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技推广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畜牧业科技推广在基层的现状探析
摘要:畜牧业科技推广是实现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持续推动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2020年9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畜牧业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的发展目标,再次凸显出基层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畜牧业科技推广;基层现状;对策
1畜牧业科技推广在基层的现状
1.1推广体系不完善。乡镇设有畜牧兽医站,承担畜牧业发展规划、计划的组织实施,畜禽品种改良、良种畜禽繁育、标准化生产、种草养畜、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建立和畜牧兽医新技术的推广、指导、服务等工作。但是在随着乡镇畜牧兽医站并入综合服务中心,畜牧业科技推广被弱化,出现了法律法规不健全、行业运行不规范、推广体系不完善等现象,导致基层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出现断层。
1.2推广经费不充足。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和畜牧兽医站都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是开展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唯一经费来源。经费不充足以至于基层工作环境得不到改善,必要的设施设备得不到齐配,特聘农技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务报酬得不到保障,增加推广难度,影响推广效果。1.3推广人员老龄化受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在基层从事畜牧业科技推广的工作人员老龄化严重。环境苦、待遇低使得愿意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数量不足。并且在基层接受培训和指导的机会有限,知识结构更新慢,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阻碍了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1.4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通过评选畜牧业科技推广奖和“最美农技员”等形式对基层从事畜牧业科技推广的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嘉奖。虽然树立典型标杆可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但毕竟覆盖面有限,还需建立科学、标准、高效的畜牧业科技推广效果评价机制,用于客观评价推广效果,发掘优点,找出不足,激发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促使推广工作进入越做越好、越做越精、越做越有效的良性循环发展。
2做好基层畜牧业科技推广的对策
高校在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推广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就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体系来看,政府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体。但是,仍存推广模式老旧;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推广、教育与生产脱节等问题。另外,农业科技推广还存在因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的供给不足问题。为了避免出现更多的问题,需要对农业推广体制进行深入改革。在此种背景下,可以引导农业高校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当中,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农业科技推广;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道路上的主要问题,想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将此重视起来。我国人口丰富、资源短缺,中国农业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所以加强农业科技的提升、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是需要从根源上解决的三农问题。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能够充分发挥科教的优势,从更为全面的角度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创新。
1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等。高校作为农业创新的源头以及供给方,需要将此重视起来,实现农科教结合的同时,增强产学研的协作力度。但是高校技术供给存在较强的局限性,不仅无法满足农业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创新的发展,还严重影响着技术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融合,导致无法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
1.1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科、教分离。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是在计划经济下确定的,但是在政府管理背景下高校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农、科、教之间的相互分离导致很多科研成果没有得到及时传播,在生产实践中遇到问题时也无法及时让科研单位了解具体情况,这就会导致科研成果的针对性不强以及转化率较低。当前存在的这些矛盾都在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而且对于之后科研成果的研发也有着相当不利的影响。所以,国家应该将此重视起来,充分实现农、科、教之间的融合。
1.2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资金不足。经实际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强度不够,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人均经费较低。这些现象导致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动力,难以保证相关工作的高效开展。而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可以为其提供免费资源,促进推广工作开展。就当前来看,我国农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77%,低于全国整体研发强度。当前我国很多技术还处于使用阶段,既使没有达到预期,但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规律。就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情况来看,呈现少量领跑的现象,大部分技术仍处于并行后者跟跑的状态。此种情况导致常规性的科技成果较多,但是缺少重大突破。文章根据2019年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得出一些与此相关的结论,相关数据显示,科研经费是科研创新活动的标志。其中能够进入前100名的农业高校仅有6所,从此角度来看农业高校科研投入有待提高。另外,不仅要对科研投入问题进行分析,还要对科研成果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包括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建设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问题;对策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科学技术在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科技进步成为农民增收的决定性因素已被人们所共知,但是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不能跟上农业科技的前进步伐,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1存在的问题
1.1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面对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和新的农业实用技术,如何尽快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是摆在广大科技人员,尤其是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农业科技推广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是将农业新技术、作物新品种“最后一公里”落地,是提供新技术和新品种信息,实现科技专家与农民、技术与生产有效对接的实施者。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认识不到位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2点:一是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财政编制被挤占,很多地方根本没有专职的推广人员;二是业务上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而行政上接受当地政府领导,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必须接受当地政府的领导[1]。
