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造林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抗旱造林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抗旱造林技术

抗旱造林科技推广路径分析

造林成活率与保存成林率是衡量造林成败的二个关键指标,也是反映造林工作实绩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由于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我省渭北旱塬造林的成活与成林,不仅制约该地区造林绿化进程,而且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直接经济损失巨大,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造林绿化积极性。为此,笔者在彬县开展了抗旱造林组装配套技术试验推广工作,大幅度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一、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彬县位于陕西省渭北高原的西部,咸阳市的西北部,居黑河中游,介于东经107°04'—108°22',北纬34°51'—35°17'。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彬县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祁、吕、贺山字行构造前弧东翼内侧。地台基底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沉积岩。第四纪以来,由于当时气候,黄土物质在这里大量堆积形成黄土高原。后由于长期的流水冲刷和切割,故而形成了塬梁、沟壑黄土区特有的地貌形态。泾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其中,全长104公里,将全县分割成为东北、西南、泾河川道三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区。海拔715米—1501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

(2)气候条件:本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7℃,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22.5℃。年平均日照2298.8小时,10℃以上活动积温3180.9度。无霜期176—180天,川道较塬面短。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579.6毫米。

阅读全文

林业生态建构现状与进展思路

 

加强生态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重大举措。近几年,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动力,大力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先后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三北”四期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   一、林业发展现状   根据2006年林业二类调查结果,赛罕区总土地面积为101310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2720.6公顷,占赛罕区总土地面积的32.3%;非林地面积68589.4公顷,占67.7%;森林覆盖率为17.5%,林木绿化率为17.6%。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0490.3公顷、疏林地面积76.7公顷、灌木林地面积6985.5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6136.2公顷、苗圃地面积46公顷、无立木林地面积1160公顷、宜林地面积7509.5公顷、辅助生产林地面积361.1公顷。林业用地按森林类别划分为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其中,重点公益林面积20221.8公顷,一般公益林面积7275.1公顷,商品林面积5223.7公顷。赛罕区活立木蓄积量为781448.5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量为751736.4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6.2%;疏林地蓄积量1679.3立方米,占0.2%;“四旁”树蓄积量25875.4立方米,占3.3%;散生木蓄积量2157.4立方米,占0.3%。   二、林业生态建设成就   自2000年起,赛罕区实施了四项国家重点工程和地方生态工程。四项国家重点工程分别为大青山生态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四期工程。地方生态工程包括义务植树、“四旁”植树、村屯绿化、通道绿化、一般造林。   大青山前坡生态治理工程于2000年启动,2003年完成,共完成人工造林9.9万亩、人工种苗0.85万亩,共用各类苗木906.41万株,动用人工80万工日,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退耕还林工程于2002年启动,截至2007年,共完成人工造林6.4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2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2万亩,造林成活率达到70%以上。天然林保护工程于2000年启动,截至2007年,共完成飞播造林5.3万亩,封山育林9.82万亩,飞播造林成活率为80%以上,封育区植被恢复较好。“三北”四期工程于2005年启动,截至2007年,共完成人工造林6000亩。2000~2007年,赛罕区地方工程共完成义务植树548万株,“四旁”植树128.7万株,平原、村屯绿化2184亩,一般造林9000亩。   三、林业发展思路   1、荒山绿化   近几年赛罕区生态建设树种以沙棘、柠条为主,沙棘和柠条在没有形成产业之前,不能给当地百姓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今后在荒山绿化中,应选择经济效益较高的油松、山杏等树种,调动群众绿化荒山的积极性。经过几年的生态建设,赛罕区共造林17.55万亩,其中退耕6.45万亩、大青山北山绿化5.3万亩、飞播造林5.2万亩、“三北”四期0.6万亩,所剩宜林地仅为11.26万亩,所以今后在整地、树种选择和栽植后期管理上,要体现出“精”,要将新科技成果应用到各个环节,加大造林的科技含量,具体体现在抗旱造林技术、优良树种和品种的推广以及新产品、新材料应用等几个方面。在抗旱造林中,推广径流整地抗旱、覆膜保墒造林以及容器育苗;在优良树种、品种的推广方面,通过对乡土树种的优选,建立优良树种繁育基地;在新产品、新材料的应用方面,使用ABT生根粉和菌根剂。   2、湿地公园和种苗基地建设   今后,赛罕区将逐步建成1个湿地公园、1个生态园和3个种苗基地。湿地公园建在八拜湖湿地附近,面积为3000亩,通过高标准、高起点设计,力争建成现代化的一流公园。湿地公园的建成,在涵养水源、维持区域生态平衡、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很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园建在黄合少林场,面积为3000亩,在改造低产林的基础上,建成一个集种苗培育、野生动物饲养、生态景观、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公园。根据“以游养林”的思路,依托现有的生态资源,凸显生态特色,发展赛罕区林业。3个种苗基地总面积为3600亩,主要依托赛罕区生产种苗的优势,引进新品种,科学培育优质抗旱种苗,以满足赛罕区生态建设和创建森林城市及周边地区对优质、耐旱种苗的需求。   3、沿山经济林带建设   赛罕区山区面积大,经济条件也相对落后。在沿山一带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经济林。根据国内经济林市场需求,大力引进推广优良树种。在建设几个经济林试点的基础上,总结出赛罕区经济林建设的技术、经验、措施,然后以点带面,形成沿山经济林带,最终建成一个林果基地,使林果产业逐渐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同时也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4、村屯绿化   每年培育一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现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在村旁、宅旁、道旁、水旁实现绿化全覆盖,创建绿色小康村,使整个村庄绿林环绕、鸟语花香,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   5、建立健全防火机构,完善防火工作制度   由林业局牵头成立防火办公室,同时要制订防扑火预案,配备扑火工具,建立信息网络系统,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并逐条逐项落实。具体工作中要认真落实防火责任制,全面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切实加强火源管理,充分做好扑救火灾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生态安全。   6、加大禁牧力度,确保禁牧成果   自2000年以来,禁牧已成为赛罕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此项工作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森林公安作为林业执法的主要力量,具有执法的特殊性,在确保禁牧成果中,作用巨大。#p#分页标题#e#   7、强化采伐管理,狠抓林权证发放   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坚决制止乱砍滥伐和超限额采伐。有关部门要严格控制采伐限额,按下达的采伐计划组织实施,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制度,从根本上制止乱砍滥伐的现象。此外,还要加强伐区更新造林的检查验收工作,逐步推行更新造林保证金制度,以保证林地的伐后更新。为了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要把林权证发放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加大宣传力度,使林农了解相应的法规政策。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强有力的发证队伍,保证发证工作顺利实施;加强业务培训,保证发证工作高标准、高效率完成;做好发证后的检查验收和归档工作,争取在2~5年内,对原有森林、林木、林地要逐一登记造册。

