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评机制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考评机制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考评机制论文

毕业考评模型中艺术设计论文

一、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考评存在的问题

1.教学层面

由于综合性大学在毕业考评上学科间存在的差异,导致毕业考评的形式和内容多元化,统一的标准难以适应艺术设计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又要求学生将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达到艺术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以及使学生能够深入地对一类问题或一个问题进行方案构思、设计创作、模型演示、效果展示等全面体现,以往的结果考评侧重了学生论文撰写能力和毕业设计的效果,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培养却显得不足,也不能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最终环节注入新的活力。

2.学生主观层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均占有教学资源不足和教学条件的制约,毕业生往往对毕业论文的写作认识程度不够,出现选题范围过大或过小、学术性不强、创新点不突出、抄袭现象严重等问题,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毕业设计虎头蛇尾,预想高过实际设计的目标,展示效果欠佳,实物模型的设计制作草率粗糙,如何来规避这些问题和增效值得深思。

3.管理层面

毕业论文与设计课程设置在第八学期,这个时期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在校学习、社会实践、择业就业存在很多时间上的冲突,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较大波动,不利于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和创作毕业设计,往往顾此失彼。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一般需要进行图像、图版、实物、模型等形式的展示,在各评价指标分层制定的同时,学生能否得到一定程度的经费支持,也是从这个层面探讨的问题之一。

阅读全文

高校师德师风研究的热点内容

【摘要】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高校教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师德师风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以及社会风气的引领起到关键影响。基于共词分析方法,研究我国高校师德师风领域学术论文的整体概况、高频关键词和研究热点。结果表明:高校师德师风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这一领域的科研合作成果较少,结合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不多。与此同时,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和重要性、发展现状及对策、考核评价、建设重点和难点,以及新时期的社会背景都是主要的研究热点。此外,这一领域存在忽视理论性、缺少定量分析和数据支撑、综合性和评述性的文献较少等情况。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共词分析;研究热点

一、高校师德师风的研究热点

(一)历年发文量分析

学术论文的发文量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问题的影响程度。统计336篇学术论文,可以得出高校师德师风研究领域的历年发文情况,自2001年,针对高校师德师风的研究开始出现,开始发文量较少。2006年之后,学者对高校师德师风的探讨增多,发文量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虽然在2017年略有下降,但是随着2018年《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出台,关于高校师德师风的发文数量迅速增多。从整体趋势上分析,高校师德师风的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发文数量也将日益增加。(二)高频关键词的分析笔者通过识别和分析关键词,从统计的学术论文中获取原始关键词1120个,按照高频关键词计算公式[1],得到频次超过20的关键词,即高频关键词共8个:发展对策、高校教师、建设重(难)点、现状、内涵、重要性、评价、新时期。

1.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史晓东从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对师德师风进行界定,认为师德师风包含师德和师风,前者指向教师的内在精神品质,反映个体品德修养;后者指向教师的外在行为表现,反映行为习惯[2]。周宏分析了高校师德师风的特别属性,提出示范性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专属内涵,决定了高校教师在师德修养方面不应满足于不违反法律法规和既有职业道德规范,而应该追求卓越化,为人师表,创造更高的职业幸福[3]。总体来说,目前鲜有专门研究高校师德师风内涵的论文,现有研究大多数缺乏深层分析,没有细化高校师德师风的具体内容、标准、特征。师德师风内涵是开展高校师德师风研究的基础,必须准确把握。

2.高校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首先在观念上要提高认识,明确师德师风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高校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探讨。有的学者从高校层面出发论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如回春园提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4];有的学者则基于国家、学校、个体角度探讨其重要性,如荣立和认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党的建设、学校事业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5]。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建设,还影响着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意义深远。

