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学技术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乡村成人职教完善策略
本文作者:王洪亮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强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为此我国也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农民教育发展目标:一是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二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是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相当滞后,致使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文化素养、职业技能、观念意识等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扩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规模,通过市、县、乡三级职业教育网络,促进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十一五”期间农村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如何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农业要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农业人才的培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其一,农村成人职业技术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杠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落后地区的决策者和经营者们热衷于加大投入、多上项目、增添设备、增加人员等以扩大外延的形式来发展农业生产,没有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你如果不能生产出科技含量较高并且物美价廉的产品是没有出路的。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农村成人的职业技术教育,把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其二,农村成人职业技术教育是将农业科学技术转化成直接生产力的中间环节。马克思曾论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也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是有一个必要条件的,即只有科学技术被人们掌握之后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在没有被更多的人掌握之前它只是作为意识形态的东西而存在,也就是说从科学技术到生产力形成,中间有个物化过程,这个物化过程就是教育。通过教育把一定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劳动者,再由劳动者把科学技术直接运用于生产领域,这样,科学技术才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每年有’&&&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推广运用的仅占左右,形成规模的不足,这些非常宝贵的农业资源利用率却是十分低下,成果转化率不高。实践证明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被亿万农民所掌握,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而形成规模效益。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成人的职业技术教育,有效提高农民接受与掌握科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其三,农村成人教育是农业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的劳动力。传统的农业生产是小农生产,它的特点是科技含量低、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效率低。它的生产形式也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对劳动者素质的质量要求不高。这种生产形式充其量只能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只有通过农村的成人教育,用科学知识武装农民的头脑,提高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成为高科技农业生产的现实的劳动力。从另外一个角度说,通过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是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再通过其他就业途径,使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以促进经济的高度发展,这无疑是劳动力的一种再生产。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发展
【摘要】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这是对新世纪时代特征的科学概括,也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
信息素养;现状分析;课程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观念、师资等原因相对于城市的教学水平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作为一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也深深的知道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面对的学生是14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是信息技术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必须研究的最为重要的对象,他们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新型人才,必须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同志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这是对新世纪时代特征的科学概括,也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中小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
我国从1982年起即开始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这是中国正式将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到中小学的教育课程中来,同时也让国人看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希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过近20年、三次浪潮、三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大热点领域齐头并进,并且有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部也要求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政策支持,将使我国中小学在近几年内掀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潮。
女性职教发展道路的探讨
