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考试总结讲话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新教材案例教学新模式构建
一、《概论》课案例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存在不足
当前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已经普遍的采用,其优势是可以很好的讲授教学难点和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构造相应的教学情景,较好的改进教学效果。关于《概论》课案例教学的研究,据笔者在中国期刊网检索,近五年来,国内相关的研究论文不多,仅为20多篇。相关的研究论文有邵锦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尝试与思考》,《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陈斌:《〈高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外在制约因素分析》,《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徐发生、郭起浪:《对“概论”课案例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于长征:《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概论”课案例教学法的改革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张小明:《案例教学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中的运用》《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7期。郭健:《〈思想概论〉课案例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李影:《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教育探索》,2010年第12期。陈晓梅:《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效控制———以概论教学为例》《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9期等。从目前研究现状看,一方面学界对于《概论》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定义、注意的问题、影响的因素、实效控制问题等做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是:研究的系统性不够,未能就《概论》课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坚持的原则和理念、具体的实施环节、案例选择等方面做充分的论述。研究的时效性不强,从研究现状看,关于《概论》课程新教材的案例教学新模式的探讨成果不是很多。特别是明确提出和论证《概论》新教材“”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新模式的论文不多。
二、构建《概论》新教材“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新模式的必要性
第一,这是改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需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总体上是好的,但是距离让学生“真听、真信、真行”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概论》课程作为大学生四门思想政治课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和渠道。但是由于《概论》课内容的特殊性1,加上任课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结构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众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不是很感兴趣,仅满足于考试,死记硬背,考完就忘。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当前《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存在三大矛盾。其一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大学生之间的矛盾。90后一代大学生无论是知识面、思想观念,还是思维方式都和以往的80后一代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思维灵活,喜欢上网,思想激进同时会缺少理性。他们思想独立,渴望尊重,表现欲强烈。如果教师不能先学一步,及时更新知识,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更上形势,固步自封,就会在教学中和学生产生矛盾,学生会因为教师的知识陈旧、不感兴趣、不愿意听讲。其二是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和学生兴趣多样性的矛盾。《概论》课程作为一门主干思想政治课,理论具有特殊性,主要是宣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关理论和原理,帮助大学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其三,信息化时代教师多媒体技术相对薄弱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教学内容选择取舍的矛盾。当前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目前普遍拥有电脑和手机。他们的手机基本上都有上网的功能,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浏览海量的最新信息。总体而言《概论》课程的教师属于文科教师,多媒体教学技术不是很熟练,主要采取的是PPT为主的教学,侧重对书本知识的讲解。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强调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课堂40分钟内容短暂,而社会生活的政治内容非常丰富,如何适当的取舍,展现于课堂教学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形成了考验。
第二,这是学习贯彻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需要。
十八大以来,形成了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新修订的2013版的《概论》教材虽然吸收了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有关精神,在内容和章节上有很大调整。但是书本和现实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概论》课程和其他三门课程相比较,和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结合最紧密,最贴切。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响应中央的号召,积极投身到学习和讲授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中,使之进课堂、进学生大脑。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帮助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另一方面,新修改的教材教学内容和章节有很大调整,由原来的15章变为12章,生态文明、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三型政党建设等提法都进课本。但是教师原来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有的已经陈旧,有的提法已经过时,如“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已经变为“决定性作用”。这些都说明需要《概论》课有必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案例教学模式,及时补充和更新案例,从而才能更好的贯彻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
学校秋季期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办学目标,继续完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我镇各校教育均衡发展,将学校建设成为群众满意,师生向往的乐园。
二、工作思路
提高学校常规管理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提高课堂效率”教研活动,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完善学校设备设施推进均衡教育,构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彰显办学特色。
三、工作重点
1、加强师德教育和培训,树立师德学习榜样,继续树立学校教师良好的形象。
2、加强安全教育,打造平安文明、文明校园。
