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技发展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技期刊助力地方科技创新探究
摘要:在媒体融合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探讨科技期刊在助力地方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针对普遍存在的被动传播与传播渠道不畅等问题,提出科技期刊以地方科技发展需求为目标,构建科学传播体系,采取增强互动性、实施精准推送定向服务和加强期刊合作等途径提高期刊的传播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科技期刊;科技创新;科技发展;传播途径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展示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科技期刊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卢嘉锡认为,科技期刊与科研工作相比既是“龙尾”,也是“龙头”,既能及时提供科学发展前沿和最新信息,又能集中反映科研成果,必须要加强科技期刊出版工作,更好地为科技事业服务[1]。刘振兴提出,衡量科技期刊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科技期刊的创新水平和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反映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2]。张朝军等指出,要探索网信时代科技期刊传播新模式,发挥科技期刊引领科技创新的作用[3]。王敏等认为,科技期刊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积极传播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服务于科技创新和国家战略需求[4]。谭京晶指出,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相因相生,相辅而行[5]。吴生高等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江苏省科技期刊进行分析,得出期刊主要评价指标与区域创新呈正相关关系[6]。本文就科技期刊服务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合媒体融合的时代需求,探讨提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途径。
一、科技期刊在助力地方科技创新与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技信息传播。科学的本质是传播,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的载体和传播平台,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责任。科技期刊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通过筛选具有前沿性、可应用性及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科技信息,编辑出版科技文化知识,在传播与交流中进一步挖掘科研创新点,为地方科技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二)科学技术人员培养。科学技术人员既是科学的发现者,又是促进科技发展的源动力,科技期刊在发现和培养科学技术人员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技术人员作为科技期刊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期刊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提高科研能力;作为科技期刊的作者,期刊编辑可以利用办刊经验帮助作者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发表高水平论文,与同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与切磋,提高学术地位。
二、科技期刊面临问题及改进思路
科技期刊的定义与特征
党的的胜利召开,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世界发展史已证明: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也再一次证明了技术创新、学术研究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5年来,我国科技事业成绩辉煌,但也存在许多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学术失信问题尤为突出。学术失信问题的存在,既消解了人们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践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规则,又损害了中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的科技期刊,有责任有义务发挥其在坚守学术诚信中的作用,营造技术创新、学术研究诚信的氛围,促进科技发展。
1科技期刊的定义和特征
对于科技期刊,《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中是这样表述的:“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顺序编号、印刷成册、以报道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360百科是这样介绍的:“科技期刊是一种发表自然科学及技术的杂志,其主要特征有:连续性、时效性、创新性、渗透性等。”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期刊是报道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是、交流、转化科技成果的主要平台,一定要坚守学术诚信,促进科技发展。
2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何为学术诚信,笔者从网上进行搜索,发现《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的必要性》一文中是这样阐释的:“关于学术诚信的定义,根据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的表述,学术诚信是指诚实、信任、公平、尊敬与责任。立足于我国的道德传统,学术诚信则是要求在学术领域里进行学术探讨研究、学习学术成果以及从事其他学术行为时,必须具有诚和信的道德和行为准则。诚,即诚实不欺,要求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客观现实,不伪造,不弄虚作假。信,即讲信用,不虚伪。信在学术中则体现为严谨和负责。”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很难发展。做人要有诚信,搞学术更要讲诚信。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都对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进行过阐述,笔者归纳后认为,学术诚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学术诚信是科技发展的基石;第二,学术诚信是学风建设的关键;第三,学术诚信对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培养科技人才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我国学术诚信建设刻不容缓。
