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程建设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课程建设培训

项目式培训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中心自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就致力于为中小学校领导者提供专业发展方面的专业支持与保障。至今,该中心面向中小学校长开展的项目式培训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具体而言,在行动框架上体现出秉承“学习者中心”的理念、在培训目标确定上紧扣校长专业发展要求、在培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突出实践导向、在培训课程实施方面进行了“做中学、悟中学”授课模式的探索,在培训课程评价方面彰显了持续、多维领导力评估准则之询证性实践效果。基于此,探寻与总结美国哈佛校长培训中心项目式培训的经验,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事业的长足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项目式培训;课程建设;哈佛大学校长中心;经验;启示

一、“项目式培训”概念界定

“项目式培训”(project-basedtraining)也称作项目式教学法,其思想根基源自18—19世纪,卢梭、裴斯泰洛奇和福禄贝尔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家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忽视学生自我发展、脱离生活实际等的问题,并强调教学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参与、自我决策,发挥自身积极主动性,这些思想可以被看作是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项目式校长培训”是在培训者的指导下,以参训学员为中心,参与一系列完整的实践项目而进行的专业培训活动。在培训中,校长在自身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和体验,在不同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项目式培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是组织者、监督者和学习协助者。在项目式培训中,学员积极主动性提高,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2]。

二、哈佛大学校长中心创立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领域却出现了课程、师资、学生学习质量日益低下的问题,在发动学校和社会支持改革时,美国政府意识到校长在解决基础教育质量危机中的重要作用[3]。为发挥校长在职位上的引导作用,教育委员会必须为他们提供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NCLB(《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继续为改善学校状况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学校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教学以及领导能力受到越来越严格的审查。在这样的背景下,1981年,哈佛教育研究生院(HGSE)的校长中心(TPC,ThePrincipals'Center)成立,创造一个全国性的校长培训中心网络[4],主要为全球学校领导者提供专业支持和发展,加强校长们之间的彼此交流和合作,培养影响学校发展的专业人士。在过去的四十年中,校长中心经历了孕育产生期、预备筹划期、实施合法期、制度完善期的几个阶段,如今校长中心的课程体系日益完善、师资力量逐步完善、培训项目呈现多样化趋势,出现了以校长领导力为重点的个性化培训,为美国教育领导力的培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5]。

三、哈佛大学校长中心“项目式培训”项目的开发

阅读全文

区域推进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摘要:针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缺资源、缺规划等问题,采取以共同体推进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以发挥优势特长实现多方的协同联动、以系统内部整合实现资源的融通共享的策略,通过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实施层,双向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共识,形成整体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和全面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实现区域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关键词:区域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推进策略;推进机制

对现阶段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而言,须从课程的整体着眼,重点改变区域劳动教育资源零散不集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重形式缺实质、多盲目少规划的现状,强调区域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的课程建设思路。区域推进应是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作为重要主体,区域整体统筹规划资源,重点保障课程和基地建设;区域教育科研部门为推进过程中的协同主体,从教育科研的视角助推具有校本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以解决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集聚效应不凸显、课程结构离散、课程实质偏失、课程开展缺规划等问题。

一、以共同体推进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在于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具体实施层面包含两个维度: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主体作用,落实区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引导区域各学校形成“区域劳动教育共同体”,理念上认同和行动上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二是学校以校本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为基础,凝聚多方共识,形成学生愿意参与、教师主动开展、家长支持协同的“学校劳动教育共同体”,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成都市金牛区在推进过程中明确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核心引领,构建“全劳动教育”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1]。通过区域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教师培训、家校互动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劳动教育宣传引导,让区域中小学校、学生、教师、家庭从认识走向理念的同步,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区域共同体、学校共同体”。

二、以发挥优势特长实现多方的协同联动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发挥学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实现课程建设的主动作为,还要凸显学校课程内容和实践形式的特色化表达。从学校劳动教育整体着眼,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科研部门三者协同联动,采取行政推进课程建设、学校构建课程体系、教研助力课程建设,不断趋于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实用化,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教育行政部门重点采取行政推进,本着区域整体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大格局,坚持政策导向、统筹资源、加强规划、保障到位等理念,以区域性统筹支持为策略,着力于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育人方式等,融合劳动教育与现有课程体系,挖掘学校劳动教育优势资源,实践于融合与特色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教育科研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中体现劳动教育学科素养、实施中确保凸显劳动教育本质特征、评价中实现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等方面,助力区域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阅读全文

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思考分析

摘要:西部高校需结合实际,以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为着眼点和出发点,逐步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转变、辅导员和班主任素质能力提升,形成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力同向育人的格局,推动思想课程建设的有效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新时代;西部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

