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程建设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校管理校本慕课建设应用
摘要:
课程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是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学校管理的角度,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考察对象,结合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兴起的背景,分析与总结高职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加强课程管理的保障、考核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
校本慕课;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程应用
1问题研究的背景
1.1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
近年来兴起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把教育扩大到课堂以外,课程形式为网络课程,学习对象面广,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文件中提出了“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的重点任务。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在高等教育方面将继续建设800门左右优质在线开放课程,鼓励高校广泛共享,指导高校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当前,我国在线开放课程正走在一条“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道路。本研究中提到的校本慕课(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POC)的概念是MOOC与CLASS-ROOM的结合,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小规模学校教育融合的产物。课程为学校或班级定制,更加适合学校教学的需要。它鼓励将课程结构重新梳理,划分成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由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和相关教学资料构成。授课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重构授课计划、课程设计等。
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构建
摘要:为了切实提升课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效益,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了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任务分类;课程评估
课程建设是院校教学建设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关键。长期以来,国家、地方和各级各类院校通常采取立项资助的方式,设立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培育项目,深化教学改革。而如何优质高效地组织开展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提升课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效益,切实通过课程项目建设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是各级各类院校教学管理都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亲身参与挖掘、研究、寻找、创造的一个和谐有机体[1],课程的要素也由传统的知识与经验两大要素,拓展为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实施要素、评价要素等。许多院校在组织实施课程建设项目时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整体设计不够
课程建设项目涉及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学条件建设、课程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因此必须统筹规划、一体设计、协同配合,才能提高建设成效。但在各院校的建设实践中,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涉及的任务分属人力资源、教务、教学保障等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一般都会单独组织人才队伍、课程教材、实验室及教学场地建设的分项计划,单独组织项目立项申报与资助建设,这样易导致各类建设与课程教学实际需求相比,可能存在过度建设或支撑不足的问题,即缺乏统筹规划,使建设成效与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达成存在偏差。
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探索
摘要:在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种新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这对“字型、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该文探究在“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中利用新媒体技术,革新课程教育理念,依据课程建设思路和目标,从多方面实施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从而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使课程建设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实际需求。
关键词:新媒体;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为高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字型、标志设计”课程是内蒙古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字体绘写、创意字体设计、字体标志与图形标志设计等,着重培养学生在字型设计、标志设计领域中的表现技巧和创意思维。基于新媒体时代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的机遇与提出的挑战,该课程建设应与时俱进,革新教育理念,将课程建设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课程教学的现代化发展,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设计人才。
一、新媒体时代“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思路与目的
1.课程建设思路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产生了影响。“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只有革新教学理念,才能从根本上使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技能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点,妥善处理好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关系,使教学理念与新媒体时代社会发展内涵相吻合。针对新媒体时代对“字型、标志设计”课程的影响,结合当前新媒体的特点、发展趋势及要求,教师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重点,从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库、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建设“字型、标志设计”课程,构建“技艺融合”(即技术与艺术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坚实的技术支持创新,以丰富的艺术产生创意,进而培养社会需要的兼具技术能力与艺术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课程建设目标
测绘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
1)专业办学标准分析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应至少安排8门必须的测绘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分别为测绘学概论、数字化测图原理与方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基础、空间定位技术与应用、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
2)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对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明嘉勘察测绘有限公司、淄博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等测绘甲级资质企业的调研,分析测绘行业的岗位设置情况,确定了对应岗位能力要求及相应的课程。
3)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共分为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实践及素质训练课程及创新能力训练课程四个模块。①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为专业课程学习做铺垫,开设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等课程。②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满足企业外业测量和内业处理岗位能力需求,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开设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学等以“外业”为主的课程,开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与应用等以“内业”为主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在工程测量、数字化采集、图形、图像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③实践及素质训练课程开设数字化测图实验等校企共建课程,开设数字化数据采集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等实践课程。为培养学生发展所需的人生观、文化基础、职业人生规划和通用能力等基本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课程。④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则包括测量程序设计、MATLAB空间数据处理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参加大学生技能竞赛、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途径,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诊断改进研究
摘要: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作为具有沉浸式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主要设计了电缆桥架安装、金属线槽安装等十三个项目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模型。建立了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第一视角的高仿真、高交互虚拟仿真数字化实训平台,创新明显。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教学组织模式,对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线上线下;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诊断改进;研究
一、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设计
