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程思政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课程思政总结

思政教育走进中职数学课程研究

[摘要]课程教学改革应响应国家号召,朝“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趋势发展。中职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不例外。中职数学课程不仅应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定义、公式的应用,还应发挥它的思政育人功能。以“有限区间”为例,探究思政教育在中职数学课程的应用,挖掘数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课”融入数学教学及数学课堂管理中,提升中职数学教师的育人能力,明理入心德育为先,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思政教育;中职数学课程;课堂教学

一、思政教育走进中职数学课程的原因

中职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每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涉及学生面广,如果在数学课程中能适当融入思政教育,那么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将有很大作用。数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育人的融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定义、公式的应用,还应发挥它的思政育人功能。因而,推进中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应结合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发展史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中,无论是上哪一个专业、哪一个内容,都应想想能不能结合专业特点以及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中,真正做到全课程育人。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数学课程教学中,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二、思政教育融入中职数学课程的途径

(一)提升中职数学教师的育人能力,明理入心德育为先。在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给自己充电,拓宽思政教育的知识面,学习国家政治教育文件,关注时事政治,提高思想觉悟,坚定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如观看央视频道的“一堂好课”,学习先进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方法,并把学习的思政育人方法结合中职数学课程,想想如何将数学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在中职数学课程中适时合理地融入思政教育。

(二)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中职数学教师除了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牢记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应努力寻找新的适合将思政教育融入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尤其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思考把思政教育融入课程,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可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无形中接受思政教育,使思政育人润物无声。

阅读全文

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实践探析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学科背景的红色案例教学非常有必要。红色案例内容与学生的学科背景有关联,易于学生理解,引起学生的兴趣。案例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互动性、启发性等特点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学科背景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思政课“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案例式教学就是思政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案例式教学生动具体,易于学习和理解,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相长,能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宽泛的案例式教学既无法照顾到学生的学科背景,又稍微缺乏教学的针对性。在思政课中开展基于学科背景的红色案例教学,则能很好解决上述问题,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增强大学生获得感。

一、基于学科背景的红色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案例是对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富有意义的陈述。红色案例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各个历史时期所涌现出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叙事性追述。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案例是培育学生们民族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的最好教材。基于学科背景的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首先是一种以红色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与其他学科运用案例教学的情况相比较,基于学科背景的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体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1.政治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首要特征。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很好地遵循了这一原则。在案例内容的选取上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性。红色案例主要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很强的政治教育功能。在案例分析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统一起来。北京印刷学院作为出版传媒行业特色型高校,学校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属性,对人才培养的政治素质要求更高。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能很好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学科性。为了提升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红色案例的选取须与学生的学科背景有关联,由此赋予红色案例以学科性的特点。北京印刷学院是围绕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办学的出版传媒大学,“印刷与包装、出版与传播、设计与艺术”领域中的印刷、出版、设计等学科特色鲜明。学生的专业大都与这三大学科相关联。因此,红色案例的内容主要是体现学科特色的红色印刷、红色出版和红色设计。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学科背景的红色案例教学非常有必要。红色案例内容与学生的学科背景有关联,易于学生理解,引起学生的兴趣。案例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互动性、启发性等特点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育人目标。关键词: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学科背景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案例是有区别的。印刷学科背景的学生主要使用的是红色印刷案例;出版学科背景的学生主要使用的是红色出版案例;设计学科背景的学生主要使用的是红色设计案例。

阅读全文

BOPPPS有效教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针对室内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问题,本文以展示设计为例,构建了基于BOPPPS有效教学的有效教学设计,并结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展厅设计划分为课前准备、课中BOPPPS有效教学、课后理论结合实践贯穿学习,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方式,使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强调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BOPPPS有效教学;展厅设计;孔繁森精神

BOPPPS有效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恰当融入思政元素,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将室内设计专业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更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本文以展厅设计为例,基于BOPPPS模式学习展厅设计形式美法则的同时融入孔繁森精神。

