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疗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康复医疗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康复医疗论文

医学科技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

临床医学研究与人们生活、健康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真实地报道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准绳和道德底线。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抄袭事件、学术造假事件屡见不鲜[1-2]。2015年6月,日本骨科学者YoshihiroSato被指涉嫌数据造假,截止2019年5月撤稿观察数据库显示他发表的33篇临床试验论文被撤稿30篇和被期刊关注声明1篇,其中6篇撤稿论文是先被期刊关注声明后再被撤稿;28篇的撤稿原因与数据相关,其中14篇被认定数据造假、数据编造。新西兰临床流行病学家MarkBol-land曾对YoshihiroSato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12篇临床试验论文进行过研究,12篇临床试验论文被23篇Meta分析或系统综述纳入,引用逾1000次;想要更正他的研究结论,弥补他的临床试验报告在发表期间对公众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并非易事[3]。为了科研诚信和出版秩序,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医学科技期刊编辑所肩负的职责越来越重。

1学术不端行为特征

1.1、的产业化

在稿件的日常处理过程中,发现由第三方、的痕迹越来越多,科技期刊编辑面对的学术不端行为趋于职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①同一作者同一时间段投稿多篇:医学论文凝结了医疗工作者大量的临床工作经验和科研心血;而且医生职业特殊,除了肩负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外还有临床教学任务,一篇论文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成文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一时间段成文多篇的可能性较小。例如:一位吴姓作者在3个月内每月投稿1次,每次投稿不少于2篇,共投稿8篇,怀疑由第三方操作、;查看作者详细信息,每次投稿使用的邮箱均不相同,分别为:ppj1z7@163.com,hkvj72@163.com,dqpl92@163.com;而预留的手机号是相同的,证明为同一人;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显示每个帐号均只登陆了1次,故推断100%由第三方、。②作者所在单位的科研能力与文章不相符:如一位来自厂矿企业附属职工医院的作者投稿了一篇实验研究论文,文中运用了大量实验数据和实验图片,明显与其工作单位的科研能力不相符,而且文章署名仅一位作者,没有其他医疗科研单位的合作者。编辑部对稿件的真实性提出置疑,希望作者给予答辩,稿件后期就一直处于“僵死”状态。这不排除委托的可能。③“电话失联”的作者:在日常稿件处理过程中存在需要和作者进行电话沟通、交流的事项。一般情况下,作者投稿后会特别关注稿件情况,虽然会有无法及时接听电话的情况,但一旦看到编辑部的未接电话均会及时给予回复。但是,有一部分作者电话长期处于全天候的关机或无人接听的状态,编辑部试着短信告知作者有关稿件相关的紧急事务需联系,但这些作者仍不回复任何电话或短信,只愿意通过电子邮箱或远程稿件处理系统进行交流。不排除委托、的可能。④有“沟通障碍”的作者:与第一作者进行电话沟通时,偶有发现第一作者无法独立回复编辑提出的与稿件相关的问题,隐约有人在一旁小声指导第一作者进行回复。不排除委托、的可能。

1.2隐匿性

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运用中国知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稿件进行初筛工作,以提高科技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排查率,节省科技期刊编辑在稿件初审上投入的时间。编辑将检测结果“文字重复率”过高的稿件退修给作者或直接退稿,“文字重复率”较低的稿件则直接进入了审稿流程。但AMLC并不仅仅服务于期刊编辑工作者,还面向所有有需求的作者,有需求的作者只需支付检测费用即可提前对论文进行AMLC检测,再根据检测报告对“文字重复率”较高的文字进行“改装”“变身”,改变抄袭、剽窃部分文字描述的句式和语序等,规避“连续13个字以上重复即定义为疑似剽窃部分”的AMLC计算规则,即可将较高的“文字重复率”隐匿于无形,躲过AMLC的检测。AMLC只是将上传的论文与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文本复制检测,对已发表的重复文字的识别较高,如一稿多投、整体(大量)剽窃和自我剽窃是可以认定的。有的作者利用翻译工具将英文论文翻译成中文[4];或将他人论文中图表改成文字叙述,将文字叙述改为图表[5-6];或剽窃他人的观点,套用他人的设计思路[6]等。随着教育部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7],国家也将把学术不端行为纳入社会诚信建设系统,使得科研失信人员或将在工作、贷款和商业机会方面受到限制[8],加上期刊杂志社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格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势必会越来越趋于隐匿,使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之路困难重重。

