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创新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技管理创新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技管理创新

新时期科技管理创新论文

1科技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1.1管理创新机制不足

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的今天,各项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鼓励创新的考评机制不完善,难以起到鼓励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使得执行创新工作的人员积极性降低。由于管理创新机制的落后,各科研机构间的交流也不足,导致科技创新工作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难以开展。

1.2科技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技进步促使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工作的提高,迫使科技管理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素质与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速度,形成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科技管理者不能够了解科技前沿动态,对于科技发展的信息与新闻等关注内容少,对于很多科技信息内容了解不深入,对于如何更好的应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带动科技管理的提高,内容了解不深入,还需进一步加强。

2新时期科技管理的创新思路

2.1建立适合于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

阅读全文

科技管理绩效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科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科技管理与科技项目绩效管理作为重要的企业管理手段,应科学构建绩效管理体系,通过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和科技管理创新流程来设计科技管理绩效的管理架构,并提供全过程的质量监督控制,与绩效管理挂钩,进而通过科技管理创新来管理绩效。通过分析我国科技管理创新和管理绩效现状,介绍科技管理创新的总体设计,以供参考。

关键词:

管理绩效;科技管理创新;现状分析;框架设计

我国近些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这为我国科技投入的绩效管理准确性和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形成一套完备的设计理念。

1我国管理绩效与科技管理创新现状分析

我国科技管理绩效评价和科技管理创新已经在相关部门的整体协调下建立起一个管理框架,在管理活动设计中,组织、规划、领导、控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进行科学管理创新时,忽略过程和控制。科技管理创新需要理论论证和实施过程,在科技管理中,一般会以论证、计划、实施控制、收尾验收等方式在管理部门进行验证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会有很大的困难。在一些专业领域中,真正影响科技管理创新成果的是实际过程,当管理不到位时,科技管理创新项目就会缺少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对不同的项目缺少分类和评价,从而产生错误的导向,影响绩效管理。一些创新项目以多种类型出现时,其评估时间也是不足的。第二,管理过程落后,缺乏节点控制。在很多科技绩效管理中,不能够真正从管理出发,管理的过程缺乏创新性,不能建立科学的科技项目管理监督机制。在一些科技管理创新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往往只运用到节点控制,而大多数的设计和控制已经成为决定和影响立项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对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不足。科技创新在没有建立风险意识时,不能制定出合理的科技管理风险,而风险防范意识的不足对科技管理创新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我国科技管理创新评价中诸多是由非技术、非学术造成的方向偏离,很多是以行政干扰为主,从而在科技管理创新中造成损失和浪费。

阅读全文

科技管理创新问题探讨

摘要:

科学技术是推动国际竞争的关键,近几年来,我国在科技管理工作中进行了多项尝试和探索,并针对项目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采取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技术。本文分析了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科技管理创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管理创新的有关策略,对今后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科技管理;创新;科研;管理机制

1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从本质上说,可将科技管理工作视为支持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神经中枢”。而当前科技管理创新则对科技活动的目标、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有推动作用,从而便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科技工作开展如何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所以,要使科技用到实处。同时,科技成果既成为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的合理依据,也为新技术开辟了新的应用途径。科技管理创新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更满足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多方面需要,从这一点看,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就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日益突显出来。所谓科技创新实质就是最新技术、最新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总之,科技管理创新体系的建立已经成为我国创新体系组成的重要部分。

2科技管理创新的重大意义

阅读全文

科技管理创新平台构建

摘要:在现阶段大数据的背景下,科技管理创新平台的多元特点逐步呈现在大众面前,很多新兴的科技项目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实验数据的来源也随之更加宽泛。依据大数据技术,建设科技管理创新平台,以此保障科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

关键词:创新平台;大数据;构建;科技管理

我国社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有了更大的进步,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因物联网技术得到了有效的推动。在大数据背景下,很多新型的技术特点在科技创新管理中随之显现,科技管理创新也因此遇到了更高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越来越多的科技信息,大众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科技问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以此为大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

一、大数据背景下科技管理的特征

国家综合实力都是通过科学技术来表现的,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会因科技管理的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综合管理科技项目就会显得很关键。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管理便是科技管理的意义,其范围较广,包含: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管理、对科研人员以及设备的监控与管理、科研成本的控制以及科技产品的推广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在互联网背景下,科技管理的特点也愈加明显,同时新的特征也越来越多。

