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规划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程建设规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课程建设规划

高职儿科护理课程质量诊改研究

【摘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根据学校“1156”“一核心、一平台、五主体、六系统”全覆盖、网络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总体要求,对《儿科护理》课程质量进行诊改,诊断教学弱点,并及时改进。

【关键词】儿科护理;课程质量诊改

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行动》中提出了“建立诊断与改进机制”,强调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要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全面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更高水平发展[1]。《儿科护理》课程团队对照《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指标体系》进行了认真诊断,并结合课程教学情况及相关诊断点不同层面的测评结果形成本诊改报告。

1课程基本情况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B类必修课程,是讲述如何对儿科病人实施专科护理的学科。本课程教学对象为高职普高起点护理专业大二学生,共54学时,理论学时42学时,实践学时12学时,总学分3.5学分,于第三、四学期开课。该课程是培养临床护理能力核心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儿科护理能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程诊改基本思路

遵循学校文件要求,采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对接护理专业职业岗位(群)要求,检测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的有效性;制定科学严谨的课程诊断标准,对比诊断课程质量问题,分析原因,以此全面诊断课程质量。同时,对诊断问题进行有效诊改,促进课程教学质量螺旋提升。诊改《儿科护理》课程时,我们在保证原有的课程质量基础之上,本课程内部质量改进,以“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创新、改进”为关键环节,通过课程质量监控点,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形成课程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寻找课程创新点,提出课程改进措施,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形成“八步一环”课程诊断改进螺旋。

阅读全文

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诊断改进研究

摘要: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作为具有沉浸式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主要设计了电缆桥架安装、金属线槽安装等十三个项目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模型。建立了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第一视角的高仿真、高交互虚拟仿真数字化实训平台,创新明显。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教学组织模式,对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线上线下;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诊断改进;研究

一、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设计

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作为我校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在广泛调研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工艺特点,充分考虑教学过程需要,采用当前最为流行的Unity3D引擎,开发出具有沉浸式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建筑电气三维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主要包括电缆桥架安装、金属线槽安装、镀锌钢管安装、管内穿线、配电柜安装、配电箱安装、电缆直埋敷设、桥架内电缆敷设、灯具安装、开关插座安装、接地电阻测试点安装、接地极安装十三个项目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模型。模拟那些“看不见、进不去、摸不着、难再现、小概率、高污染、高风险、周期长、成本高”等现场实践教学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

二、线上线下建筑电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创新研究

1.建立了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设备工程系经过数年的积淀与修订,对照《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梳理了建筑设备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重新构建了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了课程内容,实现了实践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统一,保证了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

阅读全文

小议机械设计创造及自动化课程创设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1)加强基础

基础教育包括两个部分,即文化素质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素质基础教育。文化素质基础教育又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于文化素质基础教育,主要通过公共平台得以体现,在课时上优先保证,要求占总学时数的30%以上;在内容上精心选择,为学生的发展打下通识教育的基础,以培养思想道德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核心。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沐浴经典、计算机基础等。对于专业素质基础教育,主要通过专业平台的专业基础课模块得以体现,构建以工程制图、AutoCAD、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公差与技术测量等课程及相关实验、实践环节等组成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群,适用于所有机械类专业,以培养专业基础为目的,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要求占总学时数的25%以上,两部分之和不得少于55%,充分体现加强基础的原则。

(2)拓宽专业

专业任选课模块,又称为专业拓展课模块。由于机械学科与其他学科日益综合、交叉的趋势,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机械工程课程的基础上,在专业平台设置专业选修模块,包括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其中专业任选课的目的就是拓宽专业口径,开设包括企业管理、汽车新技术概论、质量控制与管理、光伏科学概论等课程让学生选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实力和发展空间。

(3)突出实践

一是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占总学时数的18%。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和技能拓展与创新活动两部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并行、相对独立。开设技能拓展与创新活动课程目的在于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明确,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增强了实践教学实效性;二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设置了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要求占总学时数的16%。两项之和为总学时数的34%,通过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阅读全文

留学生体育课程改革论文

1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留学生体育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定位不够准确主要体现在:一、体育课程功能定位模糊。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留学生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尚不能明确地知道体育课程对于留学生的具体作用和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楚。留学生体育课程目标是什么?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树立怎样的价值取向不是很明晰。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它是体育课程建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体育课程目标定位模糊会造成体育课程建设的无序与混乱,同时,也会使课程目标与留学生体育学习现实需要脱节,很难达到体育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

