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理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技创新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技创新理论

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论文

1我国科技创新与标准化管理现状分析

建国以后,我国从极弱极贫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科技实力也逐渐增强。但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与创新大国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专利池”的陷阱,标准掌控形成的垄断,发达国家核心技术的封锁,创新之路上的险障,需要我们排除万难,迎难而进。微观具体到新产品或新技术的研发等创新能力,从研发周期、研发成本和投入回报预测以及控制都有风险不确定性。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意识整体有待提高,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思想,几千年来的封建意识禁锢着我们创新、发明、创造理念的发挥,敢于承担风险,不断探索追求,需要我们正确把握时展机遇。我国标准化过去主要靠政府意志驱动,标准化管理模式为政府驱动模式,特别是以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约束,企业不能正常发挥主观能动性,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要靠政府推动制定,企业消极被动执行。发达国家企业为市场的主体,市场牵引、技术推动标准制定采用实施,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的作用,企业以及社会对标准自觉自愿主动执行,国家发挥宏观引导作用,标准制定由市场驱动,标准化管理为市场驱动模式。我国传统标准化管理模式: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系统功能弱化、标准的制定和应用脱节、注重层面形式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传统标准化需要变革,标准化管理创新应结合科技创新依据社会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向现代、综合标准化转变。

2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及系统模型

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那么就有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科技创新也就有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国家政策的支持,机制体制的运行以及相关制约影响要素的配合,是集资源、环境、市场、生产、制造、产品、服务、管理于一体的现代综合系统,进行标准化管理,形成创新体系。需要各种引力协调发力形成合力,产生动能,驱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这是市场经济践行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及系统模型,能形象地说明科技创新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地位作用。

3科技创新的标准化管理方法

科技创新过程总要具有相应管理方法,获得最佳秩序是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和宗旨。科技创新按项目的种类、复杂性、多样性、难易程度应采用不同管理方法,如解决重大项目可采用综合标准化,项目应构建标准综合体;一般、相对简单的科技创新项目采用通用标准化管理。需要强调的是传统标准化,主要为层面管理,如标准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应采用点面结合的管理方法,就科技创新某项(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以及专利或其综合等)进行标准化管理,并充分考虑与其他管理(如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的兼容性,形成标准化管理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的标准化管理为过程控制并持续改进,戴明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螺旋上升方法可以运用于科技创新成果运行的全过程。

4科技创新发挥标准化的作用

阅读全文

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

摘要:为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以江苏省为例,对科技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进行研究,分析了江苏省科技创新及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提出科技创新驱动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应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品牌。

关键词:科技创新;江苏;区域经济发展;驱动

1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1.1区域科技创新理论。区域科技创新理论主要包括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区域科技创新概念、区域科技创新结构及能力等。其中,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包括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还包括区域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其研究的重点是区域科技创新对区域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该理论认为,科技创新和进步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而科技进步速度和科技创新效率的差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1.2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最终会达到均衡状态。而非均衡发展理论则认为,如果没有外部因素发生作用,则区域经济发展很难达到均衡,且差异会不断增加。另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理论认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如果技术水平和经济偏好相同,则落后区域的增长速度比发达预期经济增长得快,进而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于不断收敛趋势。相反,如果出现“马太效应”,则会使得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变大。

2江苏省科技创新及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2.1科技创新现状。2019年,江苏省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分别为59.4万件和31.4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7.2万件和4.0万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同比增长1%。江苏省科技产业不断加速发展,2019年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02项,省资助资金投入9.4亿元,新增总投入86.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10689家,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1.6%。拥有11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019年,江苏省R&D占GDP总量的比重为2.72%,R&D人员有58.0万人,有183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75个科技服务平台,367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9个院士工作站。《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结果显示,在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位居前20名,依次为第4、6、11、16名;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徐州、盐城、连云港市依次为第21、30、33、36、40、45、56名。尤其是南京、苏州、无锡、常州这4个城市,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指数排名靠前,创新资源丰富,创新生态良好,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创新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江苏省科技创新投入和能力不断提升,且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还存在一定差异,这也导致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