(一)在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实验的数据复杂性越来越高

与过去相比,传感器技术会直接成为“物体”的来源。海量多元的数据内容可以为科学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科研的成本以及推广的数据,都为科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阅读全文

科技管理创新平台构建策略

[摘要]科技管理,是指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与理念,对科技的过程、成果进行存储与管理,把两者进行整合与利用,并且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在大数据背景下,对科技管理进行创新,构建管理平台,既是一项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机遇。因此,相关技术的管理人员要能够在大数据下树立正确的意识,对科技管理的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对科技管理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提升科技管理工作效率。

[关键词]大数据;科技管理创新平台;构建;策略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对科技管理创新平台进行构建,需要结合具体的发展情况,制订详细的管理方案,并且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优化,能够以创新的工作方式在大数据背景下顺利地开展与实施,使科技管理的效率与水平整体提升。

1大数据背景下科技管理具有的特点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要对科研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管理的现状、管理制度与体系进行制度与完善,对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

1.1数据的复杂性高

阅读全文

科技创新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探析

摘要:为促进科技创新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分析了我国科技管理现状,指出了科技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科技管理创新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应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实现信息化创新管理,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坚持科技管理信息化发展,提高科技管理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促进行政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科技;创新管理;信息化建设

积极探索科技管理创新,不仅有利于科技生产力的转化,还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为科技创新管理注入发展活力。

1科技管理

受全球经济化发展影响,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从资本竞争转变成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技管理的意义在于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有计划地对相关产业进行组织和调控,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安排,合理优化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出科技绝对优势,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扩大科技管理效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影响科学管理的创新。我国一直致力于科教兴国,将科技研发工作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国家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利用高效的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和合理配置,最终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增长。确保科学管理体制正常运行的关键是有科技政策的支持,最大程度地发挥科学体制的积极作用,加快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目标。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技创新管理要符合社会经济制度,将其转化为强有力的生产力,使其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定与我国经济发展相符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实践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确保科技创新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统一性。

2我国科技管理现状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管理体制也随之发生改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在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下,市场机制的作用非常明显,但是还有许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就导致科技资源配置不能完全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全一致,所以科技资源的配置一定要合理。821科技创新管理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决策机制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就会导致科技管理工作跟不上社会变化。目前,科技管理决策机制的调控能力有所缺乏,决策机制与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关系密切,所以决策机制缺乏时效性,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科技创新的主体多元化,不同主体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创新能力不同,创新管理机制不能满足全部科研活动的多样性需求。科技创新管理机制需要更加人性化、灵活化,需要注重人才创新。要想加快科技创新管理的发展,最关键的是要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个细节,仔细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找到科技管理创新道路,确保我国科技发展的稳定性。

阅读全文

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摘 要: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关系到科技工作全局,关系到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本文从诠释科技管理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科技管理创新的三大路径选择,即: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整合创新资源,构建结构合理的科技管理体系。  

关键词:科技管理 体制创新 路径选择    

       进入21世纪,科技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的关键,成为决定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管理体制是否合理,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笔者通过分析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以期为提高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提供若干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科技管理的内涵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 (NRC) 在1987年的报告中将科技管理定义为:科技管理是一个包含了科技能力的规划、发展和执行,并且用来规划和完成组织营运以及策略目标的跨科别领域。

       科技管理的目的在于鼓励创新,促进经济成长和增进全人类的利益。短期的科技管理包含品质改善程序、高效率的制程设计等,长期的科技管理内容则包含了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

       科技管理是一个整合了各种专业领域,诸如科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跨领域的学科,其影响组织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财务、人事以及信息等各个不同功能部门的活动,包括组织的日常运作以及策略规划。

阅读全文

科技组织管理创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组织管理是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决策、规划、领导、投入、实施和控制等组织管理活动,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从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演变过程、国际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增强我国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能力的现实需求来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组织管理创新,既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十一五”以来,为有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我国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组织管理模式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创性地构建了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对全产业链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攻关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技术攻关、试验示范、转化推广为重点,形成了多学科集成、上下游一体、大兵团作战的协同创新机制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农业科研组织模式。三是推进农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和成果转化,率先在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中国农业大学玉米中心等4个中央级科研单位开展了从“收益分配”扩展到“权益分配”的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将种业科研成果归属依法赋权给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鼓励科技人员持股兼职,推进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四是建立学科群为主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以33个综合性实验室为龙头、224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269个观测试验站为延伸,建立了纵横交错、协作紧密,突破部门、单位、学科界限的农业协同创新网络。五是实施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建立了“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三级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提升创新能力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目标、以促进科研产出和科技贡献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机制。