3学术不端的危害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常以“学术不端行为”来概括学术诚信方面出现的问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07年1月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有明确的阐述,即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美国联邦政府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是:违背研究诚信的研究活动,通常包括对研究成果的捏造、篡改和剽窃,除此之外还包括严重背离科学界普遍认同的其他行为,都是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的危害很大,不仅导致学术研究的低水平重复,使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乏善可陈,浪费了有限的经费,糟蹋了宝贵的资源;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扼杀了学术公信力,消解了年轻一代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在第十三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就学术不端问题做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科研诚信是科技期刊的神圣使命和职责》的报告,在报告中他罗列了学术造假的5条罪状:第一条是“谋财害命”,第二条是“逆向淘汰”,第三条是“祸害学生”,第四条是“亡科学”,第五条是“亡天下”。笔者认为,学术不端所造成的危害,除了朱理事长所谈的5条罪状外,对科技期刊的危害也很大。由于科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有些人为了工作考核、职称评定、评优晋级等进行论文造假,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假借他人观点,弄虚作假,杜撰论文;或论文抄袭,一文多发;或花钱找人。这种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使社会上滋生出论文和论文造假的诸多中介机构,而且导致山寨版的科技期刊横行。这些中介机构和山寨版期刊,打着正式期刊的名号,到处招摇撞骗,既坑害了作者,玷污了科学的严谨性,也扰乱了科技期刊的正常发展。近年来,不少科技期刊因为中介机构、山寨版期刊乱收、高收版面费或只收费不刊发的行为,声誉受到影响,作者有好论文都不敢投于期刊社;有些期刊因山寨版违规受到牵连被行政部门处罚。更为可悲的是,不少科技期刊因为山寨版的存在,不得不更改刊名,不得不弃用电子邮箱这一现代化的收稿途径。
更多高水平期刊涌现探讨
科技期刊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赢得科技话语权的重要工具,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没有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撑,科技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角度看,科技期刊办得好不好对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办不出我们自己的顶级期刊,是我国学术界多年的隐痛。我国科技期刊数量虽然已有5000多种,但多数期刊办刊方式较为传统,传播服务意识不足,能力薄弱,在全球学术出版体系中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总体而言,我国科技期刊远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期刊差距较大,也与我国科学研究发展水平不匹配。
如何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2019年,中国科协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并推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在该计划推动下,部分优秀科技期刊影响力大幅提升,领军期刊头部效应初步显现,期刊集群化、数字化建设也稳步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面貌。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决策的高瞻远瞩,为构筑学术高地增添了新的动力,进一步筑牢了科技界自信自强之基。
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意识到,整体上看,国内科技期刊仍处于起步阶段,高影响力期刊数目少。中国作者所发的SCI论文里,只有不到8%的论文投到了编辑部在中国内地的期刊上,大多数在国外期刊或平台上。尤其是,偶有发生的“雷人论文”、、买卖版面、虚假引用等事件仍反映出我国部分科技期刊管理乱、水平低、学术追求让位商业套路的事实。4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更多高水平期刊涌现,科技出版平台应该成为我国战略性科技力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形势不等人,当前我国学术产出越来越多,国际出版界的商业模式和销售模式也面临着重大变化,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水平和目标,应拿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争取在2050年达到世界期刊强国水平。
办一本获得世界认可的一流期刊很难,除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这一“指挥棒”,还要有正确的办刊理念、高水平的编辑和运营队伍等等,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积累。正因艰难,我们为科技期刊领域“优等生”们的成绩而骄傲,同时也更希望在期刊主管部门、出版人员、学术共同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更多期刊能奋起直追,以一流期刊为目标,迎头赶上。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探究
