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成效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程建设成效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课程建设成效

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构建

摘要:为了切实提升课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效益,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了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任务分类;课程评估

课程建设是院校教学建设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关键。长期以来,国家、地方和各级各类院校通常采取立项资助的方式,设立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培育项目,深化教学改革。而如何优质高效地组织开展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提升课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效益,切实通过课程项目建设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是各级各类院校教学管理都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亲身参与挖掘、研究、寻找、创造的一个和谐有机体[1],课程的要素也由传统的知识与经验两大要素,拓展为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实施要素、评价要素等。许多院校在组织实施课程建设项目时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整体设计不够

课程建设项目涉及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学条件建设、课程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因此必须统筹规划、一体设计、协同配合,才能提高建设成效。但在各院校的建设实践中,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涉及的任务分属人力资源、教务、教学保障等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一般都会单独组织人才队伍、课程教材、实验室及教学场地建设的分项计划,单独组织项目立项申报与资助建设,这样易导致各类建设与课程教学实际需求相比,可能存在过度建设或支撑不足的问题,即缺乏统筹规划,使建设成效与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达成存在偏差。

阅读全文

桥梁工程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分析

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国新工科背景下综合性大学桥梁工程方向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案例式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章节设计的桥梁工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厦门大学桥梁工程课程为例,分别结合案例式、专题式等多元教学法,将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传授相融合,阐述在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方法、思政及专业课内容融合建设成效、教学反思等内容,以期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为高等学校工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桥梁工程;教学改革;实践

2017年12月5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中对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部署,并梳理了大学不同学科门类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此大背景下,各高校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列入重要内容,各个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学工作者针对如何有机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桥梁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方向之一,通过该方向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桥梁发展历史及其制约因素,具备坚实的桥梁工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数学、力学等基础知识进行桥梁结构基本构件的受力分析,具备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桥梁结构设计计算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桥梁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建设与使用管理和科研等工作奠定基础。本文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和桥梁工程相关课程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以桥梁工程课程为例,从思政建设目标、思政教学结合点、教学大纲及教案优化、教学方式及课程评价体系改善、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阐述思政建设的总体设计环节,并对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建设成效及特色、教学反思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设计

以笔者主持的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桥梁工程”为例,探索从桥梁发展史、大国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校情校史等维度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通过正反两面的工程案例,帮助学生领悟遵循专业规范的重要性,在对桥梁大师代表作的分析品鉴中,让学生深入理解“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树立正确职业观,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一)制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厦门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厦门大学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为导向,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弘扬“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精神,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及一定的国际化视野,获得注册工程师所需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训练,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因此,桥梁工程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结合桥梁工程领域的最新科技进展,科学制定了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一是了解专业内涵,激发爱国情感;二是培养工程思维,强化创新意识;三是建立责任意识,传承工匠精神;四是坚定文化自信,主动服务社会。

阅读全文

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从课程思政的建设背景、《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该门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及建设成效等方面,概述我校《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情况。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力学;教学改革

1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

2013年,上海高校最先开始探究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为后续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起到领头的作用[1-2]。2014年,在教育部指导下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打造课程思政试点课。我省于2018年确立首批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示范课程。课程思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教学改革浪潮。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2021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强调,人才培养即育人育才,包含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方面,专业课程要实现育人功能,要做到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育人应从“大水漫灌”逐步转化为“精准滴灌”。

2《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首先,该门课程对于多数理工类专业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教育类必修课程,甚至是工程管理、建筑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次,《工程力学》课程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计算能力、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工程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再次,《工程力学》课程能够较好地考查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所以是考研、专业注册执业资格等重要考试的必考科目,且分值占比较大;最后,《工程力学》开设的学期较早,该门课程是很多专业最先接触的专业基础课程。所以,《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3《工程力学》课程的基本情况

