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技部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对策
摘要:
科技活动中的失信行为,严重影响科技事业进步,阻碍社会信用发展。在交通行业科技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失信行为,不但给国家造成较大的损失,而且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通过梳理我国科技信用以及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分析交通行业科技活动中的失信行为及其原因,从完善制度、建立共享机制、提高失信成本等方面对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问题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期促进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建设,有效预防失信行为的发生,进一步推进交通行业科技活动规范、良性发展。
关键词:
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科技活动;失信行为
随着交通行业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技资源在科技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工作者为追逐学术荣誉及相关利益,部分科技工作者违规获取科技资源,引发了科技活动中的失信行为,严重地浪费国家有限的公共资源,偏离科技活动实施的目标,违背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因此,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相关概念解析
1.1科技信用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前沿技术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深度融合,为客户提供了“适时而在”甚至“无时不在”的金融服务,信息科技已全面融入银行业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同时,与之相关的信息科技风险已日益成为影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对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信息科技风险管控难点分析,探究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对策。
一、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的主要特征
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是商业银行业务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前提,关乎商业银行声誉、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表1是近几年的信息科技风险事件案例。信息科技风险的特殊性如下:一是广泛性。信息科技风险广泛地存在于信息系统、部门、业务、员工和外部事件中。二是易扩散性。银行服务对象复杂、分布广泛,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与个人、企业利益乃至国民经济息息相关,一旦发生重大信息科技事件,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银行声誉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三是复杂性。引发信息科技风险的因素复杂,如系统的升级改造、生产运维、制度流程、人员操作、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使科技风险更趋隐蔽性和复杂性。四是隐蔽性。在特定外部环境下安全隐患容易被忽视,但会随着环境变化逐步暴露出来。例如,系统中的漏洞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被不法分子利用,或内部操作、管理流程漏洞被内部人员利用等。五是变化性。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业务创新的不断深化,信息科技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六是损失难以准确计量。信息科技风险产生的损失包括直接财务损失和间接损失,但目前仅用直接损失金额计量,远远低估了信息科技风险给银行带来的影响。
二、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架构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建设,体现了科技、风险管理、审计三个部门之间相对独立、有效分工、适当交叉、合理覆盖、多级监督、信息共享、协同开展的信息科技风险管控工作机制。第一道防线是指信息科技治理,由科技部门承担信息科技风险的直接管理责任,以风险控制的视角开展事前控制目标和预警指标制定、事中流程技术控制、应急处置、事后全面分析,以及现场或非现场的检查等工作。第二道防线是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由风险管理部门和内控合规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部门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的控制标准和分类分级标准,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监测、报告和计量。内控合规管理部门对信息科技制度建设、内部控制、合规管理及尽职监督检查和评价。第三道防线是指信息科技审计,审计部门按监管要求和风险状况,以独立的第三方立场开展信息科技审计,检查评估科技部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促进科技部门完善风控和内控机制。
三、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难点
1.信息科技风险管控边界定位认识存在差异
市科技系统年度述职述廉汇报
考核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代表市科技局党组,就年度履行职责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述职,请批评指正。
年,市科技局全体干部职工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遵照市委、市政府“新起点新阶段新目标新局面”的工作要求,以贯彻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讲话为主题,以实施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规划为主线,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攻方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敢于担当,勇争排头,全面完成了各项重点任务,为三角洲开发建设提供了有效科技支撑。我局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三角洲开发建设排头兵”先进集体。
