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程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课程教学论文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教师“教”中发现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设置不匹配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设置不相称,从《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的学习中就存在。引用所教对象的课程教学计划可见:《会计学原理》课程安排在新生入学第1学期开设,该课程理论抽象、实践性强、概念多、核算较为复杂,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作为铺垫,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相关的专业实践性观摩非常重要。但是,教学计划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专业观摩环节、或者模拟环节。虽然配合《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的“专业会计模拟实验”、配合《成本会计》教学的“成本核算模拟实验”,都安排在同一学期开设,可是,由于实验教学的课时太少,缺乏经验的新老师又是集中安排实验课程,学习理论时枯燥无味、大量的表格和公式单调繁琐,到了实验教学,理论知识的信息已经遗忘,实验中很难恰当运用和验证,学生还要花大量时间去复习理论,既浪费了有限的实验教学实践,又造成理论与实验的脱节,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大二结束时,许多学生都不能对成本会计的实际运用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二)课程考核评价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匹配

《成本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成本会计问题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运用中的应变能力。可是,目前《成本会计》的考核内容基本上是对书本知识的直接考查,评价方式基本上是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虽然设置了《成本会计》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课程的考核也是以考查为主,所占学分和比例不高,对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的考核总评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卷面成绩。而闭卷考试通常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可突击性,学生只要死记硬背书上的公式理论,把课本上或者老师上课讲过的例题做熟练,甚至不需要理解这些例题中的原理就能基本突击应付期末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实际能力,不能发挥以考助学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弊端。

二、学生“学”中反映出的问题

阅读全文

高职商务实训课程教学论文

一、构建与实施新型商务日语教育实训课程体系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商业贸易开发需求的不断增大,国内更加迫切需求具有娴熟的口语能力及有商务背景的人才。而目前我国日语人才的培养却远远不能满足对日贸易在国内迅猛发展的形势。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从培养模式来看

日语人才培养没有突破传统的知识型、研究型的固有模式,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简单地说,目前社会最需要的是既能用日语进行交流,又具备一定商务技能的人才。而现在大部分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在日语语法、读解等技能上具有较强优势,属于研究型人才。这部分学生在口语及商务相关技能操作方面并无太大优势,因此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二)从人才的层次结构来看

也不够合理,主要是日语能力两级分化严重,高、低端人才严重匮乏,中端人才太多,特别是这些中端人才既达不到大型公司企业的人才实用条件,又不愿低就,从而导致在日语人才紧缺的同时,半数毕业生不能从事与日语相关的工作。据有关数据统计,国内每年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有90万,其中40万人从事与日语无关的职业,出现日语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的矛盾现象。

(三)从人才的综合素质来看

阅读全文

薪酬管理和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一、《薪酬管理和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和满足用人单位需求。《薪酬管理和设计》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这种问题同样存在。教材更新速度往往滞后于理论的更新和实践的发展,而且《薪酬管理和设计》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在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非常迅速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宏观上国家分配制度的改革还是微观上企业薪酬制度的变化和调整,都使得薪酬管理理念、内容和管理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因此,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大多数《薪酬管理和设计》课程教师不是科班出身,通常是通过短期的专业进修和自修后从事《薪酬管理和设计》课程的教学,往往缺乏丰富的《薪酬管理和设计》咨询方案设计的实战经验。因此,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灌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唱独角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效果不佳。而且,《薪酬管理和设计》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非常繁杂,仅靠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于没有实践工作经历的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3.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薪酬管理和设计》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并且很多知识点只有在不断的实际操作中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而很多高校教学中《薪酬管理和设计》实践教学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过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目前对薪酬管理实践教学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尚未构建。一些学校虽然开设有《薪酬制度综合实验》或《薪酬管理和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实验室设备和专业的应用操作软件未能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实践的操练中,采取“放羊”的方式,学生也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敷衍了事,未能真正的深入到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程教学效果较差。

