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考察调查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商务英语改革探索
摘要:
毕业论文不仅是一项衡量学生四年所学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一个综合性考核,也是一个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北京城市学院英语(国际商务)专业为例,探讨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方式,并且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实践能力
教育部办公厅在2004年4月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强调:毕业设计(论文)旨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在200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再次明确要求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从2010年起至今北京城市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部英语(国际商务)专业进行了相关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结合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实践,作者对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方向)毕业论文的现状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学术气氛浓厚、重复率高。多集中于“商务谈判的技巧”、“商标的翻译策略”、“商务广告的语言特色”等,与商务实践密切相关的文章寥寥无几。学生在选题上还是侧重于文学和文化,没有充分体现出商务英语的专业方向性。多数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内容脱离实际,没有注重毕业论文的自身价值与实际意义。缺乏实证分析,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有的同学撰写的内容与将来所从事的商务活动毫无关系。大多数学生都是根据指导教师布置的论文题目独自搜索文献、分析整理资料、缺乏了团队协作、限制了思想火花的碰撞。如果毕业设计能够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撰写必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与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大学英语体裁教学法初探
一、体裁教学法理论
体裁(genre)和体裁分析(genreanalysis)是一种被称之为“建立在体裁基础上的教学方法”(Genre-basedTeachingApproaches),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盛行。研究专家将这种教学方法称作“体裁教学法”。“体裁教学法”建立在语篇的体裁分析基础上,即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自觉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的意义建构,还引导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从将此理论用于语言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具有影响力的有三个流派:ESP和EAP领域的“体裁教学法”,新修辞学派的“体裁教学法”和澳大利亚学派的“体裁教学法”。这里想说一下新修辞学派的“体裁教学法”。新修辞学派不把体裁的结构形式作为研究重点,而是从体裁形成的社会情景角度出发,重点分析语篇所能实施的社会行为和目的。
二、体裁教学法指导下的通识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一)体裁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和教材的选用
体裁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培养体裁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其综合英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笔者也查阅了以往对于体裁教学法应用研究的文章,几乎都将其应用于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笔者认为其实可以将体裁教学法应用于培养学生的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等一系列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我院大学英语去年刚采用的《新职业英语》系列教材较之前所用教材具有颇多创新点。该教材将语言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职业性与应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特别是在活动设计上,改变以教师为主导、语言知识讲解为中心的基本模式,变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亲身实践为主的模式,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职业活动和情景中培养语言技能。
(二)案例教学步骤
1.学生讨论分析语篇
项目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的应用
【摘要】所谓的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将一个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完成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一项目为主线的,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也不再是简单的教授与接收的关系,而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仅是引导。而之所以将项目教学法与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结合是因为应用文写作中是以板块的形式存在的,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板块来进行不同的项目教学,进而,在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对日后学生学习竞争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应用文写作;事务类;经济类;礼仪类
应用文写作是文秘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公共课,也是基础课。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应用文写作却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本身的写作功底相对较差,这是中职生的生源特点导致的,所以,单纯的知识讲授或者是简单的练的模式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的,也是不利于高效应用文写作课堂的构建。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则恰能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同时,也给学生搭建知识应用的平台,使学生在尝试着完成不同的写作项目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进而,也为学生更好的胜任文秘这份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在应用文写作中实施项目教学法进行论述。
