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技发展规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金融投资动机与脱实向虚问题
摘要:金融发展是企业进行资产配置所考虑的核心因素。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的供给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这势必会对企业金融投资选择带来影响。本文以中国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金融投资动机视角,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金融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进行金融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利润追逐,而非预防性储备,金融科技发展会加剧投机性逐利动机,促使企业偏好金融投资活动,加剧了“脱实向虚”问题,该核心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金融投资活动的正效应在小规模企业、民营企业样本中更大更显著,而且金融科技发展对风险承担水平更高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促进作用越大,企业金融投资的投机性逐利动机被再次验证。此外,检验影响机制后发现,金融科技发展通过改善金融投资收益增强了企业的投机性逐利动机,进而加剧了企业金融化问题。本研究从金融创新角度挖掘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驱动因素以及相关治理措施,深入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金融投资的影响,有助于厘清并验证中国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动机,进一步梳理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问题与治理逻辑,为政府合理引导金融科技发展、避免经济“脱实向虚”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思考方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金融科技;企业金融;投资企业;金融化脱;实向虚;金融投资收益
一、引言
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迅猛,给金融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受到各个国家政府和机构的高度重视,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金融科技的探索。随着《“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督指导意见》等政策颁布,金融科技产品正式成为国家政策引导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始受到重视,数据治理被视为重要的制度性建设与基础性工作。随着金融科技概念逐渐深入中国,业界涌现了一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为金融创新服务的科技企业。201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旨在切实做好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指引,引导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正确使用。中国金融科技在经历前几年的野蛮生长后进入了市场调整期,伴随金融科技领域数条监管政策落地,相关细分领域的监管框架逐步完善,行业规范得到进一步提升。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强调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推动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其作为首份规范金融科技发展的顶层文件,给予金融科技相当高的政策定位,金融科技发展自此进入健康有序、稳步增长的新时期。在此期间,学术界也给予金融科技广泛关注,不少文献讨论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实体企业层面带来影响与冲击,然而金融科技发展与企业金融投资互动关系的相关研究还比较有限,因此本文着重关注这一方面。当前,中国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具有超额利润率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资本逐利动机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脱离原本的主营业务,加入金融投资活动行列,大量的资源脱离实体经济部门逆向流入金融、房地产等虚拟化程度较高的领域。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脱实向虚”问题已不容忽视。但是,学术界目前对导致该问题的实体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驱动因素以及治理措施讨论还比较有限,主要围绕企业层面对企业金融投资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杜勇等,2019;李馨子等,2019)。虽然有部分学者关注到外部环境对企业金融投资的作用效果(彭俞超等,2018),但是相关研究较少聚焦于金融服务、金融发展等外部影响因素,而且一般站在传统金融服务视角,分析角度相对有限。金融发展是企业进行资产配置所考虑的核心因素,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融合发展,金融科技之于传统金融领域的巨大冲击也会对企业金融投资决策带来影响。一方面,金融科技可能通过拓宽投融资渠道、降低财务风险来影响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预防性储备动机;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也可能通过降低金融投资成本、改善金融投资回报影响了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投机性逐利动机。因此,本文认为从金融科技视角探讨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驱动因素以及规避措施是至关重要的。相较于已有文献,本研究主要的边际贡献可能在于:第一,当前学术界关于金融科技发展对微观企业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广泛讨论,但关于金融科技发展与企业金融投资互动关系的相关文献还比较有限,特别是鲜有研究从金融发展角度挖掘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驱动因素以及相关治理措施,本文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金融投资的影响,丰富了从微观层面讨论金融科技发展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也从金融科技视角扩展了企业金融化动机及治理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第二,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正走在世界的前列,除了要积极把握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机遇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强调监管防范其可能对中国金融稳定运行带来的冲击,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讨论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正向作用,较少地关注金融科技发展可能存在的负面冲击,本文基于中国特色背景深入讨论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金融投资的影响机制以及各类异质性影响,挖掘并厘清中国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动机,进一步梳理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问题与治理逻辑,为政府合理引导金融科技发展、缓解经济“脱实向虚”问题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思考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余下部分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第五部分是进一步研究;第六部分是结论及建议。