二、《薪酬管理和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薪酬管理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内容的更新是课程教学改革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环节之一。更新《薪酬管理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首先应加强薪酬管理和设计课程建设,适时更新和出版涵盖新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教材,这不仅给任课教师教学带来方便,也有利于学生对课程框架和基本知识的及时把握。其次,教师要注重引进该课程的前沿理论和方法。由于薪酬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发展迅速,教师在讲授时要有意识的引进和介绍一些国内外薪酬管理领域出现的前沿理论和方法,或与学生分享教师本人最新的科研成果,向学生传递本课程领域内的最新发展信息,弥补教材的缺陷,完善教学内容。再次,在《薪酬管理和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最新薪酬管理现象,并采用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并注意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和探讨这些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薪酬管理和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薪酬管理和设计》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改革和不断的创新。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面授法,还可以采取案例教、社会实践调查和团队讨论学习等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新的章节之前,导入开篇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现实的企业薪酬管理和实施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锻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具体的难以理解的重要知识点时,也可以采用举例或案例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再如,在学习“薪酬水平及其外部竞争性”内容的时候,可以进行一次实际的市场薪酬实地调查。作为任课教师,要及时安排课题时间做出有针对性的点评,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收获,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薪酬调查的具体程序和方法,还能深入实践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阅读全文

信息安全专业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论文

一、引言

信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围绕信息获取、使用和控制的争斗愈演愈烈,信息安全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国内外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投入。因此,如何加强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促进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的核心课程之一,信息安全专业设置后,操作系统课程也是信息安全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为了适应信息安全专业的需要,高校应对操作系统课程进行改革,结合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信息安全专业知识渗透到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中,做到课程间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将信息安全理论融入到操作系统设计中,为后续的课程打好专业基础。本文将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讨论信息安全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理论教学改革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软件,它能够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便于用户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进程管理、处理机调度与死锁、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系统五大部分。系统安全问题是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但是在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中并没有涉及到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在学习完操作系统课程后,无法将其所学的知识与现有的系统安全问题相结合。因此,针对信息安全专业的特点,理论教学改革应先从教学内容入手,将信息安全中的系统安全技术与操作系统课程的现有内容整合,通过讲授操作系统各个部分的实现原理,让学生深入了解对应系统安全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如在讲授内存管理时,传统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操作系统是如何对内存进行分配、回收和调度。在信息安全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中,可以将缓冲区溢出的原理加入其中,使学生真正了解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实现方法和预防手段。通过上述将操作系统教学内容和信息安全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和系统安全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同时为后续的计算机病毒与原理、网络攻击与防御、逆向工程等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是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性应用人才,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保障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调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节将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对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实验教学。

阅读全文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文(7篇)

第一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明?课程特质

入门须正。故而,明?课程之特质,便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如前所述,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性为灵魂的母语高等教育课程。此所谓母语高等教育,特指高等学校中面对全体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汉语文教育。“人文”一词,源出《周易•贲卦》中“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语句;其基本含义是,关乎人类的一切文化现象,而重点则在人类的思想精神领域,包括爱国情怀、人道精神、奋发有为的个人抱负等等。回眸古昔,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情怀灼然可见。而姜、李编《大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即是文学精品、特别是我国古代文学精品之选读。其下又细分为八个单元,即“叩问人生”、“心怀天下”、“乐山乐水”、“亲情友情”、“执子之手”、“人物风神”、“节令民俗”、“问学寻美”。这些作品的人文特质,仅由上述单元题目亦可见一斑。下面,再对文学精品、特别是我国古代诗文精品之人文特质略加申说。“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缘情。“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由上述古人论说可见,大凡古代的优秀的歌者诗人,必是仁心深情、灵觉善感之人,当其内心为种种外在事物与内在情志所激荡之际,遂不禁歌之咏之,沛然以言语文字营造出一方感发人心的艺术天地。可以说,作者把他全幅的生命都呕进了其诗篇之中。“文者,以明道。”“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笔者按,“文”、“道”两词的指涉,自上古以至近世,在其内涵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形下,其外延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大致说来,“文”的含义由“文章”向“文学”衍化;“道”的含义,由形上本体向日常内容转移。然而,无论其抒写核心是形上的高远之思,还是日常的人生情怀,从总体上看,大凡上乘文章,多是由“道”生“文”、“文”、“道”相生,莫非作者生命理想与境界的投注与写照。又,在我国古代各种文体之中,诗、文两类最是早熟且一贯发达,以至于后来兴起的戏剧、小说作品,亦多程度不等地受到此二者的深刻影响而或多或少含蕴了上述诗、文之特质,这从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的剧本题名,从《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作者自白,即可见出。至若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自我期许,则显然是上述古代文学之品格在现代的延续。而且,“不但中国伟大的作者如此,西方真正伟大的作者也是如此。就是说他整个的生命有一个理想、有一种追寻”。概而言之,文学名篇、特别是我国古代文学名篇,乃是作者个人遭际、社会理想、生活趣味、艺术美感等生命因子的艺术投射,往往体现出他们对个人遭际和群体福祉的终极关怀,因而便具备了厚重的人文意蕴和品格;而读之者亦须尽力以诚恳的敬意、深切的同情以及相关的知识积累以应答之。此种体认,必须而且应当成为我们讲授、学学语文课程,品读、涵泳文学精品的起点和基点。

