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业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技创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技创业论文

创新创业背景下工程科技论文

摘要:创新创业背景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以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阐述了校企“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校企协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采用“2.5+0.5+1”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工程科技人才

1引言

目前,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所需人才实际脱节过大,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而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又是计算机、通信工程、电子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各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不尽相同,而且差异还比较大[1-2]。以考研为主的院校在计算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物联网导论、物联网安全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就业为主的院校就在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专业核心课程中进行裁剪和叠加,选择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上两类人才培养模式都没有体现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相关优势,没有对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3-4]。在当前创新创业背景下,如何提炼物联网的专业共性基础,展现专业特色,使培养的人才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较好岗位适应能力,成为企业“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面临问题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多学科交叉复合的产物,结合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下。

1)如何发挥物联网工程专业优势

阅读全文

研究生科技创业教育论文

1Z高校研究生科技创业现象

Z高校是我国著名的一所以理工类学科为主的高等院校。Z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许可证贸易,一种是创立衍生企业。许可证贸易包括了Z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部门将学校产出的科技成果通过许可和出售两种模式推向市场。创立衍生企业是Z高校的科技成果由内部人员通过创立企业的形式进行转化,主要包括了教师创业和研究生创业两种类型。在对Z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后,发现研究生创业的模式在实践中取得的效果较好。Z高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中主要采用许可证贸易的途径,而其中采用最多的是许可模式。由于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规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难以量化、专利权权属存在波动性等因素的影响,Z高校在进行许可证贸易时,更倾向于进行成果权的授权许可方式。这种模式通过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许可给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学校可以保有所有权,同时交易流程较为简化,交易风险较小。但无论是出售还是许可,Z高校的许可证贸易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实际效果不好。分析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的科技成果源于高校教师或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有些属于实验室技术,真正实现商业化,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中试等试验研究,有些成果虽然离市场很近,但关键参数或技术诀窍还掌握在教师或课题组手上。在实践中,由于高校教师与企业经营者、教师与高校科技转化部门之间因为理念、利益等方面的分歧,高校对被许可技术的后续支持上存在问题较多。Z高校对于创立衍生企业的热情不高。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内部人员创立衍生企业的现象。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创业,一种是研究生创业。进行科技创业的教师主要是科技成果的发明人。虽然Z高校所在的地区,当地政府出台了允许高校教师停薪留职,要求高校设立创业岗等方式鼓励高校教师脱产,带着自己的发明成果进行创业,但学校层面持不积极态度。对这些Z高校教师创办的企业从规模和发展情况分析,这种成果发明人创立衍生企业实际效果不好,大部分维持在中小规模。而研究生创立衍生企业在Z高校的实践中数量很少,但是成功率很高。Z高校中采用这种模式创立的衍生企业,已有两家上市公司,其他几家的规模和效益的发展情况呈现出上升趋势。

2Z高校衍生企业—XF公司案例分析

在对Z高校这些研究生创办的衍生企业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企业有一定的共性。首先创业类型是科技型创业。这一点是因为这些公司是按照Z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进行统计的。事实上Z高校的学生创业中,选择较多的是低成本的服务行业和培训行业。但本文关注的是学生的科技创业,因此其他类型创业不在本研究范围。第二,创业的研究生得到了学校、导师和实验室的支持,尤其是技术成果的支持。第三,这类研究生创业者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第四,这类研究生创业者普遍参加了挑战杯的创业计划比赛。这些衍生企业可以归纳为以研究生为主导、以导师和实验室(课题组)为后盾的科技创业模式。在这些企业中,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XF公司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通过对XF公司创业模式中的微观因素分析,比较该模式相较于Z高校其他模式的优势。XF公司是我国语音产业中重要的一家上市公司,目前占有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XF公司的创立由Z高校的一群研究生发起创立,其主要发起人是Z高校语音实验室的一名博士研究生LIU。XF公司初创期,其核心技术来自于Z高校语音实验室的发明成果,主要成果发明人是LIU的导师。LIU在学习期间,参与很多成果的研发,对实验室取得的发明成果十分了解。同时在实验室学习期间,LIU还在Z高校语音实验室与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中,了解了国内外语音技术的发展。LIU通过取得学校的授权,同时整合了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奠定了XF公司在国内语音产业的领先地位。XF公司的成功,虽然很大部分归功于创业团队,尤其是创始人LIU的创业素质,同时这种模式的成功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1创业者特质