阅读全文

长柄扁桃栽培技术论文

1主要栽植技术

1.1栽植方式

1.1.1栽植密度:株行距为1.5m×2.0m,每公顷3330株,三角形配置。

1.1.2整地:穴状整地,穴径50cm,深60cm,拣净植树穴(坑)内的树根、石砾,疏松土壤。要求整地时植树穴的排列呈三角形。

1.1.3苗木规格:选用1a生苗,要求苗高70cm以上、地径0.5cm以上。

1.2造林方式

秋季栽植,随整地随造林。人工植苗造林,一穴2株,适当深栽,保持根系舒展,分层覆土踏实。

阅读全文

春季农村造林绿化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今秋明春,全县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万亩,其中护堤护岸林0.6万亩,西南岗生态林果0.6万亩,绿色通道0.2万亩,城镇和村庄绿化0.2万亩,更新造林0.4万亩;新建农田林网2万亩,完善4.7万亩;农村造林绿化植树总株数800万株。城乡绿化总植树量1000万株。

二、重点工程

今秋明春,全县继续围绕“五带四区三沿”开展造林绿化活动,重点突出六项重点工程。

(一)河渠湖滩护堤护岸林工程。

全县所有流域性河道、沟渠塘坝、沿湖滩岸和新开挖的河道堤坡,继续建设护堤护岸林。新建0.6万亩,补植完善0.6万亩(包括更新0.3万亩)。

(二)西南岗生态林果基地建设工程。

阅读全文

杨树速生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

辽西地区常年干旱少雨,且降水量相对集中,所以当地林业发展状况不佳。因此做好杨树速生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对当地林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