一、事务类应用文项目
所谓的事务类应用文写作主要包括:会议记录、计划书、简报、总结等等,这些内容的写作是文秘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可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方式常常是简单的灌输,讲一讲每一个种写作中需要的注意事项,之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锻炼即可,这样导致了一些学生在真正进入到公司实习或者是工作时会手忙脚乱,感觉老师课上讲的与实际脱离了,尤其是会议记录,忙忙乱乱的一个会议最后是重点没有记下,非重点记下了不少。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开展事务类应用文项目活动,通过项目任务的下达以及完成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以“会议记录”的写作这一项目为例,在教学时,我们要先让学生明白会议记录的结构和写法,比如:会议记录中需要包括“记录头”“记录主体”“审阅签名”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具体的又包括哪些内容,如:记录头中包括: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出席人数、缺席人数、列席人数、主持人、记录人等等。而记录主体就是记录内容,这是这部分知识的重点,也是关键。所以,在明确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后,我们可以将上课作为会议,让学生轮流进行记录,并在课下进行整理写作,以期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会议记录能力。可见,通过这种项目教法的应用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会议记录能力,对日后学生真正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类应用文项目
经济类应用文可以算是整个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难点,原因一是这部分知识较多,难度也较大;二是这部分内容灵活性较强,没有太固定的模板可以依托。而且,每个行业和每个行业有所不同,所需要写的内容也就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借助项目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了解每类文体,进而,使学生能够灵活的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例如:在教学“市场报告的认知和拟写”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一项目的布置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项目内容:“调查我校学生的消费水平”。在这一项目布置之后,我们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几项任务,如:制作有关“我校学生的消费水平”的调查问卷;自行在学校进行发放,并搜集整理问卷调查的结果;最后完成“我校学生的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等等。总之,这次的项目包含了“市场调查”中的全部环节,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撰写报告中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进而,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项目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呈现的报告中得出的结论以及建议进行重点分析,要让学生明确调查报告的意义,进而,写出一份具有指导价值的调查报告,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并购过程中财务尽职调查的探讨
[摘要]企业并购是寻求企业规模化、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快速扩张的途径之一。从并购的流程看,并购可以分并购的准备阶段、并购的实施阶段和并购的整合阶段,尽职调查是并购准备阶段的重要过程,而财务尽职调查正是尽职调查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对财务尽职调查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提出如何提高财务尽职调查报告质量,从而提高并购案成功率的对策。
[关键词]并购;尽职调查;财务尽职调查
1引言
尽职调查广泛应用于并购,主要包含以下七要素:一是公司基本情况,包含基本信息、股东出资和历史沿革、公司实际控制人、人力资源结构、社保及住房公积金缴纳情况;二是公司经营情况,包含经营情况概述、存货及成本构成分析;三是财务信息分析,包含财务信息质量、财务会计核算、会计报表分析、资产状况分析;四是行业情况,包含行业政策及对公司影响、行业竞争格局和未来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势、公司发展战略以及行业面临的风险和机遇;五是税项,包含税率、缴税及申报情况;六是关联方关系及交易包含关联方关系、往来余额、交联交易、抵押及担保情况;七是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包含财务、会计核算不完善部分以及相应改进措施等。
2概念
尽职调查亦称审慎调查,通常指在并购过程中,并购者在与目标企业经过协商,达成初步合作意愿后,并购者对目标企业一切与并购有关的事项进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动。财务尽职调查是指由专业财会团队为还原真实的目标企业财务状况,对于被并购决策与否以及并购方案提供有效的财务支撑。财务尽职调查应关注的事项包括:目标企业历史沿革,组织架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关联方及关联交易,财务会计核算,税项,以往接受外部审计情况等。
3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绩效。基于此,论文对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绩效
1引言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应用水平较低,且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因此,其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就会在员工培训以及业务处理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企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如何提高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水平与实施效果,充分发挥战略实施能力的中介作用,提升企业的绩效就成为企业管理人员的研究重点。
2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2.1员工培训方面
一般情况下,企业都会定期进行员工的培训工作,其培训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员工业务能力培训,一部分是企业文化的培训。通过系统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员工的心理接受能力以及业务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员工全身心投入到日常工作当中,从而促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实现高绩效管理。例如,在我国具有影响力的海尔集团为了更好是培养员工的企业文化,专门建立了海尔大学,这不仅可以促使员工全面掌握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1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实践效果
