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技进步与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作用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具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目前,我国的现代化物流管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变革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在个别方面仍存较多问题,需依靠科技进行解决和完善。本文主要对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作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物流管理;消费方式;基础投资;道路网络;绿色隔离带
物流是现代货物流通的基础和前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其发展前景无可限量。但若想实现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仍需依靠现代科技创新的支持,并以此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现代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知识社会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于物流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有效提升了管理质量和效率。近年来,物流行业在国家的正确引导和支持之下,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但在个别领域仍存在较多缺陷和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1基础条件问题
在当前的网络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对现代化的物流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提升该行业市场竞争力,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有必要依靠科技创新进行管理改革。但从目前实际发展现状看,虽然我国大部分物流行业的管理水平均得到了提升,但依然未能实现运转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故也对管理效率的提升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在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道路交通堵塞现象,加之物流配送设施不够健全,均直接导致了管理水平的下降。
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济增长分析
摘要:
农业对国家来说是最根本的,它同样是国民经济中的最基本、基础的产业。农业中作为经济部分的增长,它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进步、对人民群众生活状况提升、向美好生活迈进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发展的路上农业经济增长是必不可少的。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有很多要素,本文通过收集历年学者的文献资料数据考察得出的结论,深入了解农业科技的进步,结合分析它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深远的影响及其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
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济增长;影响;贡献
1引言
加强农业的建设,其必经之路是农业的转型。改变其发展的方式,摆脱粗放经营。从一开的只追求数量而放任质量的情况下,尽快转变到提高竞争力、注重产品质量、保障产品安全。在转变同时要统筹兼顾,走产出高效,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还要建立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想要人民有钱赚,就要创新发展,吸取精华摒弃糟粕。一二三产业就需要进行融合、发现创新点,让他们能够互相依存共同进步。这就需要延长产业连接,这样可以让农业有更大的空间去实现它的发展;想要乡村美,最基本的才是最实在的。最实在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现实的是让人居住舒适。农业农村的“强、富、美”都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做支撑,尤其是农业的强大和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必须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因为农业是走向机械高产而不迷失在数量上,同样注重优质,这其中最受到关注的还是安全农业。时代进步,科技创新,更要用创新发展的外部条件来强化农业、用新的管理运作方式去促进农业发展、用最新的思想当车头带动农业、用新的教育去培养新的农业人发展农业。更准确的精细的的信息提醒;思想熏陶提高了素质水平;升级结构适应新的环境;找出最适的管理经营方式。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质增效。可以让农业寻找到更合适的进步增长方式,让农业的发展不断进步更趁于集中一体的标准化;整体的大规模控制。
2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
农业科技农业经济增长分析
摘要:
农业对国家来说是最根本的,它同样是国民经济中的最基本、基础的产业。农业中作为经济部分的增长,它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进步、对人民群众生活状况提升、向美好生活迈进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发展的路上农业经济增长是必不可少的。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有很多要素,本文通过收集历年学者的文献资料数据考察得出的结论,深入了解农业科技的进步,结合分析它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深远的影响及其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
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济增长;影响;贡献
1引言
加强农业的建设,其必经之路是农业的转型。改变其发展的方式,摆脱粗放经营。从一开的只追求数量而放任质量的情况下,尽快转变到提高竞争力、注重产品质量、保障产品安全。在转变同时要统筹兼顾,走产出高效,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还要建立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想要人民有钱赚,就要创新发展,吸取精华摒弃糟粕。一二三产业就需要进行融合、发现创新点,让他们能够互相依存共同进步。这就需要延长产业连接,这样可以让农业有更大的空间去实现它的发展;想要乡村美,最基本的才是最实在的。最实在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现实的是让人居住舒适。农业农村的“强、富、美”都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做支撑,尤其是农业的强大和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必须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因为农业是走向机械高产而不迷失在数量上,同样注重优质,这其中最受到关注的还是安全农业。时代进步,科技创新,更要用创新发展的外部条件来强化农业、用新的管理运作方式去促进农业发展、用最新的思想当车头带动农业、用新的教育去培养新的农业人发展农业。更准确的精细的的信息提醒;思想熏陶提高了素质水平;升级结构适应新的环境;找出最适的管理经营方式。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质增效。可以让农业寻找到更合适的进步增长方式,让农业的发展不断进步更趁于集中一体的标准化;整体的大规模控制。