——市政府牵头申报的“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市政府联合省科技厅承办了“年科技部科技下乡活动”,向全国、全省展示了我市科技服务“三农”的丰硕成果;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预计实现产值16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26%,提高3.4个百分点,连续第九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任务;
——超额完成“三争”工作任务,争取省和国家科技无偿经费4451万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80家,占到三角洲区域总量一半以上;全面完成科技产业招商任务;
IC卡互联网系统规范思考
人民银行内联网中,大部分服务器都存放着重要的金融数据、企业资料等涉密信息,物理隔离内联网与互联网,保障了这些重要数据和信息的安全。然而,人民银行的许多业务需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与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间的数据交换。因此,如何高效、安全地使用互联网,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IC卡的互联网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上网身份登记、时限控制及上网内容过滤等功能,从而有效地限制互联网娱乐,节约带宽,降低网络运行成本。 一、系统可行性分析 (一)系统必要性分析。对于拥有互联网计算机的业务部门,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工作时间内使用互联网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活动,有助于规范互联网的使用。 (二)技术可行性分析。IC卡应用系统是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对传统业务的高效运行管理。目前基于IC卡的应用系统已在金融、社会保障、交通、教育以及公共事业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系统设计日趋成熟,开发环境简单友好,实施部署方便快捷。 (三)成本可行性分析。实现IC卡应用系统,只需在基层人民银行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平台上额外添加IC卡读写终端和登录控制器即可,而一张IC卡的成本约30元,且使用寿命大于5年,相比传统的互联网计算机管理办法,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四)系统安全性分析。IC卡是通过嵌入卡中的电擦除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集成电路芯片来存储数据信息的,具有存储容量大、信息易读取以及安全保密性好等特点。卡内信息通过加密后无法复制和读写,无安全密钥的情况下,试图读写IC卡信息将导致卡内信息自毁。这些特点完全符合人民银行关于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相关要求,同时加强了对国际互联网使用的管理,监控手段更加多样,维护更加方便。 (五)功能拓展性分析。“一卡通”形象地说明了IC卡应用系统的拓展性,其数据存储功能可以很方便地将考勤系统、门禁系统以及食堂饭卡功能包容一身。这种功能的可拓展性,大大延伸了IC卡应用系统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寿命。 二、系统功能设计 (一)系统硬件机构。IC卡互联网管理系统结构由中央服务器、管理端计算机、监控计算机、防火墙、IC卡读写器、登录控制器6个部分构成。 (二)系统功能模块。系统包含4个功能模块:客户端系统负责读取IC卡上的身份.标志,通过比对数据库中的身份信息确认上网人身份以及该身份可以使用的上网时间;管理系统负责基本的数据录入及编辑功能,完成监控、跟踪和审计员工上网行为,根据上网情况发出控制命令;监控及计时系统判定互联网使用者的合法性,实施监控、记录、处理全部上网信息和扫描所有互联网计算机使用情况;查询系统提供员工查询服务,可了解自己详细的上网信息。 三、系统实际效用 (一)有利于提高科技部门的服务效应和资源利用率。IC卡互联网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使科技部门精确掌握互联网计算机的用户数量以及带宽使用情况,从而根据需要配置互联网计算机的数量,以及互联网带宽,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维护成本。 (二)有利于加快基层央行自动化进程。员工只需使用自己的IC卡就可以就近使用互联网计算机来了解时事动态、查找资料,节约了自己和科技部门的时间,加快了行内自动化进程。 (三)有利于加强管理。加强科技部门对互联网的管理,有效地减少互联网带来的安全威胁,从而提高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质量。
财政预算专项资金支出绩效管理
[摘要]科学设定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支出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是确保资金合理投向和对资金使用追踪问效的关键。本文主要聚焦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支出的绩效管理,基于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资金支出绩效管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专项资金;信息化建设;绩效管理
财政预算单位为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按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对所有项目资金支出进行绩效管理。资金管理部门对资金支出的绩效管理采用“目标—结果”导向模式,分为绩效目标设定、实施与监控、绩效评价、总结反馈(结果运用)四个环节,根据确定的绩效目标和成本,计算预定拨款额度,将实施环节委托有关业务部门和单位,并要求其对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价和信息反馈。在此管理模式下,评价指标体系体现着对资金支出绩效目标的具体量化和评价标准,是整个绩效管理价值的核心,绩效管理流程各环节的实施是实现绩效目标的技术手段。
一、信息化建设资金绩效管理现状
目前,信息化建设资金主要用于购置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服务,以此支撑各项业务的信息化改造,在会计科目上分为电子设备购置费(包括设备购置、系统开发与购置、新规划事项和其他)、电子设备运转费(包括设备耗材、设备运维与保养、非系统性软件开发和新规划事项)、网络租赁费(包括省级—总行、省级—地市、地市—县级和其他)3大类12个小科目;在科技业务上分为开发项目(开发类、工程类、资源类、标准类和规划类)、运维项目(机房设施类、硬件设备类、基础软件类、应用系统类和技术支持类)、网络租赁项目(办公网、业务网、互联网和其他专用网)3大类14小类。上述科目或项目资金采用项目费用预算申报制,需分别向上级机构会计部门和科技部门申报,经两个部门批复后才能支出。在信息化建设资金绩效管理流程中,科技部门作为需求部门负责设定绩效目标值,科技部门、采购中心作为实施部门负责项目实施,会计财务部门负责资金支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与总结反馈。绩效管理细化为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等环节;绩效评价分为绩效自评、书面评审和分析、现场评价、综合评价、撰写提交评价报告、交换意见及报告验收等环节。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管理与评价等流程按会计科目的3大类进行,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基本沿用《办法》的模板,按相关性、经济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综合性原则,从产出、效益、满意度3个维度设立3级定性和定量指标体系,其中电子设备购置费和网络租赁费均为11个,电子设备运转费为12个;绩效评价指标从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4个维度设立4级定性和定量指标体系,电子设备购置费64个,电子设备运转费46个,网络租赁费为47个。
