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技咨询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科技期刊对科研创新服务的作用
农业科技期刊是记录农业科研成果、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是农业科研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承载着报道农业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在推广农业科研成果、传播农业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促进人才交流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因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来源可靠、数据准确、论证充分、结论明确、查询方便等特点,是农业从业者获取目标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农业科技期刊还是农业各学科科技信息的交换中心,在促进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的同时,还起着指导生产实践、科技咨询、成果转化的作用,它对启迪、支持和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意义重大。农业科技期刊对科研创新服务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四大功能,即科研传播功能、科研导向功能、科研提升功能、人才培养功能。本文浅析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在科研创新中四大功能提升的途径与对策,使科技期刊不仅成为科技创新交流的平台,更成为科研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科研传播功能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媒介,是科技信息交流的平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功能,稿源是关键。在丰富的稿源中优中选优,提高办刊质量,才能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读者。在扩大刊物受众面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作者投稿,从而使刊物进入良性循环。期刊稿源的多少和读者受众面的大小直接影响期刊科研传播功能。
(一)多途径拓展稿源
科技期刊编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向本刊稳定作者群和潜在作者群组稿约稿,为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到位的服务,激发作者科研写作热情,为刊物赢得高质量论文。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多为本省科研院所主办,期刊编辑除向本单位的科研专家约稿外,还要调动编委与审稿专家的积极性,可以定期向本刊聘用的有较高学术素养的编委约稿,并充分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希望编委多向其同事、同学、校友等宣传刊物,并能积极给刊物荐稿,借助编委的影响力为期刊组稿。还可通过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向各地参加会议的专家约稿。或利用刊物的重大活动组稿约稿。约稿要注意约稿技巧,并长期坚持,保持约稿的连续性,与科研人员保持长期、有效、深入的联系[4]。编辑部可经常性地组织科研专家参加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座谈会,听取专家的办刊建议。由科研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建议主办单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本单位的科研人员为本刊撰写论文,从而为期刊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二)重视区域外同质同类稿件的刊登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地域性,决定了农业科技信息也具有地域性。农业科技信息必须符合相应的农业生态条件,否则,就失去了信息本身的价值[5]。作为刊登农业科技信息的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必须重视本省区相应的生态、气候条件,但又不能局限于只刊登区域内稿源的传统思维定式,要重视区域外稿源收集与挖掘,特别要着眼于生态条件相似地区同质同类科研稿件的收集、刊载,为本省科研工作者了解区域外农业研究动态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刊物在本省的影响力与受众面。
知识经济下标准查新工作浅析
摘要:本文聚焦国内标准化机构标准查新工作,系统回顾了基于科技查新大背景下的标准查新发展历程,随后结合知识经济时代国内外标准文献的趋势,阐述了当前时代标准查新工作的开展背景和国内开展情况,总结了标准查新工作开展模式。最后,分别从标准化机构、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从业人员三个角度,浅谈标准查新工作的开展意义。
关键词:标准查新,科技查新,查新检索,标准信息知识服务
1引言
标准查新是科技查新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查新项目,标准查新指由查新机构的查新人员根据查新委托人提出的查新要求,依据标准信息数据库系统、标准组织的官方网站等权威信息渠道,以标准文献为基础,以标准检索和标准调研为手段,以检索结果为依据,对查新点的新颖性进行综合分析和审查,并出具具有参考价值和结论性的查新报告的过程。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创新活动是主要特征,要创新,先查新,科技查新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在标准化领域,标准查新为标准制修订、标准化成果鉴定、申报奖励、技术咨询等提供参考决策,同样重要。
2标准查新发展历程
标准查新源于科技查新,科技查新最早开始于1985年,是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萌芽并发展起来的一项情报咨询工作。原科技部系统、教育部系统、卫生部、行业学会等机构授权查新站及查新机构超过300余家。2003年国务院取消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包括科技查新机构业务资质认定,科技查新工作开始走向市场。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文献检索和科技查新等科技咨询服务业的市场化开发利用,科技查新脱离政府行政审批后全面推向市场化运作。2017年10月,根据国务院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教育部取消系统内科技查新机构认定,科技查新完整脱离政府管理。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牵头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GB/T32003-2015《科技查新技术规范》,统一科技查新工作原则和流程,规范和管理科技查新行业。2012年,科技查新机构联盟及科技查新专业委员会成立,科技查新行业自律管理模式逐步完善,我国科技查新体系日趋成熟。
3知识经济时代标准查新开展概况
新工科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然后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举措,包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实践教学占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等等。
关键词:实践教学;环境工程专业;新工科
2017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各高校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建设[1]。环境类专业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在410项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中,环境类专业隶属19大项目群之一的“环境、纺织、轻工类项目群”,该项目群共立项专业改革项目18项,其中环境类专业相关项目9项[2],足见环境类专业在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新工科背景下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3],也是实现新工科建设目标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院士就如何建设新工科提出了“三个阶段、三个任务、三个突破”的行动方案,其中,“实践与创新创业”就是新工科建设三个关键任务之一[4]。长期以来,实践教学都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短板,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实践教学改革力度较小、实践教学氛围不浓等问题,难以有效支撑新工科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一、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环境工程是集理论、技术、实践于一体的工科专业,需要学生具备系统的理论、掌握全面的技术、具有强大的实践与动手能力。