高中地理新课改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和实施,人们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再只是单纯地看他们的学习成绩,而是偏向于他们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学生地理课本内容,还应注重他们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核心素养指引下的新课改开展得如火如荼,这对于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而言,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作为一线地理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思想上应有哪些转变,行动上又应如何调整?笔者认为,核心素养指引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应该“三思而后行”。
一、三思——对核心素养和新课改的"三点基本思考"
思考之一:“立德树人”永远是地理课堂的根本任务党的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包括地理课程在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德,本意为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行,后来引申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笔者认为,德更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品行,包括其待人接物的态度、与人交往的习惯、做事的风格和讲话的习惯等。爱因斯坦说过:“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对于地理教师而言,德是什么?德就是学生忘记了你所传授的地理知识后留下的东西。笔者曾亲耳听到很多已经毕业的学生回忆自己的高中地理教师,他们会这样描述:“那个很温柔的老师、那个最淡定的老师、那个讲话方言很重的老师、那个每天都换不同衣服的老师、那个最喜欢穿高跟鞋的老师。”但很少有学生还记得“那个把地方时?我讲懂的老师”“那个把大气环流给我讲懂的老师”。可见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更需要做的是:除了把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外,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你的品德和习惯——做事的风格、讲话的方式和与人交往的原则。我们要时刻谨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学的第一要义。
思考之二:“核心素养”不是忘却知识、能力而另起炉灶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地理学习获得的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并运用地理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由地理知识、能力、方法和观念等组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最具学科本质的东西,无法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来获取。学科核心素养以来,很多一线教师有这样的疑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是否相悖?华东师范大学崔允部教授对此做了精妙的解释,他将核心素养的形成比喻为一个老司机的养成过程。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就像是“科目一”的考试内容,这部分知识考不过,就不能进入下一环节;理论考试过了就要参加“桩考”,这其实就是“技能”的体现,是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了基本技能;而路考则是考官给出模拟情境,考?学员的应对能力。通过了上述环节,就可以拿到驾照,但还不能称为一个合格的驾驶员或者老司机,只有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磨炼、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反思,才能形成“礼貌行车、安全驾驶”的习惯,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素养。可见,学科核心素养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思考之三:地理课堂要打动人心,让学习真正发生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追求“不忘初心”“打动人心”而且“真实”的地理课堂。反观我们当前的地理教学,最缺少的就是真实:缺少真实的体验、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应用学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了。2017版课标指出,要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这一要求让真实地理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突出。
二、后行一让地理课堂学习“真实"发生
1.真情境:强调代入和激发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似乎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每节课必从情境入手,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导致情境教学流于形式。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情境创设只图表面上的热闹,则会干扰和弱化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思维的发展。2017版课标建议教师“重视问题式教学”,并提出“问题”的设计需要依托情境,而选择情境时应考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同时要避免将情境仅作为“导入”的做法。可见,情境创设必须和学习任务相融合,避免创设那些与学习任务“勉强凑合”的情境。另外,“真实”应为创设教学情境的第一要旨。只有真实的情境才会让学生有“代入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对策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宝藏,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对后人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变,传统文化在学科中渗透教育得到广大教育学者的高度重视与认可,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保障。初中政治学科具有一定的实时性与综合性特点,是传统文化渗透的最佳学科之一,将传统文化与政治思想相结合,有利于学生道德水平与爱国情怀的培养。本文主要对初中政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然性进行分析,进而结合实际案例方式,提出传统文化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的策略,希望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政治课堂;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先人的思想与智慧,是提高初中生文化素养的关键因素,让学生在思想上获得教育。将传统文化内涵与理念融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通过传统文化熏陶与感染,学生思想得到升华,各种行为习惯与方式受到影响。目前,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提出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普遍,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教学成为必然发展趋势,通过实践教学结果显示,将传统文化字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取得的效果十分明显,教学反响十分强烈。
一、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然性
(一)响应国家政策与号召要求
国家主席在文化发展的大会上作出重要讲话,始终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主席在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传统文化象征着国家发展的命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提供能量,在精神界面影响着人民群众,是决定我国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地位的重要内容。所以,我国要不断弘扬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人民群体注入新的力量与能源。经过先人的努力与积累,逐渐形成流芳百世的传统文化内涵,为后人创造充足的精神财富,进而提升我国的文化塑造力与影响力。
(二)满足中考的实际需求
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机制研究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职业道德教育未形成整体观和全局观。
