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学教育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护理本科学生专业教育中思政教育探析
摘要:2020年初,一场由病毒感染引发的疫情席卷全国,在突发的疫情中也暴露了职业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于护理院校应切实看到护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导向,提出在疫情后对护理本科学生专业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需注重边缘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以此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层次。且将思政教育元素深度渗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并逐渐形成符合现实需求的新教育模式。基于此,培养出具有应变能力、抗压能力、极强实践应用能力的职业护理人才。
关键词:疫情;护理本科学生专业教育;思政教育
自2020年初,由病毒引发的重大疫情给医护人员的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而奔赴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守护了感染者的生命。在疫情中,医护人员的奉献与牺牲成为全国、全世界的关注焦点,也使人们关注到了医护行业。因此,教育领域需结合疫情中暴露的护理问题,对目前的专业教育体制与模式开始新的思考,需认识到人类个体的价值理念,并坚定理想信念在严峻、复杂时期产生的作用,同时应注重在护理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
一、疫情中暴露的职业护理人员工作问题
(一)知识层次不足以支撑新的工作要求。疫情环境中,人们看到医护人员的伟大,以及他们为救护生命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但从职业训练与教育角度出发,专业人士也从中看到部分护理人员工作中的不足。面对突发的重大疫情,因部分职业护理人员对边缘学科知识了解不多,超出专业范围内的知识缺失,导致他们不能及时、科学地解决特殊护理问题。传统护理专业教学中,更注重传授与讲解常态下的医学护理知识与技巧,未专门针对重大疫情做过特殊训练。同时,医科院校在心理学、预防医学上认知不足,并未将其科学地融入护理专业教学中,致使职业护理人员目前的知识层次不足以支撑新的工作要求。这样的高压环境不仅加剧了护理人员工作的难度,还给他们的思想与心理带来消极影响。
(二)医学护理方式、手段滞后化与程式化。从既往的护理专业教学经验中可看到,院校更注重操作既定的训练,且基于程式化、单一化的教学手段,训练护理专业学生动作的娴熟、准确与美观程度。而这样的专业教育体制,在疫情环境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即职业护理人员护理方式本本化、护理手段滞后化、程式化,不能根据具体的特殊情况随机应变。因此,医科院校需从现实背景中获得新的教育思考,并以此为参照,对疫情后护理本科学生专业教育进行创新与改革。
(三)专业护理人员的理想观与职业观发生转变。在对护理本科学生专业教育中的思政教育融入形成新策略前,教育工作者需对疫情环境下专业护理人员的思想变化进行全面了解。并将其与学生的思想成长、职业理想的形成等进行相互映照,更具针对性地对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疫情中部分护理人员因受到误解、自身的努力与风险被忽视而产生消极思想,导致其理想观与职业观发生转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对目前的专业教育效果进行反思与综合评价,发挥思政教育的优势与价值,弥补传统专业教学中不足。
新能源科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面向新能源产业,立足于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而开设的新专业。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非常“年轻”的专业,很多课程以及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结合西南石油大学现有的新能源专业教学和科研积累,总结了新能源专业的特点,探讨了该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当代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远远超过以往时代,并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都是不可再生能源,而且过度开发利用会加重环境污染问题。据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现存的化石能源很快就会消耗殆尽。能源危机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就是破解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与传统的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相比,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和可再生的优点。立足于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置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1,2]。根据目前的能源现状和国家能源发展规划,集中力量开发并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3]。新能源学科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高度前沿,飞速发展。开设新能源专业的高校根据本学校的校情和专业设置的特点,在具体的学科建设上会有所不同。本文结合新能源专业的特点以及西南石油大学现有的新能源专业教学和科研积累,对该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进行探讨,为培养合格的新能源人才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新能源专业课程特点
新能源专业的课程主要涉及能源工程、流体力学及其自动化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重点掌握新能源发电原理、转化与利用原理,既注重厚基础,又注重宽方向,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以后从事新能源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新能源学科的研究领域多,涉及范围广,发展飞速,同时又具有显著的应用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具有一定难度。如果局限于学校的原有专业背景和师资力量,缺少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的师资,忽视学科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会使学生理解不够深入,视野较窄。基于以上分析,西南石油大学的新能源专业在满足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要求的前提下,一方面开设了相关学科的必修课程;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开设了实践课程,包含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基础和综合实验、社会实践、金工实习、新能源材料及器件课程设计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及应用。
二、对新能源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
(一)基础实践。基于新能源专业的特点,学校应综合自身师资力量和专业设置特点,选择1~2个重点且擅长领域作为重点,在课程设置上予以倾斜,同时以其他相关新能源课程作为辅助。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专业主要以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为主要领域,同时辅以一定的锂电池设计与制造技术、生物质能开发与应用等学科内容[4],使学生在物理、化学、材料学以及器件设计方面具备扎实的基础与宽阔的眼界,能从事通用和新型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科学活动开展的质量。文章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观念和科学活动参与四个维度,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科学素养;问卷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技术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随着时代的变迁,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开展是时展和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幼儿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中明确规定,幼儿教师应在数学、自然科学等方面选择适合儿童的教学内容,这意味着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儿童的学习活动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和艺术五个领域,但笔者在带学生去幼儿园见习的过程中,发现很少有老师选择科学领域的观摩课,同时也很少有实习生在汇报课时会选择科学领域的内容。通过访谈发现,很多幼儿园教师在科学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困难,对于幼儿的提问有时不知如何回答,或者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的困难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不足,而要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科学素养的现状,因此,笔者开展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及调查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笔者所在学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有145名学生参加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45份。问卷的第一部分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就读初中区域、兴趣爱好4个方面。第二部分调查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包括:科学基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观念、科学意识、科学兴趣、科学活动的参与度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专业本科学生体育教育论文
