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技创新基础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生生物科技创新学风建设
1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学风是学生整体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的体现。学风建设,简言之就是学习风气的营造。学风建设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校应该积极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使学生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和感染。然而,面对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的学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信息和网络时代在给大众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生活学习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主动成才意识不强,学习目标模糊,职业理想欠缺,治学态度不严,学习方法滞后;生活学习散漫,荒废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在从事课业学习、选择专业方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多是从是否容易取得学分等功利角度考虑,既想成功又不愿付出努力。
2科技创新促学风建设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专业课学习,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对学风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1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
高校大学生应该具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但有些学生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进取性,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创新欲望,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学风建设。这种情况下,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大学时间,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实践中去,为学有余力的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和锻炼技能的创新平台,也促使大学生多读书、多读文献资料、反复实验、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更使那些经常无所事事、沉迷网络、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学生被吸引到自习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使大学生活紧张有序,以此改善学校的学风。
2.2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大学生专业课学习
CDIO理念生物医学工程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为适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转变,在深入挖掘和分析国内外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的实际范例基础上,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特色,设计了CDIR、CDIO、S-CDIO三级梯度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医学工程类专业核心知识、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实现从基础知识建构到创新能力提升再到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实践证明,该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医学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对其他医学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CDIR;三级梯度;以产促学;创新学分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2017〕6号)《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2017〕33号),希望高校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培育新的工科领域,促进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的工科人才。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理念继承和发展了国外工程教育改革经验,2017CDIO工程教育联盟会议上,600多名专家学者高度认可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我国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基于我国新工科建设国家发展战略,我校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以期为社会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医学工程人才,对我国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国策具有现实意义。
1“3+1”人才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3年,到企业实习1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操作起来较为容易,但通过实习发现,学生方与企业方均存在较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企业实践学习时间分散、周期短,导致学生实践学习不贯通、效果不明显、企业培养意愿不强。因此,学院调整培养计划实行订单式培养计划,即从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始,由各个校企合作单位进驻学校,进驻目标专业,针对专业方向、企业岗位,开展企业方—学生方双选,实行校企合作的“订单班”培养。订单班的学生在到企业实习之前会由学院组织到企业短暂见习,同时,接受企业方的岗位特色课程培养。在不同企业订单班的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到订单对应企业实习。
2CDIO三级梯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通过学生—企业双选,开展订单班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行业的认知程度大幅提高,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也逐年提高,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仍然发现学生跨学科性知识的融合及综合应用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性欠佳,尤其是工学知识与医学应用的密切结合,知识融合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因此,结合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特色,设计了的CDIR、CDIO、S-CDIO三级梯度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医学工程类专业核心知识、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以层级递进的方式完成医工类专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知识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全过程。
地理学专利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地理学专利案例资源的创新效益不断提升,如何使其服务于地理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教育已是新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通过对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案例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行分析,提出以地理学专利为载体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理学专利案例教学对于中学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专利案例;科技创新;核心素养;中学地理
0引言
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作为师范生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创造地理知识的核心功能,如何对师范生进行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教育已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是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随着科技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专利拥有量大幅增加,实现专利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已引起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AssessmentoftechnologicalcapabilityinscienceindustrylinkageinChinabypatentdatabase等论文[1-3]和《物联网的触点——RFID技术及专利的案例应用》等著作[4-6],从不同学科和视角,系统阐述了专利案例在高等院校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及科技人才培养问题,为地理学实践教学引入专利案例指明了方向.笔者发明了“旅游智能地图”等地理教具专利[7-9]、“包装袋(云丹硒锌生态米)”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系列专利[10-11],将其作为案例资源,应用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师范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运用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开发专利案例资源,直接服务于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教育,将是一个全新的科学问题,亟待开拓与系统研究.
1专利设计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1.1融合课程实践内容的专利案例分析
教学中,笔者施教地理专业课程时,融合实践内容,指导学生在实验装置、地图运用、教具改进等方面提出了实用的新技术方案,获得《一种地理教学用多功能地球仪》、《旅游智能地图》、《一种用于旅游行业的智能地图服务系统》等系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目前,这些专利已作为案例教学资源,在地理学专业基础课与学生师范技能训练课中得以推广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创新效益.以《地理教学论》第10章“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为例,笔者将实践内容与专利案例相融合,以“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为实例,主要从设计背景、设计摘要、设计附图与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示范教学,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产生了积极作用.案例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设计人:尚海龙,郭贞.发明背景:地理教具的使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形成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市场上的三球仪和晨昏仪演示教具,功能与结构较为单一、动态指示效果欠佳,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已不能满足核心素养教学的需要.因此,发明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可以解决已有相关教具专利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发明摘要:该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包括底座、固定弧架和移动圈道.使用时,地球球体通过移动块滑动连接在移动导轨上,移动导轨以太阳球体为中心,模拟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使学生直观感知地球、太阳和公转导轨三者的联系.套筒和连接杆,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近日点、远日点以及极昼极夜等自然现象.球体转动连接在地球轴上,通过外界之光照射地球球体,使球体产生明暗面,同时球体的表面上设有环形凸起物,能够展现球体表面的地理物象,转动球体可以为学生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及帮助他们理解地球时区划分知识.教学效果:该教学用具适用于大学和中学多种地理教学演示教学场合,也是一种天文教学和天文知识普及仪器.学生通过实践,能够获取所需的地球自转、公转、时区等综合信息,有智能、快捷与人性化的特点.使用时,不仅可以演示日食和月食、月球的盈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和四季的交替等现象,而且还可以根据经线,将球体进行经度分割,使每个经度区域的关键时空信息均通过移动块内置的介绍手册直观反应.本实用新型与课程实践内容相融合,可视化效果逼真,能够加深学生对时区划分原理、地理空间数据的综合理解,教具操作方便快捷,其辅助教学效果良好,有利于提升教学与创新教育效果.