二、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引致“脱实向虚”的金融化问题是由于金融领域在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经济收益等方面影响力上升,众多微观企业金融投资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金融发展是企业进行资产配置所考虑的核心因素,那么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的供给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这势必会对企业金融投资选择带来影响。已有研究将企业金融投资的动机主要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预防性储备动机,即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降低经营风险,考虑到金融资产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和较低的调整成本,企业会选择进行金融投资,在增强增加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同时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Soener,2015;KlimanandWilliams,2015;杨松令等,2019;邓路等,2020);二是投机性逐利动机,即实业利润的持续下降与金融资产收益的爆发增长,使得管理者在面对短期业绩考核压力时,更愿意以牺牲实体经济投资为代价,选择进行金融投资追求短期的高回报。(胡奕明等,2017;彭俞超等,2018;SenandDasgupta,2018;段军山、庄旭东,2021)。因此,本文从企业金融投资动机出发,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金融投资的影响,基于已有研究理论并结合经济现实来完善本文的假设。
推动橡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思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的新阶段。《“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农业绿色发展实现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地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农业生态系统明显改善、绿色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的“五个明显”定性目标。天然橡胶产业响应国家号召,深化生产模式改革、落实绿色发展措施、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现实意义,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天然橡胶全产业链经营企业,广垦橡胶集团围绕推动橡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进行了有益实践。
一、推进绿色发展,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号召
推动橡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橡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必须加快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良好条件。推动橡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民对绿色优质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美好风光、绿色生活更加向往。推动橡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长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需求。推动橡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全面推进生态宜居的必然选择。生态宜居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推动橡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要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减排固碳,让绿水青山成为农业发展的骄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重要支撑。
二、聚焦绿色发展,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根本之策。《“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从绿色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全过程对农业农村领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出了系统安排,在生产环节上要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在加工流通环节上要构建农业绿色供应链;在产业链布局上要推进产业集聚循环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全链条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培育绿色低碳新增长点,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橡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广垦橡胶集团现有工厂35个,其中国内工厂9个、海外工厂26个,总产能约120万吨干胶,年平均产量约73.4万吨干胶。天然橡胶加工主要涉及天然气、煤、柴油、电,其中天然气年平均总耗量约15000吨,单耗约22公斤/吨干胶;煤年平均耗量约8300万吨,单耗约164公斤/吨干胶;柴油年平均耗量约50万吨;年平均用电2.3亿度,单耗约195度/吨干胶。广垦橡胶集团近年来加强生产环节管理,创新生产工艺,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将能耗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之一,实现各项能耗每年下降约3%,从生产源头降低碳排放。推动橡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环保项目落地。2018年至2021年,广垦橡胶集团总计投入资金约4000万元用于环保改造,其中国内投入资金约1500万元,海外投入资金约2500万元。项目主要集中在废气、废水处理设施改造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未来几年,广垦橡胶集团将继续加强环保改造资金投入,落实环保项目实施,主要包括推进云南分公司工厂干燥炉煤改电、各工厂更新废气处理设施等。推动橡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农业绿色科技发展动能。广垦橡胶集团长期将科研作为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工作方向之一。近年来,广垦橡胶集团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试点推广废气废水处理、绿色低碳生产工艺等多项绿色科技项目。未来,广垦橡胶集团将继续强化科技发展动力,重点推进湿法炼胶、低氨乳胶等项目,降低后端深加工企业加工能耗,从源头实现绿色发展。推动橡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修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耕地19.18亿亩、园地3.03亿亩。与国土“二调”相比,10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了1.13亿亩。通过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领域的减排措施,增加碳汇储备是降低和减少排放的有效途径。为此,广垦橡胶集团在技术支撑上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减碳,一手抓固碳。广垦橡胶集团现有海外种植基地6个,总计种植面积达38.1万亩,具有极强的固碳能力,在橡胶树30年更新周期内,总计约可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228万吨。一直以来,广垦橡胶在东南亚及非洲寻求合适机会扩大种植规模。2008年,广垦橡胶集团老挝公司扩大种植面积660.8公顷,经估算,2008年6月1日至2037年5月31日共计30年间,约可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10万吨。未来,广垦橡胶将继续发挥国企做表率、站排头作用,加大环保投入,将绿色低碳融合到企业理念中,在追求环保的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宋唯清 单位:广东省广垦橡胶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预测工程类学科建设论文
1技术预测
