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理念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程建设理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课程建设理念

区域推进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摘要:针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缺资源、缺规划等问题,采取以共同体推进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以发挥优势特长实现多方的协同联动、以系统内部整合实现资源的融通共享的策略,通过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实施层,双向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共识,形成整体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和全面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实现区域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关键词:区域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推进策略;推进机制

对现阶段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而言,须从课程的整体着眼,重点改变区域劳动教育资源零散不集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重形式缺实质、多盲目少规划的现状,强调区域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的课程建设思路。区域推进应是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作为重要主体,区域整体统筹规划资源,重点保障课程和基地建设;区域教育科研部门为推进过程中的协同主体,从教育科研的视角助推具有校本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以解决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集聚效应不凸显、课程结构离散、课程实质偏失、课程开展缺规划等问题。

一、以共同体推进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在于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具体实施层面包含两个维度: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主体作用,落实区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引导区域各学校形成“区域劳动教育共同体”,理念上认同和行动上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二是学校以校本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为基础,凝聚多方共识,形成学生愿意参与、教师主动开展、家长支持协同的“学校劳动教育共同体”,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成都市金牛区在推进过程中明确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核心引领,构建“全劳动教育”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1]。通过区域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教师培训、家校互动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劳动教育宣传引导,让区域中小学校、学生、教师、家庭从认识走向理念的同步,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区域共同体、学校共同体”。

二、以发挥优势特长实现多方的协同联动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发挥学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实现课程建设的主动作为,还要凸显学校课程内容和实践形式的特色化表达。从学校劳动教育整体着眼,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科研部门三者协同联动,采取行政推进课程建设、学校构建课程体系、教研助力课程建设,不断趋于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实用化,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教育行政部门重点采取行政推进,本着区域整体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大格局,坚持政策导向、统筹资源、加强规划、保障到位等理念,以区域性统筹支持为策略,着力于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育人方式等,融合劳动教育与现有课程体系,挖掘学校劳动教育优势资源,实践于融合与特色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教育科研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中体现劳动教育学科素养、实施中确保凸显劳动教育本质特征、评价中实现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等方面,助力区域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探究

摘要:在全民健身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部署,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开展现状分析,从更新体育教学理念、明确体育课程目标、重构体育课程结构、优化体育课程内容、加强体育课程实施等五个方面,为体育课程建设指出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全民健身;课程建设;学校体育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使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智慧论断,使全民健身成为时下最流行的话题。全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可或缺的指标要素,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高职院校作为全民健身推广教育的重要阵地,应顺应时展要求,承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职业教育特征,围绕国家战略部署,积极深化体育课程改革,通过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树立正确的健身理念、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持续体育技能学习能力,实现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教育目标。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

(一)教育理念。学校体育开展主要包括课堂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与指导、运动训练与竞赛等,体育活动的开展仅局限在校园内或教育系统内进行,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社会体育活动的关联度不高,甚至存在脱钩的情况,导致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活动之间形成无法逾越壁垒,直接对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计划的推进带来不利影响。现有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融合度不高,职业性体育教学内容缺失,无法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多数只注重对学生教学运动技术、体育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全民健身理念的形成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现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基本教学目标主要包涵五个方面: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高职院校体育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同时兼顾,存在顾此失彼现象,最终导致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总体目标不尽人意。

(三)课程结构。按照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多数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三自主”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师职业素养等方面没能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仍处于待开发状态。高职院校体育亟需加强教材内容开发、教学模式变革、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新时展的要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阅读全文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实施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在通识课程不断增多而师资相对缺乏的情况之下,大班授课便成为了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在积累知识之外得到更多的启发。再者,由于专门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很少,许多教师无法全心投入到工作当中,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量,导致通识课程的开展流于形式、质量不高。一项对武汉大学通识课程的调查表明,82.3%的学生认为通识课程“质量不高”,72%的学生认为课程“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给学生提供思考、分析和批判的方法”。大班授课导致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师生互动较少,学生没有真正得到能力提升的锻炼机会,使得通识教育效果不佳。

1.3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一个通识教育和通识课程的专门管理机构,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及课程效果的有效评价。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是由各个学院随意选择,而并没有在学校层面统一进行课程管理和设置。这就导致通识课程的设置不成体系,比较混乱。此外,各个高校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监控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过程和评鉴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在课程实施中一旦产生问题,这些问题就无法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导致课程质量难以提高。我国高校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结果的评价方式趋于单一,无法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也没有在学校层面上进行统一规定和实施。

二、完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对策

1、树立通识教育理念,指导通识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在课程建设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没有树立通识教育理念导致的。只有准确把握通识教育的本质,确立通识教育的理念,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指导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通识教育要求我们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现在我国高校的许多领导和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达成共识,作为通识教育的实施者,有些教师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和目标都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通识教育不可能有较高的质量。因此,各个高校应进一步确立清晰的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加以引导和推动。只有把通识教育作为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才能有力地指导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阅读全文

课程建设统计学论文

[摘要]统计学课程建设是新时代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针对统计学课程建设存在的课程建设理念落后、课程内容建设缺乏动态规划管理,教材建设亟待开发校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学管理机制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构建“主干课程+前沿课程+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统计学创新课程体系,主要从校本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管理机制建设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统计学课程建设模式,并相应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统计学;课程建设