阅读全文

复杂科学与科技哲学交叉下的科技创新

[摘要]科技创新是一种复杂现象,传统视角下引入复杂科学思想方法是深化科技创新研究的必由之路。尝试从复杂科学与科技哲学相交叉的独特视角出发,揭示科技创新的科研技术,主要是倒置显微镜技术。它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显微镜操作技术,是指在高倍复式显微镜下,采用一种可以控制显微注射针即显微操作器对细胞进行操作的一种技术方法,目前在免疫学、细胞学、植物学等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在此背景下,对倒置显微镜技术结合传统的科技创新研究,探究其在各领域的具体应用,并对倒置显微镜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无序中发现有序,从复杂中寻求简单,发现复杂科学与科技哲学交叉视野中的科技创新。

[关键词]科技创新;复杂科学;倒置显微镜技术

自哥白尼以来的近代科学史,在探索简单系统的时候可以确定和预言简单系统的全部行为。以至精密自然科学几乎将人们的兴趣转向复杂系统,终于使复杂科学应运而生。复杂科学,在复杂系统中完全排除拉普拉斯决定论,揭示出来的某些简单性法则。

1科技创新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科技创新系统受许多因素制约的复杂系统,最简单的天体力学三体系统,也具有不稳定性和非线性特征,第三者最终会被抛出系统。科技创新系统的影响因子外在表象呈现出纷繁复杂姿态。人们对它的研究长期以来还基本不可预测。在19世纪,物理学天空只剩下两朵乌云,然而5年以后的相对论革命打破了预言,重大的创新成果与杰出的创新大师往往层出不穷。爱因斯坦独创相对论,袁隆平成为“杂交水稻之父”都离不开定量预测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但是,我们仍然要对沿着这一方面究其基本视角,主要是哲学经济学的视角,哲学视角以宏观理性见长,经济学视角以应用操作胜出,可以互相启发,但也都有传统视角的局限性。

2显微镜科技创新的新方法

深化科技创新研究的路径,可以加强科技创新的计量统计分析,走世界主流经济学发展之路,也会有一定成效但困难较大,因为科技创新不确定因素大,不适用于一般的数理模型,必须要以宏观定性分析开辟新的研究路径。在科学发展的领域,是一个被忽视的无人区,这就是复杂科学与科技哲学的交叉领域。目前“复杂性”研究已经成为当代科学的前沿是极小——如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尽管对科学家来说,极小和极大的研究具有永恒的魅力,但重心正向生物学转移解释生命和社会现象的障碍。我们可以说最大的挑战是对倒置显微镜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应用来分析。倒置显微镜可以用于细胞、微生物的观察在免疫学、细胞学等领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倒置显微镜技术的科技创新方法主要体现在倒置显微镜本身仪器精化,在倒置显微镜仪器本身方面,提高仪的使用效率以及有效提高其分辨率,使倒置显微镜技术能够观察到更加精细的结构,同时将计算机技术与倒置显微镜技术有效结合,促进仪器的操作技术准确化。

