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技工作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技工作论文

科技工作者在国内期刊探究

摘要:当前我国科技论文外流现象严重。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科研院所学术评价机制偏向于被SCI、EI等检索的国际期刊论文。我国已意识到国内期刊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倡导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了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将优秀在国内高质量期刊上,实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强国的计划,本文提出了引导策略,包括结合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PCSI)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编委团队和青年专家带头在国内高质量期刊,拓展国内期刊运营模式,建立期刊论文奖励机制,以及编辑挖掘国内优秀论文等。

关键词:论文外流对策;学术评价;中国期刊;科技期刊

科技工作者优秀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是优秀的科技论文。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相当大比例的高水平科技论文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这导致在我国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学术水平相对较低,期刊影响因子和论文被引频次也普遍较低[1]。徐婕等[2]对我国高水平论文外流现象进行了剖析,认为高质量国际期刊吸引优质论文和国际化学术交流的趋势、学术评价机制导向的偏差和国内期刊国际化发展程度不足是国内优秀论文外流的原因。由于未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国内期刊得不到科技工作者的垂青,国内期刊吸引不到优秀论文[3],优秀论文流向国外科技期刊。这种情况造成我国科技核心技术外流、丧失学术话语权、科研经费流失、国家科技信息外泄等,对我国科技信息安全造成威胁。我国已意识到发展国内期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认识到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4],因此相继了相关政策,鼓励科技工作者在国内期刊。2016年,在“科技三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5]”。这表示我国学术论文成果大量外流的现象需要被重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建议完善学术评价和人才评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6]。2018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60周年之际,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发出的《科技中国梦建功新时代》倡议中提到:“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把论文写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7]”。科学技术部等5个单位联合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8],强调了9个主要清理范围。2019年,在《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9]中,提到“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2020年2月,科学技术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破除“唯论文”若干措施》)[10],鼓励培育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提出实行代表作制,将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上,吸收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报告的论文。2019年,朱邦芬[11]在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提到,中国一流科技期刊要把发表国内科技工作者最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作为光荣使命。本文从学术评价机制、编委专家、期刊运营模式、期刊论文奖励和编辑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内高质量期刊发表优秀论文的策略。

1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学术评价是衡量学者能力、科研成果价值、学术机构学术水平的主要尺度[12]。学术评价机制对于论文质量的认定一般与期刊类别和影响因子挂钩[13]。国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把是否发表SCI或SSCI国际论文作为考核研究生的标准,并直接与奖学金和学位挂钩。不少高校科研单位对应聘人员和职称评定也有论文要求,对发表在SCI、EI期刊的论文具有更高的隐形权重,这导致有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更倾向于将优秀到国际影响力更高的国外期刊上,优秀科技论文不断外流,严重影响了国内科技期刊水平的提升。因此,只有打破“指标量化”“以刊评文”“唯SCI论文”等学术评价机制,才能使我国具有原创性和价值的优秀论文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14]。学术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15]。当前学术评价机制带来各行业科技期刊结构不合理、期刊发展水平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在优秀论文增长性外流的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起公平、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把优秀在国内高质量期刊上,鼓励科研成果在国内首发。学术评价机构需要完善和建立单篇论文的评价体系,由“期刊评价”向“论文评价”转变,突出论文本身的价值和影响。2020年,中国知网评价中心联合文献计量、数理统计等领域专家经过对我国科技论文被引频次分布的研究,设计了被引频次标准化方法———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PaperCitationStandardizedIndex,PCSI)[16]。PCSI使得每篇论文有1个标准化的指标,以对不同学科不同年份发表的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强度进行直接比较,合理地表现论文的实际影响力。国内可以借鉴PCSI构建学术评价体系,改变“以刊论文”的做法,注重对论文自身的评价。科技工作者在申请学位、职称、基金资助、奖励和其他学术荣誉时,建议各高校、科研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在进行学术评价时给予国内高质量期刊论文同等待遇,做到将国内高质量期刊与SCI、EI检索期刊一视同仁,形成论文自身水平与期刊水平结合的综合学术评价体系,吸引我国科技工作者把优秀到国内高质量期刊。

