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程建设展望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物流管理核心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核心课程是物理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提出要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即“两性一度”的课程。“两性一度”导向下核心课程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成绩。基于此,文中以物流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安徽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物流成本管理》从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成绩评价三个角度进行“两性一度”建设研究,以期从课程建设方面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并为其他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两性一度;物流管理;课程建设
1引言
2017年10月18日,在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建立在一流专业建设基础上[1]。随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就“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议题,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11月3日)和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11月24日)上提出,要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即以提升“两性一度”为导向推进高水平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必须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为了以课程建设为把手持续推进一流专业建设,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该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即课程要具有挑战度、创新性和高阶性。所谓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具有挑战度的课程,一方面,通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要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要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因此,一流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要以提升“一度两性”为导向,要体现创新性和高阶性。物流管理专业是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专业,开设物流专业的大学和招生人数也逐步增多。截止到2019年底,全国共有674所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相关课程,这就对从事物流教学的教师及课程内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目前,本科阶段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及其课程内容大多脱胎于传统精英时代的课程模式,虽然课程在逐步得到完善,但挑战度较低。一些课程在设置时缺乏研究性和创新性,从内到外无法加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更无法通过学习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新时代对物流管理人才要求不断提升及专业培养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非常有必要推进“两性一度”建设,以实现人才培养和一流专业建设目标。
2安徽大学核心课程《物流成本管理》阶段性建设
2.1安徽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概况
安徽大学物流管理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2010年、2012年、2013年先后获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8年立项省级教学团队,2019年立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等,支持企业管理省级重点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和MBA建设。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形成了“以管为主、以工为辅、文理交融、工商协同”的特色优势,学生先后获得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国家级本科质量工程项目———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3个一等奖和3个二等奖等(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连续四次获得最佳组织奖(目前全国高校唯一),毕业生深受社会广泛好评。安徽大学物流管理追求卓越,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及方法,从事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项目管理、企业物流管理、成本分析控制等方面的高素质创新型物流人才。这样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对课程建设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与内涵发展
[摘要]党的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我国开始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来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东北大学以教育改革为核心,围绕“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主题,积极推动慕课建设与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鼓励和倡导教师运用慕课相关资源及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校内课堂教学,总结创新教育经验,通过在线学习、混合式教学及完善人文素质通识课程体系等改革创新举措来不断提高本校办学教育水平,在此方面做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可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在线学习;教育改革;慕课建设;混合式教学
当前,我国为了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做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大量本科高校面临着“双一流”建设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迫切要求高校从教学理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设置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促使高校各级管理者和骨干教师更新观念,探索教育改革路径。东北大学作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于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立行列,遵循“教育英才”的办学宗旨,在教育教学、学科专业、技术创新和产学研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具备独特的综合优势,理应在国家教育改革创新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自《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以来,我国慕课建设与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在线学习已获得高等教育界越来越多的认同。东北大学积极推进在线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截至2018年3月,我校在线课程在全国性公开课程平台(中国大学mooc)开课数量达到41门,其中7门符合申报条件的课程中有6门被认定为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校鼓励和倡导教师运用慕课相关资源及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校内课堂教学,总结创新教育经验,通过在线学习、混合式教学及完善人文素质通识课程体系等改革创新举措来不断提高本校办学教育水平,在此方面做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可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一、在线学习的慕课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
(一)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精选授课教师
高等教育须紧跟时展前沿,更新教育理念,拓展专业课程,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注重培养骨干教师。我们要通过互相听课、教学比赛、学生评比、研讨培训等方式培养骨干教师。还要通过观摩、实践、研讨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专业理论到个案解析,从跟学生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到线上课程论坛互动交流,真正做到使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摆脱“知识无用论”,开阔学生视野。东北大学于2016年开始启动“本科教学标兵”评选工作,采用跟踪考察、推荐评审的流程。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参评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学院组织有关学科、专业教师及学生代表对参评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评议之后,各单位推荐教师提交相关材料,最后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计划在“十三五”期间评选出100名左右的本科教学标兵,为带动全校教师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提供范例。
