明确探究对象和探究目的,通过科学实践活动自己动手去解决一些问题,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实验现象,详细记录所发生的情境,争取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去了解现象发生的原因。例如,在“体验静电现象”这一章节中,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出现静电,可是我们要如何去感受静电的存在呢?静电在日常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分组讨论,让孩子们利用身边的资源去说明静电的存在,将抽象的名词通过实践去具体化。组长用气球与同学的头发摩擦,最终发现气球能够将小纸条吸引过来,证明了静电的存在,将这种奇妙的现象记录下来后去深入探究静电现象。此时老师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孩子去尝试自己定义静电:为什么摩擦会使气球粘上纸屑呢?是所有物品进行摩擦都会产生静电现象吗?通过老师的进一步追问,使得学生继续利用其他材料去实践,从而对静电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具体。通过有趣的科学实践,能够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孩子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的提高,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在学生进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粗心或其他原因产生一些差错和错误的结论,老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打击孩子继续实验的信心,而是要鼓励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并且继续尝试,找出错误的地方加以改正。在实验结束时,要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例如,在“连接简单电路”这个实验中,需要用导线、电池和灯泡将小灯泡点亮,有一个小组因为将电池的正负极搞反而无法点亮灯泡。此时老师不应该直接点明原因,而是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导致灯泡不亮的原因有哪些,可能是因为电池没电、导线没有连接好、电池正负极接反等一些原因。然后逐个去检查,最终找出问题所在。在“四季成因”的模拟实验中,将四个地球仪摆成一个圆圈,在圆圈的中间放一盏灯作为太阳。通过学生们的反复试验和观察得出:地球的地轴是倾斜的,地球公转到不同的位置,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太阳高度不同,从而产生了四季的交替现象。因此,老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孩子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正确看待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通过实验探究新知识,体会实验带来的快乐。

阅读全文

寄宿制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小学科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基本的科普知识,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提供了条件。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科学教学,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小学科学;实践能力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小学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问题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能力的培养。正是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就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寄宿制小学,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在学校,这种教育模式更加有利于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本文结合寄宿制小学的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个方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调动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科学实践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知识的不断应用、实践积累的,小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在小学教学中,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科学教学中也不例外,科学教学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科学教学起始阶段是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年龄为8~9岁,正是天性发展的时期,因此在课堂中的表现比较活泼,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正常进行。一些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之前会对学生做出一些限制,如课堂上应该坐好;作业要认真完成;课堂上不能随意说话等。有这些“严格的”要求,学生们在上课过程中都会表现比较老实,教师授课会比较“顺利”。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仅能够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教师不了解,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从说起。科学这门学科从来就不是教师的“一家之言”,而应该是学生们的亲身实践。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结合学校的课程安排进行授课。运用1~2节课的时间,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这样就能使科学的学习产生动力。例如,笔者经常会为学生们做一些小的实验,如“云的形成”“自制水火箭”等等,这些小的实验,不仅能让学生们对科学产生兴趣,还能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推动学生去学习。在一次旅游爬山活动中,笔者带领学生向着对面的大山喊话,之后大山传回了回音,同学们大为惊奇,纷纷询问对面是不是有人,于是笔者给他们解释:“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传播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对面的大山,于是又被反弹回来,于是我们就听见了回音。”学生们听后纷纷表示理解,对科学的兴趣更加浓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将科学描述得高高在上,在笔者看来,科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是学生在实践中对科学知识理解的过程。每个人都有探究科学的权利。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二、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书籍,为学生参与科学实践奠定知识基础

小学教材和课程是有限的,课堂上教师教授的知识大部分局限于教材,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说还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探究的知识向外延伸。小学会开设阅读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对提升学生们的科学素养也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所以,在教学之中,笔者会给学生们建议,在阅读课上可以阅读一些科普类书籍。如果在书中遇到不理解或者神奇的科学事件,可以分享,同学们一起探究。事实上,很多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在阅读课上都原意阅读科普类的书籍。一次课上,有一个学生就向笔者提问:“书上说飞机能够飞起来是依靠气压,气压真的能把这么大的飞机托起来吗?”学生们都认为飞机这么大,仅仅依靠气压不可能飞在空中。笔者听到这个问题很高兴,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于是笔者做了一个纸飞机,用硬卡纸当作斜面,模拟飞机飞行的气压。在为飞机提供一个原始的动力之后,将硬纸板始终斜放在纸飞机下方,纸飞机就能长时间飞在硬纸板上方。同学们看到这个实验,很惊奇,纷纷开始动手。阅读能为学生带来更多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阅读科普类书籍。

阅读全文

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生活化初探

摘要:在幼儿园的教学阶段,科学教育需要同幼儿生活实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把科学探索对象转化成身边的相关事物和现象,而且教师应该对幼儿各种喜好具有详尽的掌握,采取合理的模式使得日常生活中内容发展为各种科学教育活动。教育只有回归于幼儿的实践生活中去,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帮助其得到生命体验和真挚情感的目标,进而自主形成认知并且对于能力进行良好的发展,在陶冶人格的同时树立个性。本文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生活化展开严密的分析,旨在提供给实践教学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生活化;策略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内明确的提出了相关的内容,就是幼儿的科学教育属于科学启蒙教育,主要的目标就是将其认识兴趣激发,并培养较高的探究欲望,使得科学教育的展开紧密的联系起幼儿的生活实践,提供给其各种途径进行多样式的探究活动。因此,怎样使得科学知识科学的融合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实践活动以帮助幼儿自主的学习以及体验,为幼儿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和探究的问题。

1将教育空间的空间拓宽,使得教学活动生活化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具有相对较低的认知水平,而且思考能力不高,所以其想象思维的发展要优势于理性思维能力。因此,进行科学教育实践期间,需要推动孩子基于现实生活经验环境下落实思索以及探究。教师教学活动期间的教学内容以及平台设计,应该将传统的完全课堂书本学习模式有效的革新,对于孩子周围事物进行充分的挖掘,基于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贴近孩子生活实际,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可以适应孩子实际需求,进而推动其于日常生活中切身的感悟和领会所学知识内容,培养热爱思考的积极性,和提升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进而达到科学教育实践生活化课堂的最终目标。

2建立起积极的教学氛围,让幼儿舒心轻松地学习思考

在幼儿的学习中,教学环境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的学习中,孩子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教学环境的支持,只有创建积极的教学氛围,才能推动孩子跟环境之间产生良好的作用,实现自身能力的充分发展。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紧密的关联于其周围环境状态,教师要紧紧把握这一元素,于孩子的学习体验中辅助其形成优越氛围。如果孩子进行制作或者思考时碰到了困难,老师应及时的展开针对性的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透视应该多多观察孩子遇到困难的程度,在适当时机提供鼓励和支持。如果孩子遇到了失败的情况,不能即刻进行批评或者提出正确方法,应该让其了解到失败在所难免于生活中很常见,要引领其自己发现不足的原因,进而心生信心更加主动的前行。在动手实践时,应该鼓励大家相互协作以及帮助,树立良好的合作精神以及团队意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