长期以来,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系统全面,而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实践内容与企业生产脱节,学生实操能力弱,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环境工程专业未来的就业需求[5],难以达到“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能够在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咨询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国家要求[6],显然也不符合新工科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建设目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部分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部分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局限于“实验—实习—设计—毕业设计”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模式单一、不完善、无特色[7]。二是高校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践课程开设不多、学时不足,课程单一,多年无变化;实验课实验项目开设不全,且教学实验室硬件条件差,实验室面积严重不足,仪器设备落后、补充更新困难;实验室管理人员严重缺乏,从而导致实验开展困难、效果差,难以满足教学要求[8]。三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高校普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但这些人员更愿意从事科研、科研教学岗位,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岗位,这导致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难以引进、配齐,实践教学难以得到保障[9]。四是校外实践教学形式化,部分高校学生几个周的生产实习变成了去几个企业参观几天;部分高校毕业实习比例较低,导致对学生毕业实习监管困难、毕业实习质量难以保证;部分学生毕业实习单位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关,但学校仍然认可其毕业实习。五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有些学校没有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而部分实习企业由于自身的生产、安全问题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有些院校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只能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教学需要,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本达不到实践培养的目的。六是课程设计质量差,本来计划几周的课程设计,但部分教师直接将任务布置给学生,缺乏指导,而学生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复制抄袭,未达到课程设计的训练目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面较窄,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型选题不多;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选取的标准、规范及参数不准确,甚至有的设计标准不符合地方要求。七是实践教学管理考核松散,由于实验实践课程上课时间不固定、地点不固定、人员不固定等,导致其管理难度很大、考核检查困难、管理较松散[10]。
二、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举措
据上文所述,本文拟以宜宾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新工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为例,介绍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希望能对其他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振兴乡村产业,富裕乡村农民。通过分析发现,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存在供需不匹配、体制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紧缺等问题。为提高广西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消除“供需”矛盾,强化机制体制创新,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物质基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创新与应用能力。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科技;广西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迫切需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是广西农业科技工作发展的重心。当前广西农业虽然在良种良法创新、农业科研平台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完善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供给需求不匹配、机制体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以及人才紧缺等问题制约着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及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
1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1.1良种良法创新取得新进展
据统计广西全区2016~2018年共育成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474个,其中水稻210个、玉米132个,甘蔗自主品种占有率超过30%,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攻关成效突出。
1.2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图书馆核心业务与创新服务探究
【摘要】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大背景下,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实现了与读者的实时互动。本文以图书馆的资源共享、读者服务、技术创新和推广宣传四个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为出发点,对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点进行深入的挖掘,探讨如何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跨馆的资源共享和以人为本的读者服务,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关键词】图书馆;核心业务;创新服务;挖掘研究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让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度大大提升。在此之前,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是读者查找文献资料的最主要场所,而现在网络文库、云计算等新兴产物的出现,使得图书馆的核心业务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图书馆近年来已逐步意识到此问题,除了单纯的资源收集、存储外,通过各种渠道拓展馆藏资源的共享和打造符合实际情况的读者服务。图书馆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了迎合这种变化也在不断地升级和发展,通过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使得图书馆的核心业务能紧跟时代的变化,贴合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
一、图书馆核心业务的变迁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我国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基本以收藏各种文献资料、购买各种电子文献资料库、做好图书的流通管理为主。信息系统结构较为简单,只是为读者提供图书的查询、借阅和图书库存的管理工作,还能提供已购买电子文献资料库的查阅和下载。彼时的图书馆推广宣传工作以校内网站为主,半数以上的新闻信息为资源相关的培训通知,偶尔出现零星的讲座通知。有些图书馆在每年的下半年会组织一些简单的问卷调查,决定下一年度图书、文献资源的采购计划,内容较为单一。2013年随着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普及,不少图书馆逐渐意识到读者服务这项核心业务必须做出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基于图书馆业务的技术创新。许多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不再局限于对现有馆藏资源的管理,将与读者互动这项具有移动互联时代新特征的创新服务融入其中,让读者从以前的图书馆网站获取信息,到微信公众号的主动推送信息,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这让图书馆的推广宣传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另外随着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图书馆可根据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的分类和用户的画像,得到更加精准的数据,为图书馆资源的引进奠定良好的基础。区块链可以实现图书馆的自主借还书业务、图书共享业务,还能与知识库结合起来,打造基于资源共享的图书馆核心业务新模式。