辽西;半干旱地区;杨树;速生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适时地采用速生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种植杨树,有助于改善辽西半干旱地区树木覆盖状况,提高当地的水土保持能力。

1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完善品种选用

在辽西半干旱地区种植杨树,应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以及杨树品种自身的遗传特性、生长特征等选择合适的品种。首先杨树对种植区土壤存在以下要求:土壤应该是沙壤、轻沙壤;酸碱性应在pH值6~7;土壤肥力要充足;地表以下2m左右应有地下水。不过不同品种的杨树对土壤及环境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比如黑派杨树就要在土壤肥沃、排水效果好的地方种植,而青派杨树则可以在土壤贫瘠的地方种植[1]。所以在进行杨树速生优质丰产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阅读全文

退耕还林土地利用与管护

 

长期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一直十分严重,并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加剧了自然灾害,加大了受灾地区的贫困程度,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特别是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水灾,使全国上下都强烈地意识到,森林资源过度采伐,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大面积陡坡毁林开垦,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快林草植被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国人民面临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为此,我国政府继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于1999年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率先开展退耕还林(草)工程试点,并圆满的完成了任务[1]。   退耕还林是国家用计划手段,以工程建设的方式,通过政策引导,使沙化地和退化坡耕地向林地资源转化,改变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达到生态—经济系统重建之目的的一项国家级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耕地以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植被。实施退耕还林是减少水土流失、减轻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实施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根治长江和黄河水患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是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举措;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   退耕还林(草)工程于2002年全面启动,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897个县(市、区、旗)。据统计,1999~2002年工程试点期间,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187.9万hm2,其中,退耕还林还草101.1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86.8万hm2[3-5]。江西省于2001年正式启动退耕还林工程。自2001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至2010年,中央累计下达江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67万hm2,其中2001~2005年为40.7万hm2[6]。   1退耕还林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江西省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得以圆满完成,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仅就土地利用作一探讨[7-9]。   1.1对退耕地立地质量的评价工作做得还不够   立地质量综合评价是按照现有的环境因子状况,运用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土壤学和有关地理知识,对各种立地类型作出质量评价,从而为合理利用林地,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江西省对退耕地立地质量的评价工作做得还不够,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仍然带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这必然使得退耕还林的类型(生态保护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旅游型)选择不当,主要表现为:为追求经济效益,将生态保护型地段划为生态经济型地段。   1.2缺少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作业设计往往滞后于施工   一些地方在退耕还林实践过程中,缺少事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往往是边设计边施工,或者设计滞后于施工,影响了作业设计对施工的指导作用。随之而来产生的结果就可能是农民盲目种植,树种选择不当,不能真正做到适地适树。另外,个别试点县(市、区)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大面积发展经济林,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20%,甚至高达80%,这必然大大降低退耕还林的生态效果,并且由于经济树种选择缺少统筹规划,出现供过于求、结构趋同等现象,结果果贱伤农,导致复耕,国家所追求的生态目标很难实现。   1.3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两头踩”现象   部分地区农民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两头踩”现象,既想得到政府补贴,又不愿将农地完全退耕,于是就出现了生态林地里、经济林地中套种农作物的现象,这虽然在短期内缓解了矛盾,也增加了经济收入,但从长远来看,严重制约了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   1.4退耕地退耕后的管护不能跟上   由于利益的驱动,部分农民所关心的只是退耕的的钱粮是否兑现,对还林的成效和效率,则认为与己无关,所以造林护林的责任感不强[10]。在所造林地中,有相当比例的经济林用地,由于耕作制度的原因使得地表裸露,如不加以管护则会加重水土流失,即使是所造生态林,在初期森林环境尚未形成、生态效益尚未发挥之前,也应加强后期管护。俗语说得好“三分造,七分管”,如果只造不管,必然是年年造林不见林,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所期待的生态目标也不会实现。   1.5对现有低产林的改造及封山绿化不够   退耕还林工程不应只是对退耕地进行人工造林,还应包括对现有低产林地的改造以及封山育林恢复林地植被。