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考核方式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会计信息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摘要: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的一环,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能有效地检验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能合理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较好地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本文从《会计信息化》课程特点出发,对课程教学中所实施的考核模式改革措施进行分析和探索,以期优化课程考核方式、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
会计信息化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操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会计专业高年级开设,虽然课程名称各高校不尽一致,但课程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会计软件应用而开展教学的。笔者多年从事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对于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实践和研究。在此,作如下论述和探讨,以供交流。
一、传统考核方式的缺点
(一)考核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一般通过期末一次性考试来确定成绩,而且大多数课程采用纸质试卷进行闭卷考试,以卷面分数为主,并辅以平时的考勤分和课堂表现分。这样的课程考核方式对于教师的操作来讲相对简单方便,适应大部分的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课程。但是对于以学习操作技能、形成职业能力为主的课程,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就显得太单薄,不足以达到以考核促进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考核内容与教学脱节
医学检验免疫学检验考核方式改革探析
摘要:考核是教学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既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检查,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本文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免疫学检验课程为例,探索了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提出了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以及改革的意义。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为当下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考核方式改革;免疫学检验;实验技能
《免疫学检验》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随着免疫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放射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以及胶体金等技术在临床检验科应用广泛[1]。各大医院及第三方检验机构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增大,但由于科室任务重,他们更需要技能型实用人才。这就要求医学毕业生除了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扎实的实验功底,以及在工作中灵活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2]。因此我院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能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教学改革除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转变,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改革。考核方式能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不转变考核方式,教学改革就会成为纸上谈兵。考核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的程度以及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有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3]。考试方式和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考试考什么,学生就重视什么[4]。传统的卷面考核,注重考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实验技能和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就造成了学生误认为只要学好理论就可以,其他的都不重要的导向。因此,进行考试方式改革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是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1考试方式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1.1重视实验技能的提升
免疫学检验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采取闭卷考试,学生为了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只注重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实验课的学习,甚至有的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在临考前“抱佛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也能取得好成绩。这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利于学生以后职业的发展。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增加实验技能考核,会使学生重视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课的学习效率,促进自身实验技能的提高。
1.2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摘要】本文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在大数据思维视角下,对其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进行分析,并以此形成新的考核评价模式。通过对大数据思维影响作用的讨论,说明考评工作执行过程中,大数据思维模式在内容与主体上的多元化应用策略,为高校的艺术课程设计工作提供参考材料。
【关键词】大数据思维;高等教育;艺术设计;课程考核
引言
现代高等教育,需要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时代科技优势,并在适应时代资讯条件的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以此实现教育工作中的高速率、高质量人才塑造。而为了完成这一教育升级发展目标,需要加深对于大数据技术的理解与应用,使这一内容的解读,可形成具体的实践指导。
一、大数据思维对于考评工作的影响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考评工作中,需要对传统工作方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化课程发展状态,并在具体内容与形式上,保证整体课程的建设效果。而对于大数据思维模式的应用,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提高这一思想内容与课程的关联性,并补充课程指导思想条件。第一,在大数据信息时代之前,考评工作收集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且表现出明显的低信息量特征。在有限的数据条件下,任何一个细小的错误或误差,都会在数据系统中得到放大,并影响整体数据的判断准确性。应用大数据模式后,可以在数据信息的广度与深度上,进行优化调整,使数据资料可以在展现代表性的同时,形成整体化的全面性特征,以此降低单一化数据的负面影响条件。第二,艺术设计课程中,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并不是的单一的量化确认,带有明显的多元化条件,由此,势必会在内容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条件[1]。在大数据技术的背景下,可将大量的数据资料作为基础,在形成模糊神经网络分析模式的同时,对数据信息内容进行交叉与转换,使其能够在数据信息的整合分析中,弱化主观因素的影响条件,并在多方面内容的确认中,定位艺术设计的最终考核。由此,为其提出相对较为客观的评价内容,以提高评价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性作用,为学生的教育提供指导。