一、引言

GoogleMapReduce和GoogleFileSystem(GFS)宣称,大数据不仅仅可以用来描述海量的数据,还包含了处理数据的速度[1]。大数据时代指涵盖多学科领域的巨量数据资源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网络工具实现数据存储、价值提炼、智能处理和反馈的信息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统计学获得更加快捷的发展[2-4]。在2013年,我国统计类本科专业经历了一次较大的调整,目前的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美国统计学会颁布的指导性教学纲要对推进我国统计类本科专业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5]。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统计学本科教学面临诸多挑战,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亟须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本文拟从校本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设计、师资建设等几个方面探讨统计学的课程建设模式,以期抛砖引玉,促进统计学课程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我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013年以来,我国统计学本科专业主要指数理统计学、应用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目前,尽管各高校统计学课程建设亮点频出,特色各异,但整体而言,困境不少,后继乏力。突出表现在课程建设观念、课程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此探讨普通高校统计学课程建设的措施与方向,以期投砾引珠。

(一)课程建设理念落后

阅读全文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路径

[摘要]课程建设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实现路径,对有效提升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建设;一体化建设路径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也得到迅猛发展,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人才。作为物流人才输送者的高校担任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人才培养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进行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2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2.1课程建设是教育理念改变的迫切需求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如今,教育的理念不再是传统的“重教”(即以教为中心,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而是“重学”(既以学生为中心,思考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教育理念的改变使得传统课程不能够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迫使我们对传统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调整,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行业和企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

阅读全文

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探索

摘要:在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种新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这对“字型、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该文探究在“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中利用新媒体技术,革新课程教育理念,依据课程建设思路和目标,从多方面实施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从而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使课程建设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实际需求。

关键词:新媒体;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为高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字型、标志设计”课程是内蒙古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字体绘写、创意字体设计、字体标志与图形标志设计等,着重培养学生在字型设计、标志设计领域中的表现技巧和创意思维。基于新媒体时代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的机遇与提出的挑战,该课程建设应与时俱进,革新教育理念,将课程建设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课程教学的现代化发展,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设计人才。

一、新媒体时代“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思路与目的

1.课程建设思路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产生了影响。“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只有革新教学理念,才能从根本上使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字型、标志设计”课程建设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技能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点,妥善处理好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关系,使教学理念与新媒体时代社会发展内涵相吻合。针对新媒体时代对“字型、标志设计”课程的影响,结合当前新媒体的特点、发展趋势及要求,教师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重点,从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库、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建设“字型、标志设计”课程,构建“技艺融合”(即技术与艺术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坚实的技术支持创新,以丰富的艺术产生创意,进而培养社会需要的兼具技术能力与艺术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课程建设目标

阅读全文

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和探索

摘要:课程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双一流”高校建设、新工科建设目标推进,各高校持续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教学课程体系。为此,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为例,以提升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效果为目标,分析目前计算机类课程建设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目标导向、项目制管理等方法对思政课程、核心课程、案例课程、公共课程等进行建设。此外,探索了课程审查与监督机制、教师团队、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等保障机制,为课程建设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目标导向;项目制管理

0引言

在研究生教学和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尤其在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对研究生课程改革和探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成败。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研究生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已有课程体系与最新信息科技逐步发生脱节。因此,对课程建设进行改革和探索迫在眉睫。在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过程中,李娜等[1]提出以成果或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思政教育、课程评价等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许晏铭等[2]提出基于模糊综合理论的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云系统,兼顾了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特点,有效提高了课程评价的客观性与学生学习效率。杜兰等[3]在Python课程中提出将抽签系统作为一个连贯的实验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曹晓叶[4]提出项目驱动的团队写作教学模式,改变了语言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上述研究可见,各高校已逐步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现阶段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课程建设意识不足、体系不完备、效果欠缺等问题,与课程建设的高阶性、创新性、有难度目标仍具有较大差距。针对国内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为例,分析现阶段课程建设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提出课程目标导向建设,探讨课程建设项目制和保障机制,促使研究生教育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1课程建设的困难与挑战

由于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创新力的研究者,使其能够满足当今社会需求,胜任最新生产技术,具备良好的问题素养、学术素养、批判素养和创新素养[5]。

1.1课程建设目标

阅读全文

课程负责人制单元中教学管理论文

1课程负责人制实施的背景

面对国家新的要求,原来由教学秘书协助教研室主任统管教研室所有课程的管理模式,无论是个人的能力还是精力,都明显无法满足。我们在查阅文献、参考国内外其他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的具体办法,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提出淡化教研室主任负责制,对高校院(系)所开各门课程均遴选课程负责人,由各课程负责人负责各自课程建设的所有事务。

2课程负责人制的作用

2.1提高课程组教师整体教学质量

课程负责人制的建立和实施对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负责人领导下的课程组立足于每一门课程,把每一门课程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就课程本身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切实提高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组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围绕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与实施,相互监督,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课程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出谋划策,完善课程建设,从而形成课程建设强大的“合力”。只有这样,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2.2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促进者。因此,一门课程有无魅力、受不受学生欢迎,教师起决定性作用。一门精品课程,是教师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和人格的综合体现。课程建设状况最终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课程理念、课程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机制,直接反映出课程建设的质量。通过实施课程负责人制,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及岗位职责。课程负责人制使主要教学责任由主讲教师一人承担,因而主讲教师从接受教学任务的那一刻起就明白:这一班次所有学生学习的优劣完全系于一身。因此,他会千方百计地上好每一次课,精益求精,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期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教学工作得到学生、领导及同行的肯定时,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的教师会有成就感,教学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