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全球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技全球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技全球化

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论文

1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发展特征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离不开世界文化的总潮流,只有面向世界的未来发展,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与繁荣。在对于人类发展未来的种种预测中,科技全球化无疑已成为人类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指示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前景。2001年和2006年,美国兰德公司分别发表了《全球技术革命:2015年生物/纳米/材料技术发展趋势及其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简称《GTR2015》)和《2020年全球技术革命》(简称《GTR2020》)的技术预测报告《。GTR2015》的主要结论是: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技术革命,这场革命正在加速生物科技、纳米科技、材料科技与信息科技的融合过程《。GTR2020》在《GTR2015》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分析,从应用角度提出了到2020年可能形成的技术系统和产品的56项技术,并对排在前16位的技术进行了评估。这些技术将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国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著名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V.巴尔诺也有类似的定义:“一种文化,是一群人共有的生活方式”(awayoflife)。在科技文明席卷全球的背景之下,文化创新的理论建构应当密切关注人类生活方式的演进,并以之作为决策的实践依据。《GTR2020》报告中所列举的任何一项技术都将为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例如,在我国重要技术排序前10位的无线射频技术、无线通讯、数据传送技术以及无处不在的信息访问技术的发展,将创造一个能够随时随地以任何装置,透过无线网路与他人沟通,随处可进行各式各样的资料获取、处理的全新形态的社会。人际关系也开始出现经由各种资讯方式而建立的“虚拟”关系。虽然,人们早已开始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但是,当信息通讯科技与生物科技、材料科技等高新技术体系产生融合与互动后,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并通过科技发展的全球化力量影响社会运作模式,这一巨大的变化正在发展之中。在文化领域,这种新科技的发展趋势,透过多元化的产业应用,必将影响各国文化政策的总体取向,并在文化艺术的表现内容、传播形式及价值观念等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在第三代行动通讯系统(3G)、微波存取全球互通技术(WIMAX)以及无线射频技术(RFID)等高科技相互融合的基础之上,欧盟正在全方位推动“无间隙网络社会”(UbiquitousSociety),“Ubiquitous”是从拉丁文演化成的英文单词,有“everywhere,anywhere”的意思,在早期欧美所代表的是一种“神无所不在”的宗教观。而如今所指的“ubiquitous”指的是一种服务(service)、网络(network)无所不在、可随时取得的概念。在欧盟“i2010计划”(i2010-AEuropeanInformationSocietyforgrowthandemployment)中,欧盟执行委员会将提供“全面性、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与生活”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致力于通过高科技的普及化,考量新时代的文化发展需要,提供立足点平等与创造发展能力的机会,最终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美国更是将高科技发展的主旋律贯穿在文化内容中,以两部在2010年受到全球瞩目的电影《阿凡达》和《盗梦空间》为例《,阿凡达》集中呈现了当今世界顶尖技术研发的未来前景“,可穿戴计算机”“、军事机器人技术”、“大脑中植入芯片”“、无所不在的传感器”、“智能系统”、“迅速生物测定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影片中都得到了集中的展示。这部建立在世界先进影像制作技术基础上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绝佳的公众科学素养教材,提高了人们对这些将要投入社会应用的高新科技的认知度。同时,影片也以面向人类发展未来的态度,在剧情中融入了对科技与人文之间矛盾的思考。如果说《阿凡达》所展示的科技类型是人类向外拓展自然空间所依托的技术系统,而另一部影片《盗梦空间》则展示了当今科技前沿领域对于人类内在空间的探索,表中所列举的“靶向给药技术”、“影响人类记忆力的药物”等生物、医疗技术是支持影片情节成立的依据,影片结尾将这种对于人类心理空间探索的思考留给了观众,引发人们对于科技是否能够改变人类意识的无限遐想。在美国,杰出的作家、导演以及其他文化艺术领域的精英会被诸如美国宇航局这样纯粹的科技部门请去当科学传播顾问,依靠艺术家的创作可以帮助公众理解科学家在推动技术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文化艺术界与科技领域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国居于全球第一的公众科学素养达标率,也使得美国的文化艺术创作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高科技趋势,对于科技发展前景与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亦成为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

