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程改革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课程改革总结

运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新课程改革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其对于人们生活习惯形成了深刻的改变。在教学体系中也由于不断地融入信息化技术而产生了新的趋势与变更动能。在此种过程中信息化技术与新课程改革呈现出相互促进的相关关系。本文以此为核心,在总结信息化技术核心与应用的基础上对其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方式进行探究,旨在为下一步改革提供方向性意见。

关键词:信息化;新课程;改革

技术的发展势必会产生社会的一系列变更。而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会对应用体系的“生态环境”形成影响。落实到高中教学体系中去,在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新课程改革势必需要适应此种发展趋势而形成新的体系。这也是技术发展倒逼改革的一种核心体现。

一、信息化技术核心与种类

所谓的信息化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及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为核心而构建的相关信息传播平台。在该平台的具体应用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在信息传播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其所带来的便捷性与广泛性而促使了其在后续教学环节中的不断应用,并成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动力。从技术核心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不同的节点、不同的信息产生方式进行有效的衔接,并在用户成本(主要是指客户不需要直接付出成本,而是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被转嫁到第三方,而有第三方为客户的使用行为支付成本)的刺激下不断地发展。从现阶段的应用模式来看,信息化技术的主要种类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第一,信息资源。所谓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手段对教学信息进行传播的基本应用类型。通过此种模式教师与学生能够更为轻松的获得课内(如微课、试题等)与课外(如背景知识、前沿动态等)信息与内容,有效的补充课程体系内容层面上的薄弱环节。第二,功能资源。所谓的功能资源主要是指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来达到拓展课堂功能的目的。如通过PPT来替代传统板书进而提升课堂效率;通过学生管理软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进而提升学生的遵从度;通过计算机形成丰富的软件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客观上降低疲劳感等。第三,拓展资源。除了上文所探讨的相关应用之外,信息化技术还在教学管理、教学辅助、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贡献。

二、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上文的分析,信息化技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按照不同的应用环节大致可以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预习。通过广泛的资源搜集或教师推荐等方式形成教学内容的总体思维导图,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应的预习,从而对课堂内容形成一定的总览。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对课堂进行重构。在形式方面应用多媒体技术来不断提升课堂的效率与吸引度,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效能的根本目的。在内容方面应用信息化技术所提供的资源补充教学大纲内容上的不足,并形成新的思维与新的理解。将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生活化改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为灵活与生动。在技术层面应用时间管理软件以及课堂监控软件等方式为教师的备课、授课等环节提供教学辅助支撑,使得其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最后,家长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进而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达成有效的了解与预判。信息技术将课堂与家庭教育统一为一个有效的整体,使得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够在一定时间与空间维度下得以持续。

阅读全文

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研究

1加大投入改善硬件设施,确保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七桥初中硬件设备落后的现状,重庆市教委、梁平县政府、教委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3年里对我校硬件投入累计超过1000余万元。逐渐安装了远程培训卫星接收设备,修建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六大功能室;建成了数字校园班班通、电子白板阶梯教室。2012年,在唐诗平副县的帮助下学校面积扩大了6亩,价值200万元。投入320万余元新建了教学楼和标准化的学生食堂。2013年,投入310万元修建的女生宿舍、教师周转房正在建设中;中华慈善总会重庆分会捐赠了近三万多元的数字电影播放设备;薄弱学校图书改造新增图书6000余册;投入45万元进行了校舍维修;投资160万元修建校门、学生运动场等。这些举措都为新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方面的保证。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确保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为了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七桥初中以校长为首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七桥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和学科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教师通过学习其他学校的新课改理念和课改模式,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培育了“以学活教,心动课堂,心随课动,课随心动”的“新学习”课改理念,切实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教学设计、组织形式、实施教学、评价学生、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3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确保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我校经过多年的不断模式,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七步法新课堂教学模式,后经不断实践和总结有将其改善为一体三环五步主体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所谓一体即学校以教师为主体,而课堂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三环指的是教学中必须具备自主学习、互动研学、评价反思三个环节。五步则主要指的是导学预习、讨论展示、探究点拨、练习巩固、评价反思。