阅读全文

科技创新文化产业论文

一、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进展

科技创新是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至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此问题,经济理论界的研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Smith(1776)认为资本、劳动和土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一经济思想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大家广为接受。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变革,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传统经济增长因素理论难以解释的经济现象,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经济现象就是国民收入的增长除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贡献之外,还出现了一个“余额”。那么这个国民收入增长的“余额”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经济学家经历了长期探索。Solow(1957)认为这个因素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经济突破传统模式增长的根本原因。Denison(1962)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要素,另一类就是提高生产要素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即广义的技术进步。以Lucas、Romer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通过建立人力资本溢出模型(Lucas,1988)和知识溢出模型(Romer,1990),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纳入了增长模型的理论框架之中,认为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是由其技术进步水平差异所致。因此,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要想实现经济赶超,必须要依靠各种形式的创新。之后,以Young(1991)为代表的技术扩散模型,Aghion、Howitt(1998)为代表的Schumpeter主义增长模型等对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拓展,深化了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认识。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Kydland和Prescott认为宏观经济的波动是技术的冲击变化所引起的。迄今为止,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已成为人们的普遍性共识,并深深影响着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十二五”规划也强调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未来将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目前,我国学者更多的研究焦点不是侧重从理论上阐释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更多的是围绕着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估算,进行量化研究。如,刘伟、张辉(2008);袁堂军(2009);胡宗义(2010);陈诗一(2010);高昌林等(2012);何锦义(2012);张浩然、衣保中(2012);邹心勇、赵丽芬(2013),以及周绍森近几年的一系列成果等。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由于学者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测算函数形式不一、科技进步的内涵界定不一、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假设的前提不一,以及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方法不一,导致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估算结果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大多数测算结果都在30%-50%之间,这一方面进一步说明经济增长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不同侧面的贡献,能起到互相补充或交叉验证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演进的理论研究进展

产业升级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的一个过程。Clark(1940)通过经验分析揭示出了三次产业逐步演进的内在规律。那么这个规律是如何形成的呢?Clark研究发现这个规律形成的原因除了需求因素之外,不同产业的技术进步效率才是关键。Schumpeter(1942)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并认为科技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在时间上也不呈均匀分布,先是一些企业科技成功创新,领先市场,之后是大多数企业争先跟进、模仿;产业发展的实质就是由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一个不断破坏旧的、创造新的内部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破坏过程。20世纪50-60年代,Kuznets在研究产业演化规律时指出单一产业部门的兴衰往往是与科技创新紧密联系的;Rostow(1963)认为主导产业部门是区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指标,而由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产业持续增长则是这些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主导产业部门的一个关键原因。Porter(2008)认为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专有知识的扩散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产品的创新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实现产品差异化,进而增加企业利润;过程创新或者工艺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专有知识的分享或扩散则会影响到整个产业或行业的持续竞争优势。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产业演进发展的根本原因。当前,更多学者对科技创新作用和影响产业演化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以1978年哈佛大学的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Utterback提出的描述产业技术创新分布形式的A-U创新过程模型最为典型。Abernathy和Utterback指出创新类型和创新程度取决于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形成了以产品创新为中心的产业技术创新分布规律。A-U模型为我们更好理解技术创新和产业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线索,它不仅考虑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之间的关系,而且指明了在单一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应如何对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变迁。吕明元(2009)运用A-U模型对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成长的路径及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产业的创新演化规律有其自身特点,应该结合产业的自身属性以及特定的国家和历史阶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A-U模型。除此之外,众多学者还探索了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如,张倩男(2008)、赵玉林(2012)等;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施建军(2009)、江可申(2011)、孙冰(2012)等。近年来,个别学者开始从科技创新的需求侧,即从需求空间、需求异质性和需求条件、需求约束等视角出发勾连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发展,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孙军(2008)、孙晓华(2012)等,从而改变了以往过于侧重如何改变技术创新的供给,进而推动产业发展的传统研究范式或路径。从上述研究文献可知,学者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演进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不同产业的创新演化规律有其自身的特点,还应该结合产业的属性以及特定国家和历史阶段进行具体分析。

三、现代科技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进展

以“文化产业”、“文化与科技”、“文化产业与科技”为关键词进行CNKI检索,之后再经过筛选,发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文化产业概念的层系研究(段莉、胡惠林,2013);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雷宏振,2012);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分析(朱智文,2013;冯根尧,2014);文化产业国际比较研究(郭玉军,2012);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战略研究(金元浦,2012),等。仅有部分文献围绕文化产业和现代科技的融合问题进行了一般研究,但大多是理论的可行性辨析,或者散见于数字产业、内容产业等新兴文化业态的零星论述中。如,胡惠林(2007)就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革命和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正是现代科技的不断更新与突破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解学芳(2007)、张培奇(2010)、祁述裕(2011)等在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重要性。解学芳(2010)进一步深入地对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逻辑演进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形成了互动和谐的逻辑关系;但短期内,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与现代科技进步之间往往存在时滞性,现代科技的反文化特性以及管理主体的利益之间会存在明显的时间差。顾江(2010)通过构建赫芬达尔指数对我国大多数省域的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程度进行了测算。张京成(2011)、朱自强(2012)等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过程中纷纷认为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是这些新兴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典型特征。近两年,个别学者还对文化产业的科技贡献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如郑世林和葛珺沂(2012)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但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起步晚,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收集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外有关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交叉研究的文献规模相对而言较少,且比较零散,亟需开展系统化的研究。当前研究更多侧重于理论可行性辨析,实证研究还非常薄弱,也有待今后加强。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阅读全文