一、农业科技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宏观层面来看,农业科技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一是缺乏超越部门利益的农业科技管理协调机构。我国农业科技管理无论是以前的“政出多门”还是现在的“高度集中”,均未从根本上实现对部门利益的超越,中央相关部门间争职能、争资源的问题始终存在,管理合力难以形成。二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农业科技事权财权划分不清。中央过多安排了应由地方安排的应用性科技任务,地方反而过多将基础性研究纳入发展重点,这导致中央和地方投入错位严重,上下一般粗现象普遍存在。三是政府与市场越位缺位并存。政府过多包揽了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等应由市场主体承担的科技工作,企业与科研机构一起竞争公益性科技资源,使得本应由公共科研机构使用的科技资源被挤占,应由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投入被挤出,导致农业科技投入低效重复。中观层面来看,行业科技需求体现不够。在科技计划需求凝练阶段,科技主管部门对行业部门意见征集没有形成固定渠道和常态化机制,有时出现个别专家和单位代替部门意见的现象,导致技术措施与产业政策措施难以有机结合;在科技计划评审立项阶段,过于重视纸面程序,未按照“S曲线”理论从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败期四个阶段决定项目投入强度,导致部分项目评审针对性、公正性、科学性不足;在科技计划实施阶段,项目实施团队过于庞大,涉及研发区域过于广泛,“联合起来拿钱、分头开展创新、拼凑起来交差”的现象仍然存在,“把政产学研用集聚到一个关键问题、把创新技术集成到一个县域、把成果转化集中到主产区”的格局尚未形成;在科技计划验收阶段,行业主管部门、产业终端用户参与度低,对是否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快速转化成果要求不明,导致科研项目“没有通不过的验收、没有不先进的技术、少有突破性的成果”,产出了许多“职称性成果”,难以进行熟化、推广和转化。微观层面来看,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不高。一是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合理。目前的科研评价与激励过于看重竞争性科研项目的争取,以及论文、科技奖励等显性成果的获取,导致对行业发展影响长远的公益性与基础性研究等无人问津。二是薪酬分配与职称晋升制度不合理。科技人员薪酬分配制度固化,个人薪酬提升渠道不畅,与实际贡献切实挂钩的弹性薪酬机制未建立;职称晋升方面人为影响因素众多,与是否开展重大创新、解决重大科技问题联系不紧。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权益改革等政策尚未落地,兼职兼薪操作困难,科技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协调不够、意见不一,政策红利无法充分释放。三是科研投入精准程度不够。科研经费在一些领域“大水漫灌”、在一些领域又“严重干旱”,科技人员普遍对经费投入缺乏“安全感”;科研投入结构性失衡,科研经费充足、人员经费缺乏,“有钱打仗、无钱养兵”的现象普遍存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难以提升;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投入不足,科研设施基本运行费缺乏,基础支撑、试验示范难以长期稳定开展;公益性、战略性、全局性方面的科技创新弱化。四是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不够好、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导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意愿不足,投入缺乏,对研发人才吸引力不足。五是科技资源共享不足。平台设施缺乏系统规划和统筹布局,重复建设和过度集中问题突出,运行维护费用缺乏,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重建设、轻管理、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科技组织管理创新需遵循四项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始终把满足农业科技跨越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重大科技需求作为农业科技组织管理创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贯穿到顶层设计、资源配置、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促进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坚持创新引领。始终把强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动力,逐步理顺各部门、各层级、各主体关系,创新完善分类评价制度,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新动能。坚持系统协同。始终把强化农业科技管理的宏观统筹和协调联动作为精准配置科技资源和推进科技创新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推动国家、区域、行业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实质运行,谋划设计一批重大科技任务,形成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坚持效能优先。始终把提高创新效率、强化支撑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作为农业科技组织管理创新的落脚点,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赋予科研院所更多自主配置科技资源的权利,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创新效能。

