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勘查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针对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为专业建设指明方向。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中占据核心地位,关系到毕业要求能否达成。在介绍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该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实施过程,从课程体系设计遵循的原则、课程体系结构构建、课程支撑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学分的设定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资源勘查工程;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工程教育认证于1992年开始在中国实施,通过建立衔接工程师制度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推动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高中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国际竞争力[1-2]。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自1982年开始招生,随着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专业名称由最初的“煤田地质”变更为“资源勘查工程”。该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1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认证工作的实施
当前煤炭行业整体上仍处于低潮期,加之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增高,导致中国多数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符合度不高[3]。为了进一步提升本校工程类专业的教育质量,培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与能力,同时为推进河北工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势在必行。2017-09,河北工程大学向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递交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认证申请,2017-12协会受理,由此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专业认证筹备工作。校、院、系三级联动,由学校统筹安排,各职能部门及相关学院积极配合,同时积极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认证工作的指导。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应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而课程体系是毕业要求能否达成的关键,因此,本校重点开展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2基于工程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必须保证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达成毕业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前期,应收集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本专业领域最新的政策法规与前沿动态等信息,为课程体系改革指明方向。走访相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调查当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教学团队对专业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特别是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注重发挥各行业企业专家的作用。基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工程属性,对课程体系修订时重点突出资源勘探与开发这一专业特色。工程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应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一般心理过程[4]。在制定专业的课程结构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课程间知识的匹配与传承关系,明确各类课程的先后顺序,修订的课程教学计划应遵循从通识类课程到专业类课程、从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从理论课程到实践课程这一原则。经与工程认证相关标准对比分析,最新修订的专业课程体系涵盖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以及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等工程认证所要求的所有课程类别。
矿业院校地质勘查课程改革实践
1问题的提出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地质勘查则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煤炭部属院校归属地方,归属地方的煤炭高等院校已更名、合并或升格;原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归并为地质工程专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3年前后,煤炭工业低潮,煤炭地质勘查队伍缩减。由上述因素导致煤田地质勘查类课程停开,部分院校仍开设矿产地质勘查类课程,但内容转为一般性矿产地质勘查,对于煤炭地质勘查而言没有针对性。因此,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强劲需求,煤炭工业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煤炭地质勘查工作蓬勃发展,对煤炭资源勘查与评价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煤炭资源勘查类课程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近年来,各原矿业类高校地质类专业相继不同程度地对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加强了煤田地质和资源勘查方面的比重,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使矿业类高校的传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课程目标定位
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基础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等当代地质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钻探、物探等先进技术手段为核心,同时还涉及矿产资源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矿产地质勘查体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地质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发展,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的实施以及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对从事煤炭地质勘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矿产勘查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样化和逐步走向市场化,煤炭地质勘查人员不仅需要坚实的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知识,从而必然促使煤炭地质勘查学科内容的调整和拓宽。当前,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从技术型发展为技术-经济型,“煤炭地质勘查”课程的培养目标也从原有的纯地质技术人才拓宽到以地质技术为基础、掌握一定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3课程内容体系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较广泛,主要涉及煤田地质学、煤田普查与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它们各有独立的科学体系,而又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煤田地质学是研究煤、煤层以及含煤岩系成因、性质和其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煤炭地质勘查的理论基础。煤炭地质勘查是一门来自生产而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学科,其目的是为煤矿设计与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煤炭资源合理而顺利的开发。其主要任务是运用煤田地质理论及其相关地质理论,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经过一定阶段的工作,寻找和探明煤矿床,对煤田的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进行研究;并结合当前我国技术经济政策的有关规定,对煤矿床做出正确的工业评价。可行性研究属于工业技术经济学的范畴,是煤炭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行性研究的核心是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其任务是应用经济学的原理,根据煤矿床地质勘查工作所获得的资料,选取合理的技术经济参数,预估煤矿床未来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煤矿床地质勘查项目取舍和矿山开发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矿产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矿产资源管理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以矿产资源所有权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进行的综合管理,包括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和矿业权管理等。煤田地质学是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的理论依据。煤炭地质勘查不仅是一项地质工作,而且又是一项经济活动,勘查工程的实施要符合经济原则,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地质成果勘查成果和最佳经济效益,技术经济评价是煤炭地质勘查的重要主要任务之一。矿产资源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体现国家的意志、维护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在矿产勘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煤田地质学、煤田勘查、煤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产资源管理四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逐步形成与走向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的新学科框架体系。