阅读全文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

1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职能的实现有着直接影响。当前,很多高校每年都要引进大批博士及以上学历的新教师,以笔者所在高校的最新招聘为例,招聘条件不仅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科研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对其本科阶段的要求也有着一定的硬性条件。因此相对于中老年教师而言,青年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青年教师大都拥有博士学位,甚至拥有博士后或国外学习经历,专业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对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关注较多,大大减缓了知识的老化,能够紧跟学术前沿,较好地弥补新旧知识的断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从学术魅力上吸引、影响、熏陶学生,形成良好的教、研相长的良好氛围。值得注意的是,高等院校引进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大多数青年教师既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和系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也没有参加过教育见习或实习,同时又缺乏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学仅凭个人摸索,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这既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又对在校学生的专业学习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也给学校整体教学效果带来不良影响。当前,很多高校为了自身发展需要,正在向教学科研型或者是科研型转变,这就需要大量的高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支撑。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只能分解为教师的岗位任务和职称晋升、晋级条件。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和教师往往看重的是研究的课题、获取的经费、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等科研指标,而忽视了无法指标化的一线教学。笔者认为,相对于科研院所而言,高等学校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培养,科学研究倒是其次。大学肩负着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的使命,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富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人才的社会责任。因此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值得欣慰的是,相关教育部门和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教学的重要性,从政策支持、职称评定等方面已经开始向教学倾斜。如何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学科优势和知识优势,消除自身教学方面的不足,是每个青年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教什么,如何教,都是需要教学理论支持并进行系统设计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首要任务与基本目标就是胜任教学,上好一门课,这同时也是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本科教学质量的保证。

2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更好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我们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聚类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对笔者所在高校的青年教师的教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反映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和工作量的测评方法。从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来看,我们主要从社会、个人和学校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引导,经费支持等;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人主观因素和个人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学校因素主要包括考评机制、奖惩机制、扶持政策、教学督导等。从社会因素来看,在参与问卷的27人中,有21人(占比77.8%)的青年教师认为国家与地方的政策导向是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的宏观因素。学校的五年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的出台都是建立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基础之上的,而学校的五年规划和中长期规划又是学校各项措施例如考评机制、经费支持、奖惩机制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和各省市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因素具有很强的指导效应。从学校因素来看,学校的考评机制是最主要的直接因素,从问卷的情况来看,有26名教师(占比达到了96.3%)认为考评机制会对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关联效应,其中职称晋升、晋级条件和岗位任务会直接左右青年教师对教学、科研的精力投入。另外,只有55.6%的青年教师认为学生的评价(学评教)会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产生激励作用。从个人因素来看,有70.4%的青年教师认为个人客观原因也是影响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因素。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较短,住房问题、孩子的抚养问题以及子女入学问题导致了青年教师经济压力较大,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如图1所示,关于青年教师授课能力的评价方面,我们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量化,即课堂授课和教学研究,其中课堂授课主要包括教学工作量、教授课程的门数、出勤率、学生评价(学评教)等;教学研究主要包括主持或参与的教学项目、出版的教材、发表的论文、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毕业论文等。在合理选取量化指标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加权方法进行汇总,给出教师的年度“教学分”,其中质量越高,权重越大。教学分与科研积分可以等同互换,只要总分达到一定要求,即可完成岗位任务。这种考核机制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教学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教学,获取教学分,而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科研,这样既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效果又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

3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策略分析

从问卷情况来看,学校的考评机制是影响青年教师提升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学校职能部门应该出台合理的考评政策,以有效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由于青年教师大都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势必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如何帮助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水平,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3.1改革考评机制,促进教学良序发展

阅读全文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与治理方法

一、大力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识

选择一些学术品德高尚的学者作为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对研究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培养他们遵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意识。高校应该加大学术道德以及尊重知识产权方面的宣传,让学生了解学术道德和尊重知识产权的重要性。首先是在校园内普及学术道德的内涵,倡导诚实守信、严谨治学、献身学术的良好学风,要求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遵循科研规律,实事求是、诚实守信,遵守纪律,学风严谨,致力于创造原创性学术成果。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人格垂范、为人师表的重要作用。导师之“导”有双重含义,一是在专业知识上引导研究生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在人品、素养上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实施学术道德教育,导师既有重要的责任,又有潜在的权威。导师应从思想、言语、行动上对研究生进行引导和培养,教导研究生对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负责,督促他们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敬业精神[7]。

二、继续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与惩治力度

当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反映了高校学术规范和学术环节存在很大漏洞。针对这种严峻的科研形势,在高校当中设立专门的研究生学术监督机构已经迫在眉睫。研究生学术监督机构在国外的高校当中十分常见,并且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存在的目的就是将学术不端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国内高校应当充分借鉴国外高校现有的经验,安排专门人员,成立专门的学术监察机构,制定科学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践行监督和惩罚,形成威慑力,从而最大限度保护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学术成果的原创性[8]。除了成立专门的学术不端监察机构,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研究生的学术成果进行检查。高校都已引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系统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测。美中不足的是检测对象仅局限在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而没有推而广之。笔者认为,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应配备给各院系,将检测对象细化到期末论文、课程论文以及要发表的论文。这种有形的监督既强化了其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原创性,又削弱了研究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减少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9]。