1BOPPPS有效教学的内涵

BOPPPS有效教学是一种以教学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它由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个教学环节构成,BOPPPS名称是由这六个教学环节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构成。BOPPPS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及课堂组织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根据《室内设计》的课程特点,基于BOPPPS有效教学结合教学目标学习展示设计的同时培养学生孔繁森精神。利用翻转课堂,课前组织学生参观孔繁森纪念馆,引发学生弘扬孔繁森精神的担当和历史责任感;情境导入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进行有效教学,其中在课堂教授过程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并把教学难点录成微课的形式供学生课下复习;课后理论结合实践,设计孔繁森纪念馆的展厅设计,在实践中传承孔繁森精神。

2展示设计的课前准备

1)了解孔繁森背景;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阅资料,先去整理孔繁森的事迹,从中引起学生对孔繁森先生的崇高敬意,激发学生学习孔繁森精神的原动力。2)孔繁森纪念馆实地参观;将学生带入实景中去培养学生的情怀,促进学生投身于孔繁森精神的守护及传承。3)思考展厅中形式美法则;抛给学生一个有效问题,形式美法则在孔繁森纪念馆中是如何体现的参观时拍照片总结。

阅读全文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路径,是实现新时代高校育人理念的新内容、新发展、新方向,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新方略、新方法、新途径。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对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本文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例,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建设目标

学校通过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的思政建设,希望能在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精神。为培育具有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我们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意识。[1]我们通过本门课程的建设与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的思维。具体建设目标如下:1.将新时代思政思想融入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课程准备阶段、课程教学阶段与课程成果总结阶段,将思政思想建设融入多媒体课件、教案等文档材料中。2.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初步培养本专业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的品德。3.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4.总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教学改革成果,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政教学模式。

二、建设思路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思政教学改革建设思路将价值导向与知识导向相融合,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为思路。我们要从教材解读-课件建设-教案撰写-思政讨论的建设思路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灯塔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想能动性,从而形成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思政结合的思路。

三、具体措施

阅读全文

思政融入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的探索

摘要: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融入是目前国家教育大力倡导的内容,本文介绍了将思政教育融入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的探索与应用。主要步骤是:先探索分析该课程的内容特点,研究与专业课相关的思政要素,然后再探索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特点,研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如何无缝引入思政要素,最后将前两个步骤相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的每一次授课中,科学、合理、有趣的融入思政教育。从而在专业课的教授过程中,渗透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专注、精益的工匠精神;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建筑物,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关键词:工程制图;思政教育;工匠精神;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是近两三年来国家倡导的一种新颖的教学理念,要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就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部署,努力探索发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将其引申扩大,与优秀的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精神、劳动教育等要素相结合,利用案例导入或情景分析等形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日常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去,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落实课程思政有关要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工程制图这门课程是绝大多数工科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的要求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们已经逐步地将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中去,通过演示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主要知识点,利用动画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复杂空间形体的投影形式,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为了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工程制图课程还借助各种线上学习平台,建设线上课程内容,并将其与线下课程融合起来,普遍开展工程制图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一、对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的探索思考

要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首先就得探索分析该课程的内容特点,研究与专业课相关的思政要素。然后再探索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特点,研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如何无缝引入思政要素。最后将前两个步骤相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的每一次授课中,科学、合理、有趣的融入思政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水利工程制图是水利工程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除了要学习手工绘图的知识来绘制基本体以外,还要学习各种水工建筑物的读图和绘制,因此可以从工程制图和水利工程两个方面着手发掘其涵盖的思政要素,恰当地将其融入课堂教授内容中去。经过以上对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的探究与设计,故选择在教学过程中,以我国的典型水利工程建设案例为引子渗透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小组讨论展开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以课堂练习作为知识点巩固手段,培养学生专注、精益的工匠精神;以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建筑物,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学习通平台为载体,运用大数据分析统计,对每节课迅速做出学情分析,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从而在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技能培养有机统一的同时,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对专业课程思政化的设计及其应用