4教学实施
岩土工程勘察中基础地质技术的应用
摘要:在飞速增长的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让我国岩土工程勘查技术得以不断提升,特别对于基础地质技术方面而言,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作为岩土工程项目当中常用的技术类型,基础地质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增强岩土工程勘察的效果。所以,加大基础地质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当中的应用力度可谓十分关键。本文通过阐述岩土工程勘察的相关情况,说明了常见的基础地质技术,同时提出了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基础地质技术应用的有效措施。该研究以分析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基础地质技术应用合理策略作为主要的目的,从而充分发挥出基础地质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当中的良好作用。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查管理;基础地质技术;应用措施
众所周知,对于我国而言,地大物博,并且地形构造异常复杂,开展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当中,一般需要事先做好地质勘察工作。尤其针对南方部分区域,由于地下岩层呈现出多样化分布的特征,无论是岩层的分布,还是具体的走向情况,均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正是受到很多自然地理因素方面的干扰,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详细了解与掌握所施工区域的地质、水文环境等情况,为后续的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与安全。为此,系统分析和思考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基础地质技术应用有效策略显得异常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施价值。
1岩土工程勘察相关概述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使岩土工程的勘察效果变得更加显著。从勘察的方法、勘测使用相关仪器设备来说,均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且有关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的总体能力与素养也得以不断提高。然而从岩土工程实际的勘查情况来看,绝非十分容易,一方面,应该紧密结合所勘查地区的相应状况加以实时改进和优化勘查方案;另一方面,还可能碰到恶劣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后续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提前进行岩土工程的地质勘察准备,详细分析与掌握所要进行施工的地质情况[1]。与此同时,通过积极进行岩土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可以将所勘测到的相关地质数据结果当作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的主要参考和根据。除此之外,其中部分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相关参数也可以带给造价工作一定的借鉴和帮助,进而使得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安全均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由此不难看出,加强岩土工程的地质勘察管理可谓非常关键。
2常见的基础地质技术说明
2.1槽探技术介绍
工程教育的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设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理念。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构建了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多元化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在软件平台建设方面,夯实基础理论,加强实验操作,完善课程设计,创新专业综合设计,积极参加地质技能竞赛,改变教学方式;在硬件平台建设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野外实习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快教材和网络课程建设。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成果导向(能力、目标、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理念〔1〕〔2〕,明确提出了工程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创新态度和意识,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等基本能力和素质。为了增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煤炭工业发展的适应性,突出体现中国矿业大学的“矿业(煤炭)”特色〔1〕,本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通过近年来本科生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保障和提高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构建多元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一、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本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软件平台建设
(一)夯实基础理论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要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调整理论教学体系。理论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有大学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工程力学、采矿概论等。学科基础课程设置有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含晶体光学)、岩石学(双语)、地层古生物学(双语)、构造地质学等。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有地质制图学、钻探工程学、地球物理勘探、煤田地质学、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等。专业方向课程包括矿床学、矿井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矿产资源评价与管理、地质测试分析与技术、专业英语、资源勘查工程进展等。地质制图学为专业核心课程,系统讲授地图的基本知识、绘图软件、主要地质图件的编制原理和编制方法,如地质图、图切地质剖面图、实测地质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钻孔柱状图等,着重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地质图件和分析地质图件以解决资源勘查工程问题的能力。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为专业核心课程,系统讲授矿产(煤炭)地质勘查理论、勘查方法、勘查设计、勘查工程布置、地质编录和资源储量估算方法〔3〕,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勘查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并解决勘查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操作
工程设计能力的边坡工程教学体系改革
摘要:工科类课程存在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亟须结合实际生产要求,重新构建课程教学体系。近些年来边坡工程课程教学团队以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为核心,构建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设计”五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型课程体系。该体系将教学内容优化重组为边坡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测等五个环节,同时按照“面向工程、突出能力培养”的思路,整合了实践环节,构建了“一主线、二并重、三结合”的课程创新教学新模式以及“兴趣培养—课堂教学—工程实践”多层级交叉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基于BOPPPS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法,实现了课程教学模块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学生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关键词:边坡工程;教学体系;五位一体;教学模式;BOPPPS模式
特殊的山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使得贵州省面临着大量的边坡问题,尤其自2011年以来贵州省的经济走向了快车道,大量工业厂房、公路、铁路等项目得以实施,导致大量的边坡问题需要评价、分析和治理。因此,我省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亟须能够解决边坡问题的人才。“边坡工程”课程主要解决建筑边坡、公路边坡、水利水电边坡、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基坑边坡等稳定性、勘查和设计、施工问题[1]。该课程自2000年在贵州大学开设以来,已经成为我校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边坡加固的基本原则,熟悉当前边坡工程的研究前缘以及边坡加固的先进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边坡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创新意识[2]。该门课程已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并为我省边坡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定贡献。基于贵州省边坡工程行业人才需求和贵州大学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学科的特色优势。从2012年以来,边坡工程课程组依托贵州大学自然资源部喀斯特环境和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围绕边坡工程领域目前国内教材不成熟、教学内容和本科生的认知上有差距的现状,结合我省特点和实际生产要求,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核心目标,构建了符合我省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3];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4];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以工程思维考虑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5]。