一、发达国家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理念的转变 (一)从传统的家政教育向开发女性人力资源转变 传统的教育培训更多地认为女性只适合从事照顾性、服从性和辅助性的工作,女性从事的职业不过是她们家庭角色的社会延伸。这种角色划分低估了女性的能力并僵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工,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4月在韩国召开的主题为“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强调,从发展角度出发,技术和职业技能教育在寻求消除经济的不平等、性别不平等中可发挥积极作用。由此可见,职业技术教育在开发女性潜能,增强女性就业与创业压力,消除性别隔离方面正日益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二)从唯技能的质量观向培养核心职业能力的新职业能力观转变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波恩召开国际会议,专门对女性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及培养目标作出界定。会议认为,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较低层次的、具有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一定资格的女性人才,目标人群是中等教育高级阶段女性,教育内容包括通识教育、实用技术培训及相关理论,但重点在实用技术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转移到培育女性领导能力和主体性创新能力和独立意识方面,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女性开始参与高层次科学技术教育,向新兴高科技、高深学问领域进发,高层次的职业生涯与科学技术教育促进女性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在社会政治、经济、科学研究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三)从“传统女性领域”向“传统男性领域”进发教育普及率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女性展现自我个性、广泛参与社会成为可能。目前,欧洲各国在劳动就业方面,妇女进入劳动市场的比例几乎与男性一样高。并强调女性在非传统领域的发展机会,强化女性职业教育,开发有关提高女性职业能力的训练项目以改善各个教育层次中的男女区隔现象,拓展、强化女性的职业与技术能力。在一些领域,例如医疗和生物技术,妇女构成了高层专业人员的绝大多数。此外,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寻求广告、银行、金融、零售、建筑、广播、房地产和计算机等传统女性领域以外的职业,在传统男性优势领域,如电子机械和土木工程领域等,女性就业也有增加趋势。 二、发达国家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典型模式 (一)美国:多元办学主体、立体交叉的项目设计与完备的法律法规 美国兴办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主要有公立学校系统、企业、夜间学校或暑期学校,以及基督教和其他慈善组织。其中,女子学院提供辅助性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注重女性教育的社会性和职业性。暑期女子学校开展广泛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劳动妇女建立自信,敢于演讲,力争成为工厂领导。基督教女青年会则凸显短期救助功能,1858年,女子基督教会在纽约成立,它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为妇女争取受教育机会,对普通女性进行培训,直到今天,它继续为劳动妇女提供至关重要的服务[1]。美国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计呈现立体交叉的模式。中等学校推广性别平等的教育,建立性别平等的职业教育氛围;社区学院提供复职培训,针对成年妇女设计独特的教育配套措施,鼓励女性继续学习;同时美国采取以试点项目促进专项培训,为了促进农村地区女性接受职业教育,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一系列项目,如致力于打破地理隔阂的“发现”计划和打破行业隔阂的“EVE”项目[2]。政府为各类女性人群提供的其他救助性培训还涉及女性新移民、女性无家可归者、女性季节性工作人员、女性残障人士和女性囚犯等。 (二)德国:多种类型的教育项目,均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校企合作 德国的女性职业技术教育按其培养目标和特色可概括为三种:针对大龄女童的中等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成年妇女的复职教育和促进女性参与高层次科学技术研究的教育。大龄女童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为中学和高中女毕业生引介技术职业工作,为大龄女童进行职业培训提供信息和咨询支持,协助女毕业生寻求非传统领域的职业培训。其中影响较大的是2001年由德国联邦教育部、德国公会联合会与一些私营公司发起的“女孩节”,目的是为培养女孩对多种职业的兴趣,鼓励女学生在科技、贸易等传统男性职业领域内实习或就业[3]。同时德国很多公司、企业、实验室等有关单位会邀请女毕业生参观其工作现场、实验室和办公室,为女生提供一个亲身体验观察职业生活、了解有关领域的机会,给女生讲解贸易、技术、信息技术领域内实习、就业和相关课程方面的情况。 (三)英国:多元项目培训,女性高等教育突出职业性与技术性 英国地方政府开发了许多女性培训小型项目,导向新科技和传统男性职业领域。大批再培训项目为成年女性提供培训,旨在重塑传统的女性职业培训,拓宽培训内容以取代传统相对较窄的培训范围,提高高级技能培训比例,挑战以性别为基础的职业隔离。项目聚焦于一些非女性传统领域,如渔业、印刷、非金属处理、汽车修理与维护、机械工程、电气电子工程、建筑及民用工程等[4]。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发展了大量的女性再就业项目,这些项目对成年女性意义重大。鼓励女性学习新技术项目主要为女性提供微电子和计算机方面的培训,项目课程的开发充分考虑到没有任何相关技术背景的女性的需求,为其提供免费的幼儿看护,解除女学员的后顾之忧。信息技术中心主要为女性提供动手能力培养,提供非传统的技能培训,在介绍学生就业前提供全职的职前教育。青年女性培训计划主要是针对离校女青年的教育措施,培训内容包括工作经历及脱产培训,所有项目都培养五种核心技能,即计算能力、通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灵活的动手能力。此外,还有为女性自主创业而提供的职业技术培训,针对希望重返工作岗位的全职主妇的职业技术培训,兼职工作培训等培训项目。 #p#分页标题#e# (四)日本:完备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立足传统,向男性领域、新兴高科技领域进发 1985-1986年,日本政府先后实施《废除歧视女子条约》和《男女就业机会均等法》,开展“妇女就职活动”,增强再就业妇女的职业适应性。各级政府部门设立“就业促进中心”,每年举办妇女再就业培训班。此外,各地还新建了由地方财政出资兴办的向妇女提供雇佣信息、进行职业指导的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安定所。2003年《单身母亲和寡妇福利法》修改后,日本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单身母亲就业的方案,这些方案提供专业培训,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或者通过补贴企业、激励雇主等措施促进单身母亲的就业机会。日本的女子大学和女子短期大学不断拓宽专业结构,凸显职业技能培养功能。女子大学的学科设置和培养目标的充分考虑日本女性的社会性利益和需求,将传统家政学科导向实用性技能培养,并向男性领域、新兴领域、高科技领域、高深学问进发,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当代女性的多样化兴趣与就业上的需求,开设了以往被视为男性本位的数物科学科、物质生物科学科,还在大学普遍开设女性学研究和课程。短期大学则从过去的培养贤妻良母转移到培育女性领导能力和主体性、独立意识方面。 三、发达国家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经验 (一)法律政策保障女性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发达国家有关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立法都较为完备。美国在不同时期根据其社会经济发展和各方面的要求,适时制定法律,并运用立法手段确保了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日本也是当今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典范,日本建立了严格的职业技术培训制度,各级政府部门建立专门负责女性职业技术培训的部门,通过政策给这些部门规定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些法律政策对于完善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促进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在客观上促进了整个社会对于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 (二)灵活的办学模式拓宽了女性职业技术教育领域 开发多元化的培训项目是发达国家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美国的中等学校推广性别平等教育,社区学院实行女性复职教育,更有致力于打破地理和行业隔阂的试点项目以及针对不同女性群体设立的培训项目等;德国、英国也都致力于开发多元化的培训项目,为有不同需要的女性提供适合的培训,培训类型和形式多样化,培训主体多元化。女性技术教育既重视职前学校教育,也积极实施各种非正规与非正式教育培训。与此同时,各国政府都通过政策或者法律为女性职业技术教育设立专项资金与专门培训机构,社会各界积极为女性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提供人员、技术、资金方面的帮助。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各国各种类型的女性职业技术教育都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女性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美国教育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在女性职业技术教育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英国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动手的能力作为女性职业技能培训的核心能力进行培养。