结合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的内容特点及其授课特点,本文将围绕“结合实际建筑物,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并绘制基本体投影的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专业课程思政化的设计及其应用。首先要抽象化常见水工建筑物为工程图学知识,以便于在工程案例导学部分顺滑衔接到课堂讲述知识概念中去;然后教授学习绘制简单体的三视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知识理论的实践应用;最终将其与实际建筑物联系起来,回归实际这一方式来实现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的思政教育融入。在课堂教授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这一目标以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学以致用的思维引导等都应该作为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课堂实施过程如下:课前,教师先通过上次课的班级学习数据分析,调整完善课堂设置内容。然后在学习通平台上建设本次课要应用的课堂环节,准备并上传相关资料,布置任务。课中,一般情况下主要设置五个环节:情境导入环节、概念导析环节、方法导学环节、“学以致用”环节及“查漏补缺”环节。

阅读全文

中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

语文教育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字词语句,达到考试的基本要求外,还可以启发学生体悟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表达方式,初步学会欣赏、品味中国文学作品,培养学生仁爱孝悌、谦逊礼让、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等中华优秀传统理念。语文课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对文学作品思想的分析,挖掘思政内容,积累思政素材,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中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政治素养,育人能力同样重要,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育人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合中学语文课程内容

我国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散文、小说、话剧、古代诗歌、现代诗文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承载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获得一定的阅读、写作和听说能力。进一步的要求则指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并不断积累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立德树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形成价值观念,加强思想价值引领,最终达到育人目的。朱自清的《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舒婷的《致橡树》、诸葛亮的《出师表》等,这些入选教材的名篇中蕴含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除了把字词、句段、篇章讲解透彻,还需要稍加引导,发挥其思政作用。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现存的知识,而是要设法使语文与思想政治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在遵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提升、价值观塑造的教育模式基础上,完成语文学科基础知识与思政内容的融合。教学过程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学生家国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1]。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为教师群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引[2]。语文教师要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紧扣学校育人使命,深入学习习近平的讲话精神,理解课程思政的出发点以及其所承担的使命。通过教学实践和自我提升成为政治素质强、眼界视野广、道德品质正的人民教师。只有如此,才能加强语文教师在思政中的引领作用。教师除了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加深对专业和思政教育的了解和研究,还必须精读大量文学作品与思想哲学方面的书籍,深入思考,进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持续提升和发展自己。语文课堂是教育的首要阵地,是能够与学生面对面直接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主渠道。强化课堂阵地作用,切实提高思政教学效果业已成为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教师一定要厚重课程知识,涵养专业能力,升华专业精神,以满足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的需要和当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紧扣教育基点,构建中学语文课程思政体系

学校和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资源,构建思政课程体系。语文学科由于其自身特点,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整个思政教育体系中,语文同其它学科也应充分发挥各自特点,相互融合,协同育人。另外一方面,要构建和谐校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抓住并利用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良好的校园育人生态环境不仅是一种无形的助力,也为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提供了保障。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培养体系,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形成宜人的校园文化,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学校紧扣教育基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学生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宗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演讲比赛和诗歌朗诵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鉴赏能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定期举办这样的活动,学生还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丰富情感,对弘扬社会正能量起到积极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活动,对其产生影响与熏陶,能够提高自身的应变、思维、分析和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进而不断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与语文素养。在活动中,要注意联系实际情况,做到文艺活动与思政教育的巧妙融合。