2调动编委专家工作积极性

期刊编委会是保障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组织,编委一般都在相应的学术领域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有的编委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有能力指导期刊编辑部对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行把关[17]。在鼓励将在国内期刊的背景下,应调动编委专家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编委作用,承担起国内期刊发展的职责。本文从期刊编委团队和青年专家团队2个角度提出引导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的策略。

阅读全文

主编角度下科技学术期刊建设浅析

摘要:本文是作者2020年12月11日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从主编的角度,围绕科技学术期刊建设讲了4点建议:1)要培育和促进期刊成长,2)要认清和重视期刊“本体”,3)要把学术期刊办成读者看得懂的刊物,4)要把期刊办成新知识的积累平台。

关键词:期刊建设;科技学术期刊;主编

我从2001年起担任《安全与环境学报》主编,一直伴随着它的成长和发展至今。2001年以前,该刊名为《兵工安全技术》,从1999年起我也是它的主编。从2003年2月起我还担任了《科技导报》主编,到2014年第23期后不再担任,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机关学术刊物。当科技学术期刊主编这么多年,我认为期刊建设是主编的主要职责[1-3]。这中间有4点体会值得谈一谈。

1培育和促进学术期刊成长

培育和促进科技学术期刊不断成长,是主编的重要责任。如果说,科技学术期刊是一个容纳科技创新的平台,那么,主编显然要承担起培育和促进期刊成长的责任,培育和促进这个平台的成长。如果你是一位主编,你一定想让这个平台能够容纳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的科技创新。为此,期刊在科技界科技创新圈子中的各项功能都必须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主编的职责。主编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他也不仅仅是领导期刊编辑部的编辑工作。为此,一年又一年,学术期刊要不断成长:小平台成长为大平台,影响较小的期刊成长为影响较大的期刊。就说《安全与环境学报》吧,2001年第1卷第1期容量只有64页,到2020年第20卷第6期已有459页,全年达到2504页。科技学术期刊这个平台的长大也不仅仅是做大,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长高和体质量的增大一样。我们都知道,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面,国家的经费投入数量很重要。经费增加了,成果也就多起来了。2019年我国的科技投入已经超过2万亿元,达到22143.6亿元,在国际上稳居第二。这个数据比2018年增长12.5%,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3%。值得指出的是,在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时,科研体制、机制、制度、机构、人才队伍以及重大研究课题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中间的改革和变化,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而且是科学技术有机体品质的提高和成熟度的增强。中国科技界从“科学的春天”那年开始,长大了、变强了。作为科技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学术期刊不能弱而不强,也不应长得太慢。承载新世纪新时代的科技创新是科技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如果它缓慢地成长,或甚至停止长大,这个历史使命就会落空。要从科技期刊各个要素的角度推进期刊的发育成长,就像由人的各种器官、部分等组成的各个人体必需体系的发育。人的器官、部分等从一出生就在发育、长大,科技学术期刊的各个要素也要从一个期刊的诞生之时起,逐渐发育成长,不能总是处于幼儿阶段,一些要素从来不作改变。实际上,科技学术期刊不仅仅是由学术论文组成的,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内容的科学合理展开与发表、作者队伍、审稿队伍、读者群,这些要素有一个明显的共同要求———哪个要素都不能缺失,也不能有缺陷,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学术期刊的科学技术创新的平台。说到培育期刊成长,主要就是各个要素统一在科技创新意义上的共同成长。质量成长、质量发育就是科技学术期刊各要素不断成长的核心内容。

2认清和重视学术期刊“本体”