二、图书馆核心业务情况分析
(一)资源建设与共享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主要包括新资源的调研、试用、培训和图书捐赠等工作。在互联网共享、开放和自由精神的指引下,图书馆也将资源共享提到了核心业务的范畴。这里的资源共享,不局限于各图书馆之间的图书、文献和电子资源的共享,也可以放大到读者之间的资源共享,不少图书馆展开了“图书漂流”业务。通过读者捐赠的图书,放置在图书馆的专门区域,实现自由的借取。“图书漂流”业务与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服务不同,不需要借书证、不需要押金、没有具体的借阅时间的限制,这符合互联网自由、开放、共享的精神。自有的资源,如学术论文、馆藏孤本等,通过图书馆的整理与收集,最终上传至图书馆的信息管理系统,在网络安全技术升级后,具备了各之间共享查阅的基本条件。
公路工程监理质量控制探析
【摘要】
公路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工程之一,因此,公路工程施工单位有必要加强对于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保证公路工程的完成质量。当前在公路工程的施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论文对公路工程监理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公路工程监理;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1引言
对于公路工程施工单位来说,不断加强对于公路工程的监理与质量控制,保证工程的整体进度与完成质量,是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为了这个目的的达成,施工单位有必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知,对工程监理与工程质量控制工作进行有效规范。但在当前的公路工程监理工作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造成了极大的制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就成了当前公路工程施工单位需要关注的重点课题。
2公路工程监理在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含义
大学物理教学质量提升思考
【摘要】大学物理课程作为大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直接关系着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大学物理教育的重视,通过合理开展大学物理教育课程,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和实践能力。论文主要针对当前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指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物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质量;方法
1引言
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不仅关系着物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念,也直接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大学物理教学质量提升以及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反馈评价等多个层面进行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合理地开展大学物理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大型物理课程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2当前大学物理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大学物理教学水平不足
对于大学物理教师来说,通常情况下对大学物理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概念有系统和科学的了解,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这些物理教育工作者能够将这些知识良好地传递给学生。有一个观点认为,一个好的物理学家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的物理教师,而好的物理教师必然会对物理内容有很好的熟悉和理解。但从当前高校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从事物理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对物理知识都有系统的科学的理解,很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自身的职业价值也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很多水平一般的教师并不能够充分讲解出来自己所理解的物理学的相关知识,从而无法帮助学生进行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高校大学物理教师通常还需要涉及其他方面的科研项目,难以在物理课堂教育过程中付出较多的时间,虽然这些教师们对物理的理解已经基本稳定到了较高的层次,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的时间比较少,也难以保证整体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1]。
体育院校的目标定位分析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主要是国家在体育领域发展数量与质量方面与世界各国的比较。体育大国主要是指国家的体育发展数量和规模宏大,在国际上居于重要地位,而体育强国,则是国家体育发展的综合实力超群,总体水平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1]总书记在2008年9月29日第29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表明我国正处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体育院校应把握这一历史转轨的契机,科学进行目标定位,积极调整发展对策,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1 体育院校在体育大国建设中发挥的历史作用 体育院校在我国体育大国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和体育科研等的发展中做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 1.1 推动群众体育普及 “群众体育”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老百姓体育”,而“社会体育”则是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老百姓体育”。在学术交流上,为了便于和国际接轨,有时也用“大众体育(Sportforall)”指代“群众体育”或“社会体育”,从而构成了三者间的互相替代关系。[2]体育院校不仅拥有一批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据统计,14所体育院校中,现有教职工总人数9556人,其中专任教师5532人),而且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这是体育院校人才培养面向经济社会需要、主动服务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和最明显的表现。各体育院校结合办学实践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规格要求和培养方案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和完善,积极开展有关社会体育的宣传、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并为加强社会体育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咨询,为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场馆器材服务。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在培养社会体育人才、开展社会体育科学研究和科技咨询服务5以及利用自身的物资技术条件,为群众体育服务方面,已经和正在进行积极的努力,并做出了较显著的成绩。 1.2 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已经拥有一大批国际级运动健将和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更有各个运动项目相当数量的国际级和国家级裁判员。在一定层次和高度上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据数据统计显示,14所体育院校近5年就为国家培养了一级运动员1099名,国际健将和健将645名,国际裁判128名,国家级裁判371名,国家级教练62名,高级教练161名,以及一级教练员166名。 在发展竞技体育方面,各体育院校也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集中体现在三个大型赛事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上,14所体育院校运动员踊跃参与各类国际、国内的体育赛事。