经过7年的持续教学研究和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以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为核心,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核心”的理念来构建教学体系,即以全面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和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五位一体的边坡工程人才培养体系,重点解决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为边坡工程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卓越的工程人才。改革前,“边坡工程”课程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各环节相对独立,学生学完本课程后,不能独立地进行工程设计,计算与制图能力及知识体系也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6]。近年来,我省陆续提出了“三化同步”“5个100”“生态文明省”等发展战略,边坡工程行业变化较大。我省边坡工程行业对人才在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学团队结合边坡工程行业的内在规律,重新确立了“边坡工程”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教学定位,提出了以边坡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五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型课程体系(图1)。该体系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部分。理论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化、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边坡行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融合边坡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测等技术环节,集成了边坡工程行业科技、设计与市场的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体系,由5个技术环节(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测)、6个知识领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力学、支护结构、锚固技术、施工及监测)、32个核心知识单元以及每个知识单元下的若干知识点等构成的知识体系,突出应用性(如图2所示)。实践教学体系按照“面向工程、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创新活动与毕业设计五部分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增加自主设计项目比例,编写课程设计指导书,鼓励学生开展边坡稳定性分析、挡土墙设计、抗滑桩设计、锚索设计等程序编制,譬如课题教学内容上引入商业软件(理正岩土、GEO-slope等),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行编制边坡稳定性分析、挡土墙设计、抗滑桩设计等软件,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工程设计能力素养。在课程实习与毕业设计中,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和实习,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两大体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重组后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先进实用。新课程体系在2010~2014级本科生中推广与实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工程能力。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在课程组老师的引导下,每年都有40%~60%的毕业生以边坡工程方面的内容开展毕业设计,立项的创新计划中和边坡工程有关的占30%~40%。此外,本科生还积极参加各类竞赛,获得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大赛等奖项。
二、改革教学模式,注重能力培养
“边坡工程”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概念多、计算繁、推导难,为了化解“多、繁、难”,课题组提出了“一主线、二并重、三结合”的教学模式。“一主线”即强调教学内容以常规计算为主线,内容包括边坡稳定性计算、挡土墙设计计算及抗滑桩设计计算,注重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学习和理解。“二并重”即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在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从计算机的角度进行计算理论、方法的应用。“三结合”即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设计与课程实习相结合、工程设计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要求学生多参加教师的设计生产项目或企业的工程设计项目,实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工程素质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学习后,有的学生就以主要设计人员身份参与企业的边坡工程生产项目,还有的学生在参加教师的相关项目后成功申报了多项专利。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困境及对策
摘要:现阶段,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受到相关学者和国内外的关注。矿产资源开发正经历从粗放式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生态修复在矿山地质开采生产中的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其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基于此,文章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困境;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党的会议明确提出加强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作用,注重生态修复在矿山地质中的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已经迈入矿产资源消耗的快速时期,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因此,必须重视矿山恢复治理工作。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要将具有积极作用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和经济活动分析融入到社会发展当中去。当前,我国矿产地质治理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影响着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文章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应用进行分析。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全球科技热点话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国家,同时也是生产和出口矿产最多的国家。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矿产资源开发已经从传统粗放式的模式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矿山开发模式转变。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大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仅造成自然灾害频繁,还会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对于人类可持续的发展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发展的程度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重视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管理的创新性改革。但是当前大部分地区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建设中,地方政府过度重视各种经济产业建设,不仅无法满足矿产发展要求,还使城市形象受到一定影响[1]。在矿产工程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施工工艺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了找矿技术的蓬勃发展。矿山地质施工建设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也经常出现交叉作业的情况,而且每个工程具有不同的特点,由于找矿工作受到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地质情况、开采工艺以及水文特点等影响,在矿产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资金不足,是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的最大问题。目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政府的支持,但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所需要的资金十大庞大,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还没有形成分级负责的投入机制,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中资金投入不畅通,进一步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压力。此外,自我国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项目以来,虽然给予了大量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但是由于保证制度不健全,在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规划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制度,不能准确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的作用与影响进行定位,所举行的活动也不符合矿产资源发展需求,管理方式不能与时俱进,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管理办法也不完善,忽视矿产资源开采中能耗问题,导致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工作开展存在一系列问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是当前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我国在2002年安排了18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项目,在项目实施以来为下一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但是生态环境功能具有区域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对于隐性的水土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还没有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局部治理方式还达不到生态修复效果。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相关对策和措施分析
