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学创新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学教学创新教育研究
在科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诱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中,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灵魂,是诱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养成创造习惯的前提和动力。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
一般说来,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创造性是相互制约的,好奇心强的学生自尊心强。一开始好奇心驱使学生大胆地探索新事物,如果得到许可,学生会继续他们的探索行为,并不断地从中获得一些经验和能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习科学的兴趣。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抢答,允许其提出问题,哪怕是与课堂所学知识关系不大的问题都可以。如在教学《蒸发》一课时,学生对于周围一些蒸发现象的本质认识不清,产生质疑。老师可以通过课上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观察、记录、实践、解决难题。实验一:每个学生取一个棉球蘸点95%的酒精擦在手心、手背,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问学生们有什么感觉,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感到凉爽;实验二:让每组一同学拿一支温度计,让学生看看温度计上的读数,做好记录,然后让另一个学生用棉球包住液泡,让学生仔细观察温度计的度数,随着蒸发,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慢慢在下降。这样,学生明白了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体发冷,就是水蒸发吸收身体表面的热,使身体表面温度降低造成的。
二、加强有利于创新的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第一节课该怎样上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新课的引入要尽可能生动有趣、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望。例如:在《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一课引入时,应先出示黄河挂图或放映录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进行启发:你看到这样的水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最后揭示这节课我们就从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开始,研究减少对土地的侵蚀问题。这样由学生“质疑”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概念、规律的教学要注重讲清知识的形成过程,要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尽量增加学生视、听、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养成动脑实践,主动地去探索、研究的习惯。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信任学生,该说的让他们说,该做的让他们做,结论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教师不要包办。
三、准确把握学生创新时机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学生与西方学生相比基础知识好,但由于来自各方的压力大,普遍自信心弱,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缺乏,创造精神不足,这就要求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特别是在即将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教师应有计划地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发问,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思考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光的反射》的导入环节,教师设计“想知道低矮的鸡舍里有没有鸡蛋”这个问题的情景,问:根据平日里的生活实践,你知道用什么办法既方便又省力?正确答案当然是用镜子照,如果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教师顺水推舟,说出答案,看起来非常顺利,其实学生是在被动地回答问题。如果换用“你用什么办法知道低矮鸡舍里有没有鸡蛋?”提问,气氛就会大为改观。首先“像盲人那样用棍探“”用耙子耙”这类答案都会被肯定并受到鼓励,学生都可独立在别人答案的启发下找到与众不同又高人一等的办法。这就为多数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进一步为探究活动营造了积极主动的气氛。
科学课创新教育论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科学课落实创新教育的前提
一个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他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有创新的意识,这样才可能出现创新。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更多灌输的是一种服从,甚至是照搬照抄,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准备。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1.鼓励学生质疑,标新立异。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也是他们喜欢动手、喜欢挑战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喜欢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有些内容可能会和我们教师教的、书本说的不一致,面对这样的不一致,我们教师要鼓励他们的行为,来保护他们的创造、创新的意识。2.捕捉创新的火花,予以引导和肯定。创新行为的出现往往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无意所为带来的意外之喜,对于我们的科学学科来说,往往是课堂生成的产物。那么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地予以学生肯定和鼓励,从而在全班形成一种示范和影响,这样才有利于开发、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二、扎实的积累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一种素养,它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使创新需要扎实的基础作为保障。我们希望培养出更多的有思维、有想法、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要使学生在当前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本身是一个体系,学生要想取得突破就不能有漏洞,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也会制约他们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培养和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是科学课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因为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关注教师是怎样讲的,书本是怎样说的,最终自己怎样把知识记住,考个高分即可。这样的一种认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出于被动的地位,并不能够真正地消化和吸收知识,而且很难真正提高自身能力。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知识与能力并重,且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努力方向。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学习和探究,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具体来说,首先,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往往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最大的内驱力之一;其次,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情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最后,要对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及时地予以表扬和肯定,这样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强化了他们的探究欲。
四、把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科学课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认识
摘要:
在总结和分析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重点及难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强调实施创新教育模式对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关键词:
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工程实践;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
0引言
自2004年起,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已走过12个年头。全国众多高校在教育部的批准下,建立了智能科学技术学科,逐步形成了包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三层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体系[1]。中南大学的蔡自兴教授在《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纵横谈》中提到智能科学技术学科是以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为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具有高度交叉和多学科融合的特点,该学科包含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属于智能科学技术课程[2]。智能科学技术是一门前沿学科,在社会智能化进程中起着引领和推动的作用。探索出适应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以及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是时代赋予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育的使命。
1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创新教育理念下大学生诺奖式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新探索
摘 要:面对21世纪的科技挑战,作为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等教育,首先必须考虑到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既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更重视实践、实验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基础研究, 应切实注重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能力的各种举措,为培养能够适应世界形势需要的具有创新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而努力,以争取在最段的时间里,在代表世界科学研究最高成就的诺贝尔方面有所突破,有所贡献。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下; 大学生;“诺奖”式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新探索