10多年前我接手《科技导报》主编工作时,要求编辑部在各专业各学科正在搞研究做实验的科技工作者中寻找作者和他们的论文,发表他们的新成果。这个要求一下子打破了刊物已经逐渐固化的作者圈以及日益政论化的论文内容。建立与科技界本体(即广大科研人员)的广泛联系,这是我当时首先想到的。思考一点“本体”问题对于主编的工作是有益的,因为这样的思考会影响到主编的工作对象。科技学术期刊的本体是什么?在哪里?对此,大家当然会想到学术论文。的确,一个期刊的日常工作就是处理与学术论文有关的许多事务,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即没有学术论文就不会有学术期刊。这当然没有错。可是,这其实没有回答“本体”问题,因为我们不会说办一个学术期刊仅仅是为了帮助大家发表学术论文。这还不是回答“为什么要办期刊”的正确答案,尽管有一些作者可能就是这样想的。我们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有2个主要的目的[4]。学术论文要发表的时候,总是因为研究有了新的成果。这些成果多数是新的理论、规律。从自己科研的成果中,发现科学的、工程的、技术的规律,这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从科技界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积累考虑,发表学术论文是为了交流和积累。虽然说科学技术的研究最终要化为一种个人的活动,至少对大多数专业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是这样的,但是,科学技术上最后成功取决于集体的努力,这中间包括具有各种互补技能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巨大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协作和互动,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决于思想的共享、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发现,但还要取决于全世界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对话,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积累。积极发表能为这种交流、对话和积累做出贡献的原创性学术论文,也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在科技工作者、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三者中,科技工作者是这三者的本体。一位主编最重要的任务,可以说是以人为本、运营期刊。主编建设期刊的第一要务,是注重科技工作者作用的发挥,培养好作者,发表好论文,办出好期刊,促进专业发展与这三者的完美融合。专业科技工作者是专业学术期刊的“本体”。认清两者融合后的全景图像,对于促进期刊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期刊是一个科学技术百花园,那么,主编就是这个百花园的管理人。科学管理很重要。投稿人是谁?百花园需要各种花、草、树木,那么投稿人就是花草树木、百花园所需之物的提供者。审稿人是谁?编辑是谁?百花园的花卉需要设计、培育,布局也需要设计,园林、环境、植物、水系等科普需要讲解员,保护林木等需要护林员。审稿人、编辑就是这些人员。读者是谁?百花园中人来人往,读者就是这些人。虽说一花一木都很美丽,但百花园就更美了。今天,科技学术期刊百花园有一个明显区别于其他种类期刊的特点,即所有这些投稿人、审稿人、办刊人、读者其实是同一批人,他们处在一个专业性、学术性非常强的科学共同体中。科技学术期刊其实是这个圈子的“窗口”。科技学术期刊百花园的另一个区别于其他种类期刊的特点,是他们从事着同一个专业、学科中的科学技术研究,他们从事研究(包括发表学术论文)是为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是他们共同的(同一的)崇高使命。对于主编来说,对于期刊来说,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层次上开展与科技工作者各种形式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主编要以人为本办期刊。与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成为好朋友,成为知心人,是一位主编崇高的任务。办刊人、编辑人员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技术研究者,仅仅成为科研人员的朋友是不够的。他们在期刊内、编辑部中,要时时关心、研究、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之所以要这样,一是为了服务于科学共同体的宗旨,二是为了服务于研究人员,三是为了淘汰落后的研究。在本专业、本学科的范围内,世界的前沿在哪里,学术的焦点在哪里,难题的关键找到了没有,谁在攻关,不妨讨论讨论,用文字记录下来,提供给大家。而且这往往同时回答了“期刊应该发表什么样的学术论文”这个问题。这种能力也是与一流学术期刊相对应的。在以人为本的方向上做得越来越扎实、全面,办好一个期刊、进而把它办成一流学术期刊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阅读全文

提升科技期刊质量与影响力的建议

科技期刊承担着人类文明传承,引领科技发展,荟萃科学发现等使命任务,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与标志。然而,近年来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引进、学科评价、绩效评定、师资考核等方面过分注重国外SCI期刊的权值,对国内期刊论文则相对弱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期刊在综合质量和影响力方面与国际同领域期刊存在一定差距。今年,因中美贸易摩擦,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对华为学者进行限制的插曲也为发展我国高水平期刊敲起了警钟。“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一指示精神是对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也是对我国科技期刊的一种鞭策。提升科技期刊质量、扩大期刊论文影响力是科技期刊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响应号召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从编委会设置、审稿人定向选取及其活力激发、新媒体介质使用与推广以及不拘一格录用文章等方面探讨提升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具体举措。