2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
农业科技竞争力与评估方式论述
1农业科技竞争力
农业科技竞争力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活动,以及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的实施,所反映的一国(地区)农业发展的科技总量、实力和科技水平与潜力,以及对科学技术支撑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能力与贡献程度[3]。按照这一概念,农业科技竞争力属于竞争力研究范畴,具备竞争力研究的所有特征。农业科技竞争力不仅仅是科技总量和综合实力,还是一种潜力,要体现在支撑、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农业科技具有基础性、社会性、公共性等特征,这使得农业科技竞争力研究与其他竞争范围的竞争力研究具有明显区别。
2农业科技竞争力发展的特点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4]。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与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农业的外部性、公共产品性、弱质性和不稳定性等经济特征决定了农业科技进步主要具备以下5个特性:
2.1渐进性
大量的科技进步一般都是以渐进的形式出现的,即在技术原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无数大小不等的改进使科技本身不断完善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4]。
2.2区域适应性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核心技术水平的提升对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关系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本文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例,探讨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首先介绍了哈尔滨市的农业科技发展状况,进而探讨其对农村居民生产力、地区产业结构、农产品产量等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哈尔滨市农业科技进步,带动地方农村居民增收。
[关键词]哈尔滨市;农业科技进步;农村居民收入;影响作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发展较好,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适合种植多种名贵药材、农作物、珍贵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哈尔滨市大力发展农业科技,通过增加财政拨款,促进各项农业科技的研究,致力于改变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有必要对哈尔滨市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坚定科技致富道路,为相关政策的调整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1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会,位于我国东北平原地区,受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影响,其土壤类型较多且以黑土为主。黑土的土壤养分含量高,适合大多数农作物生长,但由于地处东北部,哈尔滨市冬季漫长,气候较为寒冷,最低气温可达-35℃左右。哈尔滨市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当地农业经济和食品加工业较为发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带动下,截至2016年末,哈尔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39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为78.3万公顷,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约为116.7万公顷,产业化经营农户为94.8万户。全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95家,销售总收入380亿元。在绿色农业科技发展方面,全市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约为84.7万公顷,拥有503个绿色食品标识和175个有机食品标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哈尔滨市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农业科技进步在近40年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哈尔滨市农业科技体制逐渐健全,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性越来越紧密,并通过与教育事业发展相结合,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使农村居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1]。
2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作用
2.1对农村居民生产力的影响
科技创新文化产业论文
一、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进展
科技创新是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至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此问题,经济理论界的研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Smith(1776)认为资本、劳动和土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一经济思想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大家广为接受。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变革,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传统经济增长因素理论难以解释的经济现象,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经济现象就是国民收入的增长除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贡献之外,还出现了一个“余额”。那么这个国民收入增长的“余额”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经济学家经历了长期探索。Solow(1957)认为这个因素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经济突破传统模式增长的根本原因。Denison(1962)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要素,另一类就是提高生产要素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即广义的技术进步。