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程教学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职会展设计类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已成为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的必修课。笔者根据高职会展设计类课程的课程性质,选取“主题展位设计与构建”实施模块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分析、策略选择、教学过程、教学反馈四个方面介绍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会展设计;展馆设计与构建
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必然[1]。2018年4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标志着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积极运用信息化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并深入影响到教育理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信息化学习环境与应用水平、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1]。
1教学分析
1.1课程定位
展馆设计与布置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先导课程有会展概论、展览策划与营销、平面设计等。该课程旨在引领学生学习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善用绘图软件,完成展示空间设计操作,借助典型案例分析了解展示设计内容,通过效果图制作表达设计构思,手工模型制作验证工程与空间可行性,利用图形与模型的制作养成严谨的工作习惯,以实现制作完成特装展示空间设计方案图册与制作。本次教学内容选取展馆设计与布置课程中“展位设计综合实训”这一教学单元,对其中的“主题展位设计与构建”实施模块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共4学时。
1.2学情分析
信息化与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基于信息化大背景探讨平面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拓宽学生学习途径,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我们要创新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新方式,将教学设计与信息化相融合,促使教学方式向着现代化、多元化转变。
关键词:平面设计;信息化;教学
当今社会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已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弊端日益暴露,因此,必须改变原有生硬和缺乏活力的教学方式,不能照本宣科,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实现教学目标。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之一就是为滨海新区及周边地区培养和输送具有一定平面设计能力的人才,因此,该专业平面设计方向开设了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Flash等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平面设计与创作能力,是一类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创造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如何把平面设计类课程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学有所获,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专业教师一直探讨和实践的课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影响了教学资源的规划整合,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将地域、时间、硬件等方面存在的对高职学生课程教学不利的因素逐步解决,但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积极地转变教学理念,将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充分发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进行多方面的校企合作,不断完善课程的全部网络学习资源,以交互、开放、共享、协作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更好地掌握平面设计理论,增强平面作品创作能力。通过不断的改进、尝试、摸索、完善,引导学生交互式学习,分享与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课堂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平面设计类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来说,教学情境的创设必不可少。课程教学单元按照学习领域确定教学情境,并强化技能训练,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实施,利用信息化手段与学生一起“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制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完成任务能力。建立基于工作任务的典型平面设计技能训练培养模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突出学生是课堂主人公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如怎样给校园艺术节设计一副宣传海报、为某企业设计文化产品等,并在教学中注意细节,将知识点设计成教学视频,在成品的展示中穿插一些声音讲解或者视频展示,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设计步骤和效果,逐渐养成平面作品设计的思维框架,让学生在完成职业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设计思路、设计流程与专业技能,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职业岗位能力[1]。
2利用信息化技术设计教学课件
不同地域的学生基础不同,教师在课件制作前要做充足的准备,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进行平面设计类课程学习之前,对于前期的一些绘画、构图、色彩搭配等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制成课件,以图画、音乐、视频等方式更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无限次地下载和观看课程教学课件,通过观看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使不同的学生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收获和分享不同的设计经验,从而弥补自身不足,满足学习需求。例如,在给学生讲授Photoshop中的色阶、曲线、色彩平衡等命令时,传统的方法是教师枯燥地讲解工具命令的使用方法后,演示用路径工具对图片进行修改和色彩的调整,学生会觉得无趣,课堂效率也不高,而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可以“翻新自己的旧照片”作为设计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制作教学课件视频,通过讲解演示,直观呈现内容,让学生跟着多媒体课件视频的步骤进行操作,实现知识点的巩固和迁移,这样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有趣,灵活多样,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印象和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审美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基金项目:
计算机应用技术(速录方向)专业教学质量工程批准号JXZL1304
【文章摘要】
本文根据《网页设计》实践性强的特点,探讨了基于项目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为主题,教师为指导的项目教学方法的作用和优势,并为以后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教学设计;网页设计;应用
课程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以及课程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确定教学的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指导实训、评定学生学习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教学的一种技术,其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网页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多,课时有限,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利用有计划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1]。
