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改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新课改历史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
一、深入理解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传统历史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在传统的应试理念下,为应付考试,历史教材内容过于片面,唯物历史知识较多,此类知识晦涩难懂,课堂教学枯燥,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有效弥补了传统历史教材的不足,增添了创新性。这要求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综合分析历史教材。另外,还应明确教学目标。在原有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历史人物以及重大事件的学习,强调对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新课程下,教学目标也发生了转变,在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上,强调历史学习过程,理论知识讲解不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注重历史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该目标有助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可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二、创新教学内容
在原有的历史课堂教学中,通常依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多数情况下更加侧重政治理念的引出,内容量较大且复杂枯燥,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最初意义,教学质量不高。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历史教学内容也发生了改变。首先,详细划分教学内容,具体规定知识范围,例如,出现了政治知识模块、历史知识模块,层次分明。此类教学内容可全面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助于全面发展。在传统教学中,因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讲解,然而,处于新课程下教学内容的讲解应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全面、形象展现历史知识,同时,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的应用过程中,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例如,在新中国成立这节内容的讲解中,如若只靠教师一人讲解,将无法让学生深入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磅礴画面、雄伟景象以及举国欢呼的热闹场景,此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片段,以此来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快速掌握本节内容,深刻记忆。
三、有效运用教学新理念
(一)协作互动理念
新课改政治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新课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分析
一、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与时政的结合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学生往往都会对新闻时事产生一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时政新闻适时地加入。在学生正听得兴起的时候,再不失时机地转移话题,将大家的注意力引到教材上来,以便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将有关时政材料插入教材,不但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而且促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逐步增强。若只是靠教师进行课堂授课,学生的被动地位还是难以改变。笔者尝试了一种课堂活动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就是召开“新闻会”,也就是在正式开课前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时政新闻,每堂课只选3名学生每人限时2分钟,同时要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学生还要简单评论一下自己对新闻的看法。全班学生轮流担当演讲者,“最佳播报员”每一个星期评出一名学生,同时进行高度表扬。这就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很大激发。演讲虽然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却能达到启发和教育全体学生的目的,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思维得到了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锻炼,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树立体验意识,关注学习探究的过程,实现协作学习
新课程下的教学重视过程、体验和探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积极参与教学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去更重视学生接收的知识量,教师只是重视对这种“注入”知识技巧的改善,学生很少能获得真正的体验,有的只是空洞的理论。但是新课改条件下重视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的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亲身体验生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对学生的自主发展进一步推进,教师就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多一些鼓励,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来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了解社会生活,找寻未知的答案。在课后教师要进行家访。通过对学生父母或长辈的访问,来了解有关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事迹或经验,同时做好文字记录和整理工作;教育学生夸奖和感谢过去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行这样的活动安排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能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的积极性。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能获得一些人生感悟以及一些能切实感受到的情感体验,使其能够终身受用。这种体验式的、探究式的教学要求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绝对的主导,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引入社会生活实际,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条件。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讨论、提问和交流合作,教师也要多做指导和鼓励,组织好教学,课下多做反思和研究,将教学开放意识牢牢树立起来。
三、联系实际、重视实践
如今,许多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课不是很重要,学习只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所以,教师应当加强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使其明确思政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高中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把当前有关的国内外热点问题阐述给学生,将最新的党的方针政策引进课堂,将一些新观点、新问题引进课堂,也可以将社会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轶闻趣事引进课堂,从而达到不断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知识来源于实践,新课改重视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实践经历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
新课改教学研究论文(7篇)
第一篇: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一、师生各有原因,造成问题的形成
(一)教师以自我为主,忽视学生主体
高中教师比初中教师面临更多的压力与辛苦,尤其是高考所带来的压力,有的时候教师比学生更紧张更忐忑。所以造成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出现的原因其一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将学生的成绩提高而不会过多思考课堂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有趣性。高中的一节历史课堂上很少有欢声笑语,基本上是安静的听课,学生看似参与教学,实则只是尽量配合,并没有真正融入课堂中,以教师的思路为路标,思考课堂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所以学生难免感动有些枯燥乏味。其二教师注重成绩的涨幅,而忽略学生学习心情的波动,与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切实的沟通交流。高二高三的学生已经明确文理科学习目标,不用教师过多提醒也会尽力学习,可高一的学生来讲,各科的教学会影响他们对文理分科的选择,或许也会影响之后人生的选择,而各科的教学任务都比较重要,没有轻重缓急可言。其三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的教师素质较弱。有的教师自身能力有限,所掌握的知识也并不充足,而且教学懈怠,以至于引起学生的不满与反对。有的教师是因为不堪重压,容易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并将烦躁的情绪带入课堂中,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在高中因为学生罢课而被罢免的教师屡见不鲜,学校尊重并重视学生的意见,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要求,以达到学生安心学习、成绩提高的目的。
(二)学生学习较被动,适应期过长
高中的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首先是学习情绪波动比较大,这主要是环境影响的。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虽然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但是刚入学的新生并没有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充沛,精力旺盛时期,容易经不住学习之外的诱惑。有的学生将精力花费在不值得花费的地方,学生们自认为长大了,学习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其次是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承受不住学习的压力。中考虽然没有高考那么严峻和重要,但也算是学生成长中一个小小的转折点,有的学生觉得结束中考刚刚轻松一下,又陷入重压之中。语数外、史地政、物化生还有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课程表是满的,似乎没有一点轻松的余地。最后是学生之前的初中学习基本上是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会播放幻灯片,会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可是高中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枯燥的理论知识。高中的教学不是以趣味性来衡量的,而更多的是以学生成绩来衡量的。学生适应期过长,不能尽快融入高中的学习生活中,所以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比较突出。
二、师生齐心协力,改变问题的现状
新课改初中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实效性探究
1.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中所存的主要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英语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因此,只有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英语教学的有的放矢。但是,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会将语言知识目标以及语言技能目标产生混淆,甚至部分英语教师会忽略教学目标,将语言知识目标作为教学中的关键任务,这不仅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并且也无法促进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1.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兴趣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与求知欲望,并且能够带动学生进行思考。但是,现如今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比较低,不具备自主性,并且认为英语学习比较困难,英语单词、词汇、语法难以记忆与理解,从而不具备英语学习的策略。此外,部分英语教师在课程中过于传授英语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所忽略,从而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失去积极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1.3教学方法过于落后
