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题研究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课题研究总结

学校后勤管理课题研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如火如荼,课题研究成为教育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育教学品质、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众多的基础教育课题研究中,涉猎学科教学、学生德育的内容不胜枚举,而基础教育的学校后勤管理研究却鲜有尝试。作为学校后勤管理者,通过多年学校后勤管理的实践及“十二五”“十三五”立项课题的研究,使我们对学校后勤管理课题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有了点滴思考。

一、课题研究的情况

2014年初,我中心从全市学校后勤管理的“观念落后、不创新;管理粗放、不到位;做法简单、不高效”现状着眼,立足全面提升我市学校后勤管理水平,成立了辽源市教育学会学校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并提出了《学校后勤管理创新研究与探索》这一课题。作为省教科办、省教育学会、市教科办的重点研究课题,总课题下设6个子课题,由市直、县(区)13所学校承担,共174位城乡中小学、幼儿园的后勤管理人员参研。2015年11月,圆满结题。此项课题不仅是我市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更开启了我省学校后勤管理科学研究的先河。课题研究成果,直接惠利于课题研究实验学校,成为推进实验学校后勤创新管理与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动力,为我市学校后勤管理理论发展和文化提升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6年我中心又将《学校后勤管理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申报为省、市“十三五”课题,总课题下设14个子课题,由市直、县(区)14所学校承担。目前,结合全市学校后勤管理实际,按照课题研究方案,正稳步向前推进。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十二五”课题已圆满结束,“十三五”课题仍在进行。但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学校后勤管理课题研究工作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难

课题研究虽是我市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在实施过程中有领导的高度重视、专家的指导点播、基层学校的极大热情等有利因素,但仍存在诸多难处。一是基层学校缺乏研究环境。很多领导、学校后勤管理者及教师仍认为学校后勤管理就是为教育教学提供物资与后勤保障,只需力气,无需理论,更无需研究。在课题研究中给予的鼓励、支持不大;二是后勤人员缺乏研究理念。后勤工作人员常是年龄大或不善教的教师,工作中多是弯腰干活,少于书本研磨,不愿自我改变;三是后勤人员缺乏创新意识。有的后勤人员常沉醉于老规矩、旧经验的信手拈来,没有想法和创新;四是后勤管理人员精干人员少。许多优秀管理者大多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后勤管理人员中即使有优秀者,也多是一人身兼多职,工作繁杂,没有时间、精力从事课题研究;五是基础教育中的学校后勤管理研究资源缺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看到国内外对高校后勤管理创新研究的较多,占到九成,而对中小学和幼儿园后勤管理创新研究的极少,不足一成。在学习和培训中,非常缺少这方面的资料和专家。

阅读全文

课题研究历史教学论文

一、课题的提出

首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培养学生“:……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以人为本,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技能的人才。这一理念,无论是从眼前的教育内容,到未来社会人才的需求等都是无可厚非的。另外,美国认知心理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他说过: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其学习结构。多年来课堂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历史学科更是如此。教学实践中,将头绪繁乱的各部分历史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纳入一定结构,形成知识框架图,是学生在循序渐进中逐渐接受这一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达到高效完成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这也是基于目前新课程高中教学现状问题的思考。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使学生重视知识结构的构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新课改和高考的要求。同时,达到优化课堂效果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方法:1、行动研究法: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以创建实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为研究目的,以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动态性研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2、活动实践法: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以课堂引导构建、谈话、问卷调查、分析等方法进行探讨。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对象:高三六班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策略及阶段性成果。

阅读全文

分层教学下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

1小课题研究的概念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小问题,研究切入点小。比如,如何进行课堂导入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实验课学生不愿动手操作怎么办,学生上课时经常玩手机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具体、很细小,无法立项,但它们恰恰是众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遇到的最具体、最真实的问题。教师研究这些小问题,既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科研水平,可谓两全其美。小课题研究的投入相对较少,一般由个人独立完成或两三个人共同研究,所以人员投入少;小课题研究的都是课堂中常见的小问题,所以一般不需要额外支出,花费的财力、物力较少;小课题研究主要是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了,马上转入下一个问题的研究,研究周期较短;采用的也都是基本的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案例研究、读书和文献查阅等;研究成果也较灵活,不需要撰写长篇的结题报告,可以是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精品课例等。