人类的技术预测活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二战期间其应用逐渐广泛,战后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重视对未来科技的研究,尤其是在军事和航天领域。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科技发展的重心从军用方面向民用部门转移,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领域变化加快、复杂性增大,传统预测方法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技术预测研究陷于低谷;直到20世纪末,在全球创新需求愈发强劲,以及新的预测方法和形式的带动下,技术预测研究又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技术预测的重要性,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韩国等国家都在积极开展技术预测和关键技术选择等前瞻性研究。如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自1991年以来每隔2年就要一份《国家关键技术报告》,对未来国家关键技术进行预测和选择;日本科学技术厅从1971年开始大约每隔5年进行一次技术预测调查。而我国的技术预测研究活动起步较晚,虽然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发展也非常迅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成果有技术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的《从预见到选择:技术预测的理论与实践》,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组的《中国技术前瞻报告》等。在技术预测方法的研究上,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未来技术研究所(JointResearchCentreInstituteforProspectiveTechnologicalStudies,JRC-IPTS)分别在2004年、2006年、2008年、2011年召开了四届FTA(Future-OrientedTechnologyAnalysis,面向未来的技术分析)研讨会,用FTA来涵盖包括技术预测、技术情报、技术评价、技术预见等各类面向未来的技术分析方法和实践,极大地推进了技术预测相关研究的发展。由于FTA涉及许多与未来技术有关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因此拥有众多的技术预测方法,一些作者根据各自的理解,试着对现有的技术预测方法进行梳理或分类,如Slocum、Martino和Yoon等。
2技术预测与学科建设
2.1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础,学科建设水平决定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决定着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重点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选择及建设、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的申请及完成等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作为学科人才的科研工作者在开展科研工作时,申请科研项目是科研的基础,科技创新是科研的关键。目前,高校在进行学科重点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选择时,一般是采用召集学科专家进行讨论的方法,也即德尔菲法。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和科技创新时,往往是通过个人的学术知识理解和运用及专业思考来开展的。显然,这些进行研究方向选择、项目申报、科技创新等所采用的方法带有较大的主观性,缺乏对当前研究现状的全面了解,也比较缺乏判断和决策的客观性,同时也存在着重分析轻预测的缺陷。工程类学科知识直接涉及相关的工程技术,因此工程类学科的建设更加需要紧密结合当下的最新工程技术现状,紧跟本学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来协调推进学科的发展。因此,高校或科研工作者在开展学科(重点)研究方向选择、科研项目申报、科技创新等工程类学科建设工作时,很有必要通过分析与预测本学科领域的技术来全面、客观了解某一个学科领域内的科技现状及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以此增加进行学科(重点)研究方向选择时判断和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提高项目申报和科研创新的针对性和成功率。而这些工作的开展都将大大地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2.2技术预测应用于学科建设的现状
有关将技术预测直接应用于学科建设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少见。但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间接采用技术预测方法及成果的案例却不少,这主要体现在世界各国各级政府部门所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上。如前所述,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技术预测和关键技术选择等前瞻性研究,而其研究成果主要就是用于帮助政府部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或指引科研导向的指导性纲领;同时,高校的学科建设往往是紧密结合政府部门的这些规划或指导性文件来进行的。因此,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是间接采用技术预测方法及成果。但必须注意的是,政府部门所开展的技术预测活动往往是比较宏观的,也即技术预见;而具体到高校学科建设的层面,相对而言是比较具体的,再到科研工作者个人的层面,就更加具体和细化。因此,即便有了政府部门的指导性文件,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时也很有必要开展更为具体的技术预测,以协助和指导学科的发展。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试图采用一些客观分析或预测的方法来协助学科建设。如赵坤等提出通过科学预测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来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但并未见有具体的应用;张婷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前沿进行了可视化的梳理和描述,试图演示科学传播领域研究前沿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发展趋势,为技术预测和学科发展提供借鉴;侯剑华对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的文献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图谱分析,梳理出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的7个研究热点和15个具体的前沿研究方向,构建了中国工商管理学科体系,并将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行国内外比较,预测出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黄晓颖和张文超以高校学科建设为背景,先后提出了基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系统解决方案,研究与实现了基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高校学科建设决策支持系统;于江运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对我国基础学科领域发展状况作了分析,揭示学科发展状态、识别研究热点、发现学科交叉,为学科发展趋势的预测提供参考,从而指导科研人员选题,帮助有关部门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尹仁芳采用文献研究法、文献计量学、SWOT分析法及专家访谈法,明确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未来重点研究领域、主要任务、具体保障措施及实施计划。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探究
摘要: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科技创新会强有力地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又给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分析了沙特科技创新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单一的“石油经济”逐渐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社会经济格局,阐述了国家科技进步如何对工业、农业、教育以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以及沙特阿拉伯国家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方向。
