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题研究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校后勤管理课题研究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如火如荼,课题研究成为教育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育教学品质、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众多的基础教育课题研究中,涉猎学科教学、学生德育的内容不胜枚举,而基础教育的学校后勤管理研究却鲜有尝试。作为学校后勤管理者,通过多年学校后勤管理的实践及“十二五”“十三五”立项课题的研究,使我们对学校后勤管理课题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有了点滴思考。
一、课题研究的情况
2014年初,我中心从全市学校后勤管理的“观念落后、不创新;管理粗放、不到位;做法简单、不高效”现状着眼,立足全面提升我市学校后勤管理水平,成立了辽源市教育学会学校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并提出了《学校后勤管理创新研究与探索》这一课题。作为省教科办、省教育学会、市教科办的重点研究课题,总课题下设6个子课题,由市直、县(区)13所学校承担,共174位城乡中小学、幼儿园的后勤管理人员参研。2015年11月,圆满结题。此项课题不仅是我市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更开启了我省学校后勤管理科学研究的先河。课题研究成果,直接惠利于课题研究实验学校,成为推进实验学校后勤创新管理与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动力,为我市学校后勤管理理论发展和文化提升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6年我中心又将《学校后勤管理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申报为省、市“十三五”课题,总课题下设14个子课题,由市直、县(区)14所学校承担。目前,结合全市学校后勤管理实际,按照课题研究方案,正稳步向前推进。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十二五”课题已圆满结束,“十三五”课题仍在进行。但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学校后勤管理课题研究工作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难
课题研究虽是我市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在实施过程中有领导的高度重视、专家的指导点播、基层学校的极大热情等有利因素,但仍存在诸多难处。一是基层学校缺乏研究环境。很多领导、学校后勤管理者及教师仍认为学校后勤管理就是为教育教学提供物资与后勤保障,只需力气,无需理论,更无需研究。在课题研究中给予的鼓励、支持不大;二是后勤人员缺乏研究理念。后勤工作人员常是年龄大或不善教的教师,工作中多是弯腰干活,少于书本研磨,不愿自我改变;三是后勤人员缺乏创新意识。有的后勤人员常沉醉于老规矩、旧经验的信手拈来,没有想法和创新;四是后勤管理人员精干人员少。许多优秀管理者大多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后勤管理人员中即使有优秀者,也多是一人身兼多职,工作繁杂,没有时间、精力从事课题研究;五是基础教育中的学校后勤管理研究资源缺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看到国内外对高校后勤管理创新研究的较多,占到九成,而对中小学和幼儿园后勤管理创新研究的极少,不足一成。在学习和培训中,非常缺少这方面的资料和专家。
积极老龄化下构建体育健康管理探索
摘要:如何解决老年人的体育健康问题,尤其是因为老龄化而引发的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策略,逐渐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策略研究,形成大健康、大和谐框架体系,做到统筹兼顾,将政策、技术、医疗、体育等多方面融入健康意识和行为中。着重培育体育健身意识、着重完善体育服务体系、搭建多元化平台和建设路径、创新健康处方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有针对性与科学性体系,以此应对老龄化的总趋势。
关键词:老龄化;体育健康管理;体医融合
1、课题研究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积极响应2019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要求,普及健康生活。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广泛开展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策略研究。(1)消除老年人健康管理认知盲点:健康管理是运用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管理工具,针对老年人健康知晓率低,消除认知盲点,可做到早预防、早治疗;(2)构建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体系:积极响应2019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建立和完善包括体育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的综合、连续的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体系;(3)形成老年人体医融合策略模式:通过专业医学知识给老年人制定合适的运动量,在医学带来的安全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运动改善身体状况,体医融合是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的新型模式。
2、课题研究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趋势之一。据《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修订版》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世界每6人中,就有1人年龄在65岁(16%)以上,而这一数字在2019年为11人(9%)。我国作为当今世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截止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4亿,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为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对“十四五”和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任务。全面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潜在忧患,在国家政策层面中,我国于1982年正式成立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1995年改称为中国老龄协会),2005年起中国老龄协会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实行合署办公,从《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1994-2000年)》启始,我国颁布了多部老年人健康管理实施办法。而根据《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指出,我国仅有三成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一半老年人从不锻炼。进一步探究老年人体育活动问题与现实需求,研究老龄化社会下促进老年人群体育活动开展以及发展中国老年人体育的对策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16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正式提出“健康中国”政策,提出“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要求;2017年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等老龄化事业;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作为重大行动之一。