在实施实践教学之前和之后对学生进行试卷测试,试卷分别叫前测试卷和后测试卷,每卷均为20道题,总分100分。2个班共89人,89份前测试卷全部收回,后测试卷89份回收86份。前、后测试卷主要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和相互影响的认识以及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兴趣、科学价值观等的变化。从统计结果来看,由前测试卷中学生对STS知识了解过少,甚至没听说过,到后测试卷中了解了STS的内涵这就是一个进步。学生们普遍意识到环境对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性,对后测试卷中提到的是否修建核电站,有20%的学生表示反对,比2009年的问卷偏高(原来是12%),估计日本的核泄漏事件留下了阴影。与2009年的师范专业学生相比,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严谨性不如师范生,数学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更强,做实验时更易入手,对科技的领悟力更快,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影响更关注。值得欣慰的是,两届学生后测试卷中对学习物理的兴趣都提高了10个百分点。我们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哪些内容的理论性更强,哪些内容更与实践相关,哪些内容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能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渗透,然后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最后按计划实施教学,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2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
我们以《大学物理》(匡乐满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第一册为例,主要内容是力学和热力学。根据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经过仔细阅读和讨论得出了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
3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找出大学物理教学与STS教育内容渗透的结合点后,我们制订出了教学计划。除在常规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外,还举办专题讲座,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开放实验室,撰写调查报告、问题探究报告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3.1举办专题讲座
议环保教育在科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探究实验渗透环保教育
科学实验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垃圾的处理》一课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大胆设计实验,用细石子和清水模拟土层和地下水,浸过墨水的纸巾模拟被填埋的垃圾,慢慢往上面喷水模拟下雨。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埋在细石子中的墨水纸巾经过喷水后,把原来瓶底的清水也染成墨水色了。通过模拟实验,学生知道垃圾被埋在地下,其中有害的成分仍会浸滤出来污染地下水。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危害,源源不断运来的垃圾不仅会散发出恶臭,污染空气,滋生蚊蝇,引发疾病,还会造成水土污染,影响人类未来的生活、生产。
在引导学生关注垃圾填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合理、清洁的垃圾填埋场,防止垃圾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的污染。学生兴趣浓厚,大家小组合作,动手、动脑大胆探究。在亲历垃圾填埋场设计的全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精神,还懂得合理地处理垃圾,提升了环境保护能力。
二、媒体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有关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适时地播放,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让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如,在《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学时,我先播放有关白色污染的视频,触目惊心的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学生一目了然,他们懂得了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知道了要减少使用塑料袋,不能把用过的塑料袋随处乱扔,不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事。
三、废物利用渗透环保教育
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旧物料,这些废旧物料看似无用,弃之可惜。科学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废旧物品进行发明创造,让学生动手动脑,变废为宝,在动手中感受创造的乐趣,在动脑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上完《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后,我让学生利用饮料瓶、泡沫等制作的科学教具———不同土壤渗水能力对比仪,获梅列区优秀自制教具一等奖、福建省第七届优秀自制教具二等奖。学生还开动脑筋利用废物材料制作了小水轮、风的形成演示器等教具、学具。
地理生态课堂建构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1]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构建符合学生生命发展的生态课堂,是进一步深化初中地理教学的必然要求。 一、理念建构:由知识传授到关注生命发展 生态系统的各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激发生态因子的生命潜能,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前提。“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2]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课堂是他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必须从生命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思想情感、知识经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唤醒他们的情感和认知,在发展的、创造的、不断提高的课堂教学中促进生命的发展。例如,许多初中生对等高线的学习心存畏惧,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小华全家准备到鸡冠山游玩,预计清晨从山脚沿着一条视野开阔且坡度较陡的路线开始登山,欣赏日出;下午两点开始下山,由于此时阳光最强,需选择一条阴凉且路面平缓的路线下山。但小华手边只有一份鸡冠山的等高线地图,你能为他在这张图上设计出游览路线图吗?