摘要: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科技创新会强有力地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又给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分析了沙特科技创新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单一的“石油经济”逐渐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社会经济格局,阐述了国家科技进步如何对工业、农业、教育以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以及沙特阿拉伯国家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方向。
关键词:沙特阿拉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格局
1沙特阿拉伯R&D投入研究
沙特阿拉伯在科技发展方面,非常重视对现有科学技术的提升和改造,同时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瞄准前沿技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本国科技发展整体水平。2019年R&D投入占GDP的百分比为0.7%,约49亿美元,与2009年的0.1%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近几年来数据缓慢下降,如图1所示。
2沙特阿拉伯科技论文分类研究
SCI中共收录沙特阿拉伯共发表的科技期刊论文130391篇。按研究方向分,最多的是化学类21523篇,其次是工程类18040篇,第三是物理学方向13612篇,此外材料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类别数量也较多。沙特阿拉伯科技论文数量如图2所示。沙特阿拉伯科技论文按研究方向分类数量如表2所示。基于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统计,沙特阿拉伯2019年有82名学者上榜,高被引论文2716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方向为化学、农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机构是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KAU),高被引数38篇。被引用最多的学者是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KAU)的客座教授VINODKG,他同时担任石油与矿产大学达赫兰分校化学系系主任、副校长,他在2019高被引文排行榜中排名第22,这也说明沙特对化学工业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3沙特阿拉伯专利申请研究
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中SCI期刊投稿策略
2011年国家科技部的我国“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我国科技发展总体目标,并首次将SCI论文及其被引频次列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同时,通过CNKI知识元中的指标平台发现:从2011年开始,学术界对SCI及其投稿策略方面的学术关注度,出现了1969年以来最快的持续增速;而用户关注度从2008年达到最大值(用户下载量为1355)开始至今没有太大变化;学术传播度从2015年却出现下降。究其原因,无论是SCI平台利用的研究者还是其使用者,一直固有的关注点为JCR模块下的论文总量、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研究、使用者有:彭奇志、刘小鹏等、李建辉等、柳卸林等、胡惠芳、党亚茹、任胜利等)及其投稿审稿周期(研究、使用者有:高继平等、鲍芳等、王伟等、刘金芝、董翔、张润芝、陈淑云、胡惠芳等)等一系列指标。忽略了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后,在WOS平台下新开发的模块INCITES提供了一些新的分析指标(古兰•托来西等、林涛、郭冬梅、蔺梅芳等),能够使研究者更好地利用大数据进行科研活动。上述文献均未对期刊的影响因子与中国本土论文发文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模型分析,也未对期刊源的持久力即预警进行分析。本文试图在阐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论文产出宏观概况的基础上,通过其发表的期刊刊源的影响因子与论文发文量的二项式回归,对其发表的期刊研究方向和持久力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三种(初级、中级和高级)投稿者的投稿策略。
1数据和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文中的所有SCI论文检索结果都来自于ClarivateAnalytics公司的WebofScience数据库与其自带的分析工具及InCite,JCR(JournalCitationReports)和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iors)。所谓本校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主要指刘加平院士和杨柳教授。检索具体数据基础为WebofScience核心合集下的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X-PANDED),时间为2000年至2017年12月。检索策略如下:(ad=(xianunivarchitecturetechnolorxianunivarchitecturetechnolorxianunivarchitecturaltech)orog=(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technology))AND文献类型:(ArticleORReview),其精炼依据:作者:(LIUJPORYANGL)。即首先通过机构检索得出本校SCI总产出为2158篇,进一步限定作者,得到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2000年至2017年12月发表的论文检索结果。
1.2研究方法
2研究过程
2.1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科学论文的整体情况
学术期刊信息交流途径的发展
交流的途径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逐步演变,包括当面交流、电话沟通、电子邮件和网络平台等[1]。在工作中,编辑能否与期刊用户有效地交流和沟通,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2]。各种角色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正是解决出版工作中不断涌现的矛盾的有力武器[3]。而编辑与期刊用户的沟通方式,与科技的发展和当代社交途径的演变息息相关。本文研究近几十年来,编辑与期刊用户的信息交流的途径,以科技发展为脉络,梳理编辑沟通平台的变迁,并提出有效沟通的建议。
1互联网时代的交流途径及平台