临床医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1依托“挑战杯”竞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安徽中医药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在学生工作中开展,并以此试点强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参赛作品在校内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获得安徽省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三等奖四次,获得全国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二次.
1.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赛促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培养具有中医与西医的知识、理论、技能,又兼容中西医两种医学思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强调“复合”即中西医并重,要求较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应用”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两大关键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除了注意知识结构的培养外,还应注意能力的培养,即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特点,我们将创新教学改革与“挑战杯”竞赛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第一,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将“挑战杯”竞赛渗透到教学环节,改变传统观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正如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这种深刻体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第二,在选题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在“挑战杯”竞赛中获胜,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至关重要.而创新性科研课题的选择就是一个创新思维过程.选题时,应紧跟时展要求,要能提出自己新理论、新方法,题目不一定大,但一定要新.因此,选题过程能充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项目内容确定以后,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评议讨论,指导老师对他们的方案作点评,指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
1.2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然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依托于有目标、有体系的培养模式,应注重培养过程中认知-实践-发展-创新四个层次.在实施“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中,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中.第一,搭建科技创新宣传平台.在班级中组建科技创新小组,宣传、组织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相关赛事.学院层面着重介绍和宣传大赛目的、意义和实施内容,并组织有兴趣的同学观摩以往参赛录像和发表的论文,对同学的疑问和意见进行一对一的解答,让同学们了解、清楚和明确自己会在该项目的实施中需要掌握、了解和补充的知识和能力.在学校层面整体部署大学生科技创新实施方案,举办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等.第二,建立具备专业知识特点的科技创新载体.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特点,一是结合社区医疗服务,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将院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医学教育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与地方卫生部门合力育人,探索了构建独具我校特色的社区卫生实践模式.在社区卫生实践中,不仅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更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二是将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教学引入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专业学习、资料收集整理、语言表达、总结回顾的过程,以若干名同学和带教老师组成专题宣讲小组,若干宣讲小组与实践顾问组成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团的形式立足社区,以基层、社区、学校、工地、农村广大群众为宣讲对象,围绕宣讲专题开展宣讲实践、专题研究的教学探索实践,使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1.3建立参赛三级指导体系,保证科技创新成果
科技创新助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探究
摘要: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科技,科技创新是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和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但受历史因素、客观因素和人才因素等的影响,农村科技创新进展缓慢,为此,需构建有利于农村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和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村产业经济;支持体系;人才培养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量。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不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通过科技创新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培育农村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一、科技创新助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分析
(一)科技创新是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能够实现生产要素合理利用,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同时科技创新也能够使生产工具变得更为先进,通过生产工具的完善,能够使劳动生产资料得到更为科学的利用。在科技创新作用下,能够使农业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变化,不仅有助于扩展农业资源利用范围,同时也能够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科技创新是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青少年创新教育体系建构
一、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对于创造力能否培养的问题还存在着广泛的质疑。有学者认为:“人类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稀缺是基因注定的,不可更改的,至少在基因工程启动之前的历史中是这样的……我们知道怎样摧毁创造力,特别是根据中国的经验;我们不知道怎样判断和促进创新潜力,即使囊括全世界的经验。”中小学生不能侈谈创新,这种观点在中小学教师中具有广泛的市场,在他们看来,创新成为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不必要的负担。教育观念上的种种迷惘必然会最终反映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来。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教育结果,与基础教育领域长期盛行的神秘主义创造观有关系,也与创造力科普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导致了对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必要性、可行性的质疑。事实上,包括创造力在内的人的素质发展是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征,即使会在某个特定的节点表现出明显的飞跃性特征,但也必定离不开一个量的积累。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会在某个特定的人生节点突然出现,它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学者研究发现:青少年是个体科学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在14岁时要下降,在17岁时趋于定型。还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创造力整体呈阶段性发展,在同一阶段内其发展呈连续性。青少年创造力从小学四年级起呈上升发展趋势,六年级到初一时水平明显提升,到初三时达到最高峰,进入高中后,其水平有所下降并呈稳定状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帮助青少年有意识地去完成个体创造力的累积过程。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弊端之一是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视不够。因此,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它是培养一大批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工程,更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