一、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1.专业实践实习能力是学生今后能否顺利进入工作角色的根本,是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对于学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增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教学能力、课间活动组织能力、竞技比赛的组织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加强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也是学校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学校能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方案,从而培养一批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避免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
2.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做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加强对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对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不够重视
校企合作食品科学和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摘要:对于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素养与实践技能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教育模式改革的重点。文章阐述了延边大学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以促进就业和创新人才服务社会经济为主要目标,结合边疆农业民族高校特有的本科人才培养环境、培养特色和区域民族食品产业发展特点,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探索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和考评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农业院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专业教育;教育模式改革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将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等各方面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从而构成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为一体的新型合作模式[1]。国外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比较早,1947年,哈佛商学院率先开设创业课程,1968年美国百森商学院第一次提出“本科生创业方向”,2006年有500多所高校建立了以创新为主题的主修辅修专业,并且培养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如苹果、谷歌、惠普、雅虎、思科、甲骨文等一些驰名中外的科技公司都出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及其校友之手[2]。不难发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使得国外一些国家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对此,我国对于创新创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3],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培养农业人才以及技术创新对促进我国经济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4],是促进社会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然趋势。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边缘化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自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开始才拉开创新创业教育的帷幕[4],2002年,随着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9所高校被指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我国高校才正式开始创业教育活动[5]。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虽取得不小进步,但相较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对创新创业思维与意识的培养不够深入,创新方式没有新意,大多为创新创业比赛及演讲,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创新,没有起到推动创新创业理念发展的作用。
(二)创新创业师资匮乏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
摘要:以STEM课程为主要议题的科学教育改革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一所地方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为对象,从他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对科学精神的崇尚程度和对待科学与技术间联系的态度四个维度展开调查,对师范生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师范生;科学素养;调查
1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基础科学教育正处于改革的重要阶段。以Tinker教育(TinkerEcucation)与创客教育(MakerEducation)为有效形式的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课程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的教育政策的重要议题。[1]以STEM课程为助推器的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要想持续良性地发展,还需培养大批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师。2006年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作出界定: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自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对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做出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在稳步提升。[3]师范生是未来小学教育的实践者,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和引导者。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因此,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素养水平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很有必要。
2调查设计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地方师范院校X大学小学教育专业20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高中文理科方向三项。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男、女生分别占比13.9%和86.06%;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占比25.48%、25.00%、25.48%;文科背景50.48%,理科背景49.52%。
环境科学类专业地学基础教育初探
摘要:高校环境科学教育旨在培养环保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技术工作的人才。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决定了环境科学教育应该是一种培养复合型通才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环境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化学、物理、数学等为主,对地学基础课不够重视,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地学基础课程,造成了环境科学类毕业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必要的地球科学理论与方法,资源、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意识淡薄。因此,在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中加强地学基础课程教育是高校适应当前学科发展以及人才需求多元化趋势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环境科学;课程设置;地球科学
