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考试教师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素质教育与考试浅析
人们对考试制度失去信心,产生怀疑,主要因为考试制度的消极因素,与社会发展要求背道而驰,不相适应。不可否认,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应试教育确实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支持国家建设,在各行各业服务。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目前的考试制度,与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步调不一,大相径庭。追溯现在的考试制度,就要从隋朝时的九品中正制说起,到唐朝逐步完善,形成“科举制”。“科举制”是适应当时的发展形势诞生的,选拔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后来,“科举制”逐步发展为“八股取士”,与社会发展渐渐脱节许多优秀的人才被埋没。现在的考试制度就像古代的“科举制”,不同的是考试的内容。“”以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家需要人才,就恢复高考,为国家建设选拔、培养人才。高考恢复以来,逐渐形成定式,成为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实,中考与高考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好像成为考试制度下的“奴隶”,为考试而生。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学校把这种重担全部分配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呆板教书,学生为考试而考试,致使基础教育向应试教育倾斜。在肯定应试教育的同时,也应看到考试制度的不足之处。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考试摆在过于重要的地位,忽视教育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本质。一切教学活动以考试为中心,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考试成为评定学生是否优秀,教师能否晋升,学校能否评上优秀教育机构的重要标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是考试制度下学生的真实反应。
应试教育另一个弊端则表现为校内考试的异化。学校与学校之间通过考试分出等级,班级与班级通过考试分出差异。有的学校以考试的形式进行分班,把优等生放在一班,分配优秀的教师教学重点培养,提高学校升学率。校内教育盲从于升学考试,不是依据本校的实际,而是按照校外的要求安排考试。具体表现在:测量目标、测量内容、测量水平,测量内容和形式都与考试挂钩,使大多数学生战战兢兢“谈考色变”,惧怕考试。校长和教师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始终离不开考试。尤其是,规范考试标准以后,各类学校纷纷掀起题海战术,考试训练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学生的学业负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其实,大题量的考试训练未必是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充其量只是提高了应试能力。
推行素质教育,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进行一系列创新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考试内容、方法和考试结果评定机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的提高,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评价体系。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手段,不是唯一的。因而,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研究考试,改进考试。关于考试改革,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点做起。首先,变革考试制度,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推动力。考试只是一种检测学生知识水平的手段,中考和高考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不能千篇一律,照抄照搬。研究考试制度中积极的因素,消除消极因素,推陈出新,充分发挥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推动力。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沉闷,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考试能力强,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究其原因,是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重视教书轻视育人。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应大力改革创新,变革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最后,树立科学的校内考试观,完善素质教育的校内考试体系。考试制度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善加利用。让考试成为学生自我检测的手段,而不是害怕考试,“谈考色变”。新的考试制度应与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相符合,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只看学生成绩,不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单一性评价方式,考试只是学生认识和查找自身学习漏洞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的反馈促教的方式;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状况进行分析,重点突出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突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多采用主观题型,加大综合题型的比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应善于思考、创新和总结;优化考核形式,采用多种形式,如开卷、闭卷、口试、竞答式、头脑风暴、小组合作、自评他评等。
总之,考试制度是好的,也要科学利用,才能使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相适应,朝着既定的目标推进和发展。素质教育具有开放性、创造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会学习,爱学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为教学建言献策,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此外,适当地考试锻炼,能够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由此看来,提倡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矛盾,两者相辅相承、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将素质教育与考试完全对立的观点是片面的,应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高中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浅析
一、高中英语教育目标定位应遵循的几大原则