三、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评价机制和长效诚信机制

当前国内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机制,往往都是以科研成果的多少来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评价。科研成果数量的多少直接和研究生的奖学金挂钩,这种单一片面的科研评价机制给研究生科研带来了错误的导向,很多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而不惜铤而走险。以科学道德为导向,建立健全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和长效学术诚信机制,建立研究生诚信档案,将学术不端行为主体记入诚信档案,放入个人档案并终身跟随,为涉及研究生授予学位、奖学金、考评提供依据,使得记入档案的学术不端者受到多方面的排斥,甚至会影响到日后的就业[10]。

四、结语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绩效管理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改革的枪声已经打响,从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改革的结果来看,目前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没有配套的体制、机制来推动和运行,普遍缺乏二级学院管理考核评价监督机制,二级学院对自身的定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工作独立性不强,对学校依赖过多,在权力下放和重心下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制度空白和管理真空的现象等问题。本文从当前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改革的现状出发,分析高职院校推行二级学院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建设现状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是介于学校与系部专业之间的中间层级,也是具体办学的实体。当前,高职院校大多已推行二级管理体制,但真正成立二级学院,并成功推行二级学院管理的并不多。目前主要在一些优质的高职院校试点推行,这些高职院校一般拥有较为雄厚的实力,掌握较多的资源,系部较多且专业较为齐全。从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管理的过程来看,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二级学院的管理还只是停留在框架的设计上,没有配套的体制、机制来推动和运行,普遍缺乏二级学院管理考核评价监督机制;二是二级学院对自身的定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工作独立性不强,仍然存在对学校过多依赖的问题;三是在权力下放和重心下移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制度空白和管理真空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的改革现状

高职院校绩效管理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升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水平,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人才;主要措施就是实行绩效工资和绩效奖金制;基本原则是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自2006年以来,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尝试绩效管理改革,改革成功的高职院校已经走上了快车道,正在高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不少高职院校实行绩效改革后,各种问题互相缠绕,并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绩效管理改革集中出现的问题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家政策解读不够全面,认识不够充分,制度设计与运行失衡,主要表现为“唯职称、唯学历”“普遍拉不开差距”等方面;二是绩效奖励关注点过于单一,主要表现为“重科研、重论文”、忽视其他方面的奖励;三是只注重绩效的结果,忽视了对过程的管理和监控,表现为“人人都追求结果,而忽视了对过程的关注和控制”。

三、二级学院管理模式下实行绩效管理改革的意义

实行二级学院改革,既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必经之路。进行绩效管理改革,核心其实就是建立和规范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问题解决好了,职业院校二级学院改革也就成功了一半。当前很多实行了二级学院改革的职业院校,之所以在人事、财务、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学生工作等方面存在诸多困扰,除了职业院校在权力下放的界限上存在较大的模糊性、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监督机制、二级学院的管理者能力参差不齐外,最为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二级学院开展绩效管理失败或者绩效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存在误区。

阅读全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类实验课程改革

摘要:分析了高校电类实验课程的现状和不足。针对电类实验课程内容重复性、陈旧性、单一性,教材过于理论化,考评体系单一,实验教师缺乏等问题,建立电类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功能齐全和设备先进的电类实验室,完善电类实验课程组织保障机制。实践证明,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类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能够为相关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类实验课程;课程体系改革

大学生实验课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2016年6月2日,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生除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接受本专业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外,还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第一环”,基础实验课程应着眼于如何实现课程内容由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转变,切实促进学生在知识吸收、思维逻辑、实践探索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这对于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具有“打好根基”的重要意义[2]。

1电类实验课程现存问题及分析

电类实验课程主要面向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多年来,课程内容呈现出重复性、陈旧性、单一性等特点,课程教材偏理论性,考评体系单一,不能覆盖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教师队伍也普遍存在年龄断层,年轻教师较少的状况。针对上述现状,信息与控制实验中心(简称中心)从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和保障机制对电类实验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包括根据教学需要修订实验课教材、考评体系更侧重于人性化与灵活性、教师团队引进了6名年轻教师,从而有效地加强实验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