阅读全文

课程建设论文:矿业自动化学科设立思考

本文作者:陶慧 郑征 乔美英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学院副院长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结合河南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在部分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基础上,新的培养方案是以“突出特色、适应行业需求”为原则修订的。为使河南理工大学培养的自动化学生既能满足煤矿行业的需求,同时又能服务其他行业,在2011年的专业培养方案中进行了较大改革:分方向培养。[2]分方向培养是指前五个学期开展通识教育、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从三年级的后半学期开始分成矿山自动化、电气传动自动化、过程自动化三个方向培养。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向,这样毕业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如果已完全确定就业方向,可集中精力专攻一个方向。如果不能确定就业方向,可选择两个方向,扩大就业范围。比如选择矿山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学生就业既可以去矿业单位,也可以到相关工业过程自动化的企事业单位。因此毕业生既可服务于煤炭行业,也可辐射其他行业。

课程体系以数理课程为知识基础,以三电课程(电路、电子和电机)为专业支柱,以控制理论和信号与系统课程为桥梁,以专业方向课程群为应用基础,建立起本专业的核心知识构架,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开设反映自动化前沿技术的专业选修课程,尽可能地拓宽知识面,从而建立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首次采用分方向培养,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三个方向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课程的设置有所侧重。矿山自动化方向设置煤矿固定设备控制、数字化矿山技术、采煤概论和运动控制系统等课程。电气传动自动化设置有DSP原理及应用、运动控制系统、现代交流调速和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等课程。过程自动化方向有信号检测、现场总线与工业网、过程控制工程等课程。课程群的建设在整体优化的高度上明确了各课程的分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实体。河南理工大学有“自动控制系统”、“供电技术”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多门省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过程与要求及其引发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为其他课程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示范作用。[3]在精品课程的带动下,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和“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等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提升了教师整体素质,更新了教育理念,从而促进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具备矿山自动化专业知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培养、提高、稳定、引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配置教师资源,建立健全师资培训制度,加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经过建设,目前本专业专职教师70人,其中专业课任课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者达60%以上;具有国内外大学进修学习经历者达到50%以上;形成了“三电”、“供电系统自动化”、“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教学团队等多个专业教学团队。其中“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并聘请了10位煤矿企业和研究院所的具有较强工程和科研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和其他工程实践。定期组织教师到大型煤矿进行调研,使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煤矿现场的生产情况,让教师与生产现场实现零距离对接。鼓励教学任务不太繁重的教师到现场工作一年或半年时间,根据煤矿自动化的现场要求积极开展科学和技术研究,解决煤矿的实际问题。三年来已形成了教师定期下基层的制度,共组织教师下煤矿调研10余次,有5名教师在煤矿实习半年以上,有10余名教师长期在煤矿开展科学研究。目前自动化专业教师都非常熟悉矿山自动化的生产技术现状,具备深厚的矿山自动化专业知识。以工程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客观背景,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引导自动化专业改革和教学实践。通过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加强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研究,形成人人参与教学研究的氛围。

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和创新能力

阅读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建设

一、举措:实施“六个一”工程

为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成为符合教育部关于特色专业建设要求的专业,我校依据相关指标体系,结合湘中地区的文化资源和学校教学资源,实施了“六个一”工程:完善一个方案,建设一门课程,出版一本教材,办好一份刊物,举办一个大讲堂,建立一个基地。

(一)完善一个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专业建设的首要工作,我校依据特色专业建设的特定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1.强调励志与诚信教育。培养方案中着重突出“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等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将《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列入选修课。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紧密的逻辑联系,曾国藩、陈天华、蔡和森、罗盛教、成仿吾、罗?重等的重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做人与做官、励志与诚信教育等思想。我们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将上述思想与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2.强化实践环节教学。自升本以来,我校对人才培养方案有4次较大的修订,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2004年至2012年,实践教学的学分依次为18-25-30-35。在2012年版教学方案中,规定大一至大三年级有5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占实践教学5学分)。这种修改力度表明,我校把实践教学置于十分突出的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将学习、考察近代湘中历史人物的故居和历史遗存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占实践教学3学分)。