2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

阅读全文

核心期刊骨科加速康复的文献计量学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是指通过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流程,减少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达到促进康复、改善预后、降低医疗支出的目的[1]。自丹麦外科医生HenrikKehlet教授1997年提出此概念后[2],近20年来,ERAS理念已经在胃肠外科、肝胆外科、骨科、胸外科、妇科等科室不断推广。文献计量学是图书情报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3],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可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现况[4]。核心期刊是经过大量数据统计评选出的能够反映某一学科(或专业)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的期刊,受业内广泛认可。为进一步了解我国ERAS理念在骨科的发展,本文收集我国统计源期刊及北大核心期刊上已发表的骨科加速康复相关文献,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骨科加速康复临床应用及探究提供参考和指导,并对未来研究作一展望。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纳入标准

①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8版)和(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2017年版)收录的与骨科加速康复研究相关的文献;②文章同时包含加速康复及骨科两个主题的内容,其中临床试验型研究及观察性研究对加速康复流程有具体描述、有实际临床数据;③能获取全文的文献。

1.1.2排除标准

①会议论文;②学位论文;③个案报道;④征稿、会议、活动通知;⑤外文编译文献。

阅读全文

谈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中医学人文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逐渐被大家接受。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在医学诊疗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总结了康复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特征和中国医科大学目前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育现况,探讨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为具体教学模式的改进提出了若干建议。关注人文教育,提升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构建顺应形势需要的人文教育模式,对未来康复治疗师的内涵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医学人文教育;康复医学;岗位胜任力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为疾病的检测、诊断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精确性,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医务工作者也因为这些冷冰冰的设备取代了古老的“望闻问切”,从而忽视了充满人文的温情医学。暴力伤医事件屡见不鲜,如何从根本上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成为广大医务教育者关心的话题。由此,致力于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体现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逐步突显。康复医学科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医学人文教育尤为重要。

1康复医学科患者的心理特征

康复医学的概念始于20世纪中期,是一门新兴学科。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它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病、伤、残者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它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各类残疾人及各种慢性疾病患者。目前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患者主要病种为脊髓损伤、脑卒中、骨折、小儿脑瘫等,年龄分布从几个月到近百岁,这些患者都有同一个特点,就是长期受病痛折磨。中青年患者患病前多为家里的生活及经济支柱,患病后不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反而需要家庭人力及经济支持,这对患者及家属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对于兢兢业业的社会建设者而言,残障更是直逼尊严的拷问。老年患者本身即面对身体机能的减退,易出现焦虑、抑郁和自卑等不良情绪,当因各种原因致残的时候,多数患者自觉变成了家庭的拖累,这是对患者心理的再次打击。有荟萃分析显示,仅脑卒中的患者,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为18%~33%,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而经过心理社会干预的患者,康复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1-4]。所以在康复医学科住院的患者,可能较其他医疗科室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通过良好的沟通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诉求,还可能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因此,康复医学科的临床治疗中,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更应该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和人文关怀。

2中国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目前的教学情况

中国医科大学从2013年起开始招收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本科生。在专业定位的框架下,以当代康复医学的先进教育理念为主导,以康复治疗和岗位应用转型为契合点,以国家医疗改革为导向,以造就高素质岗位胜任力人才为目标,逐步形成符合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临床需求、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技术专业。康复治疗学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岗位胜任力要求,以原有培养方案为基础,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减少总教学学时,梳理课程板块,整合相关课程,增加临床及专业实践课比例,开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4年的培养时间里,前3年为理论课程的学习,最后1年为临床实习。其中理论课程共44门,包含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外国语、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及专业课程。平均每学期7~8门课程加上期末的理论考试模式,给学生造成了较沉重的课业负担。在该模式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及临床技能的提升上,而忽视了医学人文的教育。学生接触患者后在沟通过程中即暴露出各种问题。