教育目标的定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准确的定位教育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中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教育目光过于集中于考试分值上,错误地把在高考中取得较高分数定位成了英语教育的唯一目标,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在近期的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应该从“取消高考英语”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高中英语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定位教育目标应遵循的几大原则主要包括:①科学合理性原则,即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该立足于科学合理的原则上,不能脱离了英语的实际教学情况;②丰富多样性原则,即高中英语的教育目标要摒弃传统模式下的单一分值性,从语言、逻辑、技巧、能力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教学;③阶段性原则,即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英语教育目标作出不同的定位,使其能够始终同教师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等。
二、怎样定位和实现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
1.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培养
在“取消高考英语”的大环境下,高中英语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在英语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英语是世界上广为通用的一种国际语言,无论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会伴随着英语的存在,让学生实际拥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远远要比在高考中取得较高的成绩来得更为重要。因此,高中英语在定位教育目标的时候,应该把英语看成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型科目来展开教学活动,更多地以英语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口语能力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此外,还应着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逐渐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英语素质,能够对自己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加以灵活地运用。
2.与应试教育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虽然说要将英语排除在高考科目以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英语就再也不参与任何形式的考试了,还是可以通过考试的方法来检测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让高中英语同应试教育长期维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长时间以来的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要在短时间内让英语完全脱离应试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加之,应试教育的利与弊是共存的,利在于应试教育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弊在于应试教育使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目的都太过于功利。所以,在英语取消高考以后,还是可以利用适当的考试检测来检验高中英语的教学成果,降低学生的应试压力。
探求企业管理传统教学方法
一、企业管理课程中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程教材内容陈旧,且缺乏合理的考试评分标准
企业管理这门课程要求培养的是技术加管理的双重人才,而传统的这种只靠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培养不出这种人才的。传统的考试评分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且学生的实践能力差,使之不能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的企业管理中去。目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在企业管理课程中广泛应用了,但是由于考试评分标准的不合理,并没有有效的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第二,教师缺乏创新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企业对管理者地要求也更高,而这就注定了教师必须改革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更适合企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部分教师由于多年来的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没有意识到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整体上缺乏创新精神。同时,由于现代企业要适应新时期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行政现代化的需要,在企业管理方面就必须创新,这样才能使企业得到一个长期的发展,而这势必就要求教师在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具备较强的综合组织能力,能密切联系实际。而现实情况却是部分教师科研能力差,不懂得如何选用信息资料设计有效的研究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研究、探讨。而且从理论到理论,教师只凭主观想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第三,学生自身缺乏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习惯了教师按部就班的讲解知识,平时也是为了考试死记硬背知识点,缺乏对知识点深入的理解,不懂得总结归纳所学的知识,知识视野狭窄。虽然目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改革,然而学生长期在应试教育下培养的学习习惯还是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校素质教育发展对策
一、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普遍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我国大学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在能力教育方面缺乏创新,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体系不完整。长久以来,我国学生在应试教育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从小学至高中,已经习惯了接受式的教育,进入大学学习也一时难以改变。而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往传统的延续,考试为主、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落后等现象十分普遍。同时,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高校课程未能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未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往往理论高于实践,这无形中把学生关在自设的象牙塔里,脱离社会实际,非但未培养好其实际工作能力,还有意无意地培养了学生高人一等的意识,这些意识非常害人。现在,一说大学生就业难,矛头就直指大学教育脱离实际,实际情况本来也是如此。因为大学教育脱离实际,学生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低,当然也就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其实,尤其是大学,更应该顺应市场规律,紧密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