1.2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农业有其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农业的资产利用率低、资金周转缓慢,农业收益率比较低,而且农业生产面临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双重压力。尽管政府财政这些年来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上的资金逐年增加,但和农业科技推广现实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往往还得不到保证。很多地方甚至连推广人员的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势必使得很多有能力、懂技术的乡镇科技人员大量流失,科技推广工作根本无法正常进行。由于乡镇一级镇政府财力有限,根本就没有专职的农业推广人员,更没有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专项经费。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在业务上接受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技术指导,但行政上又必须接受当地政府的领导,在农业推广经费问题上,2个部门相互推诿,无人出资。相对于政府而言,其他农业科技推广主体的积极性也不高。农业科技成果、农业新型实用技术大多来自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单位,他们的项目研究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和横向联合研究单位,研究经费仅仅能满足项目研究本身,根本没有多余的经费用于成果转化和推广[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管在农业科技推广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无论是农业成果转化,还是农业新技术的实施,都是围绕着自己企业开展的。
1.3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大批新科技成果和新实用技术被开发、推向市场。农业科技成果及新农业实用技术如何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起着很大的作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是把农业科技成果及新农业实用技术传授给农民的传授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科技成果及新农业实用技术转化速度和转化效率。现阶段,很多乡镇没有专职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大多是兼职人员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行政干预太多,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工作。这些兼职人员的文化科技素质参差不齐,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不到1/2,而且长期得不到培训,业务素质无法提高。由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福利低、工作环境差,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的工作人员大多改行,留下来的基本是没能力的老弱人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人员被人们形容为“远看像要饭的,近看还是推广站的”,可见他们的工作处境有多么艰难。
农业推广研究生教育现状思考
本文作者:接玉玲 刘孟臣 王振林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培养科科长 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 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处长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项目自1999年批准设立、2000年开始招生以来,得到迅速发展。招生领域从开始设置的4个到目前的13个;招生单位从开始的24个,发展到2008年的63个;2000年全国录取1611人,2007年录取5789人,7年中招生录取规模增长了近3倍;已有五届毕业生,毕业人数近2万人。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经过了起步与发展阶段,培养单位不断增加,培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逐步健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经为我国“三农”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解现阶段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具体状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状况开展了调查工作。本研究根据需要又对相关问题做了补充调查,以下是对调查情况的总结和分析。
一、调查工作介绍
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农推教指委秘[2007]12号文件提供了五种问卷:招生、培养单位(问卷1,本文没采用);导师和管理人员(问卷2),有25个问题;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问卷3),有37个问题;专业学位已毕业研究生(问卷4),有42个问题;用人单位(问卷5),有14个问题。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18份,有效率90.9%,其中问卷2共发放74份,收回65份;问卷3共发放106份,收回105份;问卷4发放110份,收回103份;问卷5发放60份,收回45份。问卷发放覆盖作物、园艺、植保、养殖、林学、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机械化等领域的在读和毕业生、管理人员和导师、有关用人单位。本文将几种问卷的相关项目进行归类,相关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对调查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访谈等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加以汇总、归纳和整理,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建议,以得出较全面的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关于“对在读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
已毕业的农业推广硕士中有28%的人认为合理,62%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24%的人认为合理,66%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看法”,已毕业人员中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32%和58%,在读人员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25%和69%。这说明目前农业推广课程设置基本适合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体系综述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对农业推广硕士的需求
1、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面临的人才困境
首先,在现行的公益性服务机构中,人员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基层农技推广新旧力量出现断层,推广队伍专业化水平不足,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其次,部分农业经营性服务机构缺乏对行业内涵的界定,加之涉农服务行业特殊性导致的人才从业意愿低糜,令机构难以招收符合行业规格的人才,且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法律意识;[3]其三,在岗的农业技术从业人员对于农技以外的其他知识和技能疏于提升,使得国家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失去人才支撑。
2、农业推广硕士对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的重要性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人才困境,非常直接地对农业推广战线上的农业科技人员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其目标在于培养具备农业推广技能,致力于农村发展服务,能解决生产、管理及建设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设立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不仅是时代的需求,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求,更应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的需求。
二、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体系面临的问题
第一,生源方面。①经费自筹的方式增加了报考者的学习成本,且由于招考对象多为在职人员,时间精力有限,有些潜在生源虽有攻读农推硕士的意愿,却终因力不从心而放弃。②农推硕士招收单位的日益增多,造成争抢生源的现象逐渐激化。③年龄、知识背景以及工作单位性质的差异,令生源的思维能力、对高新知识的接收能力参差不齐,就对高校的培养方法与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第二,思想认识方面。部分高校对农业推广硕士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推硕士是在职攻读学位,其目的仅在于取得一纸文凭,增加升迁的筹码,因此对其疏于管理,甚至将招收工作当成盈利创收的捷径,从而在思想上降低对学员的要求。第三,培养方案设计方面。部分高校在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仍将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基础知识,缺乏实践性的案例教学,导致农推硕士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初衷难以得到实现。第四,培养过程方面。①由于生源为在职人员,致使高校的教学安排难以兼顾每位学员,培养计划有时不得不进行变动,甚至出现学时缩水的现象。②部分教师教学管理不规范,未制定课程大纲、课件和讲义,考试过程不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③因时间和空间等原因,部分校内外导师对农推硕士疏于指导,学员也同样缺乏主动性,导师负责制名存实亡。第五,论文研究方面。有些研究生以时间精力不足为借口,跳过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等环节,直接进行论文撰写,难以保证质量,且在选题时多选择大而空的内容,未结合生产实践,没有现实意义。
