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程实践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事学课程实践教育革新
农学专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它为我国培养各级各类农业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实践教学目前仍然是制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限制因素之一。 如何提高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国内各高校在认识及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1]山东农业大学建设了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2]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把认识性实践、印证性实践、科研性实践、生产性实践等环节有机结合,探索出教学新体系。[1]北京农学院在原有农事实践课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在1997年形成了农事学课程。[3]山西农业大学在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结合实践教学自身情况及发展水平,借鉴北京农学院已有农事学课程教学成果,在2004年开设了农事学课程。农事学课程是农学专业的必修课,是农学专业唯一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农事学教学体系逐渐完善,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以求适应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开设农事学课程是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 (一)传统农事操作课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老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改革完善。早在20世纪80年代,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教研室对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在大学第二、三学期开设作物形态观测与农事操作课程,在第四、五学期开设作物生产技术等实践课程。[4]这些课程的设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上述实践课程不断被压缩,最后只保留了农事操作课程。这一课程目前在全国许多高等农业院校中还在开设,并被许多高校列为必修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由于缺少相关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大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课程考核标准也很难把握。[5]在学生学习农事操作课程之后,很多教师发现,在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学生对作物播种、田间管理、作物形态识别等基本技能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说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学习生物统计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特别困难。尤其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了,同时,农学专业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比例在不断增加,这些学生对农业生产常识不了解,即使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很少接触农业生产实践。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差了,暴露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也大大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个问题如不解决,必将降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农事学课程的设立迎合了加强实践教学大趋势 1.设立过渡性实践课程作物生产技术 为了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在认真分析了农事操作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手段落后之后,在2002年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取消原来的农事操作课程,开设作物生产技术课程,课程总学时为10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内容20学时,实践教学80学时,分两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在农学专业第六、七学期开课。这次教学改革,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增加课程理论教学时数。原来的农事操作没有理论教学,只有实践环节,不利于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中有了理论教学部分,有利于形成课堂知识交流和即时安排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实践课的重视。 (2)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用于农事实践的土地3300m2,保证了教学用地。 (3)成立了新的教学团队,用全新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自2002年春季学期开始上课,课程开设了三年。在实践教学中,每2~3个同学负责种植一种作物,参加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管理。在课程考核方面探索合理的考核方法,春季采用理论考核与平时成绩结合,秋季结合具体实践,撰写“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和“年终生产实践总结”两篇课程论文。 2.设立农事学课程 作物生产技术课程进行了3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在第六、七学期,学生既要参加农事实践训练,又要参加科学研究训练,这两个实践活动互相影响;考虑到农事实践是科学研究实践的先导课,我们认为课程开设应该提早一年进行,让学生尽早学习作物生产技术;又由于课程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还包括许多农事理论,因此对课程名称和学时数都作了调整。结合2004年山西农业大学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借鉴北京农学院农事学课程改革经验,[6~8]新教学大纲将作物生产技术更名为农事学,学时数54学时,开课学期设在第四、五学期,为跨学期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又设立了农事学实践课程,学时4周。农事学课程与农事学实践同步教学。 二、农事学课程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一)教学内容以实践为主,理论密切联系实践 从理论上学习基本的农事理论知识,了解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史。在实践中认识作物,掌握作物各生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观测记录作物生育时期、测定株高、叶面积等形态指标,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作物的感性认识。从3月份开始,学生要完成作物从播前准备、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作物收获及测产等生产环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作物生产各环节的实践技能。并根据所学知识,编制农事月历。 #p#分页标题#e# (二)在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掌握作物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留种等理论知识,理论教学要围绕实践教学开展,与实践环节配合。