期刊编辑与作者、专家的传统沟通方式一般为3种沟通:书信、电话和登门拜访。其中最普及也是使用时间最久的是电话和书信。作者将写好的论文手写誊抄或打印好,邮寄到编辑部,编辑收到稿件后复印几份分发给审稿专家,再将修改意见邮寄给作者进行修改。通常一篇稿件,在这样反复邮寄的过程中,耽误了发表时间,也导致期刊发表周期通常很长。电子邮件出现后,编辑与作者、读者的沟通方式便以电子邮件为主。编辑部的收稿、送审、修改、通知等工作基本上都基于电子邮件完成。但随着垃圾邮件发泛滥,邮件过滤系统的日益严格,编辑的电子邮件可能由于过滤等原因,无法安全无误地到达作者和专家的邮箱,甚至有可能电子邮件发送到位,但因夹杂在很多其他垃圾电子邮件中而被用户误删[4],因此,电子邮件的沟通仍存在问题。但与移动即时通讯的内容碎片化相比,电子邮件信息较为完整、系统,可回溯性较强,因此,在目前的编辑部工作中,电子邮件的沟通方式一直没有被摒弃。互联网采编系统是在互联网普及以来各编辑部普遍采用的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作者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办公、在线同行评议,文档管理及统计、网刊及编辑部与作者专家的在线站内短信等。目前主流的互联网采编系统有: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玛格泰克期刊稿件远程处理系统、三才采编系统和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等。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由中国知网开发,与其他系统相比,其具有网络首发、多刊联管的优势。网络首发能为用户免费嵌入网络首发的标准化流程,能实现稿件从初审到首发的全流程管理,无需跨平台操作,让录用稿件更快进入传播通道[5]。玛格泰克期刊稿件远程处理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与其他系统相比,具有多刊协同采编的功能。三才采编系统由西安三才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开发,其优势在于,公司旗下还开发有NoteFirst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能够指出参考文献的问题,且在引文复审阶段对参考文献进行修改。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由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是一个较为老牌的采编系统。基于互联网采编系统,作者可以不用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繁琐地与编辑部沟通,可将稿件及其相应信息直接通过采编系统提供给编辑部,并在系统中进行一系列的同行评议、修改、缴费等环节,具有高效、方便、流程化的特点。
2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交流途径及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也在微信普及之后应运而生,为媒体和个人提供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功能是在微信端给用户传达资讯。学术期刊也顺应潮流,纷纷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和拓展[7]。微信公众号运营通过在电脑端编辑图文信息,以手机移动终端进行信息传播,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不仅可以了解学术期刊的最新发展动态,还可以迅速浏览论文全文、查询稿件进度,并与编辑部成员进行实时互动[8]。通过一系列手段,微信公众号可加强期刊与读者、作者和专家之间的纽带联系[9]。公众号是一种典型的一对多的信息交流平台,但是可以精准推送到每一位关注其公众号的用户,做到实时提醒。因此,与微博、期刊网站相比,微信公众号以其亿级的用户数量,稳居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平台选择的首位。公众号的设置通常有新刊通知、行业动态、征稿函等内容。根据小木虫学术论坛的调研成果,论文推荐和稿件进度是用户最为关注的信息,因此微信公众号应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与作者等用户建立紧密的联系[10]。但是,公众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用户关注的公众号数量众多,的新消息很容易淹没在众多新推送中;此外,公众号的用户留言,维护者只能通过电脑端的后台阅读和回复,如果不在电脑旁,很容易忽略用户信息且回复不及时。因此,将公众号与微信号结合起来使用,可以提高与期刊用户的沟通效率,用户体验会更加良好。编辑除了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号直接与用户联系以外,近年来,腾讯公司又推出了小程序和公众号菜单嵌入式链接,可以让用户直接查询想要的信息,无需编辑的人工回复。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解决规范化和普适化的问题,例如查询稿件进度、咨询较为共性的问题等。编辑可以通过前期设定统一的回复,以及将链接直接关联到账号菜单栏,即可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回复,进一步提高编辑部与期刊用户的沟通效率。近2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发起开放科学计划(OSID),以二维码(即开放科学标志码)为入口,提供线上扩展功能,包括作者对文章背景的一分钟语音介绍、论文研究中可额外分享的内容与数据、提供作者与读者的交互问答平台、分享作者学术圈等多种功能[11]。这是新近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沟通途径,通过目前较为成熟的二维码为入口,搭建了读者和作者直接沟通的平台,弱化编辑部的角色,优化了作者和读者直通互联的途径。如果专家、读者对于某个学术论文的内容产生疑问,或认为有值得与作者进行探讨之处,可立即通过手机进行语音、文字在线提问,相比传统的通过邮箱与作者联系,更加方便、有效,节省了读者的解惑成本。目前,这种方式正在推广当中,用户数量是目前制约该途径的问题之一,需要累积到一定量级的用户数量,也许这种途径会成为一种现象级的沟通新方式。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沟通平台,充分发挥电脑端、移动端等各种平台的优势,将不同手段融合起来,是提高编辑部与期刊用户沟通效率的最佳方式。目前,沟通方式层出不穷,传统的电话、书信的沟通方式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新兴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平台,为编辑提供了不少可以利用的新方式。将社交软件与公众号相结合,将社交群与小程序相结合,将期刊富媒体出版与OSID等计划的结合,都是不错的互联网时代下的沟通新方式,如果利用得好,均可极大提升期刊信息交流的效率。随着科技爆炸式的发展,期刊编辑需不断跟踪新的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科技期刊编辑社会责任定位