以Lucas、Romer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通过建立人力资本溢出模型(Lucas,1988)和知识溢出模型(Romer,1990),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纳入了增长模型的理论框架之中,认为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是由其技术进步水平差异所致。因此,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要想实现经济赶超,必须要依靠各种形式的创新。之后,以Young(1991)为代表的技术扩散模型,Aghion、Howitt(1998)为代表的Schumpeter主义增长模型等对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拓展,深化了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认识。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Kydland和Prescott认为宏观经济的波动是技术的冲击变化所引起的。迄今为止,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已成为人们的普遍性共识,并深深影响着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十二五”规划也强调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未来将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目前,我国学者更多的研究焦点不是侧重从理论上阐释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更多的是围绕着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估算,进行量化研究。如,刘伟、张辉(2008);袁堂军(2009);胡宗义(2010);陈诗一(2010);高昌林等(2012);何锦义(2012);张浩然、衣保中(2012);邹心勇、赵丽芬(2013),以及周绍森近几年的一系列成果等。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由于学者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测算函数形式不一、科技进步的内涵界定不一、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假设的前提不一,以及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方法不一,导致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估算结果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大多数测算结果都在30%-50%之间,这一方面进一步说明经济增长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不同侧面的贡献,能起到互相补充或交叉验证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演进的理论研究进展
产业升级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的一个过程。Clark(1940)通过经验分析揭示出了三次产业逐步演进的内在规律。那么这个规律是如何形成的呢?Clark研究发现这个规律形成的原因除了需求因素之外,不同产业的技术进步效率才是关键。Schumpeter(1942)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并认为科技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在时间上也不呈均匀分布,先是一些企业科技成功创新,领先市场,之后是大多数企业争先跟进、模仿;产业发展的实质就是由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一个不断破坏旧的、创造新的内部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破坏过程。20世纪50-60年代,Kuznets在研究产业演化规律时指出单一产业部门的兴衰往往是与科技创新紧密联系的;Rostow(1963)认为主导产业部门是区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指标,而由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产业持续增长则是这些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主导产业部门的一个关键原因。Porter(2008)认为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专有知识的扩散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产品的创新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实现产品差异化,进而增加企业利润;过程创新或者工艺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专有知识的分享或扩散则会影响到整个产业或行业的持续竞争优势。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产业演进发展的根本原因。当前,更多学者对科技创新作用和影响产业演化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以1978年哈佛大学的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Utterback提出的描述产业技术创新分布形式的A-U创新过程模型最为典型。Abernathy和Utterback指出创新类型和创新程度取决于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形成了以产品创新为中心的产业技术创新分布规律。A-U模型为我们更好理解技术创新和产业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线索,它不仅考虑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之间的关系,而且指明了在单一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应如何对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变迁。吕明元(2009)运用A-U模型对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成长的路径及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产业的创新演化规律有其自身特点,应该结合产业的自身属性以及特定的国家和历史阶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A-U模型。除此之外,众多学者还探索了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如,张倩男(2008)、赵玉林(2012)等;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施建军(2009)、江可申(2011)、孙冰(2012)等。近年来,个别学者开始从科技创新的需求侧,即从需求空间、需求异质性和需求条件、需求约束等视角出发勾连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发展,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孙军(2008)、孙晓华(2012)等,从而改变了以往过于侧重如何改变技术创新的供给,进而推动产业发展的传统研究范式或路径。从上述研究文献可知,学者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演进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不同产业的创新演化规律有其自身的特点,还应该结合产业的属性以及特定国家和历史阶段进行具体分析。