如在理论教学中,要讲到作物的播种技术,作物播种技术理论教学时间与大田作物播种时间相同,学生可同步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进行播种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按照春播作物生长情况安排,分集体实践和小组实践两部分。从春季3月份开始,一直到11月份结束。集体实践中,每组学生15~25人,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统一安排的实践活动,如作物播种、作物形态观测、作物田间管理等。集体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相同,使每个学生掌握作物播种技术,认识各种作物,掌握作物田间管理中如灌溉、施肥、中耕等技能。小组实践充分考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异,学习兴趣差异,把实践项目分为3类;在实践课开始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实践小组。 第一类创新创业类。这一模式适合头脑灵活,具有创新精神,有团队意识,吃苦耐劳学生,愿意在生产中投入一定资金,具有冒险精神;创新创业小组成员一般6~10人,学生自主选择种植作物种类和方法,自主设计种植方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二类为高产竞赛类。这类模式适合对大田作物特别感兴趣,有志于在作物生产中掌握作物高产原理与技术的学生;这种模式小组成员3~4人,小组成员协商选择种植某一作物,学生可选玉米、棉花、大豆中的一种作物,采用同一品种,从作物播前准备到收获测产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独立进行实践操作,按照作物生长发育特点灵活安排自己的管理,在年终根据作物产量决出高产优胜组。 第三类为基础实践类。适合对农业生产不太了解,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这种模式小组成员6~10人,由指导教师指定作物,每个组完成几种作物的种植任务,学生独立进行播前准备到收获测产整个作物生长生育周期的实践操作。 三、农事学课程考核体系逐渐完善 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考核评价指标含糊,成绩评定随意等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实践积极性,限制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9]建立完善的实践考核体系,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技能的操作要点,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10]因此农事学课程在设立之初,就吸取以往教训,不断探索科学的考核体系。农事学课程教学周期为一年,春季学期与秋季学期实践任务不同,两个学期考核方法有所不同。 (一)春季学期考核方法 春季学期从3月份开始实践,主要是作物播种、田间管理实践环节,根据实践情况,课程考核项目包括四部分,各部分所占比例根据年度间实践教学内容确定。(1)平时出勤、学习态度。根据理论课上课和实践课出勤次数及在实践中学习态度评定。(2)农事实践操作技能。对学生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等实践技能进行考核。(3)阶段性总结报告。对春季播种、田间管理等农事操作要点进行总结,以课程论文形式提交。(4)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内容包括作物生产基本的实践知识,最新作物生产技术动态及晋中地区生产实践知识。题型一般有: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计算题等。 (二)秋季学期考核方法 秋季学期从9月份开始实践,主要是作物收获、留种、测产、产品销售等环节。课程考核分3部分。(1)平时成绩。根据出勤、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作物生产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30%。(2)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学生对自己种植的小区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内容包括播前准备、播种技术、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收获及测产。占总成绩的20%。(3)年终生产实践总结。占总成绩的50%。在作物收获、测产、销售后,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资料,对自己作物种植管理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交课程论文。 四、农事学课程在教学中形成的自身特点 (一)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 与农学专业设置的许多课程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相比,农事学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农事学实践课程教学时数为4周,通过一年实践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水平,课程重点训练学生实践环节。 (二)课程教学环节与作物生长周期高度一致 课程完全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来安排教学活动。如春季安排春播作物播种,秋季安排冬小麦播种,夏季安排冬小麦收获等。 (三)实践教学分散进行,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在实践教学中,作物的管理要根据季节和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如下雨后要及时中耕,有蚜虫危害棉花时要打药等。这些管理措施可在课余时间进行,既不占用课堂时间,又可根据作物生长特点灵活管理,实现了连续式教学。 (四)课程考核多样化 农事学课程重在实践,考核方式有闭卷考试、实践操作、劳动考勤、课程实践总结等,汇总为学生综合成绩。避免了以闭卷考试确定学生成绩的片面做法。 (五)全面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会常见作物的播种、管理技巧;通过对作物的观测记录,可以训练学生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学生可以学会撰写科技论文,提高电脑办公软件应用水平;通过拍摄实践环节图片及视频,提高了学生视频制作水平,丰富了教学内容。#p#分页标题#e# 五、农事学课程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事学课程取得的成绩 1.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教学手段不断更新 农事学课程的发展是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产物。在开课初期,由于实践经验少,开课准备时间仓促,必然存在诸多教学问题。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老师们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编写了“农事学实践指导”教材。目前,农事学课程理论教学已经使用多媒体授课,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方法已得到完善。 2.实践场所逐步改善 由于学校农作站合并到农学院,为农学院实践教学开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目前,用于农事学课程实践教学用地达到了6667m2,土地资源丰富,保证了每位同学都有实践机会;学院建有作物标本室、农事学综合实验室;购置了大量劳动工具,满足了学生实践需要。 3.实践教学分区更加合理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原作物标本区的基础上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下设6个大区。 (1)作物栽培测产实验教学区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作物栽培学实验内容划定种植面积与作物类型,主要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用于测产实验。 (2)作物育种实验教学区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作物育种学实验内容划定种植面积与作物类型,主要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用于杂交授粉、留种等实验。 (3)作物标本区 种植各种作物不同类型,供不同专业学生识别作物各时期的形态特征。 (4)农事实践环节教学区 主要完成农事学实践教学任务,农学专业学生基础实践小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种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 (5)作物高产竞赛区 种植玉米、棉花、大豆三种作物,高产竞赛组同学种植自己喜欢的一种作物,采用高产技术,进行高产竞赛。 (6)创新创业区 这是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最新设立的教学区。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十几个组的同学进行种植业创业实践。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建设要加强 从2002年开设课程以来,我们编写了“作物生产技术实践指导”、“农事学实践指导”。由于课程在不断发展与变化,教材建设也要调整,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编写更适宜于实践教学的教材就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农事学1级”、“农事学2级”、“农事学实践”已经编写完成,“学生观测记录手册”正在编写中。 2.课程考核方法要不断探索 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在考核内容中最难考核的是学生实践技能,如播种技术的量化考查。另外,考查内容比例安排也很重要,如平时成绩和理论成绩所占比例。在今后的教学中,课程考核方法还需要不断探索。 3.教学中生产资料相对不足 (1)劳动工具简单 由于教学资金不足,学生实践时劳动工具极为简单;目前只购置了如锄、耙、开沟器等简单劳动工具,较先进的工具如脱粒机、播种机、机动喷雾器等尚未购买。 (2)实验室仪器设备缺乏 目前,“农事学综合实验室”只有电子天平、尺子、种子袋、种子瓶等简单设备,有数码相机一部。恒温培养箱、种子水分仪等常用设备缺乏,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要求,需要增加数量。
艺术设计中电脑图形设计论文
一、探讨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电脑图形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原因
电脑图形设计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通常偏重于软件的操作教学,先介绍软件的使用,再演示讲解某个实例,学生习惯性的将操作步骤背下来或记录下来,然后依据步骤做出实例,这样的教程仅可以考察学生学习的态度,却很难说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艺术设计专业后续创作中不可能反复使用课堂教学中的实例,所以,硬记步骤是根本达不到知新的效果的。艺术设计专业电脑图形设计课程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方法选择单一,不多变;教学内容设置枯燥,实例采用不新颖,过时、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电脑图形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措施
针对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电脑图形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急需对电脑图形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是整个课程的指挥者,正确理解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切实使电脑图形设计课程教学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他作能力,将专业知识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学会用电脑完成设计想法的实现。
1.实例教学法
通过实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进行实践再探索理论,然后将理论联系实践,再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最后再将理论总结用于指导同类实践。实例教学法可分四步教学:第一步选择案例,案例选择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对当前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第二步是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要点在于与所讲知识点的贴近程度;第三步是案例演示,作为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将涉及案例至少预先操作3遍,在多遍操作中对操作顺序、操作捷径、错误可能产生的原因等进行掌握,以免在课堂演示中对错误的纠正影响学生的理解;第四步是同类案例实践,举一反三对深入理解知识点及温故知新。例如:针对“图层”内容的讲解,在选择案例时可以选择“奥运五环”LOGO,学生对“奥运五环”这个LOGO非常熟悉,因此在运用这个实例讲解“图层”各知识点时,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迫切想知道运用软件制作的方法,教师再将软件制作要点与涉及工具进行提示,给出基本思路,使学生心中有数,跃跃欲试地尝试完成,在制作过程中,如出现大面积的对于某个知识的不懂,教师再适当提示,让学生能够完成。完成后,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演示其它解决方案,使学生豁然开朗,同时对知识点理解的更为透彻,真正感受到了即使做出来了,也未必是最佳方案,真的是学无止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求解的欲望,提高探索、钻研学习的兴趣。在熟练操作“奥运五环”这个实例后,对“图层”操作要领使用达到真正了解掌握的目的,趁热打铁再布置举一反三的实例,便宜如“太极八卦图”等,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有所挑战,以能检验教学效果的同时,对同学们的努力给予了肯定,真正达到了触类旁通。
2.任务驱动教学法
BOPPPS有效教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针对室内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问题,本文以展示设计为例,构建了基于BOPPPS有效教学的有效教学设计,并结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展厅设计划分为课前准备、课中BOPPPS有效教学、课后理论结合实践贯穿学习,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方式,使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强调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BOPPPS有效教学;展厅设计;孔繁森精神
BOPPPS有效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恰当融入思政元素,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将室内设计专业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更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本文以展厅设计为例,基于BOPPPS模式学习展厅设计形式美法则的同时融入孔繁森精神。
1BOPPPS有效教学的内涵
BOPPPS有效教学是一种以教学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它由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个教学环节构成,BOPPPS名称是由这六个教学环节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构成。BOPPPS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及课堂组织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根据《室内设计》的课程特点,基于BOPPPS有效教学结合教学目标学习展示设计的同时培养学生孔繁森精神。利用翻转课堂,课前组织学生参观孔繁森纪念馆,引发学生弘扬孔繁森精神的担当和历史责任感;情境导入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进行有效教学,其中在课堂教授过程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并把教学难点录成微课的形式供学生课下复习;课后理论结合实践,设计孔繁森纪念馆的展厅设计,在实践中传承孔繁森精神。