三、增强思政能力,提升中学教师思政意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育人先律己,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也决定着教师的育人能力。教师自身的意识形态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传承主体和实施者,其思政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成效。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行,学生会效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换句话说,只有品德高尚、举止端正的教师才可以教出高素质的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务必首先做到,而且要完成得更好,这样才能让学生折服,为学生树立榜样。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切实开展课程思政并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教师必须厘清语文课程的育人本质并认同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这两点是教师主动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也是核心教学能力之一。只有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内涵,才能推动课程思政在教师心中扎根,也才会在课堂上实现思政与教学的真正融合。经过此过程,教师也能够洞悉其在教学目标、教学决策、教学研究与评价标准等层面存在的问题,有效推动思政在学校的基础教育中落地生根。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不是在完成一项政治任务,而是在教学中促进思政水平和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这才是教师在讲解课文或者名著时应该教给学生的处世智慧,才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所在。语文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最终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消化过程。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备课时,根据教学目的设定语言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学生在接受思政元素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巧妙设计思政元素融入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完善用于传递思政元素的语言策略。(2)课堂上,精心组织开展教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灵活运用思政素材,融入思政元素。在组织课堂教学语言时,教师应选择准确且易于理解的语言,必要时可以选用感染力强、恰到好处的表情、肢体动作。(3)课后,设计围绕教学的课后作业与第二课堂活动,深化思政教育成果。教师只有主动将课程思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综合、恰当地运用思政素材,才能把握住课堂,在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做个引领者。

阅读全文

谈中外造园艺术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设计

摘要:“中外造园艺术比较”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创新,以全面分析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已有认知和能力为起点,提炼“中外造园艺术比较”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梳理课程内容,修订课程大纲,研讨本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体方案。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融入课堂,凸显“思政”育人的教学理念,最终提出最优教学模式并运用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之中。

关键词:思政元素;思政育人;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中外造园艺术比较”是面向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教育必修课程。本课程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分析与评价国内外优秀的室内外环境设计作品或设计方案。本课程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增强设计的服务和创新意识、提高设计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1知识目标

熟悉中外造园艺术各自的产生、形成、发展及现状;理解并清晰阐述中外造园核心概念、造园方法等基础理论,系统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关系[1]。理解法国、意大利造园艺术的发展和法国、意大利文化发展的重要关系;掌握中国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园林艺术的造园手法,以及勒诺特尔式园林、意大利台地园、日本园林造景手法。

1.2能力目标

阅读全文

思政课与专业社会实践育人分离现状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由于学科的专业距离,在育人工作中多呈现出各自为战的状况。因此,必须同向同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效应,实现二者教学元素和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融入专业社会实践,是实现二者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社会实践的“项目立项精准化、项目策划程序化、项目实施专业化、项目总结平台化”模式能够确保项目各阶段育人目标实现的同时,从整体上提升育人的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社会实践;协同育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P376)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P378)当前,从整体来看,一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还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一方面思政课在孤军奋战,另一方面,专业课或茫然不知从何做起,或不以为然,没有更好发挥好专业课立德树人的功能。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要在师资、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手段上互相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挥合力。思政课教师全过程参与专业社会实践,是思政课和专业课融合发展,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本文试图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社会实践育人分离的现状出发,分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专业社会实践的积极效用,并尝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融入专业社会实践的协同育人模式。

一、思政课与专业社会实践育人分离现状及困境

思政课与专业课分属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实践中二者在教学内容、方式和师资上很少或基本上不存在交集。思政课的专业方向与学生专业实际距离较大,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还有待增强。同时,专业课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立德树人作用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1.思政课与专业教育相协同前行还有待提升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广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达成这一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P378)关注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学科距离和教学方法的原因,思政课教学内容还与学生的专业知识联系较少。同时,高校普遍且长期存在着有限的师资与庞大的学生群体之间的矛盾,客观上造成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深入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有时不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实际和困惑,难以做出有针对性的释疑解惑。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增进感情,实现思想引领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现有的实践形式主要有课外阅读、观看视频、参观、考察等。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主要作为观众而非实践主体参与其中,缺乏真正的实践及其体验。少数学校和教师探索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但却因零散、缺乏组织性而效果不甚理想。更有甚者,部分社会实践活动转化为课内实践。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师资不足、安全考虑、时间难以统一、经费落实困难等,其中核心问题是社会实践基地的缺乏。现有思政课实践基地多是博物馆、纪念馆等,与专业社会实践基地没有形成共享共用。理论上的隔离、情感上的疏离和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思政课教学急需拓展教学空间特别是社会实践空间,以打破孤立而行甚至孤掌难鸣的境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