研究生敢于创业者,一定具有冒险精神和强烈的成就动机等创业者特质。这种特质在XF公司的创始人和创业团队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相对于教师创业者来说,这种特质并不是说在教师创业者中不存在。而是在研究生依托导师和课题组的技术成果进行创业的模式,决定了研究生创业者相对于教师创业者,创业者特质更能够被准确地发现。因为研究生如果要应用实验室成果进行创业,不仅在自我认知上,认为自己能够创业成功,同时导师或课题组愿意把科技成果许可和授权给研究生创业,至少在实验室内部对研究生的创业素质是持肯定态度的。自我认知加上与其关系密切者的外部判断的叠加,才可能促使研究生进行科技创业。而教师创业往往都是基于自我认知,缺少了外部较为权威的评价反馈。

2.2创业者的机会识别

阅读全文

生物专业实验教学与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当代教育的首要任务。生物相关专业是以实验验证和探索为基础的学科,科技创新来源于实验技术积累和思路的创新,提升学生实验技能成为培育创新生物科技人才的基础。本科实验课教学是提升本科生实验能力的基础课程。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围绕加强生物学科专业本科实验课教学提出几点感悟和思考,重点从基于实验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实验课教学的启示和意义、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等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生物专业;本科生;实验课;科技创新

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阶段,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本科教育是关键。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能读写科技论文是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生物学科是一门由许多实验组成的验证性和探索性的学科。除了开展一定的理论教学外,还开设大量的实验课教学。实验教学是对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将难以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进行实验验证,最终通过实验报告撰写方式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课的关键知识点。

一、科技创新离不开实验的探索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认为自己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不光需要他们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也要求他们学会阅读文献,从学者和科学家的研究中获得最新最前沿科学信息,学会对知识的总结、筛选、查漏补缺,最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学习提出创新思路,并通过实验去验证,最后建立创新的方法或理论,才能实现创新。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提高实践探索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创新和创造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课对理论课的知识进行验证,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积累经验,才能为以后的科学创新素养奠定基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基础科研和实践,实验课是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兴趣的重要途径。

二、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实验课的意义

阅读全文

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创业理念与启示探索

[摘要]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是德国著名的理工类综合大学,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借鉴。从德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可以对比中德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为新时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供解决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高等工程教育;德国高等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水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和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学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与就业的重要举措[1]。教育部在《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基础上,2019年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再一次掀起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2017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2]显示,目前中国高校已逐步形成了若干具代表性的创业生态系统模式。2017年有接近九成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毕业后创业的比例达到3.0%[3]。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机构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的报告中指出:“应当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业技能”。但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比发达国家起步晚,在创新创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理念、实践创新培养方法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笔者结合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法研修期间的收获和体会,围绕德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及“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了中德两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差异,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德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德国是欧洲乃至世界的制造业强国之一,这与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密不可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提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德国本科高等工程教育主要分为两类大学,即综合性大学(TU/TH)和应用技术大学(FH),这两类大学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各自有着不同的定位。德国的综合性大学属于研究型大学,如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深厚、科研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而应用技术大学,如科堡应用科技大学、汉堡科技大学等,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培养具有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毕业后授予大学文凭工程师(Diplom/TU)学位,学制一般是5年(也可根据个人情况延长到6~8年),毕业后可攻读工学博士学位;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毕业后颁发文凭工程师(Diplom/FH)学位,学制通常为4年。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应用技术大学,德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至今依然保留洪堡理念传统[4],就是把创业教育视作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的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为例,该大学是德国著名理工类综合性大学,也是世界顶尖理工类大学,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就涵盖了创新创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企业精神,并尤为注重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德累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的Diplom/TU学位课程为例,该学位课程学制为5年,共10学期,学生毕业后可以同时参加工业和商业界在工程、管理、科学研究以及教学和教育培训方面的工作。另外,其除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和技术类科目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关于环境保护、技术影响评估、能源及原材料节约和管理以及经济学方面的相关科目。课程设置以模块化为特点,其主修课程由基础课程和6门专业课程构成,其中基础课程共有12门必修课程。基础课程包括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课程,如土木工程师工商管理、公司管理等课程,总开课数量达72门之多。主修课程由基础研究模块、准备模块、深度学习模块、技术选修模块、面向工作模块等若干研究模块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按照培养计划自由选择相关选修课程。相比综合性大学,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上具有显著的应用和职业导向特点,以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和案例课程为主,每门课程的理论∶练习∶实验的课时比例分配高达1∶1∶1[5-6]。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8.4%[7]。国内的本科院校主要分两类,一类是985或211的院校,这类院校一般属于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另一类是指除第一类外的普通本科院校,属于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相比德国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我国两类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划分上并不明显,尤其是985或211院校,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上与普通本科类高校并无明显区别。实际上,对于985或211高校,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获取能力与科研能力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第二类高校应以培养技术应用以及跨专业学习能力的普通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8]。只有首先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才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二、基于“要求”和“推动”原则的因材施教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2001年北京大学实施了“元培计划”,提出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渐在高校招生和教学改革中推广。据统计,截至2011年,几乎所有的985高校,半数以上的211工程高校,和约20%的普通高校,都引入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9-10]。“大类招生”是指在高考录取时先按学科大类招生入学;“分流培养”是指经过1~2年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学生根据成绩和个人志愿分专业继续学习。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职业发展定位等自由选择专业,突出基础、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然而在分流培养方法方面,德国大学的“要求原则”和“推动原则”却独具特色,体现了德国创新创业教育“以人为本,因人施教”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德国大学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对学生采用的是“要求原则”。所谓要求原则,就是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考核必须达到合格要求,否则就会被淘汰而不能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其目的是将学习不努力,或者不擅长学习该学科的学生加以淘汰,并初步挑选出在能力、兴趣和个人特质等方面与该专业匹配的学生,从而在专业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培养。“要求原则”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独自应对学习任务,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把握难度等级,随着学习的深入,将学习或者考试的难度逐渐提高,从而将学生的成绩拉开档次,并且限制学生参加补考的次数,最终将达不到最低标准的学生淘汰。以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为例,在这一阶段的平均淘汰率近50%,个别专业的淘汰率则接近85%。但被淘汰的学生不会无学可上,这是由于学生修读的学分在不同专业之间或不同的学校之间可以通用,因此学生可以利用已经修得的学分申请进入另外更为匹配的专业,或进入应用科技大学、专科大学、职业学校学习。经过大批的淘汰,留下来的学生将进入专业课的学习,这一阶段,对学生采用的是“推动原则”。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教师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更多学习上的自由,推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将知识进行转移应用的创新能力。在这一阶段学生只要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即视为合格。教师会布置与所学专业课相关的课题或项目,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制订方案、开展相应的计算和验算等过程,最终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利用互联网、图书馆、与同学相互讨论、进行现场调研和实践等方式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由于我国高校往往对课程的及格率有一定要求,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考试,这样就造成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真正过关。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方法、途径、过程方面给予过多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管得多,放手少”,这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以及将所学知识进行转移应用和创新的能力。此外,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大一和大二的学科基础课程考核,但在面临大二期末选择专业时,学生往往存在从众心理,选择热门专业,而对自己是否适合学习该专业认识不足。这除了造成学科专业生源不均衡外,对学生在该专业领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有不利影响。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对学生考核评价过程中采用的“要求原则”和“推动原则”,值得我们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借鉴。其“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在分流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做到以人为本,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要求”与“推动”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科学地分配和利用教育资源,从而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阅读全文