二、应用大数据思维优化考评工作的执行方法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摘要: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起到“以考促教”的作用,实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帮助教师实时掌握教学效果,课程考核采用项目考核的方式进行,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课程;改革;项目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只有打破传统单一的试卷考试模式,采用项目化的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才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达到结果和过程考核并重的目标,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通过本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可探索出具有我院特色的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考核方式,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掌握教学效果,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有必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项目化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以考促教”的作用,从而达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近几年,不少院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专业定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与之相辅相成的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作为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塑料模具设计》,以模具结构基础知识为主,通过讲授常见的模具成型工艺、原理,注射机型号及选用、塑件设计要点、常见的模具类型、结构及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和设计原则等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模具的主要结构及设计要点,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模具相关的设计、制造与维护等相关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通过此次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课程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1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必要性
本课程一直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手段,后来结合了多媒体教学,引入了大量的动画实例,但由于条件、资源有限,缺乏真正的实践练习,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汇总起来有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知识点多,模具结构图也比较抽象,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试模式无法涉及所有的知识点,并且考试受题型、题量和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客观反馈学生的真实水平,导致考试成绩会有所偏差,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失去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导致学风的下降。其次,对于传统的期末考试,大部分学生是期末临时磨枪,在考试前的几周内对重点内容进行突击复习,这些应试型的学生虽然能应付考试,但考完就忘,不能及时反馈问题和总结经验,知识点根本没有理解透,更别说融会贯通了。考核方式改革后,可以督促学生对重视学习过程,并积极参与项目化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知识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本次考核方式的实施,以项目化的方式引入考核内容要求,教学过程结合“模具设计过程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以某一塑料制品为例,以产品的模具设计为任务进行驱动,以模具的整个设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要求学生提出设计方案、优化方案、确定关键零部件结构及尺寸、最终完成设计的思路完成考核项目。通过模具设计过程加强理解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在设计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设计,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不仅能够客观的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以考促教、教考结合”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课程具体考核方案
2.1指导思想
多媒体网页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研究
【摘要】在当前慕课教学形式的环境下,对《多媒体网页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一些探讨,通过课程的过程化考核以及作业的提交形式和批改形式等手段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的在线互评评价方式的实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动手的积极性,取得预期效果。
【关键词】慕课;多媒体网页设计;考核方式;互评
一、引言
慕课学习时代的到来,对目前互联网的技术以及基于该技术的在线开放式的学习形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并且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几乎推翻了较为传统的教学形式,对现有的高校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任务,对高等学校的新时代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应用质量和能力的培养指明了需要认知的前进方向。那么在慕课形式的教学理念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课程的考核方式能不能运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和学习平台建设一起进行,怎样利用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效果,在此之上我们进行慕课视域下《多媒体网页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研究背景
《多媒体网页设计》课程是我校大一下半学期针对全校文科和部分艺术类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必修课。目前课程的设置为4学分,60学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的组织方法,课程考核普遍采用“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终成绩”的形式。“平时成绩”指日常学生的出勤情况、课上和平时作业情况,一直不能全方位考查学生日常展现;“期终成绩”多数采取的考核形式是以制作一个主题网站大作业的方式进行的。大作业的评价方式是由任课教师在收取学生所刻录的作业光盘基础上,逐份的进行打开文件夹和文件、浏览、测试的模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在进行课程成绩评价时任课老师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大部分都是一些重复性的劳动。不但如此,由于任务量比较大,在批改的过程中容易疲劳,并且还存在一些不同的任课教师的标准不一样,导致课程成绩有失公允,可能不是非常的公平。这些现状的存在迫切要求我们有必要对该课程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研究和改革,以适应当前的现状,以达到更加公正的评价,最终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体现培养人才的要求,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考核方式和成绩评价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以适应当前的现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内容
普通物理实验考核方式研究
摘要:
文章阐述了普通物理实验的考核内容,分析了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介绍了我校普通物理实验考核方式改革的实施情况。实践表明: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思维能力、科学实验能力等综合能力。
关键词:
普通物理实验考核;创新;改革
普通物理实验是各大高校理工科专业一门传统课程,是理工科大学生接受系统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严谨的科学风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1-2]。由于学生在大学之前的学习基本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同时在高校的教学考核中,实验课与其它课程相比也不够重视[3]。从事物理实验教学的工作者对物理实验的考核方式做了很多研究,有的强调操作考试的作用,有的强调多元化考核的作用,有的推行无纸化在线考核[3-6]。本文就我校近几年对普通物理实验的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深入探讨[7]。
1普通物理实验考核的基本内容
与其它课程一样,普通物理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应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进行考查。对学生而言,应考查学生的个体发展是否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具体来讲,应考查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学生是否掌握了物理实验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包括根据实验仪器的规格正确记录有效数字、实验误差的基本理论、不确定度,相关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如在杨氏模量实验的逐差法(作图法)、自由落体法测重力加速度实验的最小二乘法等,并会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验结果、设计简单实验。2.是否会正确使用与相关的基本仪器、设备。比如会调杨氏模量实验的直尺望远镜,能熟练掌握物理天平的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是否具备了完成物理实验的基本的科学素养、实验技能。包括实验前的预习是否充分,实验原理是否理解,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读数是否正确,数据处理、实验分析是否正确、合理等,是否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准备、设计和初步的分析实验能力,是否具备初步的实验科学思维、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从实验过程的情感态度看,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验习惯、遵守纪律和爱护公共财产、保持实验场所干净整洁的优良品德。