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作为我校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在广泛调研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工艺特点,充分考虑教学过程需要,采用当前最为流行的Unity3D引擎,开发出具有沉浸式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建筑电气三维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主要包括电缆桥架安装、金属线槽安装、镀锌钢管安装、管内穿线、配电柜安装、配电箱安装、电缆直埋敷设、桥架内电缆敷设、灯具安装、开关插座安装、接地电阻测试点安装、接地极安装十三个项目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模型。模拟那些“看不见、进不去、摸不着、难再现、小概率、高污染、高风险、周期长、成本高”等现场实践教学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
二、线上线下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创新研究
1.建立了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设备工程系经过数年的积淀与修订,对照《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梳理了建筑设备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重新构建了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了课程内容,实现了实践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统一,保证了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多维考量研究
摘要: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中体现了诸多成功经验:以需定供、弘扬传统、以评促建。同时,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课程目标设置众口难调、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统整、课程内容整合亟待优化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课程建设者应合理优化已有课程,并考虑以从旧与从新相结合的路径设置适当的新课程。
关键词: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多维考量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社区教育具有全方位开放的特征,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处于关键位置。而在社区教育中,课程建设又居于核心地位,关乎社区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健康发展。上海市近年来致力于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取得诸多成效,现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及布局。对于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多维考量,有助于总结推广经验,同时揭示不足与问题,进而引导社区教育良性发展。
一、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现状
(一)以需定供
社区教育应以人为本,课程建设应面向居民需求。上海市在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坚持了需求导向,遵循了“以需定供”理念,有效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涌现了《木兰拳》《剪纸》等诸多契合居民所需的优秀课程。木兰拳动静结合,有机吸收结合了太极拳基本功、气功要领、武术技击基本功、体操基本功及舞台艺术造型等特点,伴随优雅音乐舞动,有利于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但是,学习者多是自发、分散练习,缺乏统一组织指导交流平台。社区学校关注到居民对木兰拳学习的需求痛点,开发了木兰拳社区教育课程。一方面,组织开发了《木兰拳规定套路28式》课程教材,不断推进木兰拳学习规范化。另一方面,通过组织课程学习,搭建各类课堂、比赛等交流平台,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切磋交流。居民对木兰拳的需求不断被释放,许多社区、学校、村委等都纷纷组织了木兰拳学习团队。
(二)弘扬传统
环境经济学视域下采矿工程论文
1.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使命决定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肩负着对采矿技术革新的重任,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矿业是工业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提供主要能源和冶金原材料。能源安全越来越被各个国家所重视,能源安全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我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只有充分高效开采和利用本国矿产资源,才能不受制于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采矿工程专业主要研究学习矿床开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矿业新技术,国家能源的安全需要无数采矿工作者辛勤劳动和无私的奉献。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开采方式粗放,浪费巨大,严重威胁了我国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迫在眉睫,只掌握采矿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已经不能出色完成使命,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弥补了采矿专业学生学科面的不足,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采矿工程师对每一项技术的改革都要充分考虑对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2.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能够扩展采矿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面,关系到采矿专业学生能否出色完成使命。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资源开采、环境保护和经济学原理。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建设
本课程总授课48学时,由于培养计划学生课程设置中只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一门经济学类课程,所以要先讲述经济学基础的内容,学时大约占三分之一。其他内容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矿产资源经济等。教师在授课过程结合具体案例及科研课题进行深入讲解。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物流管理核心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核心课程是物理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提出要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即“两性一度”的课程。“两性一度”导向下核心课程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成绩。基于此,文中以物流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安徽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物流成本管理》从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成绩评价三个角度进行“两性一度”建设研究,以期从课程建设方面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并为其他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两性一度;物流管理;课程建设
1引言
2017年10月18日,在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建立在一流专业建设基础上[1]。随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就“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议题,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11月3日)和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11月24日)上提出,要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即以提升“两性一度”为导向推进高水平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必须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为了以课程建设为把手持续推进一流专业建设,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该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即课程要具有挑战度、创新性和高阶性。所谓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具有挑战度的课程,一方面,通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要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要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因此,一流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要以提升“一度两性”为导向,要体现创新性和高阶性。物流管理专业是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专业,开设物流专业的大学和招生人数也逐步增多。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共有674所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相关课程,这就对从事物流教学的教师及课程内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目前,本科阶段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及其课程内容大多脱胎于传统精英时代的课程模式,虽然课程在逐步得到完善,但挑战度较低。一些课程在设置时缺乏研究性和创新性,从内到外无法加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更无法通过学习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新时代对物流管理人才要求不断提升及专业培养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非常有必要推进“两性一度”建设,以实现人才培养和一流专业建设目标。
2安徽大学核心课程《物流成本管理》阶段性建设
2.1安徽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概况
安徽大学物流管理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2010年、2012年、2013年先后获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8年立项省级教学团队,2019年立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等,支持企业管理省级重点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和MBA建设。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形成了“以管为主、以工为辅、文理交融、工商协同”的特色优势,学生先后获得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国家级本科质量工程项目———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3个一等奖和3个二等奖等(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连续四次获得最佳组织奖(目前全国高校唯一),毕业生深受社会广泛好评。安徽大学物流管理追求卓越,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及方法,从事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项目管理、企业物流管理、成本分析控制等方面的高素质创新型物流人才。这样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对课程建设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