阅读全文

中医骨伤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

摘要:根据中医骨伤学科的专业性质,汇总近6年来甘肃省中医院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在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探索和心得体会。在组织住培医师在门诊跟师学习、教学查房、担当手术助手、线上线下技能拓展培训等过程中,通过组建以师承导师为核心、高年资带教教师为基础的多样教学师资团队,严格执行考核制度,采用中医骨伤特色鲜明突出的教学方式,增强甘肃省中医院中医骨伤专业住培医师的骨伤专业理论、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等。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中医骨伤专业

1中医骨伤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是世界范围内医学生毕业后再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党和国家为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质量而实行的重大举措。2013年12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7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1],要求到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对动手能力要求高、理论知识面覆盖广的特点,各种业务技术、理论知识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加之住培医师前期知识结构不同、学习领悟能力不同、各基地师资水平不同等因素制约,因此,在短暂的3年住培期间提高中医骨伤专业住培医师的接诊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各培训基地尚处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教学阶段,完成培训的住培医师临床能力提升程度也不尽相同。自2015年开始,在甘肃省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下,甘肃省中医院承担起中医类别住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教学成果,获得了上级管理部门和住培医师的一致认可,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积累了一些带教经验,于此汇总,以期为中医骨伤专业住培工作提供参考。

2中医骨伤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与探索

2.1保障住培师资力量

2.1.1遴选师资,定期培训

阅读全文

康复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的实践

我国的残、伤、病、老人群规模庞大,康复需求日益旺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生命健康,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不断推动康复事业发展。本文围绕康复学科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康复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康复大学建设,以及康复科技发展等方面,介绍了康复学科发展的中国实践。当前,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应对快速增长的康复需求、提高康复服务可及性逐渐成为全球性议题。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2019年,全球有康复需求的总人数达24。1亿(95%UI:23。4~25。0),较1990年增长了63%[1]。2014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颁布《世卫组织2014~2021年全球残疾行动计划:增进所有残疾人的健康》,旨在改善残疾人的健康、功能和福祉。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康复2030”倡议,围绕发展康复、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等问题,呼吁人们关注全球范围内尚未满足的巨大康复需求。《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在全人口中的构成比为12。4%(1。68亿),预计2040年将增长至28%(4。02亿)。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有约80%死于非传染性疾病,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至少增加40%[2]。全国残疾人总数,1987年约为5164万[3],2006年增长至8296万[4],2010年增长至8502万[5]。随着人口老龄化,预计2030年我国残疾人总人数将增长至1。3624亿~1。3674亿[6]。由残疾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以及其他有康复需求人群构成的康复对象,分布于全人群、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全方位康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时代人民健康福祉,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立了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在康复领域,提出“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体现了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和大国担当,书写了新时代康复事业发展的中国答卷。

1康复学科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和指导性意见,为康复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指明了方向。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调整优化适应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医学教育专业结构,加大康复治疗师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打造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信息系统学、制造科学等多学科人才聚合创新机制”“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设立康复辅助器具方面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措施,对康复辅具、康复工程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17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规定,国家加强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设置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相关专业或者开设相关课程;鼓励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科学研究和应用。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建成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的康复大学,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康复人才;加强康复学科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发挥中医药在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推动康复服务高质量发展。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委联合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康复医疗人才教育培养”、“逐步推进康复与临床多学科合作模式”。2021年8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6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康复人才教育培养,强化康复工作人员岗位培训,推进残疾人康复相关职业建设,加强残疾人康复科技创新,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提升老年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水平;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提升康复医疗、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质量。上述政策法规,为包括康复学科建设在内的康复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环境。