三、现代科技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进展
以“文化产业”、“文化与科技”、“文化产业与科技”为关键词进行CNKI检索,之后再经过筛选,发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文化产业概念的层系研究(段莉、胡惠林,2013);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雷宏振,2012);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分析(朱智文,2013;冯根尧,2014);文化产业国际比较研究(郭玉军,2012);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战略研究(金元浦,2012),等。仅有部分文献围绕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的融合问题进行了一般研究,但大多是理论的可行性辨析,或者散见于数字产业、内容产业等新兴文化业态的零星论述中。如,胡惠林(2007)就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革命和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正是现代科技的不断更新与突破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解学芳(2007)、张培奇(2010)、祁述裕(2011)等在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重要性。解学芳(2010)进一步深入地对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逻辑演进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形成了互动和谐的逻辑关系;但短期内,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与现代科技进步之间往往存在时滞性,现代科技的反文化特性以及管理主体的利益之间会存在明显的时间差。顾江(2010)通过构建赫芬达尔指数对我国大多数省域的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程度进行了测算。张京成(2011)、朱自强(2012)等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过程中纷纷认为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是这些新兴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典型特征。近两年,个别学者还对文化产业的科技贡献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如郑世林和葛珺沂(2012)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但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起步晚,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收集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外有关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交叉研究的文献规模相对而言较少,且比较零散,亟需开展系统化的研究。当前研究更多侧重于理论可行性辨析,实证研究还非常薄弱,也有待今后加强。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科技进步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一、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
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产品市场竞争下产品的生产周期占据着重要位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需要通过缩短生产周期并提高劳动效率来保持核心的竞争力,使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得以进一步地提升。企业对原材料与半成品已经采用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因此分散了生产产品的精力,进而就使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周期延长了,疏忽了企业关键性的任务,企业会因隐患的发生而导致经营不善。
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1.提升市场竞争力
现今时代,全球经济化的步伐逐渐提升,企业之间的社会竞争也不断增强,使得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形成日益严峻的形式。此种形式下,现在企业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接受与学习科技创新,这样才能屹立于社会不断变动的浪潮中。企业需要寻找新的突破点。对新的科学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争取将第一生产力放在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上,提供企业的发展以牢靠的支撑。在产品市场中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占据优势地位,进而使市场占有率得以提升、增加利润、提高价值。
2.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是通过科技的创新与进步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国家提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实现绿色经济,对社会环境起到保护作用。近几年来,我国雾霾天气增多,经常有沙尘暴发生,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形势。企业能够通过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对造成的环境伤害加以弥补,比如处理污水与过滤烟尘等。不仅使大自然的优化得到了促进,还使企业的形象得到了提升,促进了企业绿色经济发展以及可持续性发展。
科技进步国际关系论文
摘要: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国际关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这种影响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国内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数学者都将科技作为一个整体或将其作为综合国力的一个因素进行分析。相较之下,国外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却很早,他们偏向于将科技进行条分缕析,进而研究这些不同的科技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除此之外,也有国外学者通过技术在大国外交政策中的应用来寻求其对国际关系的间接性影响。