2.部分高等院校缺乏相应完善的指导机制,学生普遍没意识到学习的严峻性和重要性,奉行“60分万岁”原则。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和扩招下,学生普遍感觉上大学容易了,人性的弱点告诉我们———往往容易得到的东西,都不太会珍惜。同时,在当今物质丰富、诱惑众多的社会情境下,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式不正确,很多大学生在享乐主义的侵蚀下,放弃了理想与抱负的追求,放弃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过上了大学混文凭,60分万岁的日子。而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和建设、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就业指导等方面,都较缺乏,从而导致学生在大学里没得到系统、科学的指导,迷失了自我,淡化了理想和目标。当然,更多的大学生是因为自身对学习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导致习惯接受式教育,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认识与能动性,对自学能力培养和终身学习重要性不清晰。
3.应试教育现象严重,考试方式重背诵轻理解运用,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由于目前评定学生成绩优劣的主要方式还是考试,而考试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需背诵的知识多,重理解运用的少,这很容易就造成了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考试前“临门一脚”的现象,学生在平时把时间都花在了娱乐、恋爱、打游戏等,临近期末考试,再进行突击性的死记硬背,考过了就万事大吉,但是学生到头来在大学没学到什么知识、本事,当然就不能说是人才了,寻工难也是非常容易解释的。这种应试教育,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影响了学生。因此,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危害,对应试教育实施必要的改革和纠正,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的联系,并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专业实习、大学社团锻炼、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
二、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1.高校加强管理和指导,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刻苦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使其采取主动学习的方式。由于我国高考制度的局限性,刚进大学校门的高中生对大学是陌生的,对自身在大学该采取的学习方式是陌生的,对自身的定位也是陌生的……这种种的陌生,会让大学新生们对大学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新生们这时急需辅导员教师、教授专家、科任教师、师兄和师姐的及时指引和建议。因此,类似的新老生交流会、已毕业工作的优秀毕业生交流会、科学实用的专题讲座、活跃新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老师、师兄和师姐的经验交流与引导,使新生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尽早摸索出适合自己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模式,而这种模式一旦起到作用,将在整个大学与今后影响一名大学生。很多时候是开始难和坚持不易,同时需要不断地引导,通过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肯下苦功。对于在校学生,必须加强对其管理和引导,充分运用科任教师、班主任政工队伍、学生干部、党员等人力资源,并进一步加强社团组织、学生机构在锻炼、培养学生中发挥的作用,使大学真正成为自由、开放和传授知识的乐园。
2.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素质教育实际上涉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知识传授功能,师生间需要的是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同时,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教育和系统工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上的每一堂课,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我们的学风校风,我们参与的每次社会实践,都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并不是聘请几位专家教授或知名学者就能将高校的素质教育实施好的。大学的管理者应该致力于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加强校风学风的建设,从而形成一种氛围,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大学教师则应该勇于创新授课形式和秉承师德,努力上好每节课,教导好每位学生;而学生则应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勤奋刻苦地钻研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如果不是整个高校的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而是片面地强调每个学生一定要修多少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素质教育就有可能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这是有必要引起我们充分注意的。同时,应该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与终身学习。
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变革研究
一、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一)英语教师思想陈旧,教育观念老套,亟待更新。
英语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凸显教学实力的平台,同样也是表现教学理念的舞台,教师的观念和认知会在教学过程中、会在耳濡目染、潜移暗化中影响着学生。传统的教学课堂只是一味地“教”与“学”,忽视了教学方法之中的教学理念,千篇一律,不能推陈出新。教学理念单一,知识的传达方式,师生之间的教育沟通方式老套,难以呈现出新的教学气象。
(二)教学方式方法保守、落后。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引和协助学生领航表和指南针。教师经过长期的教育活动,各有自己的一套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但是,大多以“填鸭式”方法为主导,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成了以老师教为主体的教育“附庸”,而忽视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引导和枢纽作用。
(三)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影响了教学课堂改革。
教学课堂改革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推陈出新,不能依赖行政命令来实现。但有一些学校,从外地考察学习一种较为先进的教育模式,就不顾实际的教学现状,一味地搬过来使用,忽视了教学方式的实际操作性。
职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论文
1、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
当前,虽然儿童舞蹈被中国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在其中做了许多的努力和尝试,从而实现舞蹈从小抓起的目标,但是,还有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舞蹈的领会不深,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达不到标准,甚至有些儿童因为教师的原因失去了对于学习舞蹈的兴趣。当前,对于儿童舞蹈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还要能够会教、会跳、善编等特点,由于儿童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因而教师在实际中还要注重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将艺术和教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习目标的偏差