关键词:沙特阿拉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格局
1沙特阿拉伯R&D投入研究
沙特阿拉伯在科技发展方面,非常重视对现有科学技术的提升和改造,同时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瞄准前沿技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本国科技发展整体水平。2019年R&D投入占GDP的百分比为0.7%,约49亿美元,与2009年的0.1%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近几年来数据缓慢下降,如图1所示。
2沙特阿拉伯科技论文分类研究
SCI中共收录沙特阿拉伯共发表的科技期刊论文130391篇。按研究方向分,最多的是化学类21523篇,其次是工程类18040篇,第三是物理学方向13612篇,此外材料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类别数量也较多。沙特阿拉伯科技论文数量如图2所示。沙特阿拉伯科技论文按研究方向分类数量如表2所示。基于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统计,沙特阿拉伯2019年有82名学者上榜,高被引论文2716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方向为化学、农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机构是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KAU),高被引数38篇。被引用最多的学者是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KAU)的客座教授VINODKG,他同时担任石油与矿产大学达赫兰分校化学系系主任、副校长,他在2019高被引文排行榜中排名第22,这也说明沙特对化学工业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3沙特阿拉伯专利申请研究
生态文明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方向,科技创新驱动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武器。文章在生态文明视角下,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入手,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历程,并对生态文明视角下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作以下表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1生态文明视角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
1.1生态文明内涵
生态文明是20世纪中叶基于生态危机濒发的背景在高度发达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概念。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无限度的生产使不可再生资源急遽损耗,煤和石油面临枯竭,森林、草场快速萎缩,生产发展呈现不可持续状态;“三废”排放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污染,大气、土壤、水体无一幸免,如今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平衡被严重破坏,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不可控制的后果。这一切使得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日趋险恶,日益走向毁灭的生态危机边缘。简而言之,生态文明就是在对工业文明成果、理念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等同的重要性,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下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的文明状态。
1.2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涵
创新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创的概念,最初用于经济领域,随后被泛化,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才能带来发展。其形式有五种:引进新产品;采用新方法;打开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新供给来源;执行新组织。显然,根据以上思想,可以把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涵分成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科技创新。熊彼特的创新带来发展的观点同样适用于科技领域。因循守旧,只能重复过去,陷入落后的巢臼;只有探寻科学真理、认清时代所需、积极发明创造,才能使科技不断进步、推陈出新,符合时代要求和人类认知主观能动需要。二是驱动发展。科技创新是方法,驱动发展才是目标。科技创新带来科学真理的揭示必然引起人类认识世界的更加深入、客观;技术方法的改进对人类改造世界带来更为强大的力量。科技创新驱动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人类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在生态文明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时,科技创新同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三是战略眼光。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从现在走向未知将来的过程。在国际上,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都还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如果不把眼光放得长远,不赶超式发展,这种差距会越拉越大。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生态技术和生态管理、公民生态意识都已相当成熟。思想决定行动,也要立足长远,前瞻布局,做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工作。
地域文化优势促进科技馆特色建设
摘要:2012年我国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的宏伟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的科技馆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十八大、会议精神均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期盼。我国现代科技馆就应发挥地域优势,利用地方资源,提升富有地域特色科技馆的建设速度,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提供可操作的实施经验。
关键词:地域文化;现代科技馆;特色科技馆
1科技馆的沿革
科学技术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科技教育设施。科技馆主要是通过常设和短期展览,以观众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助性展示手段,鼓励观众亲自动手进行探究与实施,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为目的,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科技馆不仅传播科学知识,更加重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科技馆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生事物。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科技的日益重视,科技馆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科技馆是现代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形象的体现和重要展示窗口。科技馆理论上的发展,必须在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基础的上汲取养分。作为一个地方科技馆承担着一个地方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重任,科技馆要服务地方社会的发展,就需要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让科技馆不仅成为学科学的摇篮,更应成为宣传普及当地科学文化的主阵地。