1设置青年编委会,发挥青年学者的创造力

期刊编辑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委会)是把控期刊质量的关键核心环节,其对期刊的发展、学术影响力的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国内期刊倾向于遴选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与学术地位的资深专家作为编委会成员。不可否认,资深专家在研究方向把控以及论文创新评价等方面具有更为精准的判断与认知。然而,这类专家往往身兼数职,而且教学科研任务较为繁重。因此,他们在期刊运行与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另外,他们对具体的理论细节方面关注较少,而这是目前大部分期刊论文创新点的核心所在。因此,目前来看,由资深专家构成的编委会与涉及具体理论细节的投稿论文之间存在一定的断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为期刊注入新的活力,可以在传统期刊编委会的基础上设置青年编委会[1-2]。一方面,国家一系列高层次人才计划也将年龄限定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例如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年龄上限为40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年龄上限为38岁;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年龄上限为32岁等。这也表明国家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创造力与发展潜力的认可。青年科技工作者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创造性强,一般在科研一线并紧跟学术前沿,科研成果产出也较为丰硕。另一方面,青年科技工作者也有较为强烈的学术服务意识。因此,设立期刊青年编委会可以充分发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活力与创造力,并在传统编委会对投稿论文宏观把控的基础上对论文创新细节进行更为精准的评判,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期刊论文质量。同时,青年编委可以担任责任编委或邀请客座编委定期组织相关专题征稿,紧跟热点问题,使期刊成为相关领域的活跃地与集约地。期刊编辑部方面也要有意识地增强青年编委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也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一定的平台。例如,可以给青年编委发放聘用证书,在期刊主页设置编委简介等栏目,为青年学者申报人才计划提供相关佐证。另外,可以定期举办编委会的学术交流,一方面使不同领域的青年学者产生思想碰撞,另一方面也能发挥资深编委对青年学者的传帮带作用。国内期刊《航空学报》《雷达学报》等已经在青年编委会设置方面率先进行了尝试。国内综合大学学报可以利用综合大学丰富的学术人才储备,积极探索与实行青年编委会制度。

2拓宽审稿人选取渠道,激发审稿人积极性

论文同行评议是论文出版发表之前的重要环节,而审稿人是论文质量的把关者。保证审稿人水平以及提升审稿人积极性也关系到最终期刊的质量以及期刊的出版周期[3-4]。目前国内期刊在审稿人选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期刊的审稿工作甚至由执行主编或者编委会成员直接承担。正如前文所述,编委会成员多为业内资深专家,其在论文分发送审层面都可能存在时间限制,更不遑去处理繁重的论文细节评阅任务。另外,有些期刊即使由编委会选取审稿人送出外审,也一般选择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由于知名专家教授事务繁忙,相关评阅往往不能按时返回,从而影响了论文的出版周期。国外一些行业顶级期刊在选取审稿人时一般是根据其在该领域的具体发文记录来确定的,并未过多注重职称、资历或者国别。事实上,一些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或者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往往是最为优质的审稿候选人。因为他们受过系统的科研学术训练、发表过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而且一直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对具体的理论细节和发展动态具有较为准确的认知。因此,期刊编委会在选取审稿人时可以将重心放在这部分人身上。对于一些综合大学学报,可以在校内通过与研究生院合作,建立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数据库,与科研学术成果管理单位合作,建立高水平学术作者数据库。将投稿论文关键词与上述作者数据库所对应的关键词进行匹配,进行精准审稿人选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质量并能加快论文出版周期。提升审稿人的积极性也很重要。国外一些权威知名期刊的审稿往往是义务的,没有任何酬劳,然而审稿人往往以能够为这些期刊审稿为荣。当然,提升期刊影响力是调动审稿人积极性的最根本措施,但是期刊也可以通过其它渠道,主动作为来提升审稿人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例如,可以通过评阅的质量和数量选拔年度期刊杰出审稿人,择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杰出审稿人与编委会一起进行学术交流,并发放奖励证书等。另外,可以在每年的年底专门致谢审稿人公告并公布年度的优秀审稿人名单,或者给相关审稿人邮寄期刊样刊。总之,就是使审稿人的幕后工作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展示。同时,国内期刊可以合作,打造类似于Publons的能够提供权威的审稿人成果认证的同行评议记录平台,审稿人可在平台中记录、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同行评议,并获得官方的权威认证。