4发展校本特色,确保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阅读全文

职院物流管理课改标准思索

本文作者:贾苏绒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课程改革质量标准的背景和意义

高职院校传统的课程教学步履艰难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造成高校生源的质量呈下降趋势,高职又属于高校招生的末端,高职院校学生的录取分数更低,这些学生在知识水平上、素质教育上相对薄弱,再加上学习兴趣不浓、不良习惯较多等问题,导致传统课程教学在组织方式上、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一直在探索,但是在培养方式和模式上存在一些争议。虽然我国已有480所高职院校开办物流专业,在校生达百万人,但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能顺应企业严格的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高职教育没有体现企业职业特色,使培养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出现社会上高职很热但就业很难的一种现象。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改革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实施的情况,而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是考查课程改革实施状况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大力支持与引导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对课程改革进行整体设计,并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通用权威的职业资格认证引进课程,形成了以职业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质量标准研究体系。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课程改革质量标准研究则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先决条件。课程改革质量标准是指依据课程改革设计的目标,应该达到的改革程度。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研究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课程改革质量标准与评价机制具有诊断、调节、反思、指导课程改革等功能,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技能为宗旨,课程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窗口,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专业教学改革的质量。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改革,但课程改革的好与坏,缺乏有效的技术分析和评价,即使有专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但针对不同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评价内容是否完善、可行、通用、具体及课程改革中能否实现等,没有深入地进行研究。目前,国外最典型的课程改革模式有北美CBE(能力本位模块课程)模式、国际劳工组织MEC(技能模块组合课程)模式、德国双元制核心阶梯式课程模式、英国BTEC课程模式、澳大利亚TAFE培训包课程模式和美国生涯技术教育职业群课程模式等。其中,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质量标准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合理地组合成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普通理论课教学内容较为浅显,不过多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而专业必修课门类虽少,却几乎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综合性强,非常有利于培养“宽基础、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如今,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大多还是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的自主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主要掌握在高职院校自己手里。课程改革质量标准的重点是对教师的教学环节的过程监控,并没有从教学质量的源头“课程”的质量上来实施监控;主要通过听课制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形式实行,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的建设

阅读全文

应用型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课程改革是本科应用型工程教育的核心,该文以课程改革的定位与目标出发,探讨了课程改革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定位和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深化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和理论策略。

关键词:本科应用型工程教育;工程应用;课程改革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我国的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专业应用型大学或学院(即应用型本科)、职业性技能性高等院校[1]。应用型本科具有3个特点:(1)知识结构的现时性、应用性和复合性;(2)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更强的社会能力[2-3]。新疆工程学院是在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时期新成立的工科本科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既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中90%以上直接服务于自治区的工业生产第一线,因此学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侧重于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在培养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基础扎实、职业素养好、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高级应用型人才[4]。

1课程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1)课程改革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着眼点与落脚点,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定位。应用型工程教育的课程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紧密聚焦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技术并得到应用的专门人才,面向现代化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生产中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生产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5],即“技术的实施者和应用者”。而不是培养“技术的发明者”和“技术的使用者”。课程既不同于传统的本科教育,也与高职教育存在较大差异。(2)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真正打破传统本科教育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改变传统教育以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为主线,以知识讲授为形式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工程应用需求为主线的工程能力培养体系,以主动知识学习和积累式知识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2本科过程及关键问题

本科应用型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定以“工程应用”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学模式实现从“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根本转变,教学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广泛调研、行业企业能力需求分析、课程载体设计、课程教学的实施与动态反馈、课程内容修改与完善、课程总结等环节落实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阅读全文

探索国内体育健康类课程的革新思路

一、国内体育健康类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增强学生体质”已成为我国各级教育层级上的院校体育教学者的共识。学校体育健康类教学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已经初见成效,通过建立的一套较为完善的、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无论是体育教材的质量,还是人员配比的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教学环节的多样化运营正稳步推进中。

(二)体育健康类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体育健康类课程在运行中确实发现了很多根源上的问题,比如说:第一,体育教育观念相比较国外发达国家而言还是相对滞后的;第二,我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关于教学内容的规定很多,不容易掌握,也缺少灵活应变的余地;第三,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中心地位凸显的较多,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四,体育健康类课程教学中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在实战环节上缺失较多;第五,教学评价中将运动成绩的好坏做了过多地关注,不利于综合层面上的提升。