2地域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科学的社会价值最大地表现为它的人文性。科学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的面貌与观念,另一方面也改变科学自身的形象以及公众对它的看法。科学普及必须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将使科学技术真正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做出贡献。每个城市的科技馆都应该设有能够体现地域性的科技展品,展示其独特的科技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通过科技馆展示科技的平台,把地方代表性的科技向公众进行展示。当人们在平时生活中没有进行关注的地方科技文化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时,所带来的震撼常常足以触动他们的心灵,会激励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重新审视并了解当地的科技文化,这也是科技馆功能延展性的体现。
3地域文化与科技馆建设
药学学科科研绩效评价
摘要:本文根据药学学科的特色,结合科研评价的目的,对药学学科的科研绩效评价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要对药学学科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业绩做出尽可能客观准确的评估和评价,要构建相对完备的药学学科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除了将评价范围缩小在“学科”的范畴外,还需要考虑到行业的因素,不能够一概而论。
关键词:药学;学科;科研绩效
2015年10月5日,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先生喜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国人多年夙愿,一时间各大媒体热议,尤其是屠呦呦先生的所谓“三无”身份以及未发表SCI论文等特征,更引起了对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广泛讨论。屠呦呦先生获奖究竟折射出我国现行科研评价体系的哪些问题?尤其是在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人民对于健康的需求逐渐增大,我国创新药物研发逐步发展,开设药学类专业本科院校的增多以及医院药学在整个医疗服务链条中的作用日趋显著的背景下,如何能够客观准确地对药学学科的科研业绩进行认定及评价,以提高该学科的科研效率及整体水平,提高科研的投入产出效果等问题己成为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主要思考的问题。
1药学研究及药学学科
1.1药学研究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已经产生了最原始的药物。药物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以及在与疾病和大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萌芽而产生发展的,在中国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千金方》《本草纲目》等有关药物的著作均对我国药物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近百年来,随着西方药学的传入以及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其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医药知识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外,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制药工业的产生,带动了药学教育和药学科研的发展。近代我国关于药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中药的药理和化学的研究,药品的生产以仿制和制剂加工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医药科技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使我国在药物创新、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甚至在某些重要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尤其是在“十五”———“十二五”期间,在医药行业规划的指引下,更是取得了系列瞩目的科技成果。
1.2药学学科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核心技术水平的提升对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关系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本文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例,探讨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首先介绍了哈尔滨市的农业科技发展状况,进而探讨其对农村居民生产力、地区产业结构、农产品产量等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哈尔滨市农业科技进步,带动地方农村居民增收。
[关键词]哈尔滨市;农业科技进步;农村居民收入;影响作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发展较好,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适合种植多种名贵药材、农作物、珍贵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哈尔滨市大力发展农业科技,通过增加财政拨款,促进各项农业科技的研究,致力于改变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有必要对哈尔滨市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坚定科技致富道路,为相关政策的调整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1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会,位于我国东北平原地区,受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影响,其土壤类型较多且以黑土为主。黑土的土壤养分含量高,适合大多数农作物生长,但由于地处东北部,哈尔滨市冬季漫长,气候较为寒冷,最低气温可达-35℃左右。哈尔滨市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作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当地农业经济和食品加工业较为发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带动下,截至2016年末,哈尔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39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为78.3万公顷,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约为116.7万公顷,产业化经营农户为94.8万户。全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95家,销售总收入380亿元。在绿色农业科技发展方面,全市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约为84.7万公顷,拥有503个绿色食品标识和175个有机食品标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哈尔滨市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农业科技进步在近40年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哈尔滨市农业科技体制逐渐健全,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性越来越紧密,并通过与教育事业发展相结合,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使农村居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1]。
2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作用
2.1对农村居民生产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