3利用新兴媒介,助推期刊推广普及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微信、QQ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介质为学术期刊的推广提供了新途径[5-6]。一向以严谨、规范为著称的学术期刊似乎与微信、QQ等娱乐快消品有些格格不入,这也是国内诸多刊物未开展相关渠道推广的一个原因。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此类新兴媒体介质在人们(包括科研人员)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大量时间。同时,学术期刊作为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直接承载者,也可以通过此类新兴媒介担当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相关期刊应当打破传统思维,以开放的态度拥抱新兴媒介,用好期刊推广的新兴阵地。具体而言,期刊可以设立相应的公众号,定期推出网刊目录以及每篇文章的摘要,图1为《自动化学报》在其公众号上推出的最新期刊目录与文章摘要。另外,对于一些国际、国内热点或者突发问题,期刊可以摘取期刊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在其公众号上进行推广,并邀请领域专家进行点评,或者直接邀请专家对相关问题从学术角度进行评述,从而使得期刊成为相关学术问题讨论的主阵地,进而扩大期刊的收稿数量。同时,在一些严谨、专业的学术论文推广之外,期刊也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论文作者资源,面向普通大众开展专业问题的科普工作,提升我国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从而发挥期刊的社会责任。

阅读全文

利用微信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科技期刊担负着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重任。而作为办刊人其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服务科技期刊的发展,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目前,单纯依靠纸质期刊的订阅式传播已经远远不够,纸质期刊时滞长,发行范围小,针对性不强,很难及时并且有效地把科技成果发送给有需要的科技工作者。微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拥有10亿的用户。它可以支持语音,视频,文字,还支持群聊,有支付功能,耗流量少,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作为一种新媒体,微信在科技期刊领域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使用。自微信公众平台诞生后,许多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人员意识到了微信这种新媒体很可能会给期刊带来极大的发展机会,先后建立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目前已可实现功能如下:移动出版、在线阅读、查询稿件、信息等。科技期刊在完成纸质出版和网络数字出版之后,又多了一个期刊、宣传期刊的有效渠道和沟通平台[1-3]。同时,又因为微信公众号的开发成本较低,信息及时,科技期刊可以借助其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扩展其传播途径和提高传播效率,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加强编辑部与订阅用户的联系,提高用户的黏性和活跃度,为作者和用户提供有个性化的、优质的服务。本文将结合《电网技术》的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情况来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微信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4-6]。

一、微信在科技成果传播中的优势

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他记录了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他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科技期刊的价值在于把某一领域的新成果,新研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科技要素的生产力价值。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共享,传播知识的价值和科技成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科技成果”则被各期刊编辑部所忽视了。我们常常重视“编辑”,而忽视“出版”。以《电网技术》编辑部为例,我们研究过“如何获取优质的稿源”“如何把控稿件质量”“如何提高编校质量”,但却没有讨论过我们的出版发行问题。微信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阅读习惯。同时对于各期刊编辑部来说,不用开发任何客户端,就可以利用微信的公众号和订阅号进行文字,语音,视频等的全媒体。而且随着上网资费下调和智能手机的使用,微信的推广速度呈加速上升趋势,并以几何速度倍增。微信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碎片化阅读,可以随时随地的捕捉行业发展态势,了解最新科技研究成果,从中筛选需深入学习的内容,再深度检索、下载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移动阅读已经成为人们上网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期刊应该抓住机遇跻身移动阅读行列,以期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微信作为手机终端应用,还拥有良好的用户体验优势。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可以提供少而精的信息,并向更精准服务模式发展,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同时提高用户接受信息的纯度,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扩大期刊的影响力[7]。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科技期刊申请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微信号,但在公众号运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1)微信公众号平台未受到应有重视。尽管有很多期刊开始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但相关统计结果表明:只有部分期刊的微信号进行了官方认证,更是有部分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开通后未任何消息。这说明,某些期刊的行为只是跟风,并未真正发挥公众号的应有作用。(2)内容单一。有些期刊公布自己的微信号后,或者是重视不够,或者是人手不够,没有精力维护和更新,导致微信号形同虚设。微信的内容往往是照搬纸刊刊载的内容。内容冗长,毫无创新,缺乏互联网阅读所营造的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使读者逐渐失去阅读兴趣。久而久之,老用户觉得公众号无意义,取消了关注,使得公众号没有发挥好的传播效果,使期刊的影响力大打折扣。(3)服务意识淡薄。随着微信平台的升级,也推出了很多新的功能,如自动回复,自定义选单,客服功能等。目前大多数期刊都是实现了稿件查询,阅读等简单功能,对于交流,互动,反馈等模块,许多期刊还没有设置。没有想用户所想,没有急用户所急,服务意识欠缺。(4)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目前,评价各微信号影响力的新媒体影响力指数并不适合科技期刊。科技期刊主要职责是为作者,评审专家,编委等服务的,其次科技期刊是要在最大范围内共享科技成果,因其涉及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有些小众化,不适合与其他类微信号作比较。