一、引言
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领域有广泛联系。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已经从传统的科学技术工程治理层面扩大到综合利用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地学、化学等多学科全方位的系统研究。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类专业的设置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动之后,教育部把环境科学类专业调整为理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工学:环境工程。本文所指的环境科学类专业是指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在内的大学科。高校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课程教学。环境科学类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向[2],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科学教育需要适应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要求,环境科学类专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宽知识面、强实践能力,善于综合分析、宽泛思维等通才素质[3-5]。研究行之有效的环境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实施复合型环保人才的培养,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我国高校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地学基础课程不足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环境科学本科教育开始蓬勃发展。目前,许多综合院校、理工科院校皆开设了环境科学类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交叉性学科,环境科学类专业具有学科知识覆盖面广、专业传承性强、分支学科多、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研究科学整体化等鲜明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在高校教育中,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设置涉及化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从我国多数高校的专业课程设计方案来看,环境科学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主要有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影响)及评价、仪器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等。从专业主干课程设计来看,再结合笔者以及周围教师、毕业生接受高等教学的经历,发现我国多数高校的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拘泥于狭隘的环境科学类和化学类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地球科学其他基础学科知识的教学。环境科学起源于地球科学,而地球科学是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是高度综合,各学科知识点穿插交错日益加深。地球科学覆盖面非常广泛且来源于实际,更具体形象,强调自然与人的统一,形成了系统的综合基础理论与实践体系,是学习其他科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等国的高等教育对地学基础课程尤为重视,课程内容涉及地质学、地理学、海洋学等地球科学分支学科的知识。不仅如此,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仍有一些地学基础知识。而我国的基础教育涉及地球科学课程的内容较少,高等教育体系也没有将地学基础的相关课程纳入公共基础课程,甚至在一些地质类特色理工科院校中,尚没有将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学基础、环境地学等基本的地球科学通识/基础课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与化学等其他基础科学课程开设的普遍性相比,我国高校环境科学类专业及其他非地学类专业很少开设地球科学的相关课程。这样一门十分有实用性且能很好扩展学生思维宽度的基础自然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校学生的素质培养。由于接触地学通识课的机会少,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缺乏地球科学知识、资源与环境意识淡薄、“小巷思维”突出、思维拓展性不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等现象。
三、高校环境科学类专业加强地学基础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
摘要: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重视培养方案修订与课程建设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和北京联合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本学科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过程改革和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中进行的改革与成效,为进一步的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一、全面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1.修订培养方案要注重其系统性和全面性。培养方案的内容涉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等,如果培养方案不够全面,必将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因此,我们把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设计,将学风、学术规范和专业知识教育与素质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有效结合起来。2.修订培养方案要明确培养目标。本专业瞄准应用型学科前沿和北京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强、专业素养高、专业实践能力强;掌握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与制备方法、功能及安全评价基本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成为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食品企业、生物医药科技公司等从事研发、管理和评价的后备力量。3.修订培养方案要坚持学科特色,发挥学科优势。根据学科特色形成了食品科学、食品营养、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四个研究方向,以研究“生物活性物质与人类健康关系”为特色,通过对生物活性物质制备与生理功能、功能评价方法、生物活性物质安全性和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营养与品质变化的研究,致力于将研究明确的生物活性物质产业化以获得第三代功能食品。但目前的培养方案还存在培养更多关注的是教与学,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所下功夫不够,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不足。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其它学校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本学科的培养方案。
二、合理改革课程体系
1.课程学时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总学分由36—42学分降低为28—35学分,每学分18学时减少为16学时。2.突出强调专业课程要紧密跟踪学科前沿。充分利用现代实验手段和先进的设备仪器,让学生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与手段。3.积极开展学位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和《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技术》的精品课程建设;食品化学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Devel-opmentonFoodScience》《FunctionalFood》和《FoodEn-gineering》全英文授课,以提高专业英语水平。4.选修课的设置体现学科方向的特点。如开设的“保健食品检测方法与技术”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实验课,通过抗氧化、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糖和保护酒精肝损伤功能方法的系统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保健食品功能评价的规范方法与检验技术。
三、深化教学过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