1新时代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思政课程内容学习不深。部分教师没有真正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一项首要的政治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中,学习贯彻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精神时,主观认识上不够重视,对新时代背景下时时更新的理念、思路、政策等方面的学习领会不够深刻,没有建立起自己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整体框架。大学生受教师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受到自身对课程的偏好、重要性认识等方面的主观影响,对思政课学习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不清、重要性不明的问题。

1.2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欠佳。目前,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西部部分高校在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养的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持续性的关注,对思政课程教师专业化团队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并缺乏相应的专家指导。具体体现在没有结合思政课教师的学习需求,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思政课程教学指导内容和适用性强的外出培训活动。与此同时,教育部对专职教师编制核定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

1.3教学方法创新思路不宽。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搞好思政课教学,才能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西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载体与教学方式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虽然一直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但仍以传统灌输式、理论说教式为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落后,不利于思政课程质量的提升。

2加强新时代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举措

阅读全文

学校管理校本慕课建设应用

摘要:

课程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是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学校管理的角度,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考察对象,结合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兴起的背景,分析与总结高职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加强课程管理的保障、考核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

校本慕课;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程应用

1问题研究的背景

1.1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

近年来兴起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把教育扩大到课堂以外,课程形式为网络课程,学习对象面广,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文件中提出了“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的重点任务。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在高等教育方面将继续建设800门左右优质在线开放课程,鼓励高校广泛共享,指导高校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当前,我国在线开放课程正走在一条“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道路。本研究中提到的校本慕课(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POC)的概念是MOOC与CLASS-ROOM的结合,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小规模学校教育融合的产物。课程为学校或班级定制,更加适合学校教学的需要。它鼓励将课程结构重新梳理,划分成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由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和相关教学资料构成。授课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重构授课计划、课程设计等。

阅读全文

高校动漫课程建立

作者:张琳钦 单位: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存在着一些院校的课程建设基本上是沿用了本科的课程压缩版本,仅仅在学时和教法上稍微做出改变。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偏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主导思想。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面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方式的着眼点。特别是在目前各地高职院校争创国家示范性院校的评估中,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改革更显得尤为重要。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素质为最终目的。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强调对受教育者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因而其课程体系的建设需以此教育目标为依据。尤其在专业课的设置上,需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应用性。而动漫专业则更需要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从培养岗位能力着眼把课程设置为富有弹性和定向性。

现行我国高职动漫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与市场需求脱节高职院校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开设动漫专业。但是,许多高职毕业生很难在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动漫公司,即使能够进入也因为很难满足岗位需求而在企业中从事最简单和基本的零散工作。企业方面往往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强化培训和岗前培训。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动漫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培养的学生与市场脱节,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不强。

(二)、课程设置模式不合理我国高职教育普遍使用的课程建设模式是学科系统化课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是对动漫专业使用这种课程建设模式,强调大量的知识灌输,忽视知识的融会贯通,缺乏参与性的课程,会直接导致学生所学的内容和动漫企业的联系脱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系统性的偏差。

(三)、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虽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早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共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有相当的难度。而动漫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动漫形象为基点,以漫画为基础,以影视动画为依托,以数字网络为平台,以版权和品牌为纽带,以衍生产品为支点,在“动漫产业化”和“产业动漫化”相互促进和融合的方式下快速发展的产业。大多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很难能够灵敏的对市场需求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进行调研时对动漫行业必备的行业综合素质认识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动漫专业课程设置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同期就业市场的需求。

(四)、课程设置重视个体培养,忽略了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动漫制作流程分为三个阶段:1)前期制作:策划、剧本、角色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分镜头台本;2)中期制作:设计稿、场景绘制、原画绘制、中间动画、动作检查;3)后期制作:扫描、电脑描线上色合成、剪辑、特效、配音、影片输出。可见所涉及的技术和内容非常宽泛,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进入动漫团队中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更需要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所以现今大多高职动漫专业仅仅是注重了个体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阅读全文

产学研工商管理双语课程建设思考

摘要:

产学研教育模式是使产业部门、学校、研究机构按互利互惠的原则参与到学校教育中的开放式教育模式,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需要以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导向,做好教材建设、重点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建设、师资队伍素质建设等,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产学研;工商管理专业;示范课程

一、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目标

随着企业国际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复杂,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即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了解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视野,能正确看待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顺应这个要求,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中都开展了双语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的就是利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尤其是企业管理范围内各岗位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借助外语了解更多的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动态。