(二)按需制订课程按需制订课程,设置个性化体系
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改探讨
摘要:
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对包括“胶体与表面化学”在内的很多专业基础课进行了“重点课程建设”,并进行了相关专业课的教改。课程的建设及教改强调“教学相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利于更好地为国家输送及储备卓越的石油专业人才。
关键要:
石油工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
目前,我国石油天气然的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超过60%和30%。我国的石油早已不再似沈括的《梦溪笔谈》所云“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对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石油工程卓越人才的培养突显其重要性。为此,我院每年都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为优秀大学生提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院同时还注重各级“教学名师”的带头作用以及对骨干教师的爱护和培养。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教学方面,我校每年分批进行“重点课程建设”,以及国家、省及学校等各个级别的“精品课”建设。我院广大教师在“教学相长”中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石油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确保了对我国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一、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建设
石油工程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工程学科,本科生在第二学年开始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领悟专业知识,我们教师都会在授课时引入石油工程中必须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因此,学生在第三学年学习专业课时,就能够很好地运用前一年所学到的理论基础知识。例如,我们针对大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胶体与界面化学”进行了“重点课程建设”。“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石油工程专业的先行课,学好这门课就能更快地学好大三以后开设的“钻井液工艺原理”、“提高原油采收率”等专业课。该门课主要讲解地是用“胶体与界面化学”的方法来解释和解决包括油气钻井和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超细碳酸钙可用于保护油气层的屏蔽暂堵技术,它能很快地在井壁形成一层类似薄膜状的滤饼,降低完井液及固井水泥浆对油气层的进一步伤害;而且在采油之前,用酸化的方法可以溶解掉超细碳酸钙,恢复油气层的产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运用“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去解释油气开采过程中的一些异常现象,为将来解决油气钻井过程中的卡、漏、塌、喷等系列难题,以及采油过程中的砂、蜡、水、稠、低等难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为期一年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建设了题库,改编了部分实验,为今后开设实验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创造良好条件。立项教师指导大学生进行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项目研究,对“胶体与表面化学”中的“溶胶的制备”进行了专门的实验研究,指导学生进行了新型纳米材料的研制,并将所研制的纳米材料用到油气钻井的工作液(即钻井液)中。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思考
摘要:本论文是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的探索和思考,目的在于明确课程建设目标,提高该专业学生自身的舞蹈表达能力和舞蹈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学龄前儿童舞蹈律动、认知成长等方面的专业教学能力,满足幼教行业人才需求。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建设;思考
1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是针对培养幼儿教师设置的专业,学前教育在儿童成长中占据重要地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对的是0~6岁的学龄前儿童。学龄前时期是幼儿性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尝试各种新的改革,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学前教育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学前舞蹈课程属于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随着教育体制发展的新趋势,该课程同样面临着如何改进教学思想体系、课程建设的难题。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沿用舞蹈专业的培养方式,没有明显的专业特点,而学前教育市场需要一专多能并且具有舞蹈艺术特长的人才。针对以上情况的形成原因,笔者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1.1教学目标不明确,方法单一
教学目标是舞蹈课程的核心问题。目前该专业因目标不明确,在实践教学中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以学习舞蹈为教学目标,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学习。另外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是调动学生内驱力最有效的方式,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目标完成的质量。现实中多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依然是教师一招一式教,学生逐个动作学。舞蹈课程结构上呈现固化状态,学生不知道为何而跳舞,动作僵硬、身心分离、周而复始,缺乏趣味性和艺术审美性。
1.2教学课时不足
中药化学中英文双语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际化趋势越发显著,传统中药化学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要求,中英文双语教学作为与国际接轨的桥梁,是高校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中药学相关专业主干学科中药化学为例,从传统中药化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双语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等方面对中药化学中英文双语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探讨,为中药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尝试,为进一步的中药化学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英文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手段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1-4]。作为中药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中药化学具有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科学的双重属性,其知识点的掌握要求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并且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等相关知识背景,这往往导致中药化学学科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亟须开展相关教学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5-8],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实施,对传统中药化学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教学方式更多的是理论和实践的传授,但对于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较为欠缺,双语教学作为与国际接轨的桥梁,是高校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5]。本文以中药学专业主干学科中药化学为例,从传统中药化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探索、可能存在的不足三个方面对中药化学中英文双语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探讨,为中药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尝试,为进一步的中药化学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1传统中药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传统教学易导致知识传授偏差
传统中药化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大部分是单语教学,即汉语教学,该教学模式是简单的书本知识汉化后的灌输和复述,较易导致知识传授出现偏差,特别是中药化学具有显著的学科特点,中药的化学成分结构多样、化合物名称繁杂、知识点众多。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仅通过汉语进行知识传授,很多专业术语以及结构名称等可能会词不达意,甚至很多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会不自主地选择跳过专业术语或者英文结构的讲解,这就导致了知识传授的偏差,学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1.2传统教学难以激发学习热情