司法考试考核方式改革
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学教学与司法考试承接的原因 (一)司法考试作为衡量法学教育的一个尺度已深入人心 法律职业具有一体化的特征。法律职业应当是一个同质的价值集团,其培养的路径应当是一致的,接受大致相同的国家法律学历教育,接受大致相同的职业培训,这样有利于形成具有共同语言,共同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一致的法律职业。[1]然在统一司法考试之前,法官资格考试、检察官资格考试和律师资格考试三考并行,饱受诟病,不利于一体化法学人才的培养和考核录用。司法考试为法学教育提供了大致统一的培养标准,为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架设了制度上的桥梁。司法考试施行已有十年,已经成为衡量法学教育的重要尺度。 (二)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应当注重与司法考试的承接 为地方社会服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法学教学更应注重与司法考试的承接。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中对相应的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等教育为当地的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做出贡献”;[2]另一方面,地方院校的发展也有赖于地方社会的支持。目前,地方法律专门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特别是基层的法律服务人才更是严重匮乏,急需一批受过正规高等教育、法律基础扎实、能安心在地方工作的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可发挥其特色,有所作为。与名牌高校以及专业性政法院校相比,地方院校法学专业无疑都处于劣势,如果一味地效仿重点大学的做法,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学教育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的具体需要,发挥其应用型的特色。如果说重点大学注重法律学术教育和学术训练,那么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就应该注重法律职业训练,踏踏实实地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注重与司法考试的承接,培养更多的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毕业生,必将对地方的立法、司法、执法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对学生的及时就业不无裨益。 (三)社会司考培训铺天盖地,不接不行 近几年社会上各种“培训班”铺天盖地,给正规院校的法学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正确应对社会司考培训学校带来的冲击,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法学专业在进行法学理论的系统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与司法考试的承接。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学专业承接司法考试的具体方法 (一)课堂教学与司考接轨 1、推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法律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概念法学的阐释,而司法考试则注重案例分析,只不过是通过或选择或简答的题型,考察考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承接司法考试,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法学专业应多推行案例教学。在讲授法学原理时,向学生提供典型的、最新的案例,采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讨论调动学生的兴趣。不过要注意把握时间,司法考试的内容讲得多了,课程的系统性就会受到影响,知识点有可能涵盖不到,特别是诸如民法等理论性较强而体系又十分庞杂的学科。如何应对这种矛盾,考验教师的智慧。 2、有效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率。 切忌把多媒体当成电子版书或者娱乐休闲的工具,应有效利用多媒体。在案例教学时,所涉案例涉及的当事人多,案情复杂,在制作课件时,需要对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加以采集、整理和加工,使之适合于课堂教学。还可以配以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使授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3]另外可以通过微博、飞信、QQ群就时下热点法律问题进行交流,使学生养成思辩的法律思维。 (二)考核方式改革 1、考试题型应与司法考试接轨。 从题型看,司法考试题由三套客观题(单选、多选、不定项选择题)和一套综合分析题(以案例分析为主)组成。作为高校法学教育的考试题型设计上也应参考司法考试题型的设计,无论是期中考试还是期末考试都应如此。而对于传统的名词解释、判断等题型,应尽量减小其比例,甚至取消。选择题实际就是判断题,而且各选项之间又有各种逻辑关系,更能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而名词解释侧重死记硬背,实际用处不大。 2、考试难度与司法考试接轨。 高校法学教育考试往往考虑及格率,考试一般难度不大,学生往往很容易通过,这样就必然导致学生的麻痹心理,对他们将来通过司法考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平时的考核中应当加大考试难度。 3、考试内容的设计上也应与司法考试接轨。 司法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将法学理论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案例,要求考生能够运用相关的法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死记硬背的法条少考或不考,简单明了的内容也不考。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很多学校实行题库制,教考分离,这种做法很好。以往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实很多重点院校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在考前划范围,学生也养成了等靠要的不良学风。实行题库制,实现教考分离无疑是解决这个症结的良策。 (三)实践教学 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直接走向地方基层工作岗位,因而更应注重实践教学。作为承接司法考试的进一步准备,实践教学意义重大。首先,与当地有关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使之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避免实习流于形式。其次,开展诸如“送法进社区”等基层普法活动,进行模拟法庭演练,适时开展法律诊所[4]等实践教学方式,锻炼学生法律思维,增进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好基础。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摘要】“中西文化比较”课程作为山东理工大学大学英语三大类后续课程体系之一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考核方式现状,指出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改革内容和建议。
【关键词】中西文化比较;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
一、研究背景
“中西文化比较”属于大学英语提高类课程,本课程旨在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其文化比较与文化翻译的能力。因此本课程主要涵盖文化的基本含义与特征、中西文化的起源、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联系、跨文化翻译的策略等。本课程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中西方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翻译与沟通的能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逐步培养学生全球化视角与国际化视野。
二、“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考核方式现状
作为我校2014年首批针对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后续课之一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近三年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评价和考核体系主要集中在与中西文化相关的基础知识上,注重与文化相关的语言表达而忽略了其内在的根源和思维方式,只停留在对外在知识层面的识记,使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缺乏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不善于推理和反驳。因此,探索评价与测试在本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的方式和价值,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评价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为:提倡评价的发展性原则;有机结合教师、学生和同伴三方评价;更加重视对学习整体过程的评价,尤其注重形成性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评价目的过于单一,偏重于对学习的测试作用,而对学习的发展作用不足;形成性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很难有针对性全方位地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因此,“中西文化比较”课程仍需设定更加符合教学需求、更加合理的评价目标,采取更加丰富多样、全面综合的评价方法。
三、“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念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