二、注意感性积累

既然文学作品乃是作者生命因子之艺术投射的产物,乃是以语言为媒介,形象地反映生活,真挚地抒写作者情怀,并能够唤起读者的美感、给读者以艺术享受的著作,故而,熟读乃至背诵一定数量的文学名篇,特别是语言凝练、意蕴深厚而篇幅相对较小的古代诗、词、文名篇,对于理解这些作品的情感意蕴和美学特质,无疑会起到基础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代以来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教育界的不少人士将记诵之功看作是“死”、“硬”的落后的学习路径与方法,必欲废之而后快。其实,这种看法与做法是十分偏颇的。首先,记诵这种学习方法,能够在我国从古代到近代承传上千年而不衰,这本身就是其价值和生命力的一个铁证。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所谓“《文选》烂,秀才半”(南宋谚语),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乾隆皇帝语)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其二,现当代许多作家、学人的鲜活的例证,也能说明记诵对于文学解读、欣赏、研究、写作等所起的积极作用。比如茅盾,在青少年时期即能背诵全本《红楼梦》,后来不但写出了《子夜》等小说巨著,也有评论《红楼梦》的学术文章留世;又如当代学者马茂元,出身桐城书香世家,以治楚辞、汉诗、唐诗见长,尤精于体悟、鉴赏之学,世传他能背诵万首唐诗,而他自己谦称“五千首差不多”;又如当代著名女学者叶嘉莹,以中西贯通之路径,阐扬古代诗词感发、兴起之美学价值,人们听其讲演,宛若身处光风霁月之中,而叶先生的一大功底与特长,就是有万卷诗词烂熟于心。其三,个人的经历与体会。笔者自己在从事古代文学专业的研习教学过程中,也深感假如平时对相关作家作品涵泳不足,即使匆促写出文章来,也多是隔膜、肤浅之论,即是在课堂上可以勉强应付过去,也终觉讲课过程少了温润之感。有鉴于此,笔者就从教材中划定一些必须背诵或熟读的篇目来,要求学生们宁心静气,心、口并用,反复诵读,渐次深入名篇所营构的意境之中,逐渐体味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的感兴生发、一唱三叹之妙处。而且,注意做到教师不旁观、师生共赏读。

三、重视理性提升

对于文学名篇的学习来说,注重感性积累只是基础和第一步。继而,还要学会理性的概括与提升。一般说来,感性认识往往是直观性的、粗糙的、分散的,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对于认识对象所形成的推断性地、精细地、系统地概括和把握。具体而言,在感性积累基础上的理性概括和提升,应该是大学语文课程、特别是“名篇选读”部分教学的又一重要原则与方法。下面,举两个例子。其一,“诗无达诂”。在讲授《诗经•黍离》一诗的主题时,笔者首先列举了“闵宗周”(哀叹西周衰亡)说、旧家贵族自悲破产说、流浪者自述忧思说、难舍家园说等四种说法,并让学生们谈谈自己认为哪一种说法较为合理及其理由。既而,笔者结合西周、东周之际的时代背景,提出还是以“闵宗周”说,较为接近原貌;同时又指出,其他三说亦可自圆其说。由此,笔者趁热打铁,向学生们讲授了读诗、解诗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和原理———“诗无达诂”。它原指对于一首诗很难得出唯一的确切的解释,后来就发展为对诗歌及文艺作品的一种鉴赏观念,即在承认文艺鉴赏的共性或客观标准存在的前提下,同时接纳文艺作品本身的客观多义性与受众接受的主观差异性。西谚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亦同此理。最后,笔者又进一步说明,这种阐释上的弹性和张力,正是文学(特别是诗歌)及其它写意型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之一。其二,“比兴思维”。在讲授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时,笔者在与学生们一同体悟此诗的深沉情感意蕴和卓越艺术造诣的基础上,向他们提出了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比兴思维”问题。“比兴”一语,盖源出人们对《诗经》中的一种创作方式和手法的概括。“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可见,比兴就是将物象与人心连通起来,将景与情融合起来的创作理念与艺术手法,它的运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审美韵味和艺术感发力。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进一步指出,比兴手法实际上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在文艺创作上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比兴就是中国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此类例子,至今多有。如高明的结婚录像拍摄者,其镜头往往先从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大红喜字开端,然后再转向新郎新娘甜蜜的笑脸。又如某伟人去世,举国同悲,往往要先从“山河垂泪、大地呜咽”之类的铺垫语说起。凡此,都是“比兴思维”的形象体现。那么,这种理性的总结概括对于教学方面有何意义呢?简要地讲,就是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归纳概括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们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阅读全文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论文(4篇)