三、利用微信提高《电网技术》期刊的影响力

(1)关注并及时业内大型会议通知。《电网技术》编辑部的编辑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相关的电力工业方面的会议,如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的各专委会的年会,在争取到作为这些会议的媒体支持后,定期地在微信上发送会议信息,同时鼓励编辑在个人微信圈转发。分享到朋友圈的信息,可以迅速吸引粉丝。另外,与会专家的优秀PPT我们也会及时制作成微文形式,第一时间出来,很好地传播了学术成果和信息。由于会议信息和会议报道的及时性使得广大学者和高校学生成为我刊的忠实粉丝,因此,我刊的网站访问量,以及投稿的数量和稿件的质量都有明显的提升。(2)便捷的用户操作。作为我刊的读者和作者,在安装微信后,无须下载其他软件即可浏览我刊录用的最新稿件和过刊。作为作者可以查阅对于《电网技术》期刊的介绍,投稿指南,编辑的联系方式,已投稿件的状态,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节省了编辑和作者的时间,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良好的用户体验也给期刊树立了好的口碑。本刊的影响力也在业内逐步提高。(3)策划热点论文集锦。热点论文即为众人所关注的论文。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ThomsonScientific)利用SCI数据,每两个月一次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和医学领域的热点论文。根据特约撰稿人对热点论文的分析,热点论文的确能够反映世界科学前沿性研究的动态。科技期刊可以组织策划相关领域已的集锦,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及时在微信公众号上这样的集锦,可以吸引大批作者的眼球,增加期刊在该领域的影响力。根据我刊统计,论文及进度点击量明显高于其他类文章。同时《电网技术》定期本刊刊出的高被引论文,以期给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提供一些研究思路。(4)鼓励原创。对于本刊已经刊出的优秀论文,经过精选后,鼓励作者创作微文,内容包含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与论文相关有特点的图片和表格,论文中的突出创新点,以及后续的研究方向和想要探讨的问题。作者对自己论文的宣传和推广都非常重视,不断转发,形成了良性循环,也间接宣传和推广了期刊,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5)高级功能的使用。在实现基本的查询稿件的基本功能外,我们还在微信平台上开辟一些特殊的功能,如关键词的回复,如输入“直流输电”,就会查询到我刊这个领域近2年刊出的论文,每篇文章都有链接可以实现在线阅读,方便了读者的阅读,用户体验良好。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编辑的科研监督与诚信建设

201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该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转变作风、改进学风的总体要求及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做出了明确指示,表明了我国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的决心和信念,也对未来我国科研文化的提升起到了导向和引领作用。此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这为进一步改善我国科研创新软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着眼点。针对新形势下对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的新要求,结合科技论文在科研成果转化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现浅谈科技期刊编辑在科研监督与诚信建设的作用,与读者共飨。

1我国科研诚信问题现状与原因

学术诚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素养的基本标尺,可以说,“无诚信,无学术”[1]。科研诚信是学术道德的底线,也是学术管理的根基。科研诚信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本着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的核心科学精神,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2]。近年来,科研诚信问题事件屡屡曝出,学术论文“剽窃、抄袭,一稿多投”,实验数据篡改伪造,虚假论文代办,无学术贡献作者挂名等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对整个学界的学术氛围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使学术的权威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与挑战。剖析我国科研诚信问题现状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及个人因素等3个方面进行。

1.1社会因素——缺乏科研诚信管理体系

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秉承诚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的价值观总和[3],这既是科技工作者道德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相关监管部门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科研诚信所涉及的层面远不止于对科研人员的科研不端行为的约束,其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制定和落实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上。制定和完善科研诚信相关管理办法和体例约束,规范科研人员在科技活动中的行为,这需要管理工作者、政府监管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然而,科研管理体制行政化、同行评议制度缺陷、科研管理人员失职等管理环节的欠缺与疏漏[4],导致目前我国科研诚信管理体系的不完备,对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缺乏有力打击与惩戒,在造成论文泛滥的同时,也制约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1.2环境因素——对科研人员的过度评价