老年人的核心问题就是健康管理问题,而体育健康管理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基本形成了自我体育健康管理、家庭体育健康管理、社会体育健康管理多方位共建模式。但由于我国的特有国情,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依然严峻,我国老龄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不适应、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体医融合成为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战略的技术关键,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一剂良药,促进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与老年人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其内涵和路径问题必将成为研究体医融合问题的基础与前提。为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1982年联大首次召开了老龄问题世界大会;1991年联大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次年,老龄问题国际会议探讨了后续行动计划,并通过了《老龄问题宣言》;2002年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制定出21世纪国际老龄问题政策,通过了《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并呼吁社会各阶层改变态度、政策和做法,并积极构建体医卫多方融合,以此增进老年人的健康和福利,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3、课题研究的价值
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教学的现状
1.校外实习方面
高校工科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良好的硬件设备,这是高校专业特色的重点所在。但是当前由于高校经费不足,实习单位接待困难以及其他安全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电气工程
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更多的是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或者虚造实习单位,无法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
2.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面
当前,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设计题目较为单一,每届学生的设计题目都大同小异,缺乏更新和创新。学生实践性少,极易出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雷同的现象。加之指导教师缺乏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因此整体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缺乏一定的创新,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欠缺。4.开放性实验由于当前高校实验室更多以科研为主,科研设备的投入资金较大,因此实验室开放性能力不足,学生对于实验设备和实验平台缺乏应有的了解,一些开发性的实验就无法开展,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也就缺乏创新性。对此,高校实验室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开放力度,同时不断提升实验室的软硬件,以适应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案
科研项目提升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依托科研项目提升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企业“可降解聚合物的合成与配方优化”课题为案例详细分析了在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过程中高职学生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企业项目;高职;实践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大师彼特说: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1]。创新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与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科研课题研究是高等职业院校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2012年全国高职成教工作会议提到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时,强调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比任何时期更需要科研先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核心[2],随着高职院校的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日益增加,教师的科研能力明显增强,但在此过程中却很少有高职学生参与其中。所以高职教师没法在进行科研过程中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也没有机会在科研过程中发挥创造力。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技能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高职教师的科研项目,可更快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案例
本文作者主持了企业“可降解聚合物的合成与配方优化”课题,在整个横向项目的研究过程中,让高职学生充分参与项目的研究,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充分了解企业的课题研究过程。教师在完成该横向项目研究的同时,同时也通过让高职学生参与企业横向课题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该横向科研项目是企业中可降解聚合物的合成与配方优化,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资源、固体废物污染等等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提出低碳-循环经济理论,企业研究关于降解聚合物的合成有利于防止白色垃圾污染,有益于加快国内的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研究过程中针对可降解的具体性能要求设计合成方案的同时总结归纳聚合反应的一般规律,通过依托企业横向科研项目,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方面得到提升,研究结果如下:
1.1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只有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最核心竞争力,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并且规模壮大,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所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高速发展的今天。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会设置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但是结果学生还是被动去接收课程教授内容,学习态度还是总体不积极。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依旧得不到充分培养,长久下去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也受到了限制。本文研究发现通过使学生参与高职教师的企业横向科研项目,不仅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高职学生参与的教师的企业横向科研项目为可降解聚合物的合成与配方优化,研究课题中各项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并进行深入探讨。在实际企业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采用哪类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如天然高分子材料、微生物合成的可降解材料、人工合成型的生物降解材料等等,这些材料各有特点,学生在考虑采用哪种材料、考虑材料本身特点和优缺点时、在确定采用何种聚合方式(直接缩聚、低聚物的固态聚合、溶液共沸缩聚和开环聚合)时、在研究聚合反应过程中聚合反应条件的控制及产品的可降解性能等等,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在确定采用人工合成可降解材料,使用直接缩聚进行聚合方法后,进而研究不同的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整个聚合过程中的合成成本、应用到产业化工程中等问题,研究更低成本的生产方法,即实现了可降解聚合物的合成与相关性能研究,降低了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了产业化,以上这些做法,都是团队通过研究探索得到的合理研究理论,取得了预期的科研目的,实现了科技创新。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协助老师一同完成了科研项目的研究,同时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与锻炼。
幼儿科学教学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幼儿的探索行为孕育着创造的萌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探索行为去掌握周围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软硬、冷热、活动性等各种性质,获得了新的个体经验和技能。同时,也毫不含糊地说,探索是幼儿学习科学乃至其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通过探索性行为,幼儿将获得体、智、德、美、劳的全面发展。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便对幼儿的探索行为进行了指导,其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同时也指出指导要点就是“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然而,由于这个指导纲要处于试行阶段,对于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怎样创造条件,对于幼儿不同的探索性行为教师应该怎样去分辨并进行指导就没有详细的说明。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将深入探讨幼儿在科学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性行为的影响因素、表现方式以及教师怎样指导,进一步充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不论是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将为幼儿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供点滴经验和建议。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有关研究
目前在国外幼儿探索性行为研究中,早期的心理学家将行为主义学派思想应用于研究中,因此他们的研究便主要侧重于引发机体探索性行为的动机,而达尔文学派则认为:探索性行为更多的是由生物体本身的适应所引起的;美国生态学理论中也提到:儿童探索是学习生存的生物适应行为,是种系基因的倾向性引导婴儿很早就冒险离开父母亲,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知识。吉布森(Gibson.E.J.,1988)研究中主要趋向于分析婴儿的探索性行为与知觉之间的关系问题,其研究认为:新生儿具有先天的内在探索外界的好奇心,其可通过各种方法或者途径去探索周围环境并主动积极的获取信息资源。可知度(affordance)成了婴儿探索性行为的动力,并提出促进婴儿探索性行为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全方位的观察”。可以看出吉布森强调儿童通过知觉的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农尼利和莱蒙德(Nunnally.J.C.Lemond.J.C.,1973)提出了孩子对陌生刺激的探索过程:刚开始时进行全方位的探索—视觉研究—对物体的身体操作和控制—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娱乐性探索性行为出现(当陌生刺激变得熟悉时)—寻找更多的能引发探索性行为的刺激。无论幼儿在何时碰到陌生的刺激都会重复这个过程。
(二)国内有关研究
国内对幼儿探索性行为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非常零散,更多注重的是实际性操作。目前,上海市六所二期课程改革的实验基地幼儿园,如芷江中路幼儿园等开展了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幼儿园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上海市青浦区晨星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材料提供与幼儿探索性行为—提供材料,增强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探索性行为的研究》,实验得出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探索性行为的材料具有以下特点:形似性、隐秘性、宽广选择的可能性、有操作障碍、新奇性、有物理变化;南京师范大学“田野课程”提出了“培养自主,鼓励探索”,主张幼儿是在进入、深入现场和情景中探索知识,建构知识的。
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理论与实践
一、开展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研究的时代背景与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市场经济和价值多元等新的社会条件下,金钱至上、恶性竞争和个人主义等有所蔓延,国家利益、民族传统、社会责任和修身养性等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坚守“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在新时期变得更重要、更迫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强调德性成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报告进一步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也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问题的回答。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在学校教育中被频繁提及,而在家庭教育中却少有声音。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只有牢牢扎根于家庭并通过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加以落实。同志多次指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可见,立德树人不仅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也是家庭教育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遗憾的是,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实践状况却并不尽如人意。近年来,虽然家庭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但家庭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家庭教育对立德树人的忽视。不少家长“重智轻德”、向孩子传递错误的价值观、为孩子做出负面的道德示范等,不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合力的形成,也阻碍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是新时代对家庭教育研究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也是亟需解决的家庭教育实践问题。“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以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标,基于“儿童立场”开展调查研究,回应时代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在综合研究理念下,构建“四个结合”的研究模式