第一篇: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运用

一、RICH教学法的内涵

RICH教学法在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英语课程中,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各种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课前兴趣和作业的完成,使学生课中注意力更集中,课堂参与度更高。(黄爱凤,2000;2002)在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课程中运用RICH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语言输出的机会,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高翠英,2013)很多学者尝试把RICH教学模式引入不同专业,不同的外语课堂,比如国贸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王勇,2009),医学英语(李芳,2010)和英语阅读(冯静,2013)等,其结果都一致地认为RICH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给老师和同学不同的感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当然,也有学者认为RICH教学法的本质是交际法教学,对其提出了质疑。认为它忽视了基础阶段学生的基本功,忽视了已有教材的优势,而且“小型话题研究”具有不可实施性,以及未必适用于各科教学等。(尚新,李刚,2002)因此,把RICH教学法引入课堂是一条丰富RICH模式的必经之路,关键在于如何将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课程和RICH模式相融合。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采纳RICH教学法的必要性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高职高专院校在英语教学中产生了很多共性的问题。宏观上,教育的发展与质量的提高不相适应;教学理念和体系与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现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估方式与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要求不相适应。具体的情况是,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班级容量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学习策略运用不当等。(李小芳,2007)我校自英语分层教学以来,教学的效果有所提高,但是还有如下的问题:

1.学生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不够。

2.英语学习方法欠佳。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就是题海战术。

阅读全文

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论文

一、经济法课程的内容

一直以来,经济法被学界戏称为“大杂烩”。法学部门的划分,一个主流的标准就是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而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和其他学科存在一定承担的交叉,比如经济法主体包括国家经济管理机关、经营主体、消费主体和社会中间层,其中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涉及行政法内容,作为经营主体的公司涉及商法内容,作为经营主体的合伙企业涉及民法内容。而作为经济法重要内容的劳动法又与社会保障相重合。经济法作为国家调整经济运行的法律规范,其内容十分庞杂,包括总论、经济主体法、市场规则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且不像民法、商法那样法规集中,仅作为土地、水、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土地部分就包括《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于经济法课程本身的特性,不同专业的教师应当对经济法的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到与专业相呼应,有的放矢。以笔者为例,笔者在给法律专业的学生讲授经济法时,必须做到紧扣司法考试,面面俱到。由于法律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民法和商法基础,所以经济主体法重点讲授社会中间层,社会保障部分重点讲授劳动法,其他内容简单介绍一带而过,市场规则法重点讲授,宏观调控法选择讲授。而笔者给会计专业的学生讲授经济法时,往往围绕会计职称考试内容,主要集中介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合同法、金融法、税法等内容。

二、会计专业学习经济法课程的问题

笔者作为专职老师长期活动在教学第一线,为我校医事法律专业的学生讲授经济法。笔者曾受邀给其他院校的专业比如会计专业教授过经济法,在讲授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其所有的课堂设置都应当围绕着专业本身来建设。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专业设置了什么课程,课程在不同学期具体安排,所设课程对这个专业有什么意义,这门课程要达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教学效果,都应当是学校预设好的。所以,在讲授前首先应当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当根据其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授课内容。而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并不明确,笔者在受到一次民营学院的教学邀请时,为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向其教务部门详细询问授课专业、授课学时、相关课程,而其教务部门觉得奇怪,他们认为只要是同一课程内容应该是一样的。

2.法律基础欠缺

阅读全文

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论文(7篇)

第一篇: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本课程遵循机电应用技术岗位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电工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比照维修电工国家中级工职业资格标准,设计了5个的学习单元,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贯穿其中。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本门课程之后,学生应该了解电路的组成、状态及基本物理量;了解电阻的串并联特性及计算方法;了解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三要素、基本特点及物理量的计算方法;了解三相交流电路的基本特点、连接方式及物理量的基本运算;了解电磁效应及电磁感应现象;了解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了解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基本知识和检测方法;了解直流稳压电源电路工作原理和基本放大电路工作原理;了解数字电路基础知识。

2.技能目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