2理解转型中的国家创新体系

在新科技革命对于现代社会的变革中,科学的知识体系已成为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最为突出的意识形态,与之相伴而来的各种风险和道德问题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尖锐和突出。正如风险社会理论的创始人贝克所说“科学技术是造成当代风险的主要来源”。早在法国大革命以前,关于科技发展是否败坏了道德的问题,就已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关心的问题。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的卢梭认为,历史上一切卑劣行为的根源都在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控制论之父、美国科学家维纳在论述由新技术发展所实现的新工业革命时就提出警告“: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刀,仅当人类生存的时间足够长时,我们才有可能进入为人类造福的时期。新工业革命可以毁灭人类,如果我们不去理智的利用它,它就有可能很快发展到这一地步。”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会产生什么负面结果,它的潜在危险是什么,事前人们可能并不知道,或者认识不足。农药DDT是在使用了二三十年后,人们才知道它会在生物体内残留聚集,最终危及生命,并对环境有极大的污染和破坏,才停止使用。如果一项高科技的应用,要等到它的负效应完全显露出来之后,人们才去制止它,人类所要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目前,西方国家的政策界已经开始为扭转科技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失衡做出努力。美国在2000年的《科学与工程指标》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转型期美国科学政策”的框架。这一报告强调科学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功能,并强调要达成促进科学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协调发展的目标。科技为社会服务的政策转向,意味着科技发展的方向开始转向重视“以人为目标”的技术开发和应用。

这一新时期的科学政策,不仅标志着美国今后的科技发展导向,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各国的科技政策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视域和途径。面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全球性问题,我国也开始了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重新定位: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与此同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6年,国家面向2020年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2007年8月召开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国家创新体系面临一系列转型:即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型,生态文明理念逐渐在全社会的确立。这一转型是在反思传统的社会发展价值观所带来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困境基础上提出的社会发展新范式,体现了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进步。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效应已经证实: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可持续,也就没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应对新技术变革的文化政策取向

阅读全文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摘要:全球化是一个发端于资本主义兴起之时的全球经济、政治和文明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其核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发展趋势是一致的。经济全球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中国道路和中国呼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1.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在市场和生产中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过程,它促使人力资本、商品、服务、技术和资源的跨国流动,优化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经济全球化以资本扩张、科技进步和相对的国际和平环境为前提,表现为生产、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经营的主导化、知识人才跨国流动的普遍化等特征。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经济全球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历史性概念。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需要即资本的扩张本性,以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技术革命为条件,以殖民扩张为手段,展开了输出商品、资本,争夺世界市场和原材料的斗争。这个过程,一方面使得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配置,促进世界贸易、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在加速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以科技革命为先导,资本主义先后经历了四次阶段性转变,催发了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纵深发展。当前,以信息、生命、纳米、量子、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经济全球化呈现出超越时空、纵横联动、内容丰富、经济与社会相互渗透的局面。

阅读全文

经济全球化下企业营销组合策略变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经营模式和营销策略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时,企业营销组合策略也需要不断地变化,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本文结合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的营销特点,提出了企业的营销策略的变化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营销组合策略;策略变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在全新的国内市场环境下,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冲击和挑战,企业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积极地变化企业营销组合策略。

1经济全球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1)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各个国家的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各国的资源能够优势互补,以达到各个国家的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2)深化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让全球变成一个大工厂,各个国家在这个大工厂中分工合作,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日益细化和深入。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各个国家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达到弥补自身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不足,不断进行创新,改进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3)优化经济结构。一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就低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科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耗费的时间也非常长,再加上本身发展科技人才和资源的缺乏,使得科技水平的提高之路举步维艰,而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先进的科技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世界先进的科技去进行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4)企业发展模式创新。经济全球化促使各个生产要素得到全球优化配置,企业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可以不断地进行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5)促进利益融合。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家之间、企业之间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它们已经融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但同时,也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企业变化营销组合策略,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2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营销组合策略特点