二、信息化建设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建设未进行统筹规划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论文
一、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安排“碎片化”,导致重点不突出或重复申报多
目前,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主要通过科技、发改委等部门以二次分配资金的方式安排,各部门按照各自制定的计划设置名目繁多的专项资金进行分配,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缺乏统筹设计、通盘考虑,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多头管理,引发项目重复申报、项目审批制度漏洞较大、项目过程管理监管不严、科技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例如,笔者在某县级科技局2014年度科技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某区科技局在民生科技专项安排52项合计1050万元,主要支持卫生、教育、街道和部门科研,项目资金最高1项170万元,资金集中度为16.19%;自主创新计划33项1200万元,主要支持创新型企业、企业科技攻关、产业化示范等,其中:项目资金最高1项100万元,资金集中度仅为8.33%,未能集中资金用于支持对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重点产业。同时由于科研计划项目分属多个部门安排,缺乏一个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宏观统筹管理,不仅难以体现财政科技经费对科研投入的引导示范作用,而且很容易产生科技计划项目的重复申报。这种重复申报体现为:同一申报单位采用相同的项目重复申报多项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或申报不同部门专项资金的情况,也有多个申报单位重复申报同一科研课题科技专项资金的情况。
(二)项目审批“模糊化”,导致违规审批屡有发生
随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级科技部门在科技计划管理和资金使用方面已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加以及公众对财政资金绩效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审批制度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一是申报指南的制定过于笼统不明晰,对财政资金的补助对象不明确;二是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相关规定不够明确,项目监管环节缺位,主要体现为科技部门管理缺位、科技中介管理机构管理缺位和评审专家管理缺位;三是部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操作性不强,未能明确专项资金的补助对象、未能明确资金的具体使用范围、标准。现行制度的漏洞导致项目审批制度的刚性不足,自由裁量权过大,违规审批的情况时有发生,易造成财政科技资金的流失。
(三)项目监管“形式化”,导致挤占、挪用财政科技资金情况屡见不鲜
目前,科技计划项目普遍实行合同制管理,科技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以签订项目合同书的方式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但由于科技部门管理缺位,中期检查流于形式,造成财政资金使用环节监管失控。项目监管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一是制约机制上缺乏手段。二是项目验收把关不严。例如在审计实践中经常发现,项目承担单位未能严格按照《项目合同任务书》的约定,出现挤占科研业务费、虚列费用支出等问题,但项目仍通过了验收的情况。三是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合同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只重视“申报环节”,签订《项目合同书》后,则“束之高阁”,总量控制、单项控制、专项使用等都“置诸脑后”;资金到位后自筹配套资金往往迟迟未到位;实际支出未能按预算“对号入座”;接受检查时,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以表代账来应付检查。
我国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现状
摘要:目的为提高我国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水平和加快我国临床与转化医学领域的发展提出参考和建议。方法通过检索和分析相关报道与文献,统计分析我国及各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申报资质要求、组织管理、绩效评估、资助形式及发展现状。结果截至目前,我国共审批建立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244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展速度较快,然而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申报资质要求尚待统一,绩效评估和资助形式尚待改进,中心的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结论建议我国政府从成立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调中心、完善申报标准、公开年度工作报告、建立专项基金等方面支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发展;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从加强转化医学人才培养,完善核心设施以及加强与社区的合作等方面提升发展水平。
关键词:临床与转化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社区合作