(二)建设一门课程

近年来,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建设好本专业的各门课程的基础上,推出了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的课程———《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负责人聘请了一批对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研究有成的学者,致力于探讨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的问题,并根据特色课程建设的需要,深入发掘有关课程资源,扎实推进特色课程建设。其次,学校在学报开辟“曾国藩研究”、“湘中人文研究”特色栏目,进一步拓展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的研究空间。最后,我们整合了各方资源,着手创设《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课程。2010年,《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被评为学校重点教改项目;2012年,该项目被评为省级教改项目。此特色课程的教学由9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担任,他们分工合作,由点到面,由本专业选修课再到全校的公共选修课。事实证明,开课以来,学生们被湘中英杰深深吸引,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和动力,达到预期之教学目的。

(三)出版一本教材

阅读全文

高职“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

摘要: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而“金课”建设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应清醒认识高职“金课”的属性,分析高职“金课”建设在师资、课程体系、资源平台、教学模式、评价机制上面临的困境,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提出可行的实践举措,着力提升高职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金课”建设;课程建设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1]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这是教育部文件中第一次使用“金课”这个概念。其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金课”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标准和“水课”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特点,界定了“金课”与“水课”的区别。他提到在今后4~5年时间里,教育部要建设20000门“金课”,着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随后,各高校纷纷投入“金课”建设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积极探索,打造定位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金课”,保障我国产业升级所需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供给。相对于高校本科教育“金课”建设“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金课”除应具备上述3个基本属性之外,还应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高职“金课”的三大属性

1.1职业性:高职“金课”的本质属性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也是高职“金课”的本质属性[2]。高职“金课”建设应贯彻职业性的特性:(1)专业设置体现职业特点。高职教育应明确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强调专业建设的职业性和岗位性。各专业的“金课”建设侧重于技术创新创业,打造适应产业发展的“金课”。(2)课程建设体现职业特点。高职“金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秉承“岗位必需,够用为度”的取舍标准,不强调课程深度上的体系化。(3)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性。高职“金课”的教学过程对接职业领域的生产过程,强调“做中学、做中悟、做中用、做中创”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知识与行动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相统一。(4)师资和教学资源建设体现职业性。高职“金课”师资建设强调职业技能、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兼具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推行校、企导师互兼互聘机制;教学资源建设上强调校企共建、开放共享。

1.2课程体系化、综合化:高职“金课”的关键属性

阅读全文

课程负责人制单元中教学管理论文

1课程负责人制实施的背景

面对国家新的要求,原来由教学秘书协助教研室主任统管教研室所有课程的管理模式,无论是个人的能力还是精力,都明显无法满足。我们在查阅文献、参考国内外其他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的具体办法,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提出淡化教研室主任负责制,对高校院(系)所开各门课程均遴选课程负责人,由各课程负责人负责各自课程建设的所有事务。

2课程负责人制的作用

2.1提高课程组教师整体教学质量

课程负责人制的建立和实施对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负责人领导下的课程组立足于每一门课程,把每一门课程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就课程本身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切实提高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组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围绕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与实施,相互监督,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课程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出谋划策,完善课程建设,从而形成课程建设强大的“合力”。只有这样,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2.2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促进者。因此,一门课程有无魅力、受不受学生欢迎,教师起决定性作用。一门精品课程,是教师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和人格的综合体现。课程建设状况最终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课程理念、课程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机制,直接反映出课程建设的质量。通过实施课程负责人制,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及岗位职责。课程负责人制使主要教学责任由主讲教师一人承担,因而主讲教师从接受教学任务的那一刻起就明白:这一班次所有学生学习的优劣完全系于一身。因此,他会千方百计地上好每一次课,精益求精,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期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教学工作得到学生、领导及同行的肯定时,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的教师会有成就感,教学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阅读全文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路径

[摘要]课程建设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实现路径,对有效提升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建设;一体化建设路径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也得到迅猛发展,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人才。作为物流人才输送者的高校担任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人才培养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进行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2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2.1课程建设是教育理念改变的迫切需求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如今,教育的理念不再是传统的“重教”(即以教为中心,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而是“重学”(既以学生为中心,思考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教育理念的改变使得传统课程不能够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迫使我们对传统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调整,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行业和企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