这个故事刚讲完,学生内在的激情被激发,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不仅在这一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山脊、山沟、鞍部、峭崖、缓坡等相关的等高线知识,而且体验到了学习与探索带来的愉悦与幸福。 二、环境建构:由沉闷压抑到轻松愉悦 每个生态因子都有各自的生物特性、生长需求和生存规律,良好的生长环境,是生态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保证。纵观现实,本应丰富多彩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常常异化为教师简单地讲解知识或演示课件,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或被迫将自己的思维指向课件,自我解读的空间及积极性被抑制,思维的敏锐性被钝化,导致课堂教学沉闷压抑。因此,教师必须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要善于与学生进行眼神和语言的交流,使每一个学生感到自己被期待与赏识,消解因教学方式的单一和师生关系的隔阂造成的单调与乏味,形成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例如,在教学“天气及其影响”时,我是这样来导入新课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有晴有雨,可谓气象万千,请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恰当的语言写出表示不同天气的词语,看谁写得最多。学生们一下来了精神,共写了几十个,如“晴空万里”、“阴雨连绵”、“乌云密布”、“狂风暴雨”等。接着,我又抛出了情境:你想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你想做个优秀的天气预报播音员吗?一段短短的导语,为教学新课创造了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动起来了。教师还可用生动、形象、轻松、幽默的语言,让爽朗的笑声和会心的微笑时时出现在课堂。如在讲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的地形特征时,引用“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的短诗来说明;讲我国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时,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讲高山气候的垂直变化时,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词句等等。 三、过程建构:有效预设与动态生成有效结合 生态系统处于不断的生长中。将有效预设与动态生成结合起来,是构建地理生态课堂的关键。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学习的可接受度、达成教学目标的最佳切入点及有效路径进行有效预设。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的热点、冰点及难点,可能提出的问题与争论甚至错误等等,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并预留师生、生生、生本多重对话而必然出现的“非预设性”的知识和智慧生成的时间,让课堂教学在有序且富有弹性的时空中进行。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好动态生成的平台,尊重学生的质疑与独特感悟,把探究的时间、空间、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并通过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各个对话主体的有效互动。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智慧引导,及时将偏离方向的生成引入正轨,将错误的生成适时纠正,并引领学生越过思维的障碍,不断走向流畅与深入。例如在教学“母亲河”这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环节:“七嘴八舌话治理”,让学生模拟担任长江黄河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的职务,思考出除了书中提到的植树造林,疏浚河道,修建水库这些点子之外其他有效的治理办法。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很有创意的办法,例如在河流的下游多挖几条入海通道,汛期时把长江的水调到黄河以及缺水的华北平原。由于教学过程预设合理适中,学生讨论积极热烈,课堂生成精彩纷呈,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内容建构:由既定割裂到开放整体 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既互相开放,又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整体。初中地理是一个有着广泛实践性、生活性、开放性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引进来”,及时将新闻媒体、地方气候特征乃至产业布局等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并与课本内容相互融合,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引导学生“走出去”,铺设一条课堂与社会、课本与生活的绿色通道,通过引导学生从事野外考察、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课内与课外互补,教学与实践相通。例如在教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我没有利用书本上的例子,而是结合宁波的实际进行教学:因为这里适宜水稻的生长,所以宁波人以米饭为主食,并且喜食年糕;又因为靠近海洋,所以喜欢吃海鲜;而这里的房屋特征,也鲜明地体现了南方多雨的气候特点。又如,在教学“辽阔的疆域”时,我将中央电视台的“边疆行”和“沿海行”的相关片段剪辑出来,并与相关教学内容链接,师生共同欣赏、讨论祖国疆域的辽阔,地理特征的巨大差异,风土人情的丰富多彩,理性的课本知识与直观美丽的画面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这种课内外的交融,既丰富了他们的地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p#分页标题#e#
五、评价建构:由单一固化到多维动态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为了促进生态课堂的建立,首先,教师要将评价标准由单一的知识掌握拓宽为多元的生命发展。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达成性,又要注重其中过程的科学性;我们既要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又要考察学生在课外对相关知识的内化与运用。其次,教师要实现评价标准的个性化,动态化,淡化“班级参照”,强化“自我参照”,让每一个学生都关注、看到自身的发展。再次,还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定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将知识的量化考核与实践考察、调查报告撰写的等级评定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后,我要求学生到附近的小河及工厂去考察,了解当地环境污染的现状,思考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并写成调查报告,提交到相关的环境部门。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质量,对其进行等级评定,纳入期末考核成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生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