2.1营销组合策略体系更以消费者为核心

阅读全文

浅析我国经济与全球化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创新、知识应用、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和依存度日益加深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卡斯特罗)。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曾是塑造战后世界秩序的最强大的力量之一(约瑟夫)。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的经济被越来越深地卷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国家与国家相互依存,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一些评论甚至认为距离与国界已经无关紧要,民族国家和地理本身已经失去经济方面的意义(约瑟夫)。

二、经济全球化的现状

以由美国为首的24个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化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以及140多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其中最穷的48个国家相比较为例。

阅读全文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大建设重点

摘要: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它历经了三个时期,即全球化制造业时期、全球化服务行业时期、全球化改革创新时期。在这个全新的历史背景发展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大建设重点,即提升以精神为代表的各企业家核心枢纽的培养,直步全球化文化产业链的顶峰;以城市创新改革为根本,创建新型生态环境多元素发展的培养;促进各要素互相贯通,将高智能要素引入的同时,提升自主改革创新和对外输送,加快产业晋升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全球化背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三大建设

一、适应创新全球化,直步全球化文化产业链的顶峰

(一)从创意产业开展的方向来看

创新全球化的重要构成体系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改革创新措施,这就好比浩瀚无垠的大海中突然泛起层层涟漪平静而不失美感。[1]全球化的发展从世界历史角度来讲,大体历经如下几个时期:即第一时期的全球化制造行业,其突出特征是全球对产业分工明确,涌现了大批的替代生产和对外承包形式等,从而呈现出一条从钻研到生产再到运用的经济产业链,对一些拥有石油产业、矿石产业以及其他能源和沿海贸易港口的地域来讲明显占有上风优势,新型经济产业由于加入全球化制造业而掌握了再一次崛起的机会[2];第二时期全球化服务行业,其主要特征是对于策划、钻研、构建等步骤各企业逐渐独立自主操作,服务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从规范化、合格化迈向多元化、个性化开展,而全球的大部分产业分工也逐渐脱离了古老的地缘向导发展形式,利用服务行业转变产业整体结构;第三时期全球化改革创新,其主要特征是全球的改革创新开始对高端人才、设备、创意等进行布局,其中知识体系和科学技术成为最昂贵的产品,对该领域投入大批风险资金,从而成为促进全球化改革创新的核心枢纽,同时全球的更新改革又促进了全球产业体系的大幅度整治,从而更拥有提升自身发展的动力。

(二)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

全球化改革创新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向更高级的发展。全球化改革创新大幅度提升了依赖于石油产业、矿石产业、土地资源等自然能源及占有区域优势的全球化制造业和全球化服务行业,促进了科学技术、高端人才、资金成本等要素的快速贯通以及布局整个世界,促使美洲、欧洲、亚洲等发达国家的改革创新策略涌现出一批重要特点,如美国2011年报刊重点强调的;要大力对基础设施设备和有利要素的资金投入,强调改革创新的根基就是对人才、科技研究、基础设备的把握,在全球实行对高层次的人才培育和引进策划[3];促进对高效竞争环境的改革创新刺激。规定无论是科技界、经济企业界乃是各国政界,都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共同促进产业的改革创新。从微观层面刺激改革创新的整体支柱。

阅读全文

全球化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素质教育以培养人才综合发展,稳健成长为目的,在当前教育形式下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的重点,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有效的提升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为我国培养了诸多高素养技能型的应用人才。本文就全球化视野下,文化素质教育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为主线,通过构建高素养教师队伍和素质实施教育方式,来推动我国文化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全球化;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

随着科技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从政治、经济实力、科技发展等发展的比较,逐渐转向了人才素质与民族精神、凝聚力等文化层面的竞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要想实现国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双重发展与进步,显著提升国民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底蕴,实现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都需要教育事业的支持,只有致力于教育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的道德思想与文化素养、才能实现国家长久而稳健发展的目的。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

全球化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用来形容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与联系,特指的是各种商品与技术、资金与人力在全球范围的分配与流动。各国的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成为“地球村”的代名词。世界上任一地区发展的情势的好坏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我国人民的生活。强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世界也会随之得到强化,人们毫无意识毫无选择的融入了全球化的大浪之中,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内诸多区域的职位流动性显著增加,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而带来了就业导向的多元化发展。高职传统的教以强调专业化能力的特定性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多变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下,需要的已不是传统经济下追求人才量的扩充为主的智育教育,而是追求人才质的提升,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战略资源组成的关键。