核心期刊与CSSCI数据库文献计量法

一、引言

党的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基础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密不可分。1998年,我国高校开启了创新创业教育。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率先创设“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开设“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程。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和创业精神”。2002年,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同年,《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014年,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理念。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等可折算成学分做了说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学分对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创新创业教育”正走进综合、师范、理工、医科、农林等各类高校,逐步从外围、边缘状态向圆心聚向,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热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进展如何?其研究方向、范围、主题、趋势如何?为全面了解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情况,本文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核心文献的主要特征,为推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文献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数据库,使用高级检索,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篇名,检索方式为“精确”,在期刊来源类别中,勾选了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检索到549篇文献为本研究的来源数据。经检索发现,我国核心期刊最早刊发“创新创业教育”的论文始于2001年,故本文以2001—2017年为文献数据分析年段。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原始文献从发表年份、来源期刊、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基金分布、关键词等进行计量分析,梳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研究主题,了解和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主要特征,展望其研究趋势。

阅读全文

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教学管理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难度及工作量可想而知。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探讨了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实验班、以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为主的毕业设计改革以及以学生管理学生的社团式学科竞赛等形式的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模式的思考,并给出了实际案例和经验分享。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实验班;毕业设计;学科竞赛

一、研究背景

在当下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所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院校,我们在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上也做了很多尝试。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学业中个性发展的需求,根据生源特点和培养目标,提出了分层分类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这在教学管理中也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纵观其他高校也有类似情况。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目标导向为牵引,对分层分类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管理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建议。