2小课题研究的实践

教师在每天的教学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以解决,比如查阅资料、与同行探讨或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等。在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解决问题方案。这些工作我们经常在做,但如果我们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好好梳理、总结一下,就是一项有针对性和成效性的小课题研究。要想有效地将我们经常做的这些工作转换为有价值的小课题研究,首先,就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知道如何将“小问题”转换为“小课题”;其次,确定好研究的课题后,制定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在实践中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办法;再次,梳理、总结研究的心得体会;最后,展示研究成果,并与同伴分享、应用研究成果。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2.1发现问题

小课题的选题源于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平时教学中要特别留意所遇到的问题。笔者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时发现,教师布置了操作练习后,有小部分学生很快完成练习后就睡觉、玩手机、和同学说话,使得没有完成练习的学生也加入了聊天的行列,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

2.2将“小问题”转换为“小课题”

阅读全文

解决问题教学与计算教育论文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

计算教学:计算教学就是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数学计算的特点恰当的运用运算性质和定律,并选择较为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过程让数学计算更加的简便。解决问题教学:让小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理解数学学习问题,并且还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数学学习问题,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计算教学就是学生通过数学计算学习,培养自身的记忆力、注意力以及观察能力,同时计算教学也能够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灵敏性。通过对学生进行计算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细致、严格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对学生的记忆、观察、思维等能力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解决问题教学的内涵主要是改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教“题”而忽视教学“应用”这一现象。通过开展解决问题教学研究,主要是让我们教师能够站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应用题教学,以此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让问我们的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数学课程目标。

二、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及观点)

(一)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阅读全文

乡镇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探析

一、课题研究目标

“品牌”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和科学研究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品质,是拥有广泛认同的经济与社会价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社区教育品牌”具有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普遍的推广价值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旨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提高社区居民精神文化水平和素质,促进居民全面发展,形成一系列品牌效应,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在社区教育中聚焦品牌,渗透品牌理念,深化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凝聚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在建设社区教育品牌中,发挥社区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基于这样的定义和原则,我们就这个课题,提出了以下四个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现状,发现社区教育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明确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方向,提升社区教育核心竞争力。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究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推动和引领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内涵,突出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着力打造社区教育优秀品牌,提升社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乡镇社区教育品牌构建的方法和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途径,构建适合乡镇社区教育的基本模式。

二、课题研究意义

昆山市周庄镇历史底蕴丰厚,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的典范”的称誉。“吃讲茶”是周庄土生土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乡传统民俗文化,船娘形象是水乡人最常见的一大特色。希望通过对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研究,产生如下几点意义:1.通过课题研究,挖掘传统文化,建设社区教育品牌,加快培育和弘扬社区居民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爱家、爱国情感。社区居民通过社区教育,能够加深古镇历史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辐射广、影响深的品牌效应。2.通过课题研究,提升社区教育内涵,提高社区教育质量和水平,使社区教育品牌能够更好的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3.通过课题研究,建设社区教育品牌,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一个地方的群众的道德修养,是该地方的软文化的体现,是一块活招牌,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周庄的旅游形象和品质,擦亮“中国第一水乡”这一旅游品牌。