2展示设计的课前准备
1)了解孔繁森背景;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阅资料,先去整理孔繁森的事迹,从中引起学生对孔繁森先生的崇高敬意,激发学生学习孔繁森精神的原动力。2)孔繁森纪念馆实地参观;将学生带入实景中去培养学生的情怀,促进学生投身于孔繁森精神的守护及传承。3)思考展厅中形式美法则;抛给学生一个有效问题,形式美法则在孔繁森纪念馆中是如何体现的参观时拍照片总结。
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作者总结多年教学实践,探索适应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提高每个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通过参加工程管理实践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到企业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推动工程技术快速发展,传统工程教育系统“偏重理论”,学生缺少工程项目方面的实践能力训练;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个人素质、人际能力及工程实践运作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迫切需要改进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标
社区管理课程教学研讨
一、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课程解构与内容重构
传统社会调查方法的内容按照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社会调查的准备与设计,包括社会调查概述、社会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第二部分社会调查的实施,包括社会调查的四种不同类型和资料搜集的四种不同方法,即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典型调查以及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的操作步骤和应用范围;第三部分资料的整理分析,包括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第四部分调查工作总结,包括定性研究报告和定量研究报告的撰写特点与要求、调研工作的总结与评估等。以上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体现了社会调查工作的完整过程,体现了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的递进发展过程。《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的设计既要遵循社会调查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更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境的工作任务设置。如果只是掌握了每个阶段的工作技能,而不懂得面对不同工作任务选择不同的方法,这就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工作需求。因此,《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的解构需要在了解常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解构工作步骤,明确每一个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客观要求,由此来确定具体的理论知识章节和实践项目。
根据对社区的市场需求调研,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核心岗位确定为:社区工作站专干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工作站专干主要面向社区居民提供计生、综治、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社区组织社工主要面向社区老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等提供专业化服务。每一个岗位有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而需要运用到社会调查方法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以下三项:社区成员信息采集、社区各类人群的问题及需求调研、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议。
第一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成员信息采集。它是社区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居民信息、单位信息、门店信息、党员信息和民政对象等信息的采集,其中具体的任务包括调查摸底、编制不同成员对象的信息采集表、对社区成员开展普查及信息的录入等,主要涉及社会调查的概述、社会测量的内涵与特点、普查的特点与要求等相关知识。
第二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各类人群的问题及需求调研。它是开展社区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居民为本的重要体现,其中具体任务包括调查方案设计、调查样本和调查方法的选择等。主要涉及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操作化的程序与方法、抽样的类型与设计、个案研究与典型研究的特点、访谈的设计与操作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第三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议。它是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态度的重要途径,其中具体任务包括调查问卷的准备、设计与实施等。主要涉及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操作化的程序与方法、抽样的类型与设计、问卷的设计与运用、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整理审核与统计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报告的撰写等。从以上工作任务可以看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的解构与内容的重构经历两个重要阶段:首先,将社区典型调查工作任务分解为若干模块化的子任务,可以依据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和工作环境等要素对其进行解构。其次,将子任务转化为具体的章节。每一个子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将子任务工作过程的步骤与课程的具体内容一一对应。
二、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谈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摘要】高等学校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阵地,育才和育人只有相统一,才可以持续稳定地提高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质量。文章首先指出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接下来针对本院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特点,从知识习得、协作提升、思维引导及方法改进四个方面探讨对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举措的思考。
【关键词】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育人
0引言