信息安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信息空间已成为继领土、领海、领空之外国家主权延伸的第四空间,在高校育人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今天,信息安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着尤为必要且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了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建设与思政建设双目标同向同行,构建全课程育人的双线融合的思政课程改革。着力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基于知识主线设计思想引导主线。结合互联网技术,通过多种互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观点表达,寓思于教,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和法制意识等思政要素潜移默化作用于课程教育,实现核心价值观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教育。
关键词:信息安全基础;课程思政;双线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并非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校育人正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1]。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要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2]。一些高校率先探索专业课程德育功能,且多元化手段和设计成为高校信息化思政教学改革的热点。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等课程利用通识课程给学生传达正确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清华大学创新教学模式,将“慕课+讨论”形式的混合式课程运用于思政课,通过慕课视频、教师课堂讲授、师生讨论等环节实现综合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中专业课是深水区之一,与思政课程相比,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隐性的,而信息安全作为当今信息化时代普遍关注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视线,是一个较好实施“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政教育的切入点,贴近生活、案例典型的独特优势在隐性促教上作用明显。福州大学五位一体的信息安全专业培养中强调思政课程体系可形成“通识思政教育”“专业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教育”以及“课外思政活动”四部分相辅相成共助思政强心[3]。而思政教育课程建设中要避免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理清目标重方法,分层次地实现思政教育目标[4-6]。
1信息安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目标
信息安全基础课程的教学,专业学术知识与生活结合度相对较高,存在很多与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等相关的可延展讨论的问题,尤其存在很多可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并分析讨论的问题。信息安全思政课程建设目标应由点及面,由小见大,由个人见社会、见国家,层层递进地实现深化思想教育。(1)提高学生学业水平、专业技术基础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强化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大学生思想纯真者有之、叛逆乖张者有之,专业学习能帮助学生在科学层面认识世界的真相,但引导学生辨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化大潮中辨别错误的认识和渗透,树立坚定的、正确的价值观。(2)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上,引导学生增强为社会和国家建设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调培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脚踏实地奋斗的栋梁之材,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充分认识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金融、军事等方方面面对于网络信息安全是高依赖的,实现自我的基础上更要追求贡献社会,做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发展的积极的一份子。(3)培养学生大局意识,以思想为眼、技术为器,强化文化自信、加强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建设。信息安全涉及的技术方面很多,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社会、国家发展的需求,通过思政教育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学习报国的爱国情怀,并引导学生付诸行动。
2双线融合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2.1体系设计中应注重递进式思想教育
谈应用型计算机类专业双创课程建设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高校计算机类本科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本文从课程建设目标、路径、实践三方面来阐述本校计算机类专业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情况。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并通过竞赛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教育部在2019年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这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均在积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体系,加强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实践应用性很强,而且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因此,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技术的融合是当前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符合当今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重任。在国家指导意见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但实际操作中仍旧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需要更新
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目的缺乏正确、清晰的认识,需要学校积极引导。有的学生认为必须开办和经营公司,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创业能力。
2.专业课教学内容陈旧,更新速度过于缓慢
跟不上专业发展需求,不足以支撑计算机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个别自主学习意识较强的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探索新知识、新技能。但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引导,只能困在内容相对陈旧的专业课中,错过了自我提升的契机,从而影响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专业教师一方面由于自身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相关的理论和知识较为匮乏,所以在创新创业教学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和辅导作用,导致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不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授课,未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这也影响了对学生专业领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目标和路径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景观设计
摘要: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农林大学、理工大学、甚至包括地质与法学财经大学等,都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似的专业。一时间,艺术设计突然成为国内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从目前各个大学的招生及就业形势来看,在众多专业中,艺术设计专业每年都在大量地招收学生。那么,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建设问题能不能解决好,直接影响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试通过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探索一条适合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道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艺术设计;课程建设;景观设计;精品课
一、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
目前国内各高校,无论是研究型还是教学型,也无论是师范类还是综合类或者艺术类,艺术设计课程一般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二级结构体系,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有的基础课教学都应该为后面的专业课程服务。如三大构成、制图等课程,在以后的设计课程中都是要经常用到的。
二、什么是精品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