职业道德教育不应该只是某些教师的事儿,职业道德教育不应该只是某个部门的事儿,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是全社会和全学院的事儿,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是所有教师和家长的事儿,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应该是校企共同的事儿。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未能形成整体观和全局观,未给予充分重视。高职院校及全社会未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二)注重说教,缺少践行,同行业企业需求不衔接。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未能真正实现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行业企业需求不衔接。高职院校中还是简单地把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落实到某一门或者某几门课程上,仿佛职业道德教育同相关几门课程以外和其他课程毫无关系。甚至相关几门课程也是采取灌输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师说教、缺少践行的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职业道德形成影响甚微。
(三)注重技能培养,忽视立德树人。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忽视立德树人的状况。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等方面都未能充分体现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过于注重技能培养,且部分教师在师德上未能起到好的表率作用,过于关注言传而忽视身教,身体力行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比单纯说教更好的作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育的认识
1、教学对象的现状分析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被确定为各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学习其它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先导课程。然而高校的学生生源情况复杂,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了各地计算机硬件设备条件及教育普及程度的差异,因此,学生入学时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已经非常熟练,而有的却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这种差异导致他们想获取知识的要求、程度自然也不同。针对这种现状和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的思考 2.1理论课注重“精讲细练”并注重师生间的沟通。很多老师觉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多,知识点比较多、杂,而课时又少,因此课堂教学就是向单位时间争取效率,要抓住本质的东西,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每次下课之前做本次课堂教学的总结,再次强调本次课的重点知识,加强印象。“教”与“学”是两个不同的主体,要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只有双方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必须要时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学生有疑问的内容,直到讲解明白为止,使学生每次都能将课堂内容消化,不让问题越积越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另外,不可避免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约束能力是有限的。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风气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时应严格考勤,对多次旷课和多次迟到的同学,找他们单独谈心,问原因,做思想工作,说清问题的后果。而对于上课睡觉、讲话或者玩手机的同学应及时的制止,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有序的进行,并督促学生学习。 2.2上机课注重“任务驱动法”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最显着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上机课时要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上机课中要设计可操作性、综合性较强的任务,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强化相关知识。另外,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差异,老师既要顾大体,又要顾个体,不但能让那些基础差的同学完成任务,也能让基础好一点的同学可以拓展知识面。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还要设计附加题,那些先做完的同学有时间再做附加题,使他们有事可做,也不会影响速度慢的同学。当然,上机课时也要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集中讲解,对于个别问题,应该对个别学生单独辅导,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2.3注重课外培养。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通过成立兴趣小组、组织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自己所教的班级内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排版小组、制表小组等,让学生协作完成一个大的项目,从而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联系系部,在全年级举办计算机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与、参加竞赛,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4注重考试改革。针对计算机教育是一种能力培养的教育,传统的笔试形式的考试不能很好的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所以应对其考试体制进行多样性地调整。例如从2005学年上学期开始,笔者所在的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传统的考试更改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并将其作为学生毕业的资格条件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取得的等级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5注重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科学是一门日新月异的科学,无论软件还是硬件,它的发展速度都超过了任何一门学科。这就要求担任培养新一代计算机操作人才的教师,只有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始终保持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才不会辜负教师的称号,最终达到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本着学海无边、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不断地去听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学他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说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等,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另外,对于年轻老师还应该经常参加培训班学习,或者深造读硕士、博士等等,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更好的教书育人。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今的社会中,计算机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使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牢固掌握其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的目的。以上是笔者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希望能把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输出更多更好的高职人才!