2康复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现代康复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国内开设康复治疗学(代码101005;2012年以前,代码为100307W)的本科院校共154所。2012年以来,一些与康复治疗相关的专业也应运而生,在医学技术类下开设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代码101008T)的本科院校10所,在体育类下开设运动康复(代码040206T)的本科专业院校62所,在教育类下开设教育康复学(代码040110TK)的院校7所,在生物医学工程类下开设假肢矫形工程(代码082602T)的院校6所,在中医学类下开设中医康复学(代码100510TK)的本科院校4所,开设针灸推拿学(代码100502K)的本科院校55所。这些康复相关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顺应了康复服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已有83所院校招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研究生,18所院校招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研究生。2011年,“医学技术”(含呼吸治疗学、听力学、康复治疗学等)成为医学类一级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近年来,康复医学创新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康复评价与干预、康复基础研究、临床新技术研发、主动健康和疾病预警、康复设备研发等方面形成了多层次的研究体系[7]。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国家层面设立了多种科技攻关课题和重点研发项目,如器官衰老与器官退行性变化、组织器官再生修复、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智能机器人等重点或重大项目,均包含康复医学相关研究领域;二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设立康复医学专业代码(H20),针对康复机制、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相关基础科学问题进行资助,科研立项逐年增多,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三是康复医学领域的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各级奖励项目和激励政策日益完善,专利授权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国家科技部从2018年开始设立“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康复领域科研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推动了康复医学研究的发展。

3积极推动高质量高水平康复大学建设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国家高度重视康复学科建设和康复人才培养,先后将康复大学建设列入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开启了成建制、系统化发展康复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康复大学建设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发展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完善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康复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夯实康复资源供给侧基础的关键之举,对于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需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康复大学从筹建之初,就将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作为办学建校的重中之重,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推动康复学科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在康复学科体系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具体来说,就是积极构建以康复科学为核心,医学、理学、工学为主体,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大康复”学科专业体系,努力实现医学康复、工程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康复、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等多领域全覆盖,促进医学模式由“被动健康”向“主动健康”、由“疾病中心”向“健康中心”转变。

阅读全文

仿真技术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摘要】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三大中文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全国24所中医药院校在2011—2021年发表的689篇虚拟仿真相关期刊论文为分析样本,旨在对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医药院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进行介绍和探讨。文章借助Excel、NoteExpress文献统计软件、RStudio云图制作等软件对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制作图表,进而从文献产量、质量、内容、应用领域四个方面进行综合阐述和评价。结果表明:近十年,各中医药院校虚拟仿真相关论文数量增长迅速,但论文质量不高;研究热点内容多集中在虚拟实验教学、虚拟筛选、分子对接等方面,且虚拟仿真技术已逐渐渗透到中医药领域的各个方面。最后就此次文献研究中发现的虚拟仿真技术在院校间的发展存在差距,学科发展不均衡,期刊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建议和方向。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虚拟仿真;文献计量学

虚拟仿真技术是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将仿真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该技术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最初被美国军方用于对飞行员和宇航员的模拟训练。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创新,虚拟仿真技术逐渐转向民用,并逐渐应用于教育、医疗、工业、科技、交通等领域[1]。近年来,国外高校在教学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中国为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高校实验教学的融合,不断强化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从2010年开始,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提倡高校建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014年教育部批准了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7—2020年,教育部开展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2],中医药虚拟仿真技术的开发也正在大力开展,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与崛起也为中医药院校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近些年,中医药高校在学校的建设中,已将虚拟仿真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理论、中药、中医诊治、中医教育及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等领域[3]。当前,中国的院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学术成果、论文产出的重要基地。文献作为科研产出的主要形式,其数量和质量能从侧面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最新进展[4]。在2011—2021年十年间,中医药院校的虚拟实训平台建设情况如何?该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全国24所中医药院校2011—2021年所发表的论文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和传统医学发展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该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三大中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全国独立法人建制的24所高等本科中医药院校为检索对象,其名称如下(以首个汉字拼音排序):安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选择数据范围为期刊论文;选择时间范围为2011—2021年;以“虚拟+中医药”为主题词检索虚拟仿真平台建设的相关文献,然后查看题目、摘要、确定文献是否符合入选标准,如不能确定,则查看内容并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只纳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论文为该校论文;用Excel软件,借助Note-Express文献整理工具和RStudio云图制作软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文献产量、文献质量、文献内容和应用领域的图表分析与结果研究。