二、全球化发展趋势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

科技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趋势下,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向全球化、与国际发展的步伐中。国际上高职教育历经了三个阶段的转变,从知识、能力与人格三方面为基本建设文化素质教育,以实现知识经济人才的发展。全球化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阅读全文

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探究

摘要:随着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各国经济产业在生产要素全球流动下更快融合,使得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成为必然结果。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和目前经济发展现状、结合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融合契机,提出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和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金融工具;全球化;贸易融合

引言

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通过分析当今经济全球化、贸易融合,发现未来发展国际趋同的必要性,进而预测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

一、回顾过去: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

2006年,我国进入后WTO时代,市场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中国经济更广更深地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积极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及地区进行战略经济对话,增强国际合作。而此时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中国开始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这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既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顺应了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这之后的十年间,中国响应了G20关于建立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倡议,财政部修订了公允价值计量等新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保持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此后,2017年企业会计准则又进行了一次重大变化,修订了金融工具、政府补助等具体准则,以金融工具为例,在金融工具定义上,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17)来看,金融工具的定义与IFRS的表述近乎一致,这说明我国会计准则已经加快了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步伐。在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方面,在旧准则中,金融资产被分为了四类,即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种金融资产的四分类划分的标准很模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导致了主观性增强,仅根据管理者的意图便可以划分金融资产。新准则将金融资产的四类划分为三类后,除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对金融资产的细分增强了其分类的逻辑性之外,国内外会计准则实际含义相同。可以看出,在这一基础上,对国内会计准则的更新和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必要的。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趋同进程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便开始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深刻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发挥协调作用,承担国际责任。在这一形势推动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很可能发生变革,可以看出趋同进程具有波动性和周期性,历史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又会重现,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将会更有利于我国经济和贸易的规范发展,促进我国与各国经贸团结合作,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中国的国际声誉。

二、着眼现在:国际趋同大势所趋

阅读全文

世界公共管理行政革新思索

本文作者:孔祥龙 单位:

公共管理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来实现。从公共管理的运作看,政府在制定相应的规则、政策和采取具体行动所依赖的信息是政府以自己为核心得到的。在信息的收集、取舍上,公共权力的掌握者主要从自己管理的方便角度出发,或者为积累政绩而按照上级的指示去采取相应的活动,公民的具体需求和愿望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就有可能造成公共管理决策信息依赖的不完全性。这种局面直接造成公共管理系统内部自下而上的信息量和信息有效性的递减,而从根本上则造成信息向政府的回馈困难。最后,以政府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办事方式实际上造成政府公共管理决策的暗箱操作,而由此也决定了公共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生硬的命令型或突袭型。

一、全球化行政改革视野中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机遇

1.全球化行政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新公共管理”的思潮,这必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为了提高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公共服务的宏观管制的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开放一些公共服务的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进入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

2.全球化行政改革将为我国的公共管理提供动力。全球化行政改革意味着我们最终接受并服从经由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而形成的通行规则,从而也意味着不论我们同意与否,都要被卷入或主动加入全球化的政府改革浪潮中,从而更好地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并为推进国际合作作出自己的贡献。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改革思想的冲击。而借着全球化浪潮而来的“新公共管理”思想其实为我们的公共管理改革提供了重要参照。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他们的思想去指导我们的公共管理,但是,他们的一些理念和具体做法却的确可以起到指示作用。

二、全球化行政改革视野中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

1.全球化行政改革使治理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由于全球化以科技和知识信息为主要依托,政府运用科技对知识信息的掌握程度就成为政府管理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面对纷繁无穷的知识信息,政府在国内的治理中需要寻找合作者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有效管理,而合作者正是社会当中的各种组织和个人。实际上,从知识和信息角度看,国家的公共管理已经不可能维持以往那种政府单一中心的格局和权威。政府只是多个管理中心中的一个相对的核心,与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其他管理中心并存。因此,深受全球化行政改革影响的我国公共管理也不可避免地将随之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