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反思
摘要: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一个好的高中班集体,一定要有一个好的高中班主任。当前,高中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令人担忧。那么,高中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想教育的。
关键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怀和激励;德育评价
一、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是我们作为班主任爱学生的前提。班主任只有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例如,我所接的班级是到了高二才分班的,是高二的文科班,分到我班的学生有几个在高一的时候就是出了名的“学困生”,我就和他们几个一一谈心。其中有一个是高一的时候最出名的“学困生”黎小明(化名),我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和他谈心,了解到他的基本情况是纪律比较差,且几次的考试成绩都很不理想。总而言之,他对学习不感兴趣,老师上课不听课,经常走神儿。后来,我反复联系家长,和家长一起进行教育,家长表示一定会尽全力配合好我们班主任的教育。还有就是他上课经常迟到,特别是早上有时候迟到半个小时;老师上课的时候,从来不打开书本;考试的时候,随便应付。基于以上分析,我觉得如果能唤起他的自信,找出适合他的方法,他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观。例如,他对学习不感兴趣,我就和他一起找出感兴趣的东西;他对书法感兴趣,我就叫他买一些练书法的书来练习,并且每天跟踪观察,把这种自信转化为强大的动力。以此为起点,不断积累自信,他有了进步,就及时表扬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小明有了很明显的进步,迟到的现象没有了,原来他在班上排名是最后一名,到了高三第一学期他就上升到班上中等水平了。所以班主任要真正了解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才是真正地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好。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新接管一个班级能够迅速形成相对较好的班风与学风至关重要。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就是抓纪律,具体地讲,就是严抓寝室纪律和教室纪律。这样就要有自己的班规。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一起制订我们的班规,通过制订一系列的奖罚条例来约束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从接手这个班到现在,我几乎天天去宿舍检查作息,但也不是一次次简单的检查。比如,我晚上十点半到学生宿舍,督促学生尽快洗漱做好睡觉准备,同时也关心他们的生活问题。开始的时候,我们班的男生住在6楼,而6楼经常没有水洗澡,每天晚上11点以后才有水。这样,他们晚上休息不好,必定会影响第二天的上课。我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和同学们一起商量,最后决定每个宿舍买一个大缸,在白天有水的时候先把它接满水,到了晚10点放学的时候就有水洗澡了。这样,他们晚上就可以早一点休息了,不会影响第二天的上课。于是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熄灯后,我并不急于离开,而是滞留在阳台上继续观察、提醒他们,直到11点左右,也就是确定学生基本都入睡了才离开。尽管这时还有学生未能入睡却已没有说话的氛围了,日复一日,晚入睡的学生最起码知道每天老师都陪他们那么晚,一定会在心里增加对老师的认可度。几个月下来,学生基本上都形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为了巩固效果,我同时还大力宣传睡眠的重要性,讲不按时作息对身体和智力的极端危害。此外,在教室里,桌椅对齐,保持教室清洁,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拥有一个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我在晚自习时经常到班里巡班,如果发现有违反纪律的学生,例如,讲话,玩手机等等,我就叫他们到教室办公室,耐心教育他们,这样周而复始地教育学生,并且耐心监控确保教室安静。长久下来,班上就有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三、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
高中政治讲评课教学策略
【摘要】
从3个方面,探讨参与理念下高中政治讲评课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参与理念;政治;讲评课;教学策略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的手段之一,而讲评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接下来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改善程度。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评”,忽视了学生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仅枯燥,也未能起到应有的巩固复习作用。重视学生参与,不仅是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途径。所谓参与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的新型教学理念,该理念重“导”轻“灌”,重“学”轻“教”,旨在创设师生平等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和途径。基于此,本文探讨参与理念下高中政治讲评课的教学策略。
一、小组合作,明辨是非
课堂活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参与中的学是关键,教师的导是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动起来,要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方面一定要强化,为此,在实践参与理念的过程中,笔者在班里以政治成绩为基础,以附近座位为依托成立了六人政治学习小组。除平时练习中互帮互助外,学习小组还在上课过程中共同合作争取表现发言累计积分。在期中期末对发言次数最多的优秀小组进行特别表彰。每次考试结果出来后,以小组为单位将试卷上选择题部分进行小组讨论,尚有疑问的课堂上提出,由其他小组派代表解答,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认识比较模糊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进行解题经验、技巧、思维能力培养的交流。这样做可以达到几个效果:首先,避免了大包围题题讲,压缩了讲解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再次,学生在回答其他小组问题时,也许一开始会比较随意,但多次被对方组员提问时,会逐渐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解题的逻辑性。遇到各小组都有疑惑的选择题,再由教师带领大家一起结合课本相关知识进行讲解阐释,这时,学生一般都会很安静虚心听讲,避免了以往每次讲选择题时,学生只关注自己错误的题目,而其他时候就在讲话或者走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