德国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注重女性在就职前进入企业实习,实地参观实验室、工厂,为女性亲身体验职业生活提供机会等,都是学用并重,即学生部分时间接受理论知识培训,部分时间在企业从事生产劳动,进行实践培训。 (四)女性职业技能培训向传统的男性领域进发 发达国家女性职业技术教育呈现出立足于传统领域,并向非传统的男性领域进发的趋势。女性逐渐参与到传统的以男性为主导的政治、法律、建筑等领域。日本的女子大学的学科设置向男性领域、高科技领域进发,提高女性高等教育的培养层次和总体科研水平,让女性进入传统的男性学习和研究范畴,以改变女性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和权力关系。在德国,政府采用一系列措施调动女性创新资源,保障女性科技精英的成长,改变高等教育中自然科学系科和科研机构中女性从业者的比例。 四、对我国女性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分层次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不同区域女性职业技能的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城市女性基本完成了中等教育,不少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为数不少的女性还通过各种渠道接受了职业教育和培训。而边远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还比较薄弱,由于家庭贫困、学习困难、普通教育中较少渗透职教因素等原因,造成义务教育阶段女生升学率低、辍学问题严重、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也相对较低。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和冲击,给女性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而考虑到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差异和已严重影响到女性就业、再就业的劳动素质,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广大女性提供适合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其就业水平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二)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为女性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 职业技术教育应针对女性特点,走多样化办学道路。办学层次上应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初、中、高等相结合的多层次职教体系,发展女性终身职业技术教育;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同时,要实现办学主体的多样化,企事业单位、妇联、科技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个人等都应当参与办学,或组织对女性实施职业技术培训。在投资体制上走教育经费多元化道路,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合理分担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保证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先投资。在教学模式上,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开展网络信息技术教育,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以实地操作和体验为途径的教学模式,提高女性学习的兴趣,以逐步提高女性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 (三)广泛开发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专业,拓宽女性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领域#p#分页标题#e# 有调查表明,大部分女性愿意接受高技能职业的培训,以参与权威性强、技术含量高、以男性为主的职业部门的工作[5]。因此,教育和培训部门在确定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时,应从满足社会经济需求和更有利于女性人才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避免助长“职业性别偏离”倾向。各级政府和行业应当鼓励和支持在权威性较强、技术含量较高职业方面对女性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计划和措施。教育部门应努力争取与劳动管理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增加女性在目前尚以男性为主导的专业的比例;开发有利于女性全面素质提高、适合女性就业的专业;积极有效地对女性进行择业前的职业介绍和指导。
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认识
摘要:
在总结和分析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重点及难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强调实施创新教育模式对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关键词:
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工程实践;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
0引言
自2004年起,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已走过12个年头。全国众多高校在教育部的批准下,建立了智能科学技术学科,逐步形成了包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三层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体系[1]。中南大学的蔡自兴教授在《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纵横谈》中提到智能科学技术学科是以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为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具有高度交叉和多学科融合的特点,该学科包含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属于智能科学技术课程[2]。智能科学技术是一门前沿学科,在社会智能化进程中起着引领和推动的作用。探索出适应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以及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是时代赋予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育的使命。
1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
作者:严雪怡 单位: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关于人才分类和教育分类,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多种分类方法。在这方面,已经有过很多文章作过阐述。自1995年起,以杨金土、孟广平为首的研讨组曾发表过三篇文章,即《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教育研究》1995年第6期),《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巧一16期,《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5期,《职教通讯》2002年第19期)。这些文章都提出了人才分类和教育分类可以相对应地分成四类,即学术型人才—学术教育、工程型人才—工程教育、技术型人才—技术教育、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这个分类方法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但也听到一些不同意见。一是认为杨、孟等人所提出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工业系统制定的,并不具有普遍性,难以概括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等方面;二是认为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属于同一类型,不应分成两类。本文针对以上意见就这方面问题作一些补充论述(对于“人才”的含义,我们一直按照广义的人才概念,将一切有知识、有技能的人都作为人才)。
一、为什么要把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区分开来?