关键词:科技进步;国际关系;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最早见诸期刊的研究是王逸舟题为《试论科技进步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深刻揭示了科技革命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技的进步加强了军事的破坏力并改变战争了形式,使国家间冲突更具毁灭性;第二,科技越来越成为带动各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第三,科学技术带来的现代通讯技术增进了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逐渐稀释传统的主权概念,制约了主权的行使范围;第五,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更多非国家行为体成为国际关系的一员,使当代国际关系更具全球维度也更加复杂;第六,科技通过改变国家决策者对国际事务的看法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国家的议事日程;第七,科学技术无论是以间接还是直接的方式都在促进国际格局的变迁。冯江源认为高科技的发展从诸多方面促进了当代国际政治的改组和转型,影响巨大,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一是,科技进步削弱了古老的主权结构和范围;二是,科技进步使得政府职能滞后;三是,高科技为外交事业增加了空前的难度;四是,高科技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五是,科技让许多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六是,科技文明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促进了国际法和国际规范的完善;七是,高科技发展使得非政府力量渐趋强大;八是,科技的经济化使得一国经济更加繁荣;九是,科技进步促进国际分工与区域合作;十是,科技使得国家安全的基点从军事转向经济和社会发展。张永华认为,当今世界的科技已是一种独立的强大力量,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和垄断等手段对国际关系产生三大主要影响:首先,科技能够促进某一时期的国际格局发生转变;其次,科技已经成为各国相互衡量进步与否的尺度,且前沿科技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主要目标;最后,科技通过不同的途径使国际关系更加复杂,使国际关系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李景全从综合国力的角度入手,认为科技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国家综合实力的构成来实现的:首先,高新科技不仅带动了国家经济的繁荣,也使得世界经济发展更加强劲;第二,高新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国际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第三,高新科技的发展也为军事对抗注人了魔力。胡黎霞在分析冷战后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的变化时提到,科学技术作为影响冷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国际关系注入了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首先,科学技术变革了国家间解决国际冲突的手段;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加快了人类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冲突;第三,科学技术使得主权国概念丧失了绝对权威。黄维民在他的文章中,认为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对国际关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军事技术的变革,不仅没有消弭战争反而更加难以控制;二是,科学技术作为一股强大的全球性力量为世界不断注入更多的不确定性;三是,科学技术让人类解决冲突的途径从单一变得多样,从而加深了国际关系的复杂程度;四是,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领域,增加了国家间竞争的烈度。封帅以独特的视角从近年来影响巨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入手研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国际关系的直接影响来自于其在战略决策系统和军事系统两个领域的应用,这两个领域对人工智能技术直接影响国际关系起到了一种“桥梁”作用。但人工智能技术在这两个领域的应用还不能对国际关系产生冲击性影响,对国际关系最为深远的影响将通过间接途径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将从根源上对全球经济结构与政治治理模式产生系统性的影响,推动国际体系深层次的变革。这种冲击的直接着力点在于现代社会稳定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改变又将导致国际行为体内部权力分配方式的改变,最终由内而外推动体系的变革。封帅的研究独辟蹊径,没有将科学技术视为一个整体,而是专门研究一种专门的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二、国外研究概况
技术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在名为《技术与国际关系》的论文集中,把对影响国际关系的技术分为四个方面,即飞机、大众通讯、核能以及与蒸汽和钢铁有关的一切发明。同年,艾文•斯米戈尔在《美国社会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对这本论文集的书评,书评认为,各位学者都在这一领域做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奥格本和其他学者们深受苏联与西方阵营对抗的思维影响,并直接将苏联列为战争的策源地,而且苏联的核武力量与美国的核武力量对比是多篇文章的主题。但学者们也认识到技术仅仅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他们的工作只是探索性的,因而局限在所难免。当今英国学派的领军人物巴里•布赞认为战略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的分支学科,是核时代的产物。他从这个领域着手,着重分析了军事技术对政治家来说为政策的合理控制和管理提供了工具,而政治家所追求的则是在不可避免的核脆弱时代谋求政治—军事安全,这是军事技术对国际关系所施加的间接影响。他希望,如果所有现代国家的安全相互依存得到充分认可,那么理性将占上风,各国将停止全面军备竞赛并选择和平相处。布拉德利•克莱因在对这本论著的书评中认为,他的作品基于一种与社会学或哲学观点脱节的现实主义常识,对当代权力关系进行了有限的概念化,并且缩小了全球冲突的范围,而且将军事技术视为解决这些冲突的最佳力量,这是他的局限所在。查尔斯•韦斯不仅曾与贾伊拉姆•拉梅什合著《动员技术推动世界发展》一书专门讨论科技对世界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于近年撰写论文深入探究了科技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他认为科学、技术和国际事务相互影响。科学和技术对国际事务的影响,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影响尤其普遍。科学、技术和国际事务的相互影响是如此重要和普遍,以至于该领域应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子学科。它目前作为一个相对深奥的主题,仅由相关专家研究并且或多或少地与国际关系主体隔绝,是一种危险的时代错误。丹尼尔•麦卡锡表示,在整个国际关系史中,科技一直处于国际关系学科的核心地位。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关系学科,本身就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投入使用密切相关。战争的工业化和最先进的战争技术的利用让一代人惨遭打击,这就是包括国际关系学科在内的人类对战争智力反应产生的背景。阿尔弗雷德•齐默恩、伦纳德•伍尔夫和诺曼•安吉尔是该领域早期发展的核心人物他们强调工业化正在推动国际一体化进程。正是这种一体化使战争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并且毫无意义,相互依存使得征服行动通常不会满载而归。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