二、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阅读全文

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摘要:积极推动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以衡水学院为例,探索通过更新卓越教师培养的在线开放教育观念;健全在线开放课程管理制度;打造优质开放课程教学团队;凝练课程内容,拓展课程资源;整合全校资源提供技术保障;完善多元监督评价机制等措施,加快形成卓越教师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体系。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卓越教师;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模式

教师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教学关注的热点及教学改革的难点。2011年10月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打破传统“学科+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模式,构建满足社会发展及学生个体需求的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2014年8月教育部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旨在构建推动高校教师教育培养体系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卓越教师人才。随着当前“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引发的教育信息技术的革新,给居于全国本科院校总数50.1%[1]的地方本科院校带来冲击和挑战。因此,笔者以衡水学院为例,对地方本科院校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模式进行探索。

1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模式现状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总体建设速度较慢,建成的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模式呈现以下特点:

1.1课程建设模式较为单一

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往往以直接引入或照搬传统教学为主,课程建设模式较为传统和单一。其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地方本科院校较传统的“985”“211”及省属大学而言,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涉及的师资、资金等先天不足。第二,囿于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是从师专升本而来,传统的纸笔黑板、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的教学理念,固化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教学思维,限制教师开展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阅读全文

民警职业培训课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李先波 陈俊豪 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课程建设在民警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学者石伟平教授认为,课程不只是课程内容及其排列顺序,而是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这个系统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课程比学科、专业、职业更重要。专业指向社会职业,但都通过课程实现,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基本产品[1]。可见,课程不仅是指文本层面,它包含了整个教与学的要素,涵盖了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课程开发与建设不仅要开发课程内容、编写案例与教材,还要开发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系统,构建师生共同学习的教学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实行教学宏观管理、可持续推进课程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管理观念更新和实现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因此,公安教育培训在课程设计上必须从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公安队伍能力建设的全局出发,从民警的专业学习需要和职业能力培养入手,充分挖掘和利用公安机关的现有文化资源、管理资源、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建设内容。

课程建设从构成要素看,包括开发主体、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从工作环节看则分为需求分析、课程规划、课程研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阶段[2]。需求分析解决“是否需要培训”的问题,课程规划与内容主要解决“培训什么”的问题,课程实施解决“怎么培训”的问题,课程评价则是了解“培训怎么样”的重要途径。一个高效的课程模式,其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设施保障,应围绕着课程任务所规定的,与职业能力、岗位工作紧密相关的行动化模块进行构建。学员则围绕行动化学习项目,在体现职业环境的教学氛围中,开展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并从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职业培训课程建设的目标指向就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社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3]。在经济、技术和社会治安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民警培训课程建设必须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公安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以及学员的培训学习需求转化为具有适当标准、适当内容、结构优化、功能优越的课程,通过职业化、行动化的教与学保证教学训练质量。

当前民警培训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公安部积极构建“大教育大培训”体制背景下,民警培训已形成了包括初任训练、专业训练、晋升训练和专项训练在内的相对完善的“两级教育、四级培训”教育训练工作体系。目前,公安部没有制定与民警职业特点、职业发展需要相统一的课程体系,缺乏课程目标和课程规划。我们不难理解初任培训主要是培养警务技能和体能,使其能胜任人民警察工作岗位,在执法执勤中减少伤亡。专业训练突出业务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发展,能够让民警正确、有效、迅速、安全地完成警察任务。晋升培训旨在提高参训民警的政治理论和管理决策和指挥能力,能够胜任领导岗位。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对不同岗位不同类别的课程模块和内容的规定比较概括和抽象,学习训练内容都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公安业务、警务技能与体能训练,只是在副处以上领导干部的岗位训练中增加了指挥管理、领导科学的内容。从培训内容上看教学模块趋向同一,层次体现不明显,课程体系缺乏民警职业教育的长远规划和整体设计。

在当前的民警培训教学训练的组织中,不同类别的培训具体设置哪些课程,没有统一规定。培训课程一般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公安部相关文件的规定或者培训主管部门的调训计划确定内容,缺乏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与调研仍处于薄弱环节,需求分析和调研往往流于形式,缺少对民警的职业需求、职业发展的研究以及与民警“终生学习”教育理念相一致的中、长期规划[4]。调训、送训和执训部门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不能形成合力,难以客观反映公安实战部门对培训的需求。在培训的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建立权威的课程设置或者训练指导机构,对参训民警缺乏训练目标和职业能力标准的评判制度。培训课程的取舍主要根据训前或课堂的随机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确定,而参训民警的个人素质、学科喜好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政治理论课作为各级各类民警培训的必修课程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如何体现层级差别,具体开设什么课程,均无权威的课程内容设计或指导性意见,导致重复学习、重复训练现象严重,训练效果不得而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