近5年,在国际性赛事中共有1512人参加,其中获得418枚金牌、225枚银牌、189枚铜牌,共计832枚奖牌;在洲际性比赛中共有301人参加,其中获得129枚金牌、85枚银牌、66枚铜牌,共计280枚奖牌;在全国性比赛中共有1798人参加,其中获得257•5枚金牌、200枚银牌、204枚铜牌,共计702.5枚奖牌。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统计,14所体育院校共获得了34.5枚金牌、25.5枚银牌、11枚铜牌,同时,还担任了多项奥运会科研攻关项目,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人员,其中包括64名裁判、53名教练、25名专业医疗人员、5838名志愿者、16名啦啦队成员。 1.3 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开始形成一定的产业形态和自己的行业制度,而且分支越来越多,除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体育中介咨询培训业、体育彩票业等体育主体产业之外,还有许多与体育产业有关的产业类别,如体育用品生产销售业、体育广告业、体育建筑业、体育旅游业、体育传媒业等也纷纷发展起来。同时,体育竞技市场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营销环境。[3]这就需要大批有关体育赛事的管理、运营、宣传、服务等人才,各类体育媒体的专业人员,如专职的体育记者、主持人、导播等,还有外语翻译人才。经统计,体育院校根据经济社会的需求,目前共开办了27个专业,输送了近30万毕业生,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同时,体育院校还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诸如我国体育市场管理法规问题,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体育产业分类问题,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问题,体育无形资产的评估与利用问题等进行积极的探索。 1.4 推进科技科教兴体 体育院校是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力量组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各级体育科学研究所,它们是我国体育科学的专业队;二是各体育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体育院系)的专家学者。体育院校为“科技兴体”、“科教兴体”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体育院校开展科学研究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近5年来,全国独立建制的14所体育院校,共承担了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5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558项省部(局)级科研课题;其研究成果荣获2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50项省级人文社科奖和教育部颁发的高校人文社科奖,取得56项各类发明专利,116篇科学论文为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EI、ISTP、SSCI收录。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有20项科技成果得以成功转让,创造经济效益1011万元(人民币)。另在教学研究中,还荣获了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国家级优秀教材成果奖,10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创建了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2门省级精品课程。 1.5 加速体育文化传播 体育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文化的聚散地和传播者。体育院校聚集了大批从事体育科技和体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截止2009年5月统计,共有专职教师5532人,其中在编教授754人,在编副教授1773人;在编讲师2589人,助教167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5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229人,博士生导师119人,硕士生导师1022人。他们培养和输送了近30万从事体育工作的毕业生(不含成教生),同时,截止2009年5月,体育院校在校生(全日制本专硕博)共计86520人,其中2008年全国体育院校各专业共招生25770人。如此庞大的专业体育人才队伍,为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播和繁荣提供了载体。#p#分页标题#e# 2 体育院校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的目标定位 2.1 明确导向 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明确指出,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要继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要继续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特别是要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要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要发展体育产业,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4]刘鹏局长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彰大会上强调,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既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更是中国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既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又对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5]体育院校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对办学定位问题摇摆不定,特色是什么?高水平体现在何处?与综合性高校的体育院系区别在哪里?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等,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国家领导人和体育部门领导的讲话精神,为广大体育院校办学定位指明了方向,即为我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以及体育科研与体育文化发展服务,培养各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体育专门人才。 2.2 确定战略 总书记在发出“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伟大号召时,同时强调要“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实际上这就是在向全社会宣告:我国体育改革将坚持贯彻“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将推行这“两个战略”,并促进它们的协调发展,作为我国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作为独立建制的行业性、单科性高等院校,体育院校必须认清这个新的形势,适应“两个战略”协调发展的需要,努力贯彻新时期体育工作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不断激发自身的办学活力,确立自己的优势,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积极、主动地为贯彻落实“两个战略”协调发展服务。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首先要有强健的国民体质,强健的国民体质源于发达的体育,体育强国既要表现在国民体质的强健上,又要表现为竞技体育项目的均衡发展和在世界体育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以及群众体育的普及和体育人口的不断增加,体育科技的水平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体育文化的繁荣,体育产业的发达。[1]体育院校应该积极主动的以体育强国建设为目标,充分利用各类体育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不断开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新局面。 