三、课题研究内容与重点

一方面着力文化建设,以“吃讲茶”为载体,探究社区教育特色定位。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研究立足于传统文化研究,以“吃讲茶”为载体。积极依靠政府支持,努力整合社会资源,在全镇各个社区和行政村建立吃讲茶协会分会和吃讲茶固定场所,大胆创新“吃讲茶”形式和内容,设计新节目,注入新内容,结合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及本镇市民需求,高标准、严要求,着力把“周庄吃讲茶”打造成为符合周庄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的品牌,形成“品牌引领,特色鲜明,全面发展”的周庄社区教育新格局。使“吃讲茶”焕发新活力,发挥新作用,成为一项场所固定、开展定期、广受群众欢迎的社区教育学习活动。通过对“吃讲茶”品牌建设研究,探究传统文化如何和现代文化需求相结合,将优秀的、根植于一方百姓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重新激发起活力,使传统文化适应于现代社区教育,成为更好的文化传播载体,提高市民素质行为,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实现社区教育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推动周庄的旅游经济,是课题另一个研究重点,希望以“文化船娘”为桥梁,探寻周庄旅游经济转型升级之路。周庄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坐在船中沿河观赏两岸景致,最能领略水乡古镇独特的魅力,因此,水上游是前来周庄旅游的中外游客首选的内容。周庄古镇区目前拥有游船超过百条,游船从业者超过200人,其中女性从业者超过150人。游客把她们称作“船娘”。“船娘”的形象直接体现周庄旅游的形象,甚至影响到整个周庄的形象。有鉴于此,镇社区教育中心联合江苏水乡周庄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文化船娘”团队,创建“水乡旅游”服务新品牌,以提升“水乡旅游”品位。一是组织对200余名船娘进行分批培训。课题组以职业道德、文明礼仪、水乡历史、民俗精华为主要内容,对船娘展开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在提高船娘专业素质与技能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特别是帮助她们了解、熟悉周庄古镇的发展历史、人文故事、民间习俗等水乡文化元素,激发大家对家乡的自豪感。周庄镇社区教育中心联合周庄旅游公司举办船娘普通话与英语会话培训。开展微笑服务培训,明确微笑率考核内容,做好微笑率考核记录。二是创新形式,将“吃讲茶”与水乡旅游结合起来,将茶桌搬进船舱,与中外旅客在游船上“吃讲茶”,开展互动,传播水乡文化。三是典型人物示范引领,文化船娘中有一位杰出的代表———吴娟,她先后获得省、苏州、昆山多项荣誉,她所在的“万船娘”船队曾获“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通过“文化船娘”品牌建设研究,思考传统水乡文化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开展教育惠企培训,提高船娘文化素质,对走在旅游行业前列的周庄带来一股新风气。与时俱进,探究品牌内涵。周庄镇创建“吃讲茶”品牌,是以传统民俗“吃讲茶”为载体,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新课堂”。在研究社区教育品牌建设过程中,品牌的内涵不是时刻不变,而是与时代相适应的,通过不断创新品牌内涵,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区活动,使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稳步推广,摸索品牌成效。在努力构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工作中,紧密联系周庄水乡旅游区位特点,研究“文化船娘”品牌建设,通过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着力打造社区教育优秀品牌,提升社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四、研究主要观点

阅读全文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分析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帮助,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习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研究问题的提出者,学生要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层次,从生活中自选主题并且进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建立共同合作的学习框架和运作机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从而让每个学生的创造精神都得到最优发挥。

(二)问题探究性原则

语文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来组织教学活动,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课题不应该由教师指定材料让学生理解学习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中生已经是具有相当学习能力的群体,他们具有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如学习完《鸿门宴》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写作《项羽新探》《失败的英雄》等文章,从历史和人性角度研究项羽,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语文教学中应设置“专题研究”课,即在语文教学中,以专题研究的形势穿插、设置一种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性活动。具体来讲,在教学中开设专题研究课程有如下步骤。

阅读全文

道德和法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背景下,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学科的结合点,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功能,引导学生在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文化素养,提升心理品质,开发智能,激发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一、课题研究实施步骤及具体执行情况

在研究准备阶段,我们确定课题,建立科研小组,培训实验教师;讨论研究方法,制订实验方案;以课标为指导,分部分、分单元、分框题,利用网络和其他方式收集各种传统文化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工作。在初步实践阶段,我们将收集到的传统文化资料分年级汇编成册;实施课题教学实验,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或阶段交流会,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并根据教师的研究实验,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接着,举行开题报告会,这意味着课题研究全面开始。课题组邀请濮阳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管仲杰、河南省特级教师王金明、濮阳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曹洪彪参加开题报告会,本课题成员全部参加。会议肯定了课题的方案有效性与研究意义,研讨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途径,并再一次强调了课题研究的注意事项。在全面开展阶段,课题组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道德与法治教师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关系的正确认知,传统文化素养及教学技能有待提升等。以此为问题依据和现实基础,我们提出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文化溯源,通过教师修养的文化感染、课堂教学的文化熏陶、教学评价的文化启迪、课外活动的文化引航、网络平台的文化传播等多种途径,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后,我们举行了课题中期报告总结会。专家们听了课题组这一阶段进行的各项工作的报告,对课题组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如下建议:1.继续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努力探索立体有效的文化渗透教育模式。2.充分发挥学科组优势,及时总结、整理阶段性研究成果。3.加强资料的收集,把课题申报评审表、课题实验方案、分阶段实施计划及阶段性实践工作小结认真整理、归档。4.课题组成员可以采取录课的形式了解课堂的各种细节,以便下一次的优化完善。最后是研究总结阶段。我们完善研究工作,整理、分析实验材料,总结特色经验,撰写科研论文和结题报告,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和结题评估;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专题论文、调查报告、研究个案、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传统文化视频资料汇编成集,接受省市专家的评估验收,为开展成果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课题组建立了严格的课题运行管理制度,每月至少开展1次集中研讨交流活动,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二、课题成果概述