新课改视域下教师教学论文
一、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一)教学的不确定性而非统一化,使因材施教成为一种趋势
传统的教学大多都是统一化的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评价标准等的统一,整齐划一成了传统教学的标志。这种统一化的教学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与多元化发展,失去了教育本真的追求。教师眼里没有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只有被工厂加工出来的一模一样的相同型号的机器,这样的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在需要,于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便应运而生,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追求。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应该被视为一种天然的宝贵教学资源加以区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其不确定的方面,使得教学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提供了空间。
(二)教学的自主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努力地去实践,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是理论自身无法全部预料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较高的教学智慧,要具备去解决这些“防不胜防”问题的技巧。教师应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地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教育”。教学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学科内容中各章节的具体要求没有了,课时规定没有了,难度和深度要求的具体规定没有了,教学顺序的要求也没有了。教学不能仅仅依赖于教科书和教参,教材中的内容也不再是考试的唯一依据,不再起支配作用。课程标准只是要求学生在学完某一门学科后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但是教师自主选择什么样的教材、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手段等来完成这些目标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教学的民主性与创造性
有了民主才能保证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教学中也是一样,在民主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平等沟通、有效互动。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不敢向权威挑战,不敢独树一帜,不敢逆流而上,形成了“唯书、唯师”的封闭思维,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有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更需创造性。“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创新就成为新课程发展中的应有之义。如果不进行创新,新课程发展就会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学生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学也要由“单向性”走向“双向互动性”;由“一人包办”走向“合作探究”;由“应试而教”走向“创新能力”。教学的民主性与创新性是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很多东西没有固定的套路可循,这就更需要的教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新课改下美术教学论文
一、有关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如今的美术教学中,其相应的教学目的就是要积极打造较好的技能基础与美术知识,从而进一步培养相关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美术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其美术教学方式与相关教学内容都必须要符合实际的教学对策与认知习惯,要让学生们更愿意去接受。其实,学生们对书本上的知识并不一定十分感兴趣,而相应的美术教师可以依据相关美术需求去择取那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合。在相关美术教学的方法中,可以打破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据实际兴趣采用实用而又灵活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进行青铜器具鉴赏时,相关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古代的青铜器具模型,在大量分析其图案与背景以后,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进行青铜器具的模型制作,这样能够让相关学生进行自我实践,从而学习到相应的知识。
二、美术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比较传统的教学在通常情况下都以教师为主要中心,其通常习惯于采用个体的手工方式进行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教学资源,同时,相应的教学设计也备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比较传统的教学均以基础知识为主
进行书本上知识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促使学生在实际认知上的快速发展,但是,却不能够仅仅因为如此而直接忽略了其经验所带来的实际作用,如果没有相关的经验就很难掌握与理解间接性经验。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并没有直接给予其经验上的重视。如果只是仅仅进行书本知识的教学,一定会直接导致对理性的过度重视,从而轻于实践的做法,这就是对结果不够重视的重要弊端之一。
(二)以教师为主要主体
新课改下高中教学论文(6篇)
第一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探析
一、确立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分解,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要确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审美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并采取有效措施科学有效地实施该教学目标。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有效地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与校正,从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把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过程,其创新与变革是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关键。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突出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语文新课标中也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学生发展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真正需求和内心想法,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多样地安排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特别是要关注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同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强调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培养,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形式,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层次开展学习。
三、完善与生活联系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理念中提出“要重视科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现代生活中应用广泛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把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创设有趣的现实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将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因为,有效的情境促进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教学促进有效的学习。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充分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联系。加强与生活相联系,就是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做到深入浅出,做到教学内容真正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和他们自身特点,才能有效增强知识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读到“唉,天可真凉了———”这别有韵味的一声叹息时,这时“了”字应念高音,声音要拖长,同时通过及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秋季特有的悲凉、萧瑟,能有效体会“了”字的情韵。
新课改课堂教育论文(共4篇)
(一)
一、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掌握学习策略
数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教师也应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重视学习策略的选择,死读书、硬读书都是不可取的。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运用课堂教学之中。与传统的黑板和幻灯演版相比,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字体标准、排版整齐,可以产生色彩丰富的内容,图形、图片、动画、声音都可以出现在课件的演播中,可以有多种机动灵活的演播方式等特点。无疑,多媒体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比传统教学更具优势。但任何教学手段都有它的局限性,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在选用教学手段的时候,应注重一个“实”和一个“适”字,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预测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达到的教学效果,要考虑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只是为了增添气氛、花样,就选用多媒体,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时甚至阻碍了他们的创造意识。四、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
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打好“双基”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独到的优势,它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外,还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讲不讲、讲多少,随意性较大,常常因教学时间紧而将它作为一个“软任务”挤掉,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为此,要想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于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如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对渗透到什么程度,都应有一个总体设计,而且应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