实践证明,大面积的林地植被恢复单靠人工造林速度太慢,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实行封育,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可大大加快林地植被恢复的速度[10];而低产林地改造不仅能节约大量资金,而且能快速恢复林地植被,为农田也为未成林造林地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1.6干旱、瘠薄地的造林技术问题仍有待解决   对于干旱、瘠薄退耕地的造林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尽管目前也做了不少尝试,但由于造林技术复杂,造林费用昂贵,部分基层林业科技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等诸多原因,使得这类立地造林效果依然不好,有些地方造林保存率仅为2%左右[11]。因此,继续加强对造林技术的攻关以及对已有科技的推广应用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2对策   2.1对退耕地立地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合理规划,切实做到适地适树   对于退耕地首先进行立地质量的评价,在此基础之上确定退耕类型,对于生态脆弱地带必须营造生态保护林,而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可以适度发展生态经济林。施工前做好详尽的、切合实际的作业设计,在树种选择上力争做到适地适树,在确保生态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p#分页标题#e#   2.2参与式方法的运用   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规划设计和树种选择上,运用参与式方法,尊重农民意愿,可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民从被动的“要我退”变为主动的“我要退”,改变以往“自上而下,政府布署,专家完成”的工作思路,代之以“自下而上,专家建议,农民完成”的工作作风[12]。参与式方法既注重农村社区成员自主地参与森林资源的管理,更强调农村社区成员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紧密结合农村社区成员的切身利益,从而使退耕还林工程从决策、设计、实施、受益都成为农村社区成员自己的行动,做到目标、行动和效果的真正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农村社区和广大农民对造林、护林的热情,从而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并使林农、林牧之间的土地利用矛盾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在四川部分地区的试点表明,这种参与式方法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是完全有效的,可以大面积的推广使用。   2.3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宣传及监管力度   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宣传工作就好比是工程实施的粮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好的宣传教育,就没有好的工程效果”,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农民积极参与工程才能顺利完成,如果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农民对于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就很难迸发出参与的激情,难免会出现抵触、敷衍的情绪,退耕还林工程就会流于形式,而难以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退耕还林工程还应加强对造林成果验收的监管,对造林成活率及后期管护工作都应进行监督,保证“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从而使退耕还林工作落到实处。   2.4造林技术攻关与技术推广   加强对造林困难地造林技术的研究,尤其是白泥山、河谷等生态脆弱地带其造林存活率相当低,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抗旱技术的攻关,寻找适宜的乡土树种,辅以引进抗旱树种,探索简便易操作的造林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效率高,又要投入少。同时还应加强对现有技术的推广,提高基层林业科技人员的文化素质,做好科技服务工作[13]。   2.5加强对退耕地的前期管护工作   退耕还林的根本目的是要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如果只造不管则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刚退耕的未成林造林地,生态系统依然脆弱,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还很差,此时一定要做好管护工作,防止牛羊等践踏,同时要警惕水土流失;对于退耕所造的经济林,要改变传统的耕作制度,树种力求多样化,地表力求不裸露,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定要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   2.6适当增加和延长对退耕农户的补贴   适当增加和延长对退耕农户的补贴,有利于消除农户顾虑,激发他们积极投身于退耕还林工程的热情,是影响退耕还林工程能否达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一个重要因素[14]。   2.7实行生态购买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制度   退耕还林工程实质上是一种生态补偿,即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为了获取更好的生态效益,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暂时牺牲农民的经济利益,但通过向农民支付补贴而做出了相应的经济补偿。不过,退耕还林工程只是生态补偿的一种,现行的天保工程以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都属生态补偿,而且退耕还林工程还是一种很短期的生态补偿,因为退耕还林工程结束即生态补偿停止。退耕还林工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如前面所述的管护问题、补助期短问题、生态林划归公益林问题以及荒山荒地造林问题等都与其短期性有关。解决的思路是将生态补偿作为一种长效制度,并与生态购买相结合。生态购买用于解决森林营造的问题;生态补偿则用于解决森林管护的问题。国家在营造林成林前向农民支付造林费和管护费,即生态购买。成林后如果国家购买了农民营造的森林,就可以将其划为公益林,在今后每年向农民支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用于公益林管护,而且补偿标准实行动态调整,生态补偿能够为农民营造林提供资金,这既增强了他们营造林和管护森林的信心,也可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投资造林;生态购买可以解决退耕还林后林产品的出路和销路,增加经济效益,使民间造林成为有利可图的经济活动,让老百姓受益最大、最直接,同时也能大大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15]。   3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退耕还林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但实施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最终效果,因此应当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使退耕还林工程更好的实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达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旅游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早日实现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目的。