首先,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理念和模式的创新。现阶段,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受到相关学者和国内外的关注。缓解能源危机和减少环境污染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职责与责任,环境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对国家和人们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基础之上,创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理念和措施,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机制和体制,注重政策和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进一步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单一工程向综合性的生态修复模式转变。其次,矿山防灾和生态修复技术。矿山地质存在的问题对环境地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所有的自然灾害当中,矿山地质的问题是最复杂的,而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比较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矿山防火和生态修复技术是矿山地质环境灾害防治的关键环节,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水文地质勘查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合理利用矿山资源。当前,我国生态修复技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还不够成熟,还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矿区生态环节的恶化。因此,还需要加强对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用综合性的生态修复技术,比如采用现场勘查、区域试验、土壤测试以及微生物技术等研究手段,对地貌景观、地质情况以及水文特征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与考察,形成良好的生态发展模式。最后,开展精细化基础性调查研究。最近几年,由于环境地质造成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对于社会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在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当中,矿产地质灾害占据很大比重,也是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精细化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未进行治理的区域进行调查和评估,尤其是隐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此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侦查学教学体系创建研讨
作者:王守宽 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随着我国的入世、国内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与质量已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正在进行革命性的改变,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业已成为国内外高校之间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整体本科教学相互支撑的统一体系,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从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看,实践环节的意义更重要,它是实践理论、验证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关键。
公安教育作为一种特色职业教育,培养造就公安机关需要的专门人才,是公安院校的中心任务。公安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政治可靠、业务扎实、作风过硬、知识广博、体魄强健、具有创造力和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公安高等教育必须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除具备必要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业务知识外,还要初步形成较强的公安岗位技能和公安岗位能力。因此,就必须全面推进公安院校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侦查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公安专业学科。侦查学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警察基本素质和技术技能,全面系统掌握侦查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公安机关等司法部门从事国内安全保卫、刑事侦查、经济犯罪侦查、计算机犯罪侦查等方面实际业务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实现上述专业培养目标,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应完善侦查学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适应公安实际工作之外,还应建立起基础性、操作性、综合性等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因此,构建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本专科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对侦查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要求,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建立一个符合教育规律并适应本学校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高起点、有突破,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侦查学学科特色。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1.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2.系统化原则。必须遵循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互相衔接,彼此连续的实践体系,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3.整体优化原则。不仅要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教学各环节的相互配合,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支撑和互相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4.规范化原则。在培养方案中要规范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
(三)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根据侦查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军训、实验教学、模拟教学、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组成一个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与理论教学体系良好衔接匹配,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种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培养的毕业生成为素质全面、社会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测绘工程技术在地籍测量的运用
【摘要】地籍测量时,需要通过相关测绘技术对土地进行有效测量、统计和建档,从而更好地确定土地归属问题。论文介绍了常用的测绘技术,分析测绘工程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实践应用,希望更好地提高地籍测量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测绘工程技术;地籍测量;实践应用
1引言
为了更好地维护土地使用者的利益,人们对于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测绘技术已经很难满足现在的精度和效率要求。目前,各种先进的测绘工程技术被不断应用到地籍测量过程当中。尤其相关定位技术和高分辨率遥感摄影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保障了地籍测量的精度问题。在开展地籍测量过程中,必须保障测量的准确性,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土地权属纠纷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地籍测绘工程涉及的最新的测绘技术,从而更好地维护土地使用者的权益。
2主要测绘技术
2.1全球定位系统
随着航天技术和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定位技术不断被应用在土地资源的勘测过程中,使得测绘勘测效率和质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种技术主要是在卫星的辅助之下来搜集和处理地籍的相关数据信息,这种测量方式主要是通过掌握测量的控制量,来递进式地完成地籍测量任务[1]。在实际开展地籍工作测量过程中,可以将测试网络、三角网络、地籍导线网与GPS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完成最终的测量任务。全球定位系统在很多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能够进行实时测量,而且测量面积大,全天候测量,能够实时获得测量数据。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基本能够实现全天候、多地点的数据采集和监视,通过利用精准定位技术和RTK技术,对于测绘地点进行精准定位,同时利用数据融合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各个地点搜集的信息有机融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计算,从而得到相应的测量结果。另外,在开展这些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避免复杂地势环境和恶劣气候环境对于测量的影响,能够有效开展观测测量和分析任务,这样就能够大大提高测量的效率。但是在使用全球定位系统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如何加强数据的安全性也是未来测绘技术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