健康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是促进科研人员保持学术诚信的基础。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已然成为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社会上也逐渐出现了对科研高度关注的局面,其中对医学相关研究的关注尤为明显。然而,在现有科研大环境下,“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四唯评价层层压迫,科研人员的情况不仅与职称评定、绩效奖金直接挂钩,还成为了制约科研学生毕业就业的关键因素,这不仅增大了学者的教学和学习压力,而且容易催生一些学术诚信危机。现行学术评价导向存在“重量轻质”、“以刊评文”和“行政主导”等弊端和不足[5],由此导致一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利益熏心,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快捷的学术成果,最终导致“学术失信”层出不穷。1.3个人因素——科研人员学术诚信意识淡薄科研诚信是科研人员主动恪守科学价值准则,进行负责任科学研究的行为规范,这要求科学工作者具备较高的道德信仰和自律能力[6]。然而,一些科研人员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摒弃学术诚信职业操守,千万百计钻空子,为迎合现行评价体系,渴望通过以较低的利益获取较高的科研回报,不惜以身试险,触犯道德底线,最终导致各种科研诚信乱象。此外,高校是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对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诚信教育是防范学术不端的重要举措,科研道德素养教育缺失是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国内开设关于学术规范教育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7],超过40%的学者未曾接受过系统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8],高校及科技工作者科研诚信问题屡禁不止,也与相关学术诚信教育的缺乏关系密切。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措施

科研活动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已严重侵害了社会公众对科学家及科学界的信任度,这一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科研机构、大学、基金会等组织乃至国家层面的重视[1]。从教育、制度、监管、法律等方面有效地控制并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将是科研道德回归的重要保障。2007年1月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将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科研活动从项目申请、实施到成果形成和评价,到最终,每一阶段都有可能存在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本文从通过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成因及影响,提出合理的建议和防范措施,从各个方面抵制学术不端之风。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期刊出版中,期刊编辑部认为比较突出的学术不端行为是:一稿多投(85.3%)、同一学术成果重复发表(58.7%)、抄袭剽窃(49.7%)、署名不当(33.1%)[2-3]。抄袭剽窃、署名不当、故意隐匿重要参考文献这三项也是编辑部和学科专家公认比较突出的学术不端行为。一些学科专家对“隐匿重要参考文献”和“引文标注或注释不合理”这两种不端行为比较重视[4]。任何科研活动都是基于前人的基础,对他人成果不加以标注而直接引用,实际上是有意或无意地将他人成果转化为自己的原创性成果,这种行为对于原作者来说是极大的伤害,也给整个学术交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影响

学术不端行为其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通常与人性、各国具体的学术环境和整个社会大环境存在密切相关性。有研究表明,科研人员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是现实的利益诱惑、绩效至上主义和社会期望值过高[5]。学科专家认为期刊出版中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指导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问题”“缺乏学术道德教育,作者意识欠缺”和“学术不端行为惩戒机制不完善”,其中尤以“指导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问题”最为突出,近80%的学科专家认同这一点[6]。设想科研评价体系导向一旦功利化,无疑将形成浓烈的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在无形中共同构筑一个利益怪圈并且使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扭曲一些科研人员的心灵和行为。这一点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最主要的社会原因。“学术道德教育缺失,作者意识薄弱”也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2009年7月10日,中国科协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60%以上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我国科学界的科研道德素质有所下降,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学术不端是一种常见现象,相当比例科技工作者持宽容态度。显然科研群体对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点与学术道德教育不到位有着直接关系。同时,监督机制和惩戒制度不完备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这其中不可免除学术期刊自身的责任。