人才分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本文将对形成技术型人才以前的情况作扼要叙述。
(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文字的创造和科学知识的萌芽等因素,开始形成了古代的教育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以学习文字、书本知识为主的早期学校教育,一类是通过学徒制对劳动人民传授生产技能的教育(当时不作为教育)。前者逐步发展成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学术教育,后者是早期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
(二)大工业出现后,19世纪20年代开始培养一种能将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应用于生产实际的新型的应用型人才为了把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培养这种新型应用型人才的两类教育区分开来,国外通常将前者称为学术教育(AeademieEdueation),把后者称为专业教育(ProfessionalEdueation)。这种专业教育的内涵实际上包括工程和技术两个方面。
(三)形成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原因在于技能型人才某些岗位的智能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两个方面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自动化生产的发展使科学原理进一步应用到技能型人才的具体工作上(也可称技术领域),完全改变了原来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主要是提出了智能化要求;另一方面,生产工件不断向大型化、精密化、结构复杂化等方向发展,要求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提高技能等级。在教学计划中,如果要提高技能等级,就要把更多时间用于生产实习;如果要提高智能化方面要求,就必须增加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并相应强化文化基础知识,还要增加学会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课程。但是,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无法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于是在20世纪40一50年代,很多发达国家把原来的职业教育一分为二,在提高技能等级方面要求仍由技能型人才担任,仍归属职业教育;而把提高智能化方面要求改由一种新型的技术型人才担任,培养这种人才的教育称为技术教育(介ehniedEdueation)。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1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高喊的一个口号,需要将其落到实处。在现在教育发展中,有很多教师,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有很多的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重视的不在是让学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学习知识、认识世界。很多教师仅仅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讲给学生听,并没有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且学生缺乏自己动手实践能力。传统的教育方式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更是没有转变,这严重扭曲了我国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意义。很多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成类似于选修课,这也是影响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心理选择,客观上降低了信息技术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我们要跟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不能在一味走传统的道路。
1.2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中小学并没有较多的专业人才熟悉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内容,很多教师没有充分了解现代教育意识以及现代教育观念,普遍觉得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在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授,甚至错误地将信息技术教育当作打字课程进行教授。中小学教师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不能熟悉操作以及使用计算机,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授课,没有结合一些实际状况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这是如今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点问题。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工作
2.1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
中小学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一、印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概述
(一)印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
在2000年11月颁布的《指南和大纲》中,规定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要达到的期望技能与学习目标。《指南和大纲》主要有六个个层面的内容: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层面、社会和道德问题层面、使用IT工具层面、通讯工具层面、技术搜索层面、问题解决工具层面
(二)印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
在印度《指南和大纲》的当中,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说明,也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主要是对以上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一个详细的描述。
二、印度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印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相关人才的增多,其关键在于印度政府和学校的职业化IT教育模式的构建:“产业化的IT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学员在完成基础教育后,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可以直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实现培养相关信息技术人才的目标”。印度的信息技术的教材体系很规范。IT行业的职业技术教材,也有一套规范的求职课程教材。这些都可称之为是现代科学技术教材编写的范例。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及对策反思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各个学校的普及,成为中小学尤其是初中教育的必备科目,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个学校、学生、家长都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收集渠道。进而锻炼学生的信息分析和选择能力。但在当下的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在初中的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和信息密切相关、紧密相连,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信息的发展。因此,从中小学开始必须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也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是学校当前发展的大趋势。
一、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领域对信息技术教育过分忽视
现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很多学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过分重视学生文化课重点科目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有的教师甚至把信息技术课上成了自习课,让学生学习语数外等重点科目,严重妨碍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技能掌握,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忽视[1]。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内容过于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