二、问题的提出及探索

(一)实验班的教学管理问题

我们举办了一个面向全校、跨专业的实验班,学生来自9个二级学院18个专业共46人,教师也来自多个学院。实验班以“产教融合”、“案例教学”、“强化实践”为三大特色,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经营管理才能、较高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及创新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面向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紧密结合中山本地产业特色和我校学科优势,培养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验班课程体系分为创新创业素养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和创业体验等四个模块,并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和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生除了学习并取得本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分外,其余可用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和创业实践学分替换。课程可以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多元化教育课程”互认学分;实验班的实践活动与本专业的实践学分可以互认;实验班的讲座每4次可记1个全校公选课学分,最高可记4学分;优良的实验班的创业总结材料,经创新创业学院批准,可以作为毕业论文参与答辩。教学方法上倡导“多元并重”,将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知名企业参观见习、上市公司高管授课、实战模拟结合,强调教学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校企互动。通过组织参加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生产管理实训、企业家讲座等学生参与度高和实践性强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在实验班教学管理过程中,班级交叉于传统的行政班级管理,实行专业导师制下的兴趣小组式的松散管理[1]。实验班开设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环节。结合具体情况,以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为主,努力体现学生对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的思考与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极大兴趣[2]。在组织教学时,因为实验班的学生既要完成原专业的课程学习,也要完成实验班的课程任务,老师也类似,这种情况对排课来说任务很是艰巨。为此,我们先是从校级教务系统中导出实验班涉及的师生课表,以Excel的格式处理,然后,利用VLOOKUP函数对这些数据中共同信息进行筛查,最后找出师生和场地都闲置的时段,并排设实验班的课程。VLOOKUP函数是Excel中的一个纵向查找函数,它可以用来核对数据,多个表格之间快速导入数据等,也可按列查找,最终返回该列所需查询列序所对应的值。如图1所示,是利用VLOOKUP函数在多个班级原始课表中查找实验课外时间的函数应用。经过优化后的排课管理,保障了实验班师生的正常教学活动,使教学效果得以保证,且比预期效果有所提升。

阅读全文

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

[摘要]学年论文是本科生学术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平台类专业课程。基于国内相关高校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相关规定,以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为例,阐释了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中的管理创新、现实困境与提升策略。强化指导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建立合理的指导教师奖惩机制,加大学术规范性和科学性培训,强化学术理论与方法论修养的培养,拓展调研支撑经费来源渠道,是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学年论文;管理困境;管理创新

学年论文是本科生学术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关键性专业平台课程,与毕业论文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目前,在学年论文的管理与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学生对学年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够[1]、对学术缺乏足够的敬畏[2]、学年论文定位不明确和力度把握不当[3]、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4]、材料拼凑现象严重且创新性不强[5]、存档不及时及产学研脱钩[6]、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不衔接等问题[7]。针对这些问题,学界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强化学年论文在教学大纲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8],建立确保学年论文选题科学性的保障机制[9,10],理顺学年论文指导机制与本科生导师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师生双向选择机制等关系[11-13],实现学年论文管理系统的科学设计并强化学年论文过程管理[14,15],实施与学年论文相关的课程改革[16,17],以及理顺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之间的衔接关系[18,19]。尽管学术界针对学术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然而仍缺乏针对经济类专业学生学术论文管理和实施困境与策略的专门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国内相关院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经验整理,以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为例,阐释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创新、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问题。

1他山之石:国内高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经验借鉴

为了搞清楚国内高校在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好做法和优秀经验,笔者于2017年8~12月间,基于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搜集和整理了相关高校或学院涉及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等的相关规定,并重点收集了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相关规定,如表1和表2所示。

1.1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的设定

多数学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都有明确的规定,仅有少数学校的规定不太明确,如黑龙江大学规定学年论文应该在专业必修课程基本结束的学期内。多数学校认为学年论文应该开设在第5学期或者第6学期,也有部分学校认为可以在第4学期开设。从学校层面看,大多认为学年论文仅应开设1次,仅有部分学校在第4学期和第6学期分别开展1次学年论文。学院层面对学年论文开设学期的相关规定基本与学校的规定一致。多数学院都强调应该在第6学期或者至少是第3学年开设学年论文课程,部分学院也认为学年论文在每个学年都应开设,如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等。学年论文开课学期是该课程实施的重要细节。开课学期过早或者过迟,均不利于该门课程作用的发挥。学年论文的开课必须建立在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而且应该与毕业论文写作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周期。由此,学年论文课程的开设最好应该放在第3学年。由于第3学年第2学期专业课程大多比较繁重,且部分优秀学生已经开始筹备考研,学年论文课程宜开设在第5学期。

阅读全文

创新驱动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

民办高校存在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科研平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等与创新驱动战略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做出改革和创新。应当采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等举措,促进民办高校科研实力和竞争力,让民办高校真正为国家、社会做出服务和贡献。

[关键词]

创新驱动;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尤为迅猛。但是,在科研管理活动方面,我国民办高校和国外高校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大环境下我国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创新,在管理方式和组织运行方面需要探索,在管理机构设置、激励机制及科研评价机制方面有进一步推进的空间。

一、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制约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包括: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