农业技术创新发展难点与对策
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依靠尖端技术”[1]。“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提出,赋予了“农业技术创新”研究工作新的内容和要求。 一、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农业技术创新作为社会技术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研发和推广两个过程,其终极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过程。但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历史条件等的巨大差异,各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和制度不同[2],技术创新的效果也不同。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和农业科研力量的薄弱,农业技术引进多但消化吸收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并不多,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5%~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则高达70%~8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国家主导的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推广战略,先后实施了诸如星火计划、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温饱工程、种子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等多种计划,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也逐渐提高,如200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8%,与2000年的43%相比,净增长5%[4]。 农业中除个别产业外,绝大多数产业的科技贡献率都有较快的增长。 另一方面,从科研成果来看,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以中国农科院为例,在“十五”期间,全院获奖成果近500项;发表科技论文10878篇(其中被SCI收录514篇),专著535部,专利220项。其它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也十分显著,2001年细胞克隆羊在陕西成功产子、2005年中国第一例克隆猪在河北出生、奶牛胚胎技术和超级常规稻育种技术的形成等就是其中的典范。 二、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绩突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研发和推广两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投资强度偏低。 2003年,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投资占GDP的比重仅为0•49%,还不到世界粮农组织规定标准(1%)的一半。 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农业科技科技与农业GDP的比重)明显偏低。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除反映在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偏低之外,还反映在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科研经费上。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统计,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公共科研机构提供的农业科研经费每年约21亿美元,私人资助的资金也高达21亿美元左右,大约与公共科研开支持平。美国农业科研人员人均年科研经费超过10万美元,[5]而1991~1994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课题费仅为0•61~0•97万元。近年来人均课题经费虽有所提高,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6]。 2•农业科技研发资金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有投入不足的问题,在资金配置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首先,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行业间配置不合理:我国农业科技资金的行业投向比例与农业中各行业产值比例不符,影响了农业中各行业的均衡发展。如1996到200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政府对农业和林业科技拨款比例都高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而对畜牧业和渔业的科技拨款比例却明显低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其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科技活动中配置不合理:我国农业科技经费中投资于应用开发的资金相对不足,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虽然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各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措施,但由于各项措施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投入的资金缺乏管理和监督,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再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主体间配置不合理:企业在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所占资金比重偏低,影响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研机构所占经费比重偏高,农业科研创新的效率不高,与生产脱节现象较为明显。 此外,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配置不合理还与科研人员整体质量不高、队伍过于庞大有关。如同厂商的生产活动,科研活动同样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能承担超过国力的科研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投入总量有限,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高质量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果科研队伍过于庞大,势必降低人均科研经费量,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潜能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科研活动的规模效应也就无法凸显。 3•研发资金来源渠道少,风险投资资金缺乏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少,目前的资金来源有国家拨款、地方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自筹和政府拨款。与发达国家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来自企业的经费所占比重相对偏低;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风险投资资金急缺。目前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除了政府资助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银行贷款利率高、期限短,企业不愿意过多地投资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对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风险担保,才能进一步丰富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农业科技研发政策支持乏力 长期以来,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府从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如对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给予免税优惠甚至财政补贴,但这些支持和补贴的范围很窄,大量的科技创新产品实际上很难得到这种优惠,只有为数不多的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的新产品才能享受。在农业信贷支持政策领域,由于科研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的高风险性,实际上很多农业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难以得到正规的信贷支持,这在教学和科研单位转化其成果的过程中表现更为突出。