社会责任是基于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而具有的相应的职责与义务。国家明文规定,“科技出版事业既是出版事业的一部分,又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认识科技出版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传播科学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科技人才、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破除愚昧迷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科技期刊所发表的应是有益于科技发展传播,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文章。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科技期刊编辑作为科技期刊质量的把关人应担负起重要的社会责任。
1科技期刊编辑的政治责任
1.1政治把关性责任
期刊作为时效性较强传播媒体,势必传递着某种观点和思想。科技期刊编辑作为期刊质量的把关人首先要把好思想政治关,自身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信念,时刻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贯彻国家关于出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严格审查文章的意识形态,拒绝发表存在政治意识错误的文章。
1.2时政敏锐性责任
作为科技期刊编辑,要时刻关心国计民生大事件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向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组稿,准确地发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与先进技术,这是科技期刊编辑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之一。
2科技期刊编辑的把控责任
中文科技期刊问题及困境
一、引言
科技期刊是科技文献的主要载体,是展示科研成果、聚集前沿信息、传播学术思想、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的发展,对于促进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升科技文化国际交流的话语权,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会议强调,科技期刊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①中文科技期刊曾是我国科研成果的主阵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科技的重要工作大都首先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然而,近30年来,尽管中文科技期刊品种数量不断增长,学术水平稳步提升,品牌特色日益鲜明,但由于外部环境变化以及自身改革创新不足,中文科技期刊的稿源质量下降,发展环境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逐渐滞后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的差距还在逐渐拉大。朱作言院士认为,“我国当前的科技创新体系还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短板—科技类学术期刊。因为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科研成果产出的需要,导致大量的本土优秀科学论文‘交钱发出去’又‘付钱买进来’,科研产出的版权归国外出版商所有,成果的首发权和话语权受制于人。[1]”中文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窘境,还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深远的问题。梅宏院士认为,“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国家科学发展最快的阶段,中华文明史上的相关记载是缺失的”。[2]目前,中文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的主体。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数量为4973种(不含军队系统出版的科技期刊),包括中文科技期刊4519种,其中,汉语4477种,少数民族语言42种,英文科技期刊333种。汉语、少数民族语言、英文科技期刊分别占到总数的90.03%、0.84%和6.70%。[3]因此,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征途上,如何办好中文科技期刊是科技界、出版界、政府以及全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本文在梳理、分析中文科技期刊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文科技期刊在科学运行机制中的功能作用及其管理体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中文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及困境
科技期刊是一种发表自然科学及技术的杂志,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综合性期刊、学术性期刊、技术性期刊、检索性期刊、科普性期刊等。由于实践中各类科技期刊的边界并不是特别严格,本文中的科技期刊是以学术性期刊为主的泛指。关于科技期刊的研究由来已久。特别是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目标下,科技期刊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有大量的项目、论文以及论坛以此为主题展开。综合相关的研究成果[1][4][5][6][7][8],中文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大体可归纳为内容建设、政策环境、办刊主体和运营技术四个方面:第一、从内容建设来看,优质稿源不足长期以来是中文科技期刊面临的最大挑战。优质稿源是科技期刊生命线,然而国内科研工作者的优秀论文投向国外的现象非常普遍,优质稿源流失情况愈演愈烈。祁丽娟、方梅统计了我国优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中文科技期刊《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近20年的论文情况。统计显示,从发文量来说以2006−2007年为界出现了趋势的变化,之前的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之后则呈逐年下降趋势,稿源不足的问题愈发严重(见表1);从第一著作单位来看,来自中国科学院和985高校的论文量从2008年起占比逐渐走低[9]。优质稿源外流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优质稿源匮乏,刊载论文水平下降,甚至许多优秀的中文科技期刊已经陷入“无米下炊”的尴尬局面,而不得不降低发文量,甚至增长刊期[9]。第二、从政策环境来看,评价体系导向使中文科技期刊生存更加艰难。大部分中文科技期刊在认可度上无法与国外期刊相提并论,研究人员需要在更高声誉的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成果才会被同行认可,因此我国优秀的研究人员很少会将自己的成果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而我国当前的评价体系使得SCI在国内受到过度的膜拜和推崇,成为各种项目、人才乃至机构评价的金标准、指挥棒[9],加剧了中文科技期刊在优质稿源竞争中的不利地位。