二、未来我国体育健康类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对现存的体育教学模式做出调整

通过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健康因素,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非要忽略运动技能本身,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做出结构调整。同时,通过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引导学生更多的将注意力和关注性放在多学科、多领域中,真正达到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弱化教师主体地位,从而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全文

谈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摘要】高等学校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阵地,育才和育人只有相统一,才可以持续稳定地提高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质量。文章首先指出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接下来针对本院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特点,从知识习得、协作提升、思维引导及方法改进四个方面探讨对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举措的思考。

【关键词】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育人

0引言

2018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15号)中指出: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推动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构建中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1]。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本文从笔者所在学院的应用物理专业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讲授和实践环节中,总结出针对该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1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应用物理专业是以强大的数理知识为基石,建立物理与高新技术的结合点,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专业。所以,各高校在培养方案的主干课程设置上,多是遵循以数理为基础,以技术为导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数理课程自不必说,是学习后续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基石。在应用物理专业众多技术类的专业课程中,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具有知识体系完整、实践性强及应用面广等特点,尤其对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应用领域可以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智能手机、家电、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特别是近两年,由于疫情等多方面因素,芯片产业面临重大缺口,涉及全行业,有甚者芯片厂商交付周期达到30周以上。而我国在芯片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这就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共同发力。作为高校,培养兼备较强数理理论及电子技术的人才更是重中之重。依据应用物理专业的特点及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行业现状,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的讲授应是让学生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加强课程体系的联系,提高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育德育人的目的。

2应用物理专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

阅读全文

新课程下高中美术教学综述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要实施整体化教学改革

教师可以尝试一些整体化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将美术鉴赏教学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以及演讲等等相互结合,除此之外,要求教师可以再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以及直观性的绘画语言,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美术作品,领悟美术作品中的精华所在,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集学生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于一身的科目,美术鉴赏课程并没有一个确切以及固定的答案,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上面来对高中学生进行正确和准确的引导,使自己的学生能够拓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目的。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网络所具有的作用,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实施美术鉴赏课程的时候,高中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以及自己所具有的能力通过网络来进行反馈,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能够更好的实施美术欣赏。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等工具来设计自己的美术作品,在美术鉴赏课堂上面来展示给大家,使大家一起来欣赏以及评价他的作品,学生可以自己查找一些资料,组织和美术鉴赏课相关的课题内容,在课堂上面展开讨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对请问题进行探索。

三、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要具有一定特色

美术教师能够建立起个性化的美术鉴赏教学,并且使其形成一定的规模,具有特色的美术鉴赏课程往往能够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使得课堂上和课堂之外的教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为审美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并且为学校实施美术教学以及设计教学提供基础,与此同时,还可以为城市美术教育教学提供一个发展契机,因此,新课程改革下开发具有特色的美术鉴赏教育教学能够使高中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并且在无形之中培养了高中学生创新意识。(本文来自于《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简介详见)

四、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要创新作业

阅读全文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浅析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使得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高中体育教育观念、体育教学模式以及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等都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变化。近年来,通过各种测试调查结果反映出我国学生体质在呈不断下降趋势,体育教学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的重任。高中体育与初中体育相比,没有体育升学压力。高中体育课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及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学校进行了体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在此,对课程改革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自己工作经历,谈谈对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些想法。

一、教师尽快适应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新课标下,高中体育老师更多地扮演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引导者,应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老师采用各种方法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体验体育课带来的快乐。

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

在实际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一些基本体育技能掌握情况不理想,比如如何蹲踞式起跑、如何立定跳远等这些非常基础的田径技能都不会。跑、跳技术是体育运动的基础,没有基础谈何学习其他运动技能。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态度也都有其不同特点,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激情越来越低。虽然课改要求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一些基础技能学习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高一年级适当安排基础田径类课程,为今后学习其它技能打下基础。结合田径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模块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在教学模块的设置上和条件情况允许下,尽可能地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情况确定内容,多增加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学生对新事物一般更感兴趣,教学内容入门即可,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基本的锻炼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技能。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三、合理的学生评价方法

学生评价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是通过考核对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容易打击到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偏重于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要求不必太专业,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综合评价。合理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