2.3 科学定位 体育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办学理念,科学合理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具体来说,就要积极参入新周期的全民健身活动,加大学校场馆的开放力度,培养具有职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寻求与各级专业运动队在文化教育与训练上的合作,并提供科研指导,发挥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强大优势;认真思考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与培植优势项目,科学合理设置竞技体育的规模与训练周期,积极探求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真正实现教学、训练、科研和医疗服务的一体化,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利用体育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科优势与师资力量,加大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科学合理的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学生实用课程的学习,将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发展成为国家体育产业开发的主战场,学生学习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主阵地。 3 体育强国建设时期体育院校的发展对策 3.1 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南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确定高等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我国独立建制、单科性、行业性的体育院校半个多世纪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不同历史时期,鉴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和人才培养需求的不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必须适时地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往较长一段时期,体育院校比较关注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基本上是按照体育(师范)教育的模式办学,相应忽视了体育的行业特点和要求,使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体育事业的主战场。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新历史时期,体育院校理应总结57年的办学经验,从推动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大视野,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时刻紧盯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条件,既卓有远见又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办出新水平和新特色。 3.2 按体育行业的特点确立高水平有特色的办学理念 总结历史经验,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颇,我们相应比较注重对体育院校与其它高等院校共性的研究,按高等教育的规律与要求考察体育院校的办学,建立发展的思路。然而,体育院校是一类行业性很强的单科性院校,在构建体育院校的办学模式时,应当注意对其特殊办学规律的探讨。如体育的行业特点究竟有哪些?何谓“以体为本”,推进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体育院系比较,独立建制、单科性、行业性的体育院校有无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与名校办运动队的竞争力何在?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历程中,体育院校如何吸引优质生源?…只有经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索,才能找到符合体育院校办学规律、切合体育院校办学实际的独特办学思路。进而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充分开发办学潜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办出学校的特色,真正做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体育主战场,服务体育事业,实现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在快速推进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推进学校办学不断跃上新台阶。#p#分页标题#e# 3.3 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充分发挥共建院校的优势 体育 院校作为一种行业性高校,其办学规律既有一般大学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体育院校的管理体制几经改革,历经“存废”和“去留”,至今形成了“1+5+8”(其中的“5”又已出现“3+2”的新走向,即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改为省市教育部门主管)几种管理类型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客观地说,这是改革发展的必然。但国务院对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管理体制的调整,无一例外地保留了各院校的单独建制。这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体育院校特殊性的认可,也是对体育院校独立建制的肯定,更为体育院校今后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了依据。加强体育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根据不同形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切合实际的管理体制,理顺各种管理关系,实施合理分工、统筹协调,实行分级、分类、分层管理,更好地加强对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调控和监督。目前,共建院校在体制与机制上存在一些问题,建立完善的长效共建共管体制与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共建院校的积极作用,推动体育院校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3.4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践行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 回顾体育院校的发展历程,我们已认识到独立建制的、单科性体育院校最明显的个性特征就在于所处地位与其它高等院校不同,要想保持自己在高等教育体系占有一席之地,又不断提高学校对国家体育运动发展的贡献率,就必须按照体育运动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努力寻求二者的最佳契合点和最佳融合形式。这二者结合所产生的推动力对于竞技体育及体育教育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但它的最终实现,还有赖于探求创建一个能使二者有机结合的合理体制与良好机制。而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正是实现这个有机结合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体育院校作为高校的三大功能,即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基本要求,实现促进国家体育运动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紧密联系起来。 3.5 围绕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力促竞技体育院校化 体育院校是竞技体育“院校化”的主要实验基地和战略依托点。竞技体育“院校化”是促进竞技体育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实现“科技兴体”最关键的结合点和最有效的途径;是科学配置与使用各类资源,合理布局和建设训练基地的最佳选择;是进行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实施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工程的重要对策;也是体育院校突出行业特点,真正做到以体为本,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的根本出路。 体育是大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育界、体育界很多专家学者呼吁竞技体育回归教育体系,建立一种全新的可以使体育获得新的生命力的“举国体制”。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胡凯(清华大学在校学生,100m运动员)的出现,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启迪,更是希望。体育院校应以竞技体育发展为支点,全面带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围绕“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力促竞技体育院校化。 4 结 语 回顾过去,体育院校为我国实现体育大国的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展望未来,体育院校以其雄厚的师资力量、高端的科研水平和丰富的场馆资源,必将也一定能为实现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作出新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