2图表分析与结果研究

2.1文献产量分析。共筛查到全国24所中医药院校2011—2021年虚拟仿真相关期刊论文689篇,利用Excel软件对筛选出的论文按照年份进行统计归纳,生成折线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从2011年到2021年,全国24所中医药院校有关虚拟仿真方面的文献量总体是增加的;随着2014年教育部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投入,自2014年开始虚拟仿真相关文献的数量出现明显增长,且在2015年后增速明显;2016—2019年间发文量略有下降但保持稳定状态;2019之后增速明显,这种增速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源于国家和教育部对虚拟仿真项目的更加重视[5]。该研究对各中医药院校的发文量进行进一步筛选统计,发现发文量位列前五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64篇)、南京中医药大学(57篇)、山东中医药大学(50篇)、广州中医药大学(48篇)和上海中医药大学(42篇),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发表相关文献最多(如表1所示)。这5所院校也是国家最早兴建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具有良好的学术声望和优质的科研资源[6],近些年在虚拟仿真平台建设方面也走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的前列。从表1不难看出,单就发文量来说,各院校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各院校虚拟仿真技术的各项投入和建设情况的差异,位于东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省份地理位置优越、科教规模大的中医药大学,其虚拟资源的投入和论文析出情况均优于其他地区院校。

阅读全文

分析县级医院护理现状及应对策略

一、影响县级医院护理质量原因

1、理论能力薄弱:越来越多的年轻护士是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而来的(虽然目前有院校招收本、专科学员,但对于县级医院而言是远水难解近渴),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文化水平与当今的护理要求有一定距离,其主要表现为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护理程序制定无序,工作中主动性不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及前瞻性观察问题方法,工作中的成绩与失误不能及时总结,从而失去了推陈出新的机会。这种种原因都与其文字表达能力欠佳、自身素质不高等有关。

2、培训、交流机会少:一些有志向的护理人员因一些客观因素,闭门造车,难以创新,难以出成绩,虽然他们内心渴望了解一些医学新动态,新知识与技能,可是因县级医院的经济能力、设备配备等多方面原因,他们很少有机会去上级医院进修、深造,更无须谈交流了,因此在从事护理科研与论文撰写等方面困难重重。纵观目前有关护理方面杂志,刊载的大都是护理科技、新知识一类的题材,临床基础护理题材观念难以突破,而在高科技医疗、护理开展很少的状况下,势必影响论文的选材,再者由于有些论文项目需要实验室的配合、数据统计学、相关的理论资料等条件的辅助,不能不说在此条件下也制约了护理人员出文章成果,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3、医院客观环境:如很多医院护理人员配备不足、缺编,护士与床位、医生之比失衡;有一部分护士转做他行;而在岗的又从事大量非护理专业工作,造成护士在病房时间少,与患者接触交流少,成为一种无形的护理资源浪费;另外一部分医院存在重医轻护,在晋升、福利等方面偏重医疗。

4、社会因素影响:大部分护士由女性承担,她们同时是妻子、是母亲,即要忙工作,又要忙家务,加上频繁地值晚班,精力也有限。社会一些人对护理工作不理解,认为医生吩咐干啥就干啥,做得再好也没有人赞同你。另外护士自身观念定位不正确,认为护理专业没多大出息,好歹都一样,出不了成绩与成果,到时等待论资排辈晋级,再努力也就那样。

二、县级医院护理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1、提高职业道德:要深入进行思想教育,树立坚定的专业思想,转变观念,提高思想素质,使在职的护士敬业,爱岗。护理工作是一个给千百万患者带来幸福的高尚职业和光荣的岗位,“高尚”是因为她要把解决患者的疾苦高于个人得失,“光荣”就在于为社会、为人民所作的无私贡献,我们正是为了献身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而安心于平凡的岗位上,从事繁琐细致的辛勤劳动。每一个患者的康复,每一个重危患者生命的挽救成功,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激起内心的欣慰。

阅读全文

肺炎疫情下的医疗建筑设计策略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城市密集、交通发达,一旦爆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将导致更多的人面临交叉感染的危险,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肺炎疫情背景下,分析肺炎患者的症状特征、心理特征和治疗需求,探索医疗建筑的设计策略,旨在为医疗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设计出高质量、高标准、高疗效、高科技的医疗建筑。