1.2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调,主要体现在:一、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以传统的武术套路(包括长拳、太极拳、刀术、剑术、棍术、导引)、散打术以及气功为主,并没有过多地将时尚体育内容设置其中,这样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留学生对多元体育文化的现实需求。二、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留学生课余体育内容主要以体育欣赏、现代舞蹈、体育艺术等为主。而现实中来自五湖四海,对体育文化有不同层次需求的留学生,他们需要的是丰富的教学内容。他们既有体育实践的需要,同时,也有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因此,单调的体育课程内容既不能有效满足留学生体育实践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他们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会使他们对体育课程学习产生厌倦。

1.3留学生体育课程规范管理缺乏

体育课程管理是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体育课程管理会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我国高校留学生分布很不均衡,一些高校留学生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人数差异较大,这给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带来难度。我国一些高校暴露出留学生体育课程规范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体育教学大纲制定不规范,体育课程教学监管不到位、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以及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不科学等,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管理不到位。

阅读全文

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国际化转型探索

摘要:专业是否需要转型受制于专业特性、行业发展和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强应用性、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变化性等要求该专业转型的及时性。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必须顺应国家政策要求,对接地方旅游经济发展需要,直面专业发展困境,准确把握专业国际化转型的基本概念及要点等。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的发展历程、推进路径和支撑保障等。

关键词:旅游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国际化;探索与思考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背景

对接国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适应地方经济对外开放步伐对人才的新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塑造专业培养特色等都需要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国际化转型。1.教育部旅游类专业质量标准要求培养国际化人才。党的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目标要求各级各类高校在新形势下重新找准定位,在办学目标、理念和实践上找到自身优势和特色。同时,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旅游管理类专业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策划、规划、咨询、培训、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类人才是新时期旅游教育的国家方针。2.重庆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要求地方院校做出人才响应。自党和国家对重庆明确了“两点”发展定位之后,重庆经济的国际化之路迅速推开,开通渝新欧班列、建立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批准成立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系列举措推动大批外商来渝,大批国内投资者走出国门。优美的山水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推动重庆旅游快速发展。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中商产业研究院联合的2017中国最热门的50个旅游城市排行榜中,重庆排名第一;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17年10月城市旅游影响数据显示,重庆位列全球发展最快的10个旅游城市榜首;携程《2018年重庆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重庆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均呈两位数增长,旅游业发展速度领跑全国。重庆将建设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定位也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化转型提出现实要求。3.旅游类专业整体就业情况不理想需要进行专业调整。据麦可思研究的2017年我国高校专业就业统计,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将来就业较难的专业之一。据重庆市教委抽样调查,全市旅游管理本科生行业就业率约40%,旅游管理本科生本地就业率73%;旅游管理高职生行业就业率约55%,旅游管理高职生本地就业率78%。旅游行业一路高歌猛进,而旅游教育却状态低迷,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旅游行业整体薪资偏低,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缺乏特色,未能紧跟重庆地方经济对外开放步伐。4.地方高校国际化转型实践为专业国际化转型积累了丰富经验。在重庆工商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三型一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目前,我校已与25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拥有“国际商学院”和“现代国际艺术学院”两个教育部首批中外合作学院,探索出了“2+2”“3+1”中外高校合作培养国际化商科人才的新路,是重庆市首家成建制设置ACCA、CFA等特色国际班的学校,这些国际化办学实践为旅游管理专业转型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的概念及要点

(一)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的基本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是基于我国旅游行业国际化发展对国际化、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上的系列国际化转型过程。

阅读全文

高职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摘要:专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二级学院是质量生成的核心。建立和完善二级学院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并通过专业质量诊改建立专业质量提升螺旋,是实现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二级学院;专业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

专业质量保证体系是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核心,也是学校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诊改工作的基础。其工作路径可概括为:事前“设计建标(质量计划)”、事中“实时监控(质量控制)”、事后“诊断改进(质量提升)”三个管理流程和“建立组织、完善规划、设定目标、制定标准、完善制度、运行监控、自我诊断”等环节。

1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1.1建立专业质量保证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二级学院专业质量保证工作组、系室专业质量保证工作小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保证团队、专业教师四级质量专业管理组织,并明确其质量保证工作职责。

1.2建立专业规划体系。专业规划的编制要基于SWOT分析,按照SMART法则,体现“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共”(共创、共治、共享)的现代质量理念。专业规划应至少包含三级,即学校专业建设规划(一级规划)、二级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二级规划)、专业建设方案(三级规划)。三级专业规划要方向一致,一级规划是总纲,二级、三级规划是对一级规划的细化、分解和支撑,三个层级规划环环相扣成链。

1.3建立专业目标体系。专业目标是专业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从规划中简单分离,需要进一步进行目标的构成设计和具体化。要选取能够反映专业状态的基本要素和核心要素,按结构目标、运行目标和水平目标,用零缺陷的思维理论进行构建。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数据平台建设