2018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15号)中指出: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推动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构建中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1]。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本文从笔者所在学院的应用物理专业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讲授和实践环节中,总结出针对该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1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应用物理专业是以强大的数理知识为基石,建立物理与高新技术的结合点,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专业。所以,各高校在培养方案的主干课程设置上,多是遵循以数理为基础,以技术为导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数理课程自不必说,是学习后续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基石。在应用物理专业众多技术类的专业课程中,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具有知识体系完整、实践性强及应用面广等特点,尤其对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应用领域可以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智能手机、家电、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特别是近两年,由于疫情等多方面因素,芯片产业面临重大缺口,涉及全行业,有甚者芯片厂商交付周期达到30周以上。而我国在芯片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这就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共同发力。作为高校,培养兼备较强数理理论及电子技术的人才更是重中之重。依据应用物理专业的特点及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行业现状,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的讲授应是让学生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加强课程体系的联系,提高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育德育人的目的。
2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
网络技术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冲击,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迅速发展。文章以网络技术类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大数据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资源开发、课堂教学实施和教学测评反思三个环节加以剖析,研究成果有利于科学建构有效的教学课堂,促使学生在知识获取、技能掌握、能力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推动下,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深化革新中起到重要引领作用,高校课程教学呈现新态势[1]。同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迅速发展,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高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在发挥多层次优势作用中实现高质量网络技术类课程教学,在有效衔接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1大数据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大数据又被称之为巨量资料,数据急剧增长是其显著特点。[2]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类互联网教育信息资源较频繁出现,比如,慕课、微课。在搜索引擎作用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海量的知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巧借大数据时展机遇,优化创新教育教学已成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重要任务。翻转课堂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称之为“颠倒课堂”、“反转课堂”[3],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话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课外学习传统课堂教学中讲授的知识,课中将汇报讨论、答疑解惑、学习检测等环节有机融合,促使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同时进行有效课堂互动,共同探讨、分析并解决问题,内化知识,课后进行针对性练习,在巩固复习中有效反思、总结、反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客观呈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思想,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机械训练等现状,颠覆传统教学课堂的同时,师生角色发生转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有效性明显提高,利于高效教学课堂的建构以及提升各层次学生能力素养。
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1教学资源开发
目标式计算机教学应用
摘要:
针对计算机这门更新非常迅速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这就要求探索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目标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并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简要论述目标式教学法的含义和优点,重点阐述了目标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教学法;目标式教学法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作为师范专科学校,掌握计算机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针对计算机这门更新非常迅速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这就要求探索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1目标式教学法的含义
目标教学是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现代教育理论,。它是教师以目标作向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以评价校正为保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使绝大多数的学生达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以训练为课堂主线。拿到目标后,学生在实现目标的学习活动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目标式教学法在教学中注重体验,强调实践,鼓励参与,促进交流与合作,于新课标的原则不谋而合。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诱导学生掌握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归纳知识,享受成功的乐趣。目标式教学将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模式进行综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并实践,最终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