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管理会计价值研究

摘要:发展管理会计是科技创新型企业适应市场激烈竞争、强化综合竞争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有益尝试。赋能科学决策、助推降本增效、助力风险防控是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管理会计的价值内涵。鉴于此,科技创新型企业应该立足制度设计、突出人才培育、注重多元协作,全面推动管理会计的应用与融合,实现自身科学、稳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型企业;管理会计;科学决策;降本增效

一、前言

科技创新型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科学、稳健、可持续发展是学术界与实务界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由于科技创新型企业普遍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因而往往具有规模小、风险高、周期长、不确定性强等特征,企业经营管理的难度与风险普遍偏高,如何有效实现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科学管理成为科技型创新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鉴于此,笔者探究以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管理会计的价值为突破口,结合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基本特征与管理会计的功能优势,探究出管理会计应用的策略。

二、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管理会计的价值

为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型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核心策略,本文首先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管理会计的价值进行论述,这位探究发展管理会计的具体策略,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从科学决策、降本增效、风险防控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具体分析如下。

(一)管理会计全视域分析赋能科技创新型企业科学决策。管理会计全视域分析赋能科技创新型企业科学决策,这是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管理会计的基础性价值。传统的财务会计,由于符合企业投融资的客观需求,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故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与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回避的是,财务会计的核心缺陷是缺乏对企业发展的全面风险,无论是在数据分析还是在业务战略发展决策方面,财务会计的分析视域是相对狭隘的。管理会计的分析视角非常广,不仅关注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把控,而且还包括对非财务数据的分析、概括及预测。管理会计的重心就是要立足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段,探究财务与非财务两个维度的信息编号,从而形成具有更强时效性、更高的科学性、更好的精准度的分析结论,进而有效的帮助科技创新型企业管理层在经营决策方面做出准确的判断,尤其是在科技研发方向选择方面,管理会计将发挥重要的辅助决策作用,避免企业走弯路。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复杂与激烈,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因素越来越多,市场需求、市场供给、政府政策、社会舆论等等,都是营销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依靠管理会计可以对海量信息进行全维度挖掘分析,进而辅助科技创新型企业科学管理与科学决策。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科技论文的总发文量已居世界第一。可见我国已经是科技期刊大国。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科技与创新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讲话。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等方面对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了部署。2018年6月27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电力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强调“鼓励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有促进作用。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是由科技期刊或者说是期刊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出版的构成三要素是编辑、复制、发行。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将科技创新传递给读者,促进了科技创新的传播与推广。而且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版物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也说明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等精神产品的载体,对科技创新有传播、推广等促进作用。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科技期刊肩负更重的责任与使命。

2如何强化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发挥科技期刊的效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发挥好载体作用

要努力提高刊文质量,做到内容为王;要紧跟最新趋势、把握行业脉动,进行征文和约稿;要严把审稿关口,择优录用科技创新论文。无论是观点创新还是试验方法创新;无论是对经典理论的挑战创新还是对经典理论的继承再发展创新都可以作为创新的要素。没有创新点、老生常谈、东拼西凑没有实际意义的论文坚决不录用。要设置科技创新相关栏目,开拓编辑思维,提高编辑水平,培养编辑对创新性论文的把控能力。科技期刊编辑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搜集、猎取最前沿的科技创新信息。通过约稿或编辑敏锐的洞察力发现科技创新稿件,然后通过审稿、编辑等环节把本行业的最新动向、最新科技创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等刊发出来。很多期刊都设置了科技创新栏目,以《电力安全技术》为例,该刊从2010年设置“研究与开发”栏目,六七年来刊文数量与相应科技创新专利申请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