长期以来,我国临床医学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技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缺少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结合,缺少应用于临床研究的高质量样本库与信息库,缺少公共服务产品(如诊疗指南、技术规范等)及疾病领域网络化服务系统布局[1-2]。为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2012年7月5日,科技部《关于开展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在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病、代谢性疾病6个重点疾病防治领域开展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试点工作,每个疾病防治领域试点建设1~3个国家中心,标志着我国建设国家中心的工作正式启动。截至2018年11月底,我国共布局了50家国家中心和244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省级中心”)。但因其处于探索阶段,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国家中心和各省级中心的申报资质要求、组织管理、绩效评估、资助形式等方面具体实施情况也不尽相同,为更好地提升各中心的建设水平,推动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我国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登录科技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31个省(区、市)科学技术厅及卫生计生委官方网站查询有关中心的法规制度及文件;使用百度搜索引擎和搜狗等查阅各中心有关报道;查阅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搜集与中心相关的研究文献。
1.2研究方法
科技期刊与科研诚信建设浅论
摘要:科技期刊对于建立维护科研诚信的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科研诚信相关概念,分析了科研诚信与科技期刊的关系;其次梳理了国内外与科技期刊相关的科研诚信政策规范,重点阐述了科技期刊是维护和培育科研诚信的重要力量,指出科技期刊既是科研诚信的重要守门人,也是科研诚信的重要建设者,同时科技期刊自身的诚信建设也不容忽视;最后结合科研诚信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指出科技期刊的诚信建设任重而道远,全社会应当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诚信生态。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研诚信;生态
科研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体系[1]。其中,科技期刊是促进科学知识传播、积累与增长的重要媒介,包括审稿人、编辑、编委、出版社、期刊行业协会学会等在内的科技期刊界是科研诚信建设的一方重要力量。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4958种科技期刊,不仅在国内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也正逐渐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2]。科研诚信建设对于科技期刊的发展日显重要。2019年,中国科协、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论文作者及期刊从业人员诚信体系,完善学术不端行为预警查处机制,筑牢学术诚信和出版伦理底线”[3]。因此,深入分析科技期刊与科研诚信的关系、明确科技期刊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角色与任务必要且重要。
1科研诚信与科技期刊
1.1科研诚信。讲究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文中的“诚信”表述一般用“integrity”。该词除了“正直、诚实,不搞欺骗、权术、虚伪和各种肤浅的手法”等含义外,还有“坚定地按照道德、艺术或其他价值准则办事”的意思[4]。同时,该词也包含了公正负责、可信的含义,高于所谓的“底线”,符合如哈格斯特龙所强调的“专门职业服务的提供者,必须强烈地承诺于更高的价值观”[5]。科技领域的诚信一般被称为科研诚信或学术诚信,是诚信在科技领域的具体体现。但目前国内外对科研诚信的认识无论是学术界、政府还是社会团体、公众都未见形成统一的定义。科研诚信的概念内涵随不同主体、地域和时间都有相应的改变[6]。狭义的科研诚信仅涉及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诚信。广义的科研诚信涉及的主体不仅包括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管理和服务等活动的相关人员和单位、学会协会等,还包括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和机构等,涉及的行为活动除科学研究活动外,还包括对科学研究的管理、服务活动中的诚信。科学研究管理、服务诚信强调合规合宜,遵循科研管理与服务、科学传播与运用等行为涉及的法律法规、职业准则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根据Martinson等(2005)和经济合作组织相关报告,将科研诚信涉及的领域总结归类为数据管理、与人或社会的联系、作者与出版、研究资助、研究方法等5个方面[7]。其中,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学术出版”是科研诚信涉及的重要领域之一。
1.2科研失信与不端。与科研诚信相对的概念是“科研失信”,但长期以来,我国在名词使用上相对集中于使用“科研(学术)不端”。不同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学者等对科研不端的含义解释各有不同,并存在同时使用科研(学术)不端、科研(学术)失范、科研违规等不同概念的情形。国外对科研不端有按照故意行为、疏忽职守、粗心大意等不同类型的区分,以及科研不端行为、有问题的研究行为、不良研究等不同实践的区分。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科研诚信的负向行为提法是“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2019年,科技部等20个部门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制(试行)》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将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简称为“科研失信行为”,并将其定义为“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科学研究行为准则与规范的行为”。同时,《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制(试行)》明确列举了科研失信行为的6种具体类型和1项兜底条款,包括了情节较为严重的不端行为、违规行为,也包括情节相对较轻的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科研失范行为,以及相对独立的违背科技伦理规范的行为等。《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制(试行)》囊括的行为类型范围较宽,但涉及的主体则集中于科研人员和单位。涉及科技期刊的不端行为既包括科研人员,主要是作者的科研不端行为,也包括编辑、编委、审稿人和出版社等多方面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相关主体和行为类型都较为广泛,可与广义的科研诚信相对应。
2科技期刊诚信政策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