烹调工艺学课程教学设计探究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烹调工艺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指出了网络环境下烹调工艺学课程教学的再设计,以及网络环境下烹调工艺学课程教学设计的组织实施,包括实施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组件教学团队实施教学、积极推进课程软硬件建设。
关键词:网络环境;行为系统类教学模式;烹调工艺学课程
网络平台应用于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转变教学思想与理念。如何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将网络平台课程资源与学校课堂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每一位烹饪专业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探索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与课程综合评价等方面对烹调工艺学课程进行深度改革是当前烹饪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当今社会已全面进入网络时代,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运用,从深层改变人们对教学的认识。餐饮行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及学生对学校教学的要求促使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目前,烹调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学生对烹调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利用。因此,对烹调工艺学课程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迫在眉睫[1]。
一、烹调工艺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烹调工艺学课程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武汉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烹调工艺学课程曾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之一。全国几所大学都开设有烹调工艺学课程,几位知名教授都出版有《烹调工艺学》专著。下面对我院烹调工艺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依照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2018年人才培养方案本科层次的“烹饪工艺与营养教育”专业开设有烹调工艺学课程。周课时2节,总课时32节,全为理论讲授,考核方式为考试。所用教材为邵万宽编写,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烹调工艺学》。该课程的内容重点讲授的是中国传统烹调技艺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烹调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利用课堂进行理论讲授,就是教师在课堂利用黑板或电子课件进行讲授,学生坐在教室听课。对于全日制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本身没有做过菜肴甚至连基本的烹调知识都缺乏,上课也就变成了记住教师课堂讲解结论的这一过程。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讲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但学生还是在课堂玩手机,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还说这样的内容不如在实训教室拿实物演示一次的效果好。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出现理论学习不深、技能训练不精的局面。同时,烹调工艺学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烹调工艺学课程要求是闭卷笔试,考核目的在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说明与描述。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不了创新能力。烹调工艺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加以改革[2]。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校对网络软硬件的大量投入,一方面,网络已在学校全面覆盖,有助于智慧校园的建设;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对手机产生了重度依赖。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烹调工艺学课程教学的再设计
烹调工艺学课程利用课堂进行教学在当时环境下曾经是一大进步,但放在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之下,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也就较为突出了。对此需要全面系统地对烹调工艺学课程教学进行系统的再设计[3]。烹调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内容的改革,应结合社会需求、行业发展状况,使其与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相适应,依据行为系统类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以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为重点,充分利用和建设各种网络资源,搭建高效的网络平台来高效地进行烹调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对此,笔者拟通过以下步骤有针对性地对烹调工艺学课程进行再设计。其设计的目的是要切实做到“理实一体”。要求学生在理解弄懂烹调原理的前提之下强化对相关烹调基本技能的掌握。具体做法如下。
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摘要: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促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工作的水平,要求教师引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紧密结合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英语的读写课程紧密融合到一起,并且参考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设计出科学、可行的英语读写课程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收获更多的英语知识。本文首先阐释课程思政的内涵;其次,分析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工作中的必要性;最后,制定出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设计的策略,以期能够给予大学英语从教人员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念;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教学设计策略
近些年以来,虽然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但是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而言,依然显现出与其他专业课程严重脱节的现象,在教学工作当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变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实际上,高校属于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重要的课程之一,英语读写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为提升学生英语读写水平,教师可以利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设计出适合的教学策略,在激发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同时,确保英语读写课程教学工作的质量。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目标阐释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般来说,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对于思政课程而言,主要针对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通常情况下,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涵盖了众多不同类型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所谓课程思政,针对的不是一门课程内容,而是全新的教育思想。具体开展的过程当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到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当中。具体来说,在高校当中的全部课程均可以发挥出知识讲解、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借助此种措施,能够有效规避思政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形成孤岛化的情况,使所有的教师均参与到课程思政的教育工作当中,逐步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制度。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而言,需要科学利用课程思政理念,合理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便凸显出英语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思想性等优势特征,增强英语教学工作的整体效果,有助于确保英语教学的质量[1]。