第三、从办刊主体来看,小、散、弱的运营业态严重制约了科技期刊的发展。我国科技期刊管理体制比较复杂,具有主管、主办、出版等多个层面。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4973种科技期刊共有1276个主管单位,仅主管一种科技期刊的单位有821个,平均每个单位主管3.9种科技期刊;如果基于第一主办单位来统计,共有3117个主办单位,仅主办1种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有2401个,每个主办单位平均拥有1.6种科技期刊;出版期刊大于10种的出版单位32家[3]。从办刊人力资源来看,41.99%的科技期刊编辑部人数在4-6人,29.66%的人数7-10人;从期刊经营来看,72.45%的科技期刊总收入在100万元以内[10]。应该说,大多数中文科技期刊市场化程度不高,仍沿用单刊形式的“小作坊”运作,新刊创办和兼并重组困难重重,难以形成集约经营和规模效益,期刊的整体运营水平和自主良性发展能力难以有效提升。第四、从运营技术来看,网络化、数字化等新型媒介传播方式已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科技期刊的出版形态和服务内涵,全球化、集群化、平台化运营已成为科技期刊产业发展的趋势,而我国只有少数科技期刊(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融合出版与传播,信息服务质量以及满足读者个性化的能力更是远远落后于国外同行[5],与国际主要期刊出版集团的差距在逐渐拉大。从中文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来看,优质稿源不足,造成了期刊刊载论文水平和期刊影响力下降,而影响力的下降,使得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中文科技期刊在与中国英文期刊和国外优秀期刊争夺优质稿源的竞争中愈加处于下风,优质稿源更加匮乏。在当前的期刊管理体制下,期刊管理出版部门条块分割,以单刊形式为主的中文科技期刊无力也没有可能改变这种每况愈下的竞争局面,而竞争的结果更加固化了中文科技期刊小、散、弱的局面。与此同时,网络化、数字化等新型媒介传播方式对办刊主体提出了规模化、平台化的网络产业的新要求。所有的这些问题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闭环,相关制度体系产生依赖并自我强化,在一定程度上被锁定在无效率状态,形成中文科技期刊难以解脱的发展困境①。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分析的中文科技期刊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中国科技期刊。
三、如何理解中文科技期刊面临的困境
从历史看,把科技期刊作为一个问题的大规模讨论始于20世纪初,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从历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的情况可以看出(见表2),相关的主题大体可以归结为期刊管理体制改革、如何应对数字化挑战、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三个方向,相关的改革路径也相应由此展开。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科技期刊管理体制的改革屡被热议又屡次搁浅。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地指出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的市场化改革方向。但是,决策层和学术界等对学术期刊属性的认识并不统一[11],市场化改革进程再次延迟。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提出,通过建立完善学术期刊出版准入制度,以及扶持激励政策和保障体系,切实推动学术期刊健康有序发展。这就意味着,现阶段期刊管理体制改革逐渐让位并被包含在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的相关议题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提升包括中文科技期刊在内的中国科技期刊的办刊能力(包括如何应对数字化挑战)和影响力,从2006年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等项目陆续实施。同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增设“期刊奖”,将社科期刊和科技期刊纳入到全国“百强报刊”评审推荐活动中。特别是在2015年,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为科技期刊深化改革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2019年8月5日,中国科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开启了新一轮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征程。该意见从优化学科布局、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运营能力、参与国际开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并已经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和分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试点工作。尽管各项改革措施效果明显,特别是入选各类项目计划的科技期刊的办刊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也有理由期待新一轮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各项改革举措对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是,科技期刊整体存在的问题非但没有被消解,反而越来越突出,中国的科技期刊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影响我国科技健康发展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倍受科技界乃至全社会所广泛关注。科技期刊与文化出版和科技体制密切相关。沿着改革路径可以看出,由于文化出版和科技体制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体系,科技期刊的改革被人为割裂。同时,中国的科技期刊问题与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同步性,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关问题越来越凸显,这也说明科技期刊的功能作用没有很好地与科学的运行机制相融合。因此,有必要从国际视野分析科技期刊在科学运行机制中的功能作用,探讨科技期刊业态的演化及其商业模式,进而深入探究中文科技期刊困境的深层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