2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中心的电类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认识实习、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6门课程。本文分别从教学内容、考评方法和教材修订三方面对这些课程进行改革与探索,其可为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全文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科研项目引导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系统剖析了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本研究可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研项目;引导;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机制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研究生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肩负着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做准备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逐年增长,据统计,2016年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93个,招生研究生66.71万人,在读研究生198.11万人[1]。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法明确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育部在2013年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学术创新能力评价,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尽管国内很多高校开始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但是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传统教育观念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实践环节,导致研究生发现问题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不高。在课题选题方面,研究生往往过度依赖导师,按照导师的思路开展研究,自我思考较少,没有创新;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往往照搬照抄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对数据和结果的分析往往不够深入,没有深入揭示内在规律,只是在现有理论基础上进行重复性研究,实践操作水平不高,这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2]。

(2)部分研究生态度不端正,对研究工作不认真。部分研究生认为读研仅仅是为了拿到文凭,找到心仪的工作,而对于具体做什么研究工作漠不关心,不能够正确认识研究生阶段工作与以后个人职业生涯的关联。考上研究生后,就开始进行放飞自我,没有把握好研究生期间的理论学习和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造成基础知识不扎实。对科研工作,不够上心,往往敷衍了事,缺乏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不能紧盯研究前沿,学术思维陈旧,学术视野不宽阔,致使研究工作毫无创新,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3]。

(3)科研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科研平台是进行科研创新的有力武器,而研究生往往不能从平台角度出发,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不了解科研平台各种先进仪器设备的用途和功能,导致科研互通意识薄弱,创新思维能力受限,造成了研究生参与科研的深度不够,同时某些教师设定的研究课题创新性不足,这更加剧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现象[4]。

阅读全文

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创建思路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对实践能力的要求

具有一般性、专门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能力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从事环境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环境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技能;了解行业的基本业务流程、基本工作纪律、基本工作内容,熟悉行业的工作性质,能够较快适应行业的相关工作,熟悉行业的行业背景,了解工程项目的运营、管理方面的关系;熟悉环境工程领域技术标准,了解技术发展趋势。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在具有一定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必须具备环境工程项目设计、应用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工程训练,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善于对环境工程项目设计、应用和维护中出现的工程问题进行处理,并具备基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环境工程方面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能对环境工程项目变化的需求提出改进设计方案并制订实施计划,具备污染物处理技术开发、系统维护改造的能力。具备环境工程项目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参与能力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具有管理环境工程项目方面的思想和相关法律法规意识。

具备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畴内,按确定的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开展工作的能力;具备应对环境工程项目需求变化的能力,能够发现质量标准的变化,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具备处理项目中出现的危机及突发事件的能力;参与评估环境工程领域设计的工程项目,具备提出项目改进建议及工程过程改进建议的能力。具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能够熟练使用环境工程领域的技术语言,基本具备在跨文化环境下沟通与表达的能力,能够进行工程文件的编纂,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投标书等,并可进行说明、阐释;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能自信灵活地处理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建、运行、管理、协作团队方面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职业法律法规、标准知识,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积极进取精神、系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工程师角色定位。

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对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层次实践教学认识的基础上,学校通过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学习、大讨论,进一步明确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经济建设、学科发展及科学研究、普遍性培养与个性化教育、校内外五结合,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构建新型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学校与中铁二院建设的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企业的最新技术,初步构建体现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综合设计与工程应用结合、基础与前沿结合、经典与现代结合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切实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围绕环境工程“环评、设计、监理”核心能力的培养而展开。新型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重点放在了各类工程实习、技能实训、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四个线性层次上的实践环节,并将部分综合性、设计型、创新型实验项目环节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参照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实践教育相关质量保障措施,建立实践教学质量安全动态保障机制,构建了新型工程实训考评体系和面向工程应用的论文(设计)考评体系。以执业能力评价为准绳,改革传统实践教育考评体系,着力构建工程实训考评体系。以面向工程应用为目标,着力构建新型毕业论文(设计)考评体系。根据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本科层次人才需求能力要求,构建不同层次的“环境工程人才能力评价矩阵法”,依托能力评价矩阵对知识、技能和素养的综合实现质量开展面向执业能力提升的全面考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