事实上,很多的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由于资金的缺乏而无法实现。#p#分页标题#e# (二)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和人才的紧缺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资金的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不足,农业科技推广强度不高,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由于资金的不足和农技推广者的待遇低下,农技推广网络人心涣散,大量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严重影响了农村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环境恶劣及工作待遇低下,基层农技部门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只能聘请一些非专业人员来代替,农技推广工作队伍整体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有的推广工作者为了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而从事多方面的工作,把农业科技推广作为一项业余活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资金的约束也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接受培训和进修等再教育活动,导致其专业知识老化,无法及时掌握和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推进。 2•农村土地制度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我国已经对土地承包责任制进行了改革,但客观地说,改革并不完善,尤其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土地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单户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不大,农民接受一项新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对于经营面积很少的农户来说,其带来的收入却有限,农民也就没有增加科技投入的内在动力,尤其是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分散的农户经济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技术改造,却有相对充足的劳动力继续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客观有效需求不足,也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研究和生产的脱节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是政府兴建的事业性科研院所,由于大部分科研院所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其资金来源决定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其目标也就是完成政府的科研任务,而缺乏面向市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其直接的后果一是科研成果与农民需要脱节:农民需要的技术没有供给,有供给的技术农民用不上;二是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脱节:大量科研活动集中在提高种植业产量目标上,而对农产品的提质、仓储、物流、深加工等的研究相对滞后,农业科研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产品高质量和多样化需求的要求脱节。 4•农村的经济、文化、市场条件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首先,从农村经济状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的提出,农村经济发展很快,但由于基础薄弱,农民的资金依然十分紧张,而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用是以资金相对充裕为前提的。从信贷的角度来看,出于风险的考虑,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有向城市倒流的倾向,农村信贷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非正规借贷途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的状况,但其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农民在接受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资金的制约问题十分严重。其次,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虽然政府为农村的扫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依然很低,影响了农民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和意愿;同时,农村信息本来相对封闭,农民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更加阻碍了信息的传播,科普观念很难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再次,从农村市场条件来看,由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加上农民自身辨别真伪能力相对较差,农村市场成为许多不法商人的天堂,他们打着新科技的晃子,卖着坑害农民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了农村市场秩序,打击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致使其在真正的新技术面前失去信心,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对策和建议 为了有效地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及其成果推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给 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及其成果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给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首先,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决定了市场无法提供最佳状态的科技投入量,导致了市场失灵。 因此必须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之中;其次,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组建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及相应的投资基金或保险基金,把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运用到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分散和降低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再次是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最后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科技创新的实处,防止资金被截流或挪用。同时,要转变过去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方式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方式,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面向市场和农民,推进农业体制改革 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试点,以提效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寻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新方式。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体制越来越不符合市场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和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农技推广,农技活动才能真正为社会所接受,并在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提供公共服务的科研机构外,其余农业科研机构应转制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直接面向农民和市场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农业技术困难。同时,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促进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p#分页标题#e# 再次,要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中公共性较强的基础研究项目,主要由政府安排攻关,以高等院校或公共科研院所为主,解决关系国家全局性、关键性、基础性和产业共性的重大科研项目;对于应用研究项目,应由企业和农民根据市场需要来合理安排和解决,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应该是鼓励和引导;整合和统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脱节;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待遇,以优化农业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在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技术引进机制的改革,首先是要规范引进渠道,避免不同地方政府对同一技术的重复引进;同时,在技术引进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创新和改造,使引进的技术成为真正适用的技术。 (三)加强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 高素质的科研工作队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人才保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是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其次是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乡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层,也是真正落实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任务重,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促进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民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接受者,农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技推广的成败。高新农业技术在可能带来高产和低成本的同时,也存在因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所引发的风险。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获取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其辨别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顺利开展。 此外,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两者互动地开展工作,农民可以将在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在使用农业科技产品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及时准确地表达出来,与农业科技工作者协商讨论和共同解决,互相学习和进步,从而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的混乱严重打击了农民接受和采用新技术的信心,不利于科技产品的推广和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首先,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企事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规范推广行为和推广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为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再次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咨询活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的技术推广体系;最后是要加强道德建设,推动各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为解决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资金问题,应结合实际,探索新的金融信贷品种,用于帮助农民购买新技术;应允许、鼓励和引导民间借贷行为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尝试采用政府公共采购政策或补贴购买政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顺利推进。
农业推广分析3篇
(一)
一、农业推广的公共产品属性
首先,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这决定了在农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应该被社会共享。并且也是由于该特点,决定了使用农业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由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农业生产者不愿意进行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投资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其次,农业推广服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资与农产品经营服务。农业科技、信息等属于知识结构中容易传播的一类,根据其消费上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程度的不同,有的属于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投资;有的属于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对从事科技活动的私人部门给予补贴。最后,由于农业技术创新除了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外还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但是其效益具有外溢性,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决定了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需要由公共部门承担。综上所述,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当然,需要明确一点,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并不代表其就是公共产品,其中有一部分农业推广服务是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属于私人物品。
二、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组织结构、推广方式等在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的新要求,表现出了诸多的问题。
1、农业推广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
我国财政在农业上的支出总量偏低,导致了虽然我国政府农业推广投资占财政农业的比重不低但总量低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投资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不足发达国家的30%。从推广项目来看,其地区投资结构、行业投资结构均表现出不均衡性。从农业推广事业费支出结构来看,人员经费占了近90%,业务经费仅有10%左右。由于农业推广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限制了农业推广的有效开展,是其投资效益不高。
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科技论文的总发文量已居世界第一。可见我国已经是科技期刊大国。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科技与创新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讲话。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等方面对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了部署。2018年6月27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电力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强调“鼓励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有促进作用。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是由科技期刊或者说是期刊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出版的构成三要素是编辑、复制、发行。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将科技创新传递给读者,促进了科技创新的传播与推广。而且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版物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也说明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等精神产品的载体,对科技创新有传播、推广等促进作用。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科技期刊肩负更重的责任与使命。
2如何强化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发挥科技期刊的效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发挥好载体作用
要努力提高刊文质量,做到内容为王;要紧跟最新趋势、把握行业脉动,进行征文和约稿;要严把审稿关口,择优录用科技创新论文。无论是观点创新还是试验方法创新;无论是对经典理论的挑战创新还是对经典理论的继承再发展创新都可以作为创新的要素。没有创新点、老生常谈、东拼西凑没有实际意义的论文坚决不录用。要设置科技创新相关栏目,开拓编辑思维,提高编辑水平,培养编辑对创新性论文的把控能力。科技期刊编辑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搜集、猎取最前沿的科技创新信息。通过约稿或编辑敏锐的洞察力发现科技创新稿件,然后通过审稿、编辑等环节把本行业的最新动向、最新科技创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等刊发出来。很多期刊都设置了科技创新栏目,以《电力安全技术》为例,该刊从2010年设置“研究与开发”栏目,六七年来刊文数量与相应科技创新专利申请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