三、防范对策与建议

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是复杂的,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在于整个科学道德诚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仅仅依赖于科学界的自律、学术期刊加强审稿力度和惩戒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着手,全面防范抵制学术不端之风。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频繁在社会上曝光,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了应对措施和处理办法。与此同时,成立了一些专门从事科研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建设的组织机构。在政府层面,有科技部的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等;在科技机构和大学层面,有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等。这些相关组织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研道德制度。比如,科技部于2006年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凋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中科学院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和《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2007年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5年通过的《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在宏观层面上为防范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有力保障。针对科技期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亟须建立更加具体可操作的防范措施,建议从四个层面予以关注:(1)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法律法规比道德规约更具威慑力和约束力,因此建议国家层面应加强针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立法工作。(2)加强科学道德诚信教育,培养自律诚信的科学道德素质。比如,针对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开设科研道德课程,针对科研机构强化科研人员的岗前培训等。通过参加教育培训,认识学术不端的危害,明确科学研究的道德底线,自觉抵制学术不端之风。(3)制定学术期刊(或学科领域内期刊)通行的学术不端行为防范处理措施,并在同行期刊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机制。这一点对学术期刊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有统计表明,高达97.4%的学术期刊编辑部呼吁制定领域期刊通行的学术不端行为惩戒制度。(4)编辑部完善制度建设,在加强防范的同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例如,编辑部应根据审稿中发现的问题,不断补充修正期刊的审稿制度。《科学》在“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之后,特别添加三项措施补充其审稿制度,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要求论文所有作者指明自己在科研中的具体贡献;所有作者签署同意论文观点的声明;改进图像识别技术,利用科学招待会鉴定图片真伪。其实,从细节入手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是编辑部层面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最为切实有效的措施。

阅读全文

铁路运输企业科技领域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分析得出铁路运输企业科技领域主要存在工作机制不顺、思想意识不强、人员配备不足、规划质量不高、激励措施不全等问题,针对问题成因,提出健全组织机构、优化工作机制、完善激励政策、夯实创新基础等措施,旨在推动铁路运输企业科技领域改革深入发展取得实效。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科技;改革

深化科技领域改革是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此已作出总体部署,国铁集团党组也发文提出具体要求,如何确保上述部署和要求在铁路运输企业落地见效,是需要深入思考、探索实践的课题。本文试从铁路局集团公司层面,就做好铁路运输企业科技领域改革(以下简称铁路企业科技改革)略陈管见。

1铁路运输企业科技工作现状

1.1铁路运输企业现有科技工作机制铁路运输

企业现行科技工作机制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铁路局集团公司的科技工作由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即科委办(设在科信部)负责日常管理,业务部室统筹本专业系统科技工作,业务部室、科技单位(科研所、信息技术所、质量技术监督所)、基层站段均可承担具体科研课题的研发,研发可自主进行,也可与外部单位合作完成。科信部负责成果示范性推广,成熟成果推广具有“谁需要、谁推广”特点。这种工作机制主要缺点是成果推广缺乏牵头部门,易造成成果无人推广的局面。

1.2铁路运输企业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阅读全文

高校教育科技创新研究

本文作者:张凤武 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通过深入学习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一系列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领会了中央关于加速科技进步、推进科技创新的精神实质,认清了黑龙江省科技学院科技工作的现状、面临的形势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一、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进一步提高对高校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我国高等学校科研几乎从零起步。1956年,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在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的直接关怀下,我国制订并实施了科技、教育十二年规划,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高校的科研工作也逐渐开展起来。特别是60年代初,高校科研纳入了国家计划,作为科技事业重要方面军的地位基本确立,科技工作便迅速发展起来,为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和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十年“”,高等学校经历了一场大劫难,使得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已经缩小了的差距又拉大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1977年以后,邓小平同志对科技、教育作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和重要指示。邓小平同志关于“高等学校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要从教育抓起”、“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等论断,指出了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地位和使命,揭示了科技与教育的内在辩证关系,突出了科学研究应当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战略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更是对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预见性的论断,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指针。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是最具时代特征和前瞻性的教育理论,为我国制订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邓小平同志的科技、教育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一直是高校科技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强大动力。

1982年,党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1985年,又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依靠、面向”方针的贯彻,体制改革的开展,大大地解放了科技生产力,把科技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国民经济服务的主战场,为科学技术发展开创了广阔天地和有利环境,使我国科技事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时期,高等学校的科研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蕴藏于高等学校的巨大科技潜力得以发挥,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一支主力,成为了科技攻关和产业化的重要力量。1990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召开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与经验,部署了新时期的科技工作。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赋予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1998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又说:“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给予较大投资,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最近又指出:“形势发展很快,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相当不少。所有的问题,都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在创新中寻找更好的办法”、“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朱基总理在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们面临问题的关键”。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每一项工作都很重要。然而,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必须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随着社会历史进程而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因而教育观念不能一成不变,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如果我们能够适时地突破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就必将极大地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

二、超常规跨越式抓好学科建设,发挥高校建设的龙头作用,促进学院人才培养上水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