第一,我们提出“道德教育需要文化溯源,道德与法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高度的价值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都具有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的作用。第二,我们论证和揭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道德与法治教育置于丰富的文化环境中,教育目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个要素都烙有文化印记,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第三,我们明确提出了道德与法治的价值追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基本精神,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道德修养,实现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第四,我们梳理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遵循《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核心内容要求,体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契合点,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第五,我们构建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教育途径,营造多元立体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文化环境。

三、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首先,学生通过课堂渗透、文化活动、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到文化对于民族的重要性和“文化异化”,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代代相传的大事”记在心里。学生增强了学习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了对社会现象的文化审视与深度思考,增强了文化自信与道德自觉。学生自觉践行传统文化,了解“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知识,这也成为我们课题组德育工作的创新点。其次,课题组通过撰写课题论文、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活动方案等方式,自觉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师生共同研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了教学方式和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促进者。我们还自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在校内教研组、校内大教研、学科教研联盟中不断传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文化担当与渗透模式。这不仅提升了教研组成员的专业素质,还在全体教师队伍中传播了“以文化人、以史育人、以德树人”的育人思想。再次,课题组研究成果在成员所在学校的学科教学、德育工作、教师培养等多方面渗透,推动了学校的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人才资源。同时,它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最后,发挥传承传统文化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课题组教师撰写的相关论文有8篇在CN刊物发表,依托课题研究成果的教学设计和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在省市参评,获得好评、引起反响,在传统文化浸润下的课题组成员获得诸多荣誉,围绕传统文化开展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也收获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阅读全文

教育期刊如何培养教师作者队伍

“期刊+”是利用和参考“互联网+”思维模式提出的一种期刊发展新思路,是新时期的期刊转型和融合创新实践的成果。由于作者是促进出版事业良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而期刊编辑在“期刊+”的发展形势下探索培养作者队伍新路径,应该说是顺应新的发展形势,利用新的理念、思维来培养作者队伍的一种创新行为,具有时代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当前教育期刊面对的利好形势

当前,有较多的政策利好能使期刊健康持续发展,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4月28日刘奇葆部长在“期刊发展茶叙会”报告中批示:“期刊是主流舆论阵地,要发挥有能力做内容的优势,并在传播方式上及时创新……使期刊跟上时展的步伐,坚持发挥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同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传媒和新形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形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6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设立了2020年发展的宏伟目标。2014—2017年的全国“两会”中,“全民阅读”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2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以上这些对于我们期刊界来说都是政策利好,我们要抓住这些利好机会及时发展壮大自己。具体对于编辑而言,就要依靠期刊多年形成的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深耕主业,延伸产业,在跨界和融合中实现期刊的“媒介平台价值”,做好期刊舆论引导力、内容传播力、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稳步提升,不断增强期刊影响力。这也应该成为期刊业界转型创新的共识。期刊创新的前提是有优质的内容,而优质内容的提供者是作者,因此,我们要重视作者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才能使期刊高质量地发展。

二、当前教师作者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抄袭毕业论文、教授抄袭学术研究论文、教师找“”写职称论文等现象层出不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有机会长期和一线教师接触,笔者特地与教师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沟通,从中了解到教师找人写论文也有其迫不得已的苦衷,如教学任务重,教师和学生一样面临繁重的作业和考试负担,心理负担非常重;教师在百忙之中要兼顾家庭,工作家庭忙不过来,抽不出时间写论文;职称关系到教师的工资和名声,而评定职称需要发表相关专业论文;工作压力和时间不够用让很多教师疲于写专业论文……这些都导致教师缺乏写作动力,而为了评职称或评优秀骨干,不得不找“”帮写文章的因素。

三、解决对策:结合新形势,利用“期刊+”的思路培养教师作者队伍

在这样的背景下,编辑需要多途径地挖掘和培养热爱写作的作者队伍。良好的作者队伍是期刊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编辑除了要善于利用期刊舆论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力的优势来培养作者队伍,还应该根据“坚持内容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真实性”的指导思想去挖掘和培养作者队伍,要多途径约稿。下面,笔者拟结合“期刊+”的功能和作用,介绍如何利用“期刊+”的思路来挖掘和培养教师作者队伍,从而促使教育期刊能拥有一支较高质量的作者队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