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程建设机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和探索
摘要:课程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双一流”高校建设、新工科建设目标推进,各高校持续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教学课程体系。为此,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为例,以提升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效果为目标,分析目前计算机类课程建设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目标导向、项目制管理等方法对思政课程、核心课程、案例课程、公共课程等进行建设。此外,探索了课程审查与监督机制、教师团队、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等保障机制,为课程建设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目标导向;项目制管理
0引言
在研究生教学和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尤其在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对研究生课程改革和探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成败。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研究生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已有课程体系与最新信息科技逐步发生脱节。因此,对课程建设进行改革和探索迫在眉睫。在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过程中,李娜等[1]提出以成果或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思政教育、课程评价等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许晏铭等[2]提出基于模糊综合理论的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云系统,兼顾了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特点,有效提高了课程评价的客观性与学生学习效率。杜兰等[3]在Python课程中提出将抽签系统作为一个连贯的实验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曹晓叶[4]提出项目驱动的团队写作教学模式,改变了语言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上述研究可见,各高校已逐步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现阶段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课程建设意识不足、体系不完备、效果欠缺等问题,与课程建设的高阶性、创新性、有难度目标仍具有较大差距。针对国内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为例,分析现阶段课程建设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提出课程目标导向建设,探讨课程建设项目制和保障机制,促使研究生教育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1课程建设的困难与挑战
由于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创新力的研究者,使其能够满足当今社会需求,胜任最新生产技术,具备良好的问题素养、学术素养、批判素养和创新素养[5]。
1.1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负责人制单元中教学管理论文
1课程负责人制实施的背景
面对国家新的要求,原来由教学秘书协助教研室主任统管教研室所有课程的管理模式,无论是个人的能力还是精力,都明显无法满足。我们在查阅文献、参考国内外其他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的具体办法,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提出淡化教研室主任负责制,对高校院(系)所开各门课程均遴选课程负责人,由各课程负责人负责各自课程建设的所有事务。
2课程负责人制的作用
2.1提高课程组教师整体教学质量
课程负责人制的建立和实施对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负责人领导下的课程组立足于每一门课程,把每一门课程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就课程本身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切实提高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组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围绕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与实施,相互监督,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课程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出谋划策,完善课程建设,从而形成课程建设强大的“合力”。只有这样,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2.2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促进者。因此,一门课程有无魅力、受不受学生欢迎,教师起决定性作用。一门精品课程,是教师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和人格的综合体现。课程建设状况最终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课程理念、课程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机制,直接反映出课程建设的质量。通过实施课程负责人制,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及岗位职责。课程负责人制使主要教学责任由主讲教师一人承担,因而主讲教师从接受教学任务的那一刻起就明白:这一班次所有学生学习的优劣完全系于一身。因此,他会千方百计地上好每一次课,精益求精,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期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教学工作得到学生、领导及同行的肯定时,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的教师会有成就感,教学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实施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在通识课程不断增多而师资相对缺乏的情况之下,大班授课便成为了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在积累知识之外得到更多的启发。再者,由于专门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很少,许多教师无法全心投入到工作当中,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量,导致通识课程的开展流于形式、质量不高。一项对武汉大学通识课程的调查表明,82.3%的学生认为通识课程“质量不高”,72%的学生认为课程“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给学生提供思考、分析和批判的方法”。大班授课导致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师生互动较少,学生没有真正得到能力提升的锻炼机会,使得通识教育效果不佳。
1.3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一个通识教育和通识课程的专门管理机构,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及课程效果的有效评价。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是由各个学院随意选择,而并没有在学校层面统一进行课程管理和设置。这就导致通识课程的设置不成体系,比较混乱。此外,各个高校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监控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过程和评鉴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在课程实施中一旦产生问题,这些问题就无法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导致课程质量难以提高。我国高校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结果的评价方式趋于单一,无法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也没有在学校层面上进行统一规定和实施。
二、完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对策
1、树立通识教育理念,指导通识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在课程建设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没有树立通识教育理念导致的。只有准确把握通识教育的本质,确立通识教育的理念,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指导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通识教育要求我们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现在我国高校的许多领导和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达成共识,作为通识教育的实施者,有些教师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和目标都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通识教育不可能有较高的质量。因此,各个高校应进一步确立清晰的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加以引导和推动。只有把通识教育作为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才能有力地指导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线上开放课程MOOC等新型教育资源应时而生,并且飞速发展,已渗透到我国各个教育领域,这给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带来了机遇,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则是挑战。该研究以MOOC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现状为背景,分析高职院校的MOOC教学管理在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目标实现程度、课程建设力度、教学评价机制及学习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可行性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MOOC;教学管理