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理论阐释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认识误区:人才培养即教育是学校的任务,是教师的职责,其他社会主体的教育责任被严重边缘化。就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来说,普遍认为这是学校的事情,殊不知学校根本没有强大到可以独自承担如此艰巨的责任。我们从来不曾质疑过的“教育”和“学校”本身需要得到理性的检视。丹尼尔•科顿姆提出“教育是无用的”这一命题。他说“:如果我们打算全面彻底地思考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必须想想教育的无用性……如果教育有任何价值可言,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教育是无用的。”这种观点无疑挑战了大多数人的教育常识,但却不乏其真知灼见。同样受到挑战的还有学校,家长们往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尤其那些所谓“名校”,似乎就给孩子的人生买了一重放心的保险。盖托却提出了“上学真的有用吗”这一质疑,尽管这是针对美国教育和学校而提出的,但是,其独特的视角无疑能够引人深思。根据某研究机构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国内约有1.8万学生没有在校接受教育,而选择了“在家上学”。学校具有其自身的功能局限性,它难以独自完成其教育使命,以开发青少年创造力为旨归的科技创新教育需要建立和优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就是从大教育观出发,建立相关组织、制度与机制,形成以学校为基地,社会各类主体协调配合、共同开发青少年创造力的社会系统。它至少包括以下重要的构成要素:一是学校。学校依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面向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学校应当在教师专业素质、课程教学体系、教学设施设备等做出相应调整。二是家庭。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其创造力开发。三是企业。企业应当肩负起社会公民的责任,承担起促进教育发展的社会义务,尽其最大能力为青少年提供参观与实践的机会。四是社区。社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环境,社区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校开展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五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建立机制、搭建平台、统筹协调各类社会主体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六是群团组织。如团委、关工委、科协等组织应当多组织校际之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七是科研院所。科研院所是地方的智库,应该为青少年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能够走进实验室、走近专家学者,亲身体验创新过程。八是科技场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展览场馆都是人类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青少年们走进科技场馆,能够从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建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实践
近年来,绵阳市的高校和中小学校,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开展了课程教学、创新实践、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喜人。在科技博物馆建设、创新中心建设、乡村少年宫建设、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投入,成效显著。在创新教育机构方面,绵阳师范学院成立了专门开展创新教育的创新学院和国家级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西南科技大学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综合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绵阳市建有以展示中国核科技发展历程和展示“两弹一星”功勋获奖者及感人故事为主题的绵阳科技博物馆、绵阳市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担当创新策源地和孵化器的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等等。在创新实践活动方面,由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教育体育局等单位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辅导员评选、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等;此外,2014年还增设了科技城“小发明家”评选活动。由绵阳市教育体育局根据中小学课程组织开展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为生活而设计”创新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等活动。绵阳市团市委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青年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当然,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科技创新教育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必要的协调统合,主要涉及的政府部门有教育体育局、科协、团市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单位,中国科技城的科技人才、科研院所、科教场馆等科教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多为业余性质,许多单位缺乏专门的、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经费投入需加大,相关政策制度需完善;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层次较低,制作较粗糙,知识与技术含量偏低。
四、优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的结合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融合的意义,二者的融合,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既可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又缓解了教学经费不足、实验仪器紧张等困难。
关键词:科技创新;毕业设计;创新能力
1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和问题
1.1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有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中心的任务之一。在2006年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面曾经说过:“科技竞争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点。现在的时代,拥有知识和技术创新优势的人,就能主动发展”。因此,关于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和学生都很重视,表示应积极主动参加,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时展、高校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生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适应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为了实施全方位的质量教育而在学校整体的工作中实现“有为、有位”的强有力阵地,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综合才艺发展的广阔舞台。
1.2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问题
第一,目前仍有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体系没有规划,而且不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很难建立一个长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同时,教师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第二,一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观念跟不上时展,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师的指导,往往依靠自我奋斗,成功率比较低,容易丧失信心,中途放弃。第三,传统教育通常强调学生应试教育的能力,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思想、意识被禁锢。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熟练掌握知识,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科技活动或竞赛,造成高分低能的局面。或者部分学生虽然对参加各种科技活动或比赛有兴趣和好奇心,但因为缺乏实践能力和经验,缺乏信心和勇气而放弃,错过了很好的机会证明自己。
单片机综合课程设计探索
摘要:单片机综合课程设计是一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通过仿真调试阶段,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提升综合运用和系统设计能力。通过动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实践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关键词:单片机综合设计;系统仿真;实践创新
一、前言
《单片机综合课程设计》是面向测控及电子通信专业综合性主干课程,是在学习完成电路原理、模拟电子线路和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及微机原理等电子专业课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系统性的设计实践。设计题目包括对信号的采集、滤波、放大,以及应用各种不同类型智能微处理器显示、控制等。通过本次的动手实践,巩固提高学生应用单片机、电子技术进行地震勘探仪器系统综合设计的水平,提高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实践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字及模拟电子技术基本原理,深入了解单片机及其他微处理器系统组成原理及设计技术,并将所学的电子技术理论与项目实践相结合,完成课程设计内容要求,掌握智能电子系统电路设计及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进而提升解决特定工程问题能力;通过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