阅读全文

创新者自组织创新践行路径探析

摘要:中国科技创新机制经历了从初“国家计划创新机制”、改革开放时期“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创新机制”。更先进的新的科技创新机制应是国家以政策、力量支持的创新者自组织科技创新。新的创新机制将通过科技创新网络平台、科技创新共同体,自组织科技创新基金会等重要体制创新开辟践行之路。

关键词:自组织;创新;互联网;共同体;基金会

1中国科技创新机制历史与现状

1.1国家计划创新。中以来,基本上因袭了苏联的国家计划创新体制。这一体制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这一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目标完全是为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代表着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统一组织重大科技创新事业的计划与实施。苏联国家计划创新机制,通过苏联科学技术与国家实力迅速发展到足以挑战、匹敌美国,展现了其相比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中初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工业体系从无到有的建立与发展,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果,都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科技创新机制的巨大优越性。但是以来的国家计划创新体制,其创新机制仍然存在以行政手段管理,未充分体现对经济规律、创新规律的遵循,未充分发挥创新人才主动性等缺失。因而在改革开放年代,科技体制改革也及时被提上日程。

1.2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创新机制。改革开放之初的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在于改变国家包办一切科技创新事业的状况,将科技创新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自然应当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主要宗旨在于希望将市场需求的动力作为科技创新的强大推动者,从而获得经济主体强有力的支持,开辟科技创新的全新局面。这一阶段中国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绩:涌现了一大批通过科技创新迅速成长的国有和民营企业,不少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致使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全面大幅度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不过这一阶段企业、市场创新由于存在某些局限性,并未能取代国家计划创新。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基本上仍然是国家计划创新占主导地位。

1.3现行创新机制亟待改革。然而,又不能不看到:中国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们的科学技术基本上还停留在引进、消化、改进的水平,缺少自主创新的原创核心技术,许多方面不得不受制于人,严重影响着我们的后续发展与国家安全。这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现行科技创新机制仍然存在不少缺失,在许多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创新机制。国家计划创新仍然受累于行政管理手段的弊端。不少本应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往往在经济效益、企业利润的指引下,更加关注金融、房地产等即时赚到钱的领域,从而缺少了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因此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受到一定挫伤、创新潜能受到压抑。时代呼唤创新机制的继续改革,我们需要既体现科技创新造福人民的国家意志,又能充分发挥创新者潜在巨大能量的更加先进的科技创新机制。

2探索更先进的创新机制:国家支持的创新者自组织创新

阅读全文

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融合实践育人模式

摘要:实践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是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河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为例,探索以实践育人为媒介,以科研育人为目标,将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的“一二三四五”工作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规律,开展科技创新,用科技创新的成果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拓展实践育人新平台,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实践育人

当前,社会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的两项核心竞争力。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科技创新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当代大学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本文将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社会实践为突破口,提出“一二三四五”(即一个理念、二个目标、三方合力、四个延伸、五项工程)实践育人工作体系。

一、“一二三四五”实践育人体系的价值意义

在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的当今世界,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宝贵的人才资源,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希望在青年,在于青年一代中涌现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将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既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又可以有效提升社会实践内涵,对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把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科技创新应该从社会实践中来,否则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要全方位地结合起来,创新成果必然要从社会实践中获取滋养,社会也提出它的要求,再产生出科学新事物。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紧跟时代步伐,以科技之基,筑实践之梦。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与社会接触,提高个人能力,触发创作灵感,完成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的活动。社会实践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创新需求,是科技创新不竭的动力。用在大学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每个大学生必须要上的一门课程,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学生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用科技引领未来,用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解决,创新成果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必将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二、“一二三四五”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模式

(一)一个育人理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