近些年,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中,如何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和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已成了社会关注热点。在此时代背景下,在线开放学习平台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并飞速发展起来,MOOC是最具代表性的在线学习平台。在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应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高校要强化建设主体的自我管理机制,规范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引进和对外推广的工作程序”。MOOC等在线开放学习平台正在给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一场信息化变革,也给传统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1MOOC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现状
近几年,顺应国家“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号召,本科院校已有不少自主研发MOOC平台,高职院校在利用已有的MOOC平台课程资源外,尝试开展校本及校级MOOC课程建设工作。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教学运行的关键环节。在MOOC的教学管理中,多数高职院校从构建组织框架出发,对MOOC的教学目标、课程建设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根据学校需求引进MOOC平台、购买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服务;鼓励教师开展MOOC建设,提升教师信息化技能,推动混合式教学开展。
2MOOC应用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MOOC教学处于起步阶段,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MOOC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高职院校在MOOC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尤为凸显。(1)教学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目前,虽有部分高职院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借鉴了本科院校的管理办法,出台了MOOC建设及教学管理制度,但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MOOC建设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制度不够全面,组织框架不够完整。据了解,MOOC的教学管理工作一般教务处或二级分院的一线教学管理人员兼任。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专门化的MOOC教学管理机构,MOOC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势必成为MOOC教学管理体制中的“短板”。一线教学管理人员同时承担着传统课程和MOOC的教学运行管理工作,往往难以兼顾,无法及时对MOOC教学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学习和研究,导致MOOC教学管理形式类同与传统课程的教学管理,得不到深入的开展。(2)教学目标实现程度较低。教学目标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基础工作,对教学目标进行高效管理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MOOC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的提升。MOOC在建设过程中会将学生的收获作为具体教学目标之一,但大部分学生选择MOOC的原因并不是处于提升自身能力或对课程内容感兴趣。MOOC教学目标实现程度较低还表现在MOOC的完课率低。MOOC学习需要一定的自觉性,缺乏兴趣和动力的支持,是导致完课率偏低原因之一。MOOC教学无法像传统课程一样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激励,很难长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职院校MOOC教学目标实现程度低也反映出教学管理工作的不到位。由于不能及时监管学生的MOOC学习情况,影响学生学习MOOC的兴趣,甚至使其弃课。(3)课程建设力度有待加强。虽然MOOC已在我国推行了十余年,但高职院校的MOOC建设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MOOC建设制度不齐全,经费支持力度不足,教师工作量得不到认可,从而影响教师建设MOOC的积极性,教师教学投入不高。另外,高职院校自建的MOOC往往是由原有的精品课程转化而来,新建的MOOC比较少且建设体系及教学模块不完整。(4)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健全。高职院校在应用MOOC过程中,没有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目前MOOC的考核内容一般以考勤、完成视频学习、课堂提问、课后考核组成,而课后考核往往以提交论文或者作业的形式,难以评估MOOC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缺少课程质量评价,使用者不能参与MOOC课程质量评价,课程建设质量得不到客观的评价反馈。缺少退出机制,无法对不适用或者建设质量不佳的MOOC课程做退出处理,使得MOOC评价机制发挥不了督查课程建设的作用。(5)个性化学习管理服务缺失。高职院校尚未建立专门化的MOOC教学管理机构,教学管理团队对学生MOOC学习管理服务缺乏个性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配备专门教学管理人员从事MOOC教学管理工作,缺少对学生MOOC学习全过程管理,服务形式传统、单一。由于个性化学习管理服务的缺失,学生的MOOC学习信息渠道单一,缺少对MOOC课程框架整体认识,无法根据自身需求对MOOC学习做出合理的规划,学习过程缺少专人跟踪辅导,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新时代社区教育课程建设
【摘要】课程建设处于社区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社区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紧跟时代新需求,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育价值,彰显教育特色,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关键词】新时代;社区教育;课程建设
中国共产党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深刻揭示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区教育是实现公民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区教育事业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紧跟时代新需求,科学谋划工作发展,积极回应新需求,提升教育服务水平,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课程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施过程的总和,在任何类型的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Kolb)曾说过:“什么样的课程,形塑什么样的人才。”社区教育课程作为社区教育的中介和载体,是社区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实现新时代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领域,检验社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课程建设是课程教育的前提,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树立课程意识,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推进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提升社区教育价值、彰显社区教育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特征
(一)需求性
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以社区所有居民为对象,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发展是社区教育的根本价值,无论是办学方向,还是课程建设都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原则,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关注社区居民发展,增强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实效性。立足于社区现实生活,发展社区教育要适应和满足社会新的教育需求,“有什么人就开什么课,老百姓爱什么就开什么课”的“自下而上、基于需求”课程建设导向自然成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理念。社区居民教育需求的多样性、独特性,要求社区教育体现实用性,课程涵盖面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随着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作出调整,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
(二)区域性