阅读全文

国内林业状况及造林方法

 

林业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主要趋势和手段,是人们对环境认识和社会发展中各种需要,林业经济和经济林产品的不断增加,使得当前林业发展过程中,对各种需求的不断提高,林业产业成为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支柱产业。林业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需求和林业产品的不断提高,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是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去进行分析和探讨的过程。在我国,随着社会发展中各种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对林业的保护和树木的栽培技术也在不断的深入和探讨。和国外林业相比,我国林业既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多方面的劣势,优势与劣势并存。因此在当前我国的林业生产的过程中,还需要针对环境问题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处理,利用合理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把我国林业溶入了国际林业体系中,能够与世界各国的林业发展相互结合,紧密的相连,使得其合作更加的广泛。   1我国林业资源发展的现状   1.1森林资源发展空间大。随着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环境认识的不断增加,对环境保护措施的不断提出和探索,植树造林成为当前保护环境的主要方法和措施,使得当前我国植树造林工程中,其森林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00万hm2速度递增,由于在过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林木砍伐严重,对生态认识的不足,使得林业遭受到大量的破坏,知识森林面积急剧减小,使得人类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随着近年来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环境认识的提高,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随着当前造林技术的不断变化而不断的出现了增长的局面,这是基于环境保护手段下的发展模式和森林发展措施。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   1.2竹资源丰富。我国是世界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类栽培和加工利用最为悠久的国家。其竹林面积达700万hm2,约占世界竹林面积的1/3、用材竹林总蓄积量约9700万t。竹材和竹制品,无论在品种还是在产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国均为首位。竹林中的竹笋和竹荪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资源。   1.3盛产松香和林副特产品。我国松香每年产量在40万t左右,居世界首位。除供应国内市场外,也是大宗出口商品。我国脂松香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出口量均在20万t左右,年创汇均在1亿美元以上。我国芳香油年产量2~3万t,其中桉树芳香油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   1.4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对林产品市场的需求十分旺盛。由于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室内装饰、家具等方面以及对纸产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其木材、人造板、纸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这就为我国林产工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1.5森林资源存量小、质量低。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其特点是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下降、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水平低,林木生长量不高。   2整地、造林的一些程序、方法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是通过当前对林业种植地进行改造和整理,提高林业生产过程中树木种植的效率,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提高其采伐中的合理性和利用措施的完整性。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提高其在采伐的过程中对林业进行补充和补植的过程。   2.1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2.2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2.3造林方法。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对保证春播,早出芽,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   植苗造林法: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必须先育苗,却也节省种子。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又称原生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来,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p#分页标题#e#   结束语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更是当前林业生产中的主要因素和控制措施,是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管理的过程。在林业生产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前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为基础进行管理和发展,提高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合理有效的进行。在林业生产经营中,要掌握好造林整地和树种的选择措施,有效地培育资源,加强林业发展,为林业做服务。

阅读全文

防汛抗旱与农田水利管理探究

摘要:为了推进乡村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农田水利管理,科学规避汛期或干旱。围绕防汛抗旱与农田水利管理展开分析,介绍了农田水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田水利管理和科学防汛抗旱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防汛抗旱;农田;水利管理

1农田水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直接影响农田水利管理的实际效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相关灌溉设备质量较差且配置较少,影响灌溉效率和质量,很难达到防汛抗旱要求。同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匮乏,也导致精细化管理缺乏基础[1]。

1.2缺乏强有力的农田水利管理举措

缺乏正确态度、产权模糊和维护责任主体不明确,使农田水利管理工作很难有效落实。基层工作较为繁重,水利服务站管理职能不断弱化且人员配备不足,直接影响了农田水利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