一、问题提出:每年的十月,诺贝尔奖公布之日,总能在国内掀起唏嘘之声,无怪乎国人的“诺奖”情节如此之重,泱泱大国,枉有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却在代表世界科学研究最高成就的诺贝尔方面毫无所获。放眼我国科学研究领域,只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轻视实践、实验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基础研究,其原创性的成果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我国是制造大国,却也是创造小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人总是在唏嘘感慨之后,就会把视线投向我们的教育业,溯本求源,反省我们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不太大(据统计,获诺贝尔奖的华人当中,在中国就读了中、小学再出国深造者占多数),最大问题,在大学,我国大学生学得太轻松,是所有学生群体中最轻松的一群,比幼儿还快乐,导致基础教育打下的基础,“前功尽弃”。相反, 美国的基础教育并不成功,而让美国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是美国的高等教育。美国大学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同时对大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不少名牌大学,大学生们通宵达旦地学习、实验,是美国大学的常态。美国这种把学生潜能发挥到极致的教育,吸引了世界上一流的学生,也吸引力了世界上一流的师资。如何在我国现有的基础教育之上,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确值得深究。
二、探索原因: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大脑构造是没什么差异,西方人(或其他科技强国的人)善于创新,为何我们中国人却如梗在喉?我想,这里面真正的缘由就在于我们教育的理念及我国文化渊源的差异。君不见,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好,大学生学习的的目也好,全是为了“考试”,很少考虑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当然,标准化的教学与考试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与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在思想上更新教育理念
人的进展是多方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人的境地的高度,行为的高度,而原创性的思想与理念的多寡,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兴盛与高度。在我国这么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传统且深受儒家功利主义的为官之道与有用理性思想影响的国度里,如何让我们的高等教育摆脱当前的困局?如何从有形资产的投入为主转为无形资产如精神层面的观念变革的投入为主等,是推进教育变革的根本,需要全民族几代人的共同作艰难的努力,作观念上的全新变革,作制度层面上的全新变革。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路径
摘要: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创新教育方面意识匮乏,师资队伍薄弱,创新服务平台信息不完善等各项问题;各高校要不断加强创新教育的意识、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课程建设体系的建立,搭建服务平台等创新路径,培养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从而解决就业等难题。
关键词: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途径
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重点是创新及人才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高质量的,多元化的教育,创新教育在当今社会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将创新能力与所学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师资队伍的创造能力,从而解决高校的“就业难”、“毕业及失业”的难题。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及特点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
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1.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一般说的是一种先进的思想理念,要在哲学领域以及教育学观念领域内进行理解创新。首先要从保守教育以及墨守成规的教育怪圈内跳出来,转向创新型的思想教育,从文化功能角度来转向文化创新教育的角度。创新教育对全面性的教育的改革以及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价值。在实际生活中,要建立好广泛的群众基础。让人们在接受创新教育的时候,能够没有其他顾虑,体现人们对创新教育的个性发展。创新教育是一项教育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弃传统教育的弊端方法,以及阻碍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教育模式。在研究与实践成功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鼓励和培养。
2.基本要求
2.1创新教育要与科学方法相互统一有机结合。
一般来说,创新教育对每个学科的要求都差不多,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让学生通过对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教育的熏陶下,提高其专业的技能。但是每个学科也有每个学科的特点,对于学科之间的不同点,需要认识清楚,结合科学的方法,提高专业的素质,在临床医学方面更要清楚的认识其特点。因为对于临床医学的学习是与人类的生命健康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创新教育的同时要切记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的同时,引导学生坚持走科学的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之路,达到培养学生高素质的目的。
2.2创新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
高校五官科教学创新教育必要性
摘要:在五官科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医学生为导向,以课程教学内容为切入点,高效实施创新教育,促使五官科教学更具实效性,有效推进创新人才培养进程。五官科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路径有: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目标;点燃学习兴趣,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实验教学。
关键词:五官科教学;创新教育;必要性;路径
在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其直接关系到医学院创新人才的输送量。在临床教学方面,五官科教学比较特殊。教师要准确把握创新教育实施内涵,优化创新五官科日常教学,有机耦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便于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有效培养五官科创新性专业人才。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阐述五官科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
一、五官科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简单来说,五官科就是眼、耳、鼻、咽喉与口腔科。在临床方面,五官科属于关键性科室之一。和其他科室相比,五官科有着较强的专业性,涉及的疾病复杂化。五官科课程知识抽象化、复杂化,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很难正确理解课程关键性知识。同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主体,不遵循教育教学与医学生个性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次性向学生灌输大量专业知识,过分注重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离,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不利于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无法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同时,创新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背景下,五官科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十分必要,有利于及时科学地解决传统教学问题,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五官科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能引领学生高效学习课程知识,让学生在多样化实践中活用课程知识、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最大化地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教育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能够深化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科学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有效填补医疗事业发展中五官科岗位空缺,实时推动我国新时期医疗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五官科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路径
1.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目标
医学创新教育目的及形式探讨
作者:孙景芬 张轶欧 于淼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本研究对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上展开探讨,在理论上将促进和丰富医学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对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国外创新教育情况特点
世界各国在高教改革中,都把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重要位置。国外大学的创新教育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
1.1设立创新中心或学校、开设培养创造能力和方法的课程,在专业学习中贯彻创新教育的理念和原则。美国、日本、前苏联、欧洲各国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教育。他们或者是通过在大学开设创造思维训练课,或者是建立各种形式的创造发明学校来实施创新教育。通过改变只注重学历的旧的教育体制,鼓励大学实行改革方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1]。
1.2改革教学方法,注重个性发展。在大学采用“独立学习法”、“个性教学法”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教学法”,则通过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创造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掌握学习和发现的方法。
1.3突出创新精神,营造创新环境,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始终突出“重视个性”的原则,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科学实验和社会生产中去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原苏联在校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人数一直占85%左右。德国颁布了“大学生科研津贴制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则采用“合作教育”,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事科研和发明活动。同时,一些国家都相应地调整了课程结构。总的趋势是加强基础,扩大知识面,开设综合课、实行学科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