区域推进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摘要:针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缺资源、缺规划等问题,采取以共同体推进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以发挥优势特长实现多方的协同联动、以系统内部整合实现资源的融通共享的策略,通过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实施层,双向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共识,形成整体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和全面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实现区域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关键词:区域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推进策略;推进机制
对现阶段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而言,须从课程的整体着眼,重点改变区域劳动教育资源零散不集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重形式缺实质、多盲目少规划的现状,强调区域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的课程建设思路。区域推进应是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作为重要主体,区域整体统筹规划资源,重点保障课程和基地建设;区域教育科研部门为推进过程中的协同主体,从教育科研的视角助推具有校本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以解决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集聚效应不凸显、课程结构离散、课程实质偏失、课程开展缺规划等问题。
一、以共同体推进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在于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具体实施层面包含两个维度: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主体作用,落实区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引导区域各学校形成“区域劳动教育共同体”,理念上认同和行动上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二是学校以校本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为基础,凝聚多方共识,形成学生愿意参与、教师主动开展、家长支持协同的“学校劳动教育共同体”,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成都市金牛区在推进过程中明确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核心引领,构建“全劳动教育”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1]。通过区域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教师培训、家校互动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劳动教育宣传引导,让区域中小学校、学生、教师、家庭从认识走向理念的同步,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区域共同体、学校共同体”。
二、以发挥优势特长实现多方的协同联动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发挥学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实现课程建设的主动作为,还要凸显学校课程内容和实践形式的特色化表达。从学校劳动教育整体着眼,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科研部门三者协同联动,采取行政推进课程建设、学校构建课程体系、教研助力课程建设,不断趋于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实用化,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教育行政部门重点采取行政推进,本着区域整体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大格局,坚持政策导向、统筹资源、加强规划、保障到位等理念,以区域性统筹支持为策略,着力于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育人方式等,融合劳动教育与现有课程体系,挖掘学校劳动教育优势资源,实践于融合与特色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教育科研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中体现劳动教育学科素养、实施中确保凸显劳动教育本质特征、评价中实现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等方面,助力区域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艺术设计岗位课程开发研究
摘要: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艺术设计课程作为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对高校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继续的开发和研究,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艺术设计岗位课程开发建设的目标,进行公司化和项目化的公司运营和管理,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建设与开发模式。本文将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进行人才的培养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等形式的课程改革进行分析,找出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体系监控与考评机制,进而完善和健全艺术设计岗位课程开发体系。
关键词:
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研究
一、引言
艺术设计专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设立的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一线设计师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艺术设计课程开设和教育教学中很多的课程与市场的发展脱离,已经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的最初目标相背离,关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岗位与课程开发相一致的原则越来越凸显,也被更多的学者和教育专家所重视,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开发与课程开发必须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岗位素养培养目标相符合,确定艺术设计专业岗位,选择行之有效的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开发的方法和构建合理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保障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开发的监督机制,这些是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开发的关键内容。下面将从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职业体系开发方面进行论述。
二、艺术设计专业岗位课程与人才培养定位
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诊断改进研究
摘要: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作为具有沉浸式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主要设计了电缆桥架安装、金属线槽安装等十三个项目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模型。建立了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第一视角的高仿真、高交互虚拟仿真数字化实训平台,创新明显。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教学组织模式,对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线上线下;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诊断改进;研究
一、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设计
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作为我校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在广泛调研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工艺特点,充分考虑教学过程需要,采用当前最为流行的Unity3D引擎,开发出具有沉浸式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建筑电气三维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主要包括电缆桥架安装、金属线槽安装、镀锌钢管安装、管内穿线、配电柜安装、配电箱安装、电缆直埋敷设、桥架内电缆敷设、灯具安装、开关插座安装、接地电阻测试点安装、接地极安装十三个项目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模型。模拟那些“看不见、进不去、摸不着、难再现、小概率、高污染、高风险、周期长、成本高”等现场实践教学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
二、线上线下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创新研究
1.建立了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设备工程系经过数年的积淀与修订,对照《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梳理了建筑设备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重新构建了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了课程内容,实现了实践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统一,保证了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