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组织管理应从五方面发力

创新科技决策机制,建立超越部门利益的农业科技会商制度。超越部门利益的藩篱,充分吸收部门、专家、企业、新型主体意见和建议,努力实现决策科学、责权一致、主体协同。一是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协等学术团体在国家农业科技宏观战略制定、重大农业科技任务凝练、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设立中决策咨询作用。二是国家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和农业行业科技委员会定期磋商协调农业科技重大事项,形成国家层面农业科技会商协调机制。三是组建由行政领导、科技专家、农业企业、推广人员和新型主体等组成的行业性智库,为行业需求征集和专业机构验收提供决策参考,确保重大科技任务选题聚焦国家目标、创新过程贴近产业需求、创新成果满足生产需要。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建立行业部门全程管理农业科技项目制度。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创新需求凝练、任务组织实施、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作用”精神,重点是抓好“两头”、带好“中间”。源头把好立项关,由行业部门牵头负责行业科技计划的需求征集、任务凝练、指南编制等,体现行业特点,精准反映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末端把好验收评价关,由行业部门牵头组织项目验收和评价,确保科研项目研究任务与生产实际需求相衔接,真正实现“题目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科技创新过程中,促进技术措施与相关政策措施、工作措施融为一体,保证科技项目实施服务于农业生产主战场、主产区和主导产业。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农业科技精准投入方式。一是支持重大战略和补齐发展短板。围绕“支撑、引领、赶超”目标,以及功能化、设施化、绿色化、高效化、标准化和数字化等农业现代化重大任务加大投入,形成一批引领性重大成果;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等技术短板加大投入,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二是体现行业管理部门和新型主体的需求。将科技创新与行业管理措施、政策措施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提高面向基层一线的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服务和满足现代农业新型主体创新、创业的需要。三是加大基础性、公益性和长期性研究投入。在全国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生态定位观测站、国家农业科技数据中心,持续开展观测监测和数据收集分析等基础性、公益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加大农业科研单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装备投入,打造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建立农业科研与推广高效结合模式。一是推进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围绕满足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需求,探索农技人员通过进入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机制,让农技人员留得住、干得好。构建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市场化组织、乡土人才等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的农技推广服务联盟,实现农业实用技术成果组装集成、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无缝链接。二是开展区域农业科研推广机构整合试点。借鉴国外经验,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农业推广部门整合或联合建设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站,将试验站建成上联高校、科研院所,下接新型经营主体,集技术研发、成果熟化、推广服务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公益性服务机构。鼓励涉农大学的农学院院长兼任地方农技推广机构负责人,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源头活水,拓宽大学科研选题针对性。三是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效形式。鼓励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社联合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需求为导向,为用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一站式配套服务,满足农户多元化服务需求,提升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水平。创新技术使用机制,实施农民自主选用技术后补助项目。借鉴日本和韩国允许农民自主选用贷款和自主申请项目创新创业经验,设立农民自主选用农业技术后补助项目,改变以往要农民培训、要农民接受技术等自上而下的做法,真正使农民由“要我用科技”变成“我要用科技”,推进农村“双创”。一是精准掌握农民科技需求。依托基层农业推广机构、产业技术体系和村镇县行政管理力量,通过逐户访谈及时准确掌握不同县村、不同产业、不同时期农民在高效生产、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加工转化、提质增效、循环利用、休闲观光等方面的技术需求,在科学研判、准确聚焦、反复遴选的基础上,建成试点区域农民科技技术需求清单,并建立定期更新机制。二是构建农业技术供给库。针对不同区域农民技术需求清单,整合本区域内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的科技资源,构建上中下游一体的联合攻关和成果熟化机制,形成满足试点区域需要的基层农民技术供给库。三是技术自主选用清单。形成可供农民自主选用的不同类型、不同年度的技术清单,通过媒体、微信和手机APP等多种方式向社会,供具备一定经济条件和实施能力的农民创新创业时自主选用。构建农业技术供给网络咨询平台,确保每项技术都有专家与需求农户对接和跟踪服务。四是实行全程培训和指导。在技术供给专家的指导下,按照无偿服务的原则,组织农技人员对自主选用的农户上门培训服务,包教包会、全程跟踪。农技人员建立台账制度,对技术成熟度、农民使用技术的态度、实际效果效益等进行全程记录。五是对农民自主选用技术进行后补助。依据台账记录、辐射带动效果、资源环境友好程度以及行政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综合评价等综合因素,在考核验收的基础上,财政对自主选用并推广实施的农民按其总投入20%~50%的比例给予补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