本课题在“综合研究”的理念下,构建“四个结合”的研究模式,促使总课题与子课题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保证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一)总课题与子课题协同创新,切实有效地开展研究
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也为提升研究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本课题面向全国征集子课题,经过严格的申报和论证,子课题覆盖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保证了课题研究具有广泛性。在总课题的组织与协调下,面向个子课题负责人开展培训,统一学术共识。通过总课题与子课题的协同创新,历经实证研究、结题现场会、经验总结、成果提炼、撰写报告和出版成果等过程,使本课题的研究切实有效。
(二)多种研究方法优势互补,确保研究层层相扣、扎实推进
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下的教师培训论文
一、问题与设想
笔者主持的教师工作室团队以马克姆•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工作室指导教师刘永东的“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嵌入到工作室开展的培训活动中,通过开展自主与合作、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等培训活动,对该模式进行应用与发展,构建出一种教师培训的基本模型,让参与培训的教师和工作室团队成员达成相互学习、交流和相互促进彼此专业持续发展的培训目的。
二、模式建构与实施案例
1.理论基础。
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成人具有与儿童和青少年不同的学习特征。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马克姆•诺尔斯认为,成人学习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强调学习者的独立性、已有的生活经验、以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学习动机多样化。成人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性和独立性取代了对老师的依赖,成人在学习活动中更希望决定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由此,在成人培训中,不应把知识灌输给成年人,而应视其为学习伙伴,采用相互探讨、交流的培训方式。成人的经验,是学习的宝贵资源,不仅可供其个人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同时还可互相利用,取长补短,通过共同探索,能丰富集体的认识。另外,成人学习者的学习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要,他们很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目标,因此做好培训分析,了解成人学习的需要是开展培训的基础。而“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运作正好与成人学习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相吻合,它本是教研组教研运作的一种活动模式,是指三所学校联盟或者同一学校的三个年级集备组,按照固定的教研模式,以问题为起点,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和方案,协作组织有序的教研交流活动。由于该模式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又与马克姆•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相呼应,因此,工作室团队尝试利用该模式进行开展培训,并对模式进行完善和发展。
2.模式建构。
在模式建构之前,对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是需求分析与目标内容的确定。学员需求的调查分析是培训的首要环节,是培训的基础。调查分析的内容包括:培训对象的起点水平、学习动机、工作中的需求等。由于培训的对象是成人,因此还要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与培训对象建立联系,对培训需求进行沟通,明确培训者希望达成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创设学习、交流、共享的环境。其次是实施过程与评价总结。根据既定培训计划实施,把培训实施流程设计为五个环节:自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五个环节的实施顺序将结合具体培训内容的特点进行灵活的调整。并对过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反馈学员的学习情况,了解培训的满意度以及对培训的改进建议。基于以上思考,结合笔者主持的教师工作室团队开展的“广东省2012年省级骨干教师的跟岗学习”培训活动,对“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进行应用与发展研究,在教师培训中通过构建可操作性强的操作流程,系统地、有效地设计培训过程与实施培训方案,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师培训模式。
县域教育科研管理效能提升路径
摘要:县域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提升管理层次、形成有效管理策略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关键。我们深刻认识其现实意义,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始终坚持县域教育科研管理效能提升的理念,不断探索县域教育科研管理效能提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县域;管理效能;提升
提升县域教育科研管理效能是县级教育科研部门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关键。我们针对区域内教育科研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域本化的解决之道。
一、县域教育科研管理效能提升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教育本质和立场的需要
教育科研部门作为一个区域的教育研究理论与方向的引导部门,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就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和“研究的本质是什么”。只有抓住这两个本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研究的意义。沈阳师范大学冯茁教授在他《论教育的“意义危机”与教育理念研究的解困之道》一文中提出:“实际上,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与授受,更在于让人充分领悟、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人们不断摆脱工具理性的奴役,进而不断地提升人自身的质量。教育应使每一个个体成为精神丰盈的人、体验着生命意义的人”。基于上述论述,我们应该对教育研究的本质和立场进行思考和定位,在实践中继续完善教育科研管理职能,初步形成域本的教育科研框架,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教育科研工作。
(二)基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