摘要:建设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质量管理数据平台,是高职院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潍坊职业学院在校本质量管理数据平台建设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平台建设的“五个结合”,即平台搭建与日常工作结合、整体与个体结合、标准化与特色化结合、层层钻取与简便易行结合、刚性指标与柔性管理结合。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数据平台

近年来,为落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引导高职院校全面关注内涵发展,教育部2015年出台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支持高职院校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常态化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持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在构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机制的过程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和应用符合学校发展需求、体现学校发展特色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完善预警功能,为决策、诊断和改进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已成为体系构建和运行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潍坊职业学院作为山东省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试点院校,从2016年11月正式启动此项工作以来,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在校本质量管理数据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平台的搭建过程中,总结出“五个结合”的建设经验,即平台搭建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整体与个体相结合、标准化与特色化相结合、层层钻取与简便易行相结合、刚性指标与柔性管理相结合。本文主要围绕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数据平台的搭建思路、框架、路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质量文化塑造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对高职院校的诊改平台建设和实践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打破数据孤岛,建设互联互通的质量管理数据平台

按照五纵五横的设计思路,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建设了校本质量管理数据平台,分为学院发展状态分析中心、专业发展状态分析中心、课程发展状态分析中心、教师发展状态分析中心、学生发展状态分析中心五个层面的信息化数据中心和1个内部管理状态分析中心,共六个数据分析诊断中心板块。包括大数据分析中心、发展状态中心、数据集成平台、智能报告系统、专项大数据分析系统等子系统。数据的反映对象涵盖了所有教育教学、管理服务部门和所有师生。每个层面总体按照质量决策、质量标准、质量执行、资源保障、质量监督五个纵向系统设计指标体系和展示框架,确保过程中每个环节具备有效的诊断要素和量化的观测点,形成了全要素、网络化的质量管理平台架构。根据诊改需求,不断丰富完善业务系统,建设完善了教务系统、人事系统、科研系统、学工系统、智慧课堂、网络课程平台、重大任务督查督办系统、一卡通系统等业务系统及其模块内容。各业务系统与质量管理数据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了数据源头实时采集、智能筛选、大数据分析、数据监测及雷达预警等功能,为学院各项工作的管理决策、自我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二、平台搭建思路———坚持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采取“试点先行+全面铺开”的方式,确定起到先行带头作用的部门作为各层面的牵头部门,选择有信息化建设基础或者标准化建设比较完善的部门和二级学院作为先行者,本着完善现有工作、提取关键要素的原则,进行先期搭建和试点运行,调整成熟后扩大运行范围直至全面铺开。各牵头部门本着基于日常工作和引领日常工作的原则,科学设计诊断要素,不断开发完善各项业务信息化系统并促进应用,推进日常工作规范化和便捷化,有序开展诊改工作。

阅读全文

优秀团队建设视域下的环境工程论文

一、以课程群建设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

环境工程专业每隔4年修订一次培养方案,2012版培养方案中学科基础课程有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工程制图与CAD基础、工程力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共13门课程53学分。专业必修课程有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制、环境质量评价,6门课程15.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有排水管网、给水工程、传热传质学、城市规划等,16门课程29学分。实践教学环节有6周的认识、生产、毕业实习,环境监测、环境工程2门实验、泵站、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排水管网、给水工程、环评7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共17门课程45.5学分。2012版培养方案较2008版减少了30学分,总的特点是“三重”,即重基础、重实践、重专业方向,力争让学生具备大学生基本素质和自我学习能力,专业上突出按方向培养,系统深入掌握水、气、固、环境管理规划某一个方向知识。环境工程专业逐渐组建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和环境规划管理4个方向的教学团队,承担相应方向的课程群建设,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

二、教学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遴选

教学团队带头人作为团队的“领头羊”,引领着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方向,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教学团队带头人除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外,还应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致力于课程建设,具备目光远大、胸襟开阔、善于沟通、甘于奉献等人格魅力,以学术精神、学术水平带动和影响团队成员参与团队的各项建设,促进学术成果的教学转化,吸引并带动一批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骨干,组建合理的教学梯队。教学团队成员除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外,也需考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验设计实践环节、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等多方面人才互补。骨干教师遴选以本专业教师为主,但需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地域吸收引进核心骨干成员。团队人员数量以8~15人为宜,其中包含3~5位校外专家顾问。团队梯队人员结构既注重基础和专业结合,也注重校内、外联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结合。

三、开展课程群教学改革

(一)课程群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在新一轮高校教学改革中具有带动主要课程群建设与改革、推动品牌专业立项与建设、开创院校办学特色等重要功能。教学团队以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和要求编制课程群建设规划,明确和制定课程群建设目标和任务,以及建设的具体措施与对策。精品课程有院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4级建设梯度。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已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这两个教学团队力争将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以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带动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等重点课程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