关键词:肺炎疫情,医疗建筑,设计策略,传染病医院

2020年春节来临之际,一场名为“病毒肺炎”的疫情在武汉爆发,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蔓延,传播至全国各地乃至其他国家(例如韩国、日本、伊朗、新加坡、菲律宾、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等),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肺炎疫情的大规模出现,暴露了我国医院建设和医疗设施不健全的弊端,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状况、工作秩序和身心健康。据权威报道,肺炎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粪口传播、气溶胶传播等方式,传播速度快,致病率极高,使我国的人民健康、卫生安全和社会秩序受到了极大冲击。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复杂,面对肺炎疫情这种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只有充分了解肺炎患者的症状特征、心理特征和治疗需求,熟悉医院的业务流程,掌握医院各区域的功能需求,探索如何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疗愈工作,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提高患者治愈效果,从而增强全社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能力,作为从事人居环境研究和康复环境设计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事情。

1肺炎患者与医疗建筑现状

病毒肺炎(NovelCoronavirusPneumonia,NCP),简称肺炎,其病原体为病毒,是一类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国际卫生组织(WHO)已将该疾病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从确诊患者的病例中看出,病毒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是肺炎主要的传播途径,目前多地已经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病毒,因此肺炎同样存在粪口传播的风险。从全国患者的年龄分布来看,各年龄段人群均对病毒没有抵抗性,只要满足传播条件均有可能被感染。我国肺炎患者数量庞大,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医院建设较为滞后,政府在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爆发的措施上,当前医疗设施和防控条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甚至出现较多不规范的做法。众多患者在感染初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与隔离控制,不仅给周围的亲朋好友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还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死亡的危害。目前,武汉市在原有金银潭传染病医院的基础上,临时建设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并在武汉洪山体育馆、武汉客厅、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建设“方舱医院”,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肺炎患者不能集中隔离收治的状况,对肺炎疫情的防控起到重要的作用。

2肺炎患者症状特征与需求

据研究表明,肺炎患者分为四种类型:普通型患者、轻症患者、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其中,普通型患者和轻型患者占比90%,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占比10%。肺炎会危及生命安全,甚至导致死亡的情况发生。肺炎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病时常见症状为发热、咳嗽、肌痛或疲劳,不典型症状包括咳痰、头痛、咯血和腹泻。临床治疗中,所有患者均存在肺炎疾病,大约半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淋巴细胞减少,并发症患者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脏损伤和继发感染。确诊后的肺炎患者,普通型患者和轻症患者需要接受吸氧、机械通气、静脉抗生素和奥司他韦治疗,部分重症患者需要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极少部分危重症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监护室(ICU)治疗,必要时进行有创通气治疗。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定点医院,必须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诊治。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收治入院治疗,由呼吸科或传染病专科医护人员进行救治;普通型患者和轻症患者关键在隔离,不需要特殊治疗,或仅仅是对症治疗。没有肺炎症状的人,但与肺炎患者接触的隐性感染者不需要特殊治疗,必须对其采取14d的医学观察,可以征用专门的医院病房、学校宾馆等进行隔离管理,配备医护人员,做到定期巡诊,尽量不占用有限的病房床位、专科治疗和医护人员等医疗资源。由于肺炎患者的年龄、职业、学历、性格、生活环境不同,其心理特征和治疗需求也会出现明显差异。当患者确诊患病后,肺炎患者通常会表现出畏惧恐慌、孤独无助、悲观失望、求知求治等心理特征。首先,肺炎患者对“传染病”表现出畏惧恐慌,害怕传染给家人朋友,担心因患有肺炎而影响自己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次,肺炎患者隔离期间,禁足于病房之中,禁止亲朋好友探视,面对冰冷的治疗环境感到孤独无助;然后,肺炎疾病的治疗暂时没有特效药,大多数患者采取对症治疗,患病期间患者经常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导致肺炎患者失去疗愈康复信心而悲观失望;最后,有些肺炎患者的求知求治心理非常强烈,希望了解自己患病的原因、治疗的方法、治疗的时长等信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