(二)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思政目标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设计实践
摘要:
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环节已经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该课程的理论教学设计思路和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举措。在理论教学环节中,突出以案例教学为导向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突出按照软件项目开发模式,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采用CASE工具集完成小组项目开发,并对小组成员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开发软件的能力。
关键词:
软件工程;教学设计;实践举措
0引言
软件工程作为一门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软件工程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包括系统需求分析、项目管理、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系统测试与配置管理等内容,涵盖了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作为计算机软件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作为软件工程师所需的专业能力和基本素养。
1软件工程课程存在的问题和特点
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思考
摘要:
本文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比较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的区别,旨在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区别
当现代工业化进程在全球推进之时,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承担起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专业化人才的任务。因此,专业化教育(specializededucation)成为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它成功推动了西方经济社会的工业化发展进程。19世纪初,有识之士指出专业化教育单一化、狭窄性的缺点,并提出了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的思想。20世纪中叶以来,通识教育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断实践与发展,影响着全球教育思想的变革。建国之后,我国建立的是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化人才。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国内经济与政治环境的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日益彰显。高校开始了“淡化专业,加强基础”的教学改革,把通识教育作为了培养完整人的教育模式,但在通识教育推广的实践过程中,受到诸多约束甚至面临困境,致使高校的通识教育流于形式。
一、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1.通识教育课程地位认识的偏差。目前从事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很多教师缺乏对通识精神的理解,大多数学生把通识教育课程仅当成专业课程的补充,以课程通过难易作为选课标准,与通识教育促使学生了解、甄别多元价值观,形成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无论授课者还是学习者,其功利性动机使得通识教育课程沦为“次等课程”。
轮机自动化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轮机工程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度挖掘已经成为航海类院校教育体系较为重视的问题。基于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轮机自动化课程教学成为目前本专业课程的一种新实践。通过对轮机自动化课程应用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展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了课程设计的关键问题,进而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以期提升轮机自动化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室;轮机自动化;课程设计
一、引言
轮机自动化是随着船舶现代化发展而产生的课程,是轮机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内容广泛,机舱内有各种机电设备,多数机电设备需要一个或多个控制系统才能正常运行,课程涉及各种类型的自动控制系统。二是理论性极强,轮机自动控制技术的基本是自动控制理论,无论是经典控制理论,还是现代控制理论,都需要复杂的数学工具、逻辑代数、数字电路等基础知识。而虚拟仿真实验室教学的开展,可以提供良好的专业实验条件和实验设施并且对教学平台的利用率高,成为轮机自动化教学新方向。因此,本课程的设计将虚拟技术与轮机自动化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利用现有的船舶机舱虚拟仿真实验构建轮机自动化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室,授课内容紧贴前沿技术,在教学方式上推动学生进行虚拟实验的独立操作,可大大提高轮机自动化授课的效果,大幅增强课堂中学生的直观体验。
二、轮机自动化课程现状分析
(一)教学资源现状。“轮机自动化”课程是获得船员适任证的必修科目,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下,轮机模拟器实训室是教学的关键,主要在于课堂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其教学资源体系主要有校内讲义、课件,校外网课,相关技术实践、轮机模拟器等,虽然在传统的教学资源投入力度都很大,可是在船舶机舱虚拟仿真这一块没有深度涉及。而且这门课程的综合性很强,目前的教学资源并不满足实际需求。还受船舶自动化水平飞速发展的影响,其教学资源面临着世代交替快,缺乏实例等问题,同时实践阶段授课时间比例小,学生数量多,实验教育跟不上船舶设备发展的新趋势,应对能力也偏弱。因此,如何围绕船舶动力装置知识点设计轮机自动化教学内容,使之适应海事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模式现状。在理论教学方面,现有的轮机自动化课程分为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单独设置轮机自动化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缺点是破坏了海事工程系统的整体概念,各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性,不利于学生对综合课程的理解,再加上缺乏综合性教学手段,专业课程知识联系不上,学生学习效率明显偏低。在实践教学方面,轮机模拟器仍是航海类专业训练的重要设备。一般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围绕着大型轮机模拟器系统进行,该系统可对船舶柴油机及其遥控系统进行仿真和演示,监控主机情况,并对船舶电站进行集中监测和报警。对燃油,压缩空气和压载水系统等相应的功能进行仿真。学生通过轮机模拟器的操作,掌握轮机自动化理论的具体应用,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理论课程无法替代的。但实验时间有限,实验与讲义完全分离,所以轮机模拟器的效果不佳,同时涉及设备的安全问题,实验室开放性不足,学生对实验设计的自由度不够。因此,加强利用实验室教学资源,开发模拟仿真实验室这类更加高效且安全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效果优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