因为作为一个舞蹈教师,必须懂得表演、编导、教学、这三门主要的学科,并且每门学科要经过系统的学习达到本学科所要求的标准。现实情况是,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很少给学生时间来安排舞蹈的编排,因而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学会舞蹈的精髓,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而已,原创的东西很少,这也是学生舞蹈质量提不高的原因之一。
2.2时间过少
中职教育的学制为3年,但真正学习的时间可能只有两年,要学量的课程,导致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很少,而且舞蹈又分为很多种,民间舞中只学藏、汉、蒙、维、朝、傣这六大民族的舞蹈,种类繁多且复杂,每周两节舞蹈课很难对其完全掌握。
中学英语课改反思
一、经验总结
(一)确立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
中学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明确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地位。众所周知,学生个体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课程目标设定,设计多元丰富的教学环节,并且能不断调整课程评价,不断开发教学资源。课程改革强调老师不再是包讲到底包揽全局的主角,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扮演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等角色。学生的知识的构建、技能的提高,都由他们自己来完成。与以往的老师千篇一律,一以概之不同,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这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发展心智,成为最好的自己。课程改革,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老师离开曾经束缚着他们的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师生的英语交际语言交往活动的增加,能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化学生对英语的热爱,端正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并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也要求老师运用更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大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高效性。
(二)明白了英语语言教学的真谛
英语教学应该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的讲解,这似乎是不可辩驳的真理,却是英语教学中的几大误区之一。一些学者认为,中学是英语学习中夯实基础的阶段,听、说、读和写的技能就是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全部。课程改革很好地认清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除了通过基本的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来掌握英语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使其视野得以开拓,情操得以陶冶,人文素养得以提高,意志得以磨砺,思维得以发散,个性得以发展)才更是英语教学必须完成的使命。习得的东西永远代表过去,而学习的能力才代表着未来。通过课改,英语教学走出了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的误区,关注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使得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学生的学习途径也更加多元。教师注重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更多地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有效的学习策略的习得都大有裨益。
二、问题反思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自主学习,不断探索,这才是有效的英语教学。要使一堂课真正出效率,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课前准备充分不可少,上课教法灵活多样多变不可少,上课激情迸发不可少,教师自身深厚的底蕴不可少,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可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尊重学生的奇心的理念不可少。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种能力和素质。而现在中学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整体水平却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中学历史教师队伍构建课程改革论文
1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改革的深入进行,给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有以下一些特征:
1.1教材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我国高级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根据这项标准,一些出版社也相应编制出了新的教材,比如人教版就推出了必修和选修的教材,供相关学校选用。这种新编出来的教材,不再单纯采用以往的以朝代更替来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按照一些章节单元的结构重新构建了教材体系,这种做法就有助于学生告别对于历史阶段的分裂式理解方式,形成大一统、整体化、全球化的历史观,慢慢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思维。
1.2内容更为详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下出版的教材,内容更加详实,突破了以往过于重视叙述革命、起义、和运动等内容的做法,更多的设计到人类世界古往今来的科技、文化、艺术、哲学、宗教成果等,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向学生传播更多的人类知识。当然,新教材对于一些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事件比如工业革命、资本主义革命、十月革命、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也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以保持鲜明的立场,向学生输送正确的价值取向。
2新教程对授课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教育职能实施主体,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引路人,作为教育前线的教师应仔细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最新要求,只有这样日常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对授课教师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2.1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启迪教育。高中阶段历史学科分为选修和必修两大部分,必修部分是学生未分科之前必须学习的内容,选修部分是分科后文科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高中学生要进行会考和高考两大考试,教师和学生为了应对考试教育,历史课程中侧重于让学生背诵大量史料内容,提高卷面分数。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调整后的教材涉及到纵贯古今,横揽中外,涉及到政治经济生活制度,军事战争,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这样学生如果单凭背诵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变革就需要教师革新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启迪教育,鼓励学生涉猎大量知识,引导他们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智能与智力因素并重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