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康复护理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运动康复护理管理在骨折患者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老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干预,时间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量表(FMA)评分、生活自理能力优良率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上、下肢FMA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SAS评分及SD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骨折患者应用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缓解负性情绪,改善肢体功能,促进自理能力的恢复。
【关键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老年;骨科;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负性情绪
骨科康复为专门研究骨科伤病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学科,是以手术、假肢、功能锻炼等为干预手段,帮助患者实现肢体功能的康复[1]。董倩等[2]研究认为,对刚结束治疗的骨科患者实施有效的肢体功能锻炼具有重要作用,尽早被动或主动锻炼,可有效改善骨折部位纤维粘连,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机体功能障碍,减少肌肉萎缩,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较为常用。本研究通过将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应用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恢复中,借以观察其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自理能力及负面情绪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老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6.55±3.25)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4例,下肢骨折26例。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6.69±3.20)岁;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5例,下肢骨折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术前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3)半年内没有接受过相关手术。排除标准:(1)患者伴有肝、肺、心等脏器的严重损害;(2)患者存在有精神或者是沟通障碍,不适合参与研究。
1.2方法
康复专科医院护理工作模式思考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专科医院护理工作模式,以期为康复专科医院护理工作人员提供新的护理工作模式参考。方法根据康复专科医院大多数患者日间在康复训练区训练,午间和晚间在病区治疗和休息时间较多的特点,实施康复专科护士指导下的责任制整体康复护理,采用APN排班模式,依据康复护理工作模式的理论框架[3],修订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以形成规范化的康复专科医院护理工作模式。结果采用康复专科护士指导下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后,医生、治疗师、患者对此护理工作模式的满意度提高,康复护理延伸训练有效开展,康复护理工作质量逐步提高,护理人员主动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结论康复专科护士指导下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弥补了传统工作模式的不足,提高了康复专科医院康复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康复专科医院;护理工作模式
近年来康复医学事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各级医院已设置专业的康复医学科,但大多医院尚未建立规范、系统的康复护理工作程序。我院康复护理工作近几年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现对康复专科医院康复护理工作模式做以下探讨,以期为康复护理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康复患者治疗的特点为:日间以康复训练治疗为主,午间以临床治疗护理,晚间休息时间较多。2014年我院开展了由康复专科护士专人指导康复护理延伸训练,责任护士负责全面治疗及护理的工作模式,经过临床实践存在以下问题:(1)康复专科责任护士分管患者较多,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掌握不全面,影响患者满意度。(2)责任护士负责患者的全面治疗及护理,康复专科护士负责康复指导,这种责任分工的模式不利于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治疗及康复护理。(3)护理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病房康复护理延伸落实不佳。(4)护士工作积极性不高,康复护理技能提高不大。2015年3月以来我院改进了康复护理工作模式,实施了由康复专科护士指导下的责任制整体康复护理工作模式,成效明显。
1方法
1.1组织结构
1.1.1人员的组成与配备
按照康复病房护理人力配置要求床与护理人员比例为1:0.45[2]。如康复科室编制床位30张,配置护理工作人员14人,平均在康复病区工作4年,可设康复专科护士1~2名,康复责任护士4~6名。康复专科护士及康复责任护士均达到护理部要求的任职资格。
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配置探究
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综合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配置与工作内容现况,为规范康复科护理工作内容和人员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杭州市7所综合医院的73名康复科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康复科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比例为1∶0.27,护理管理岗位和护理临床岗位护士占全部康复护理岗位总数的96.74%,护理管理岗位人数占全部康复护理岗位的6.85%,医师、康复治疗师和护士的比例为1∶2.04∶3.17。杭州市综合医院康复护理工作主要包括8方面内容,分别为病房环境与康复仪器管理、病房巡视与患者病情观察、资料收集与护理文件整理、核对医嘱与“三查七对”制度的执行、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负责患者理疗工作及相关记录、协助康复治疗师执行各项康复活动、检查和更换无菌物品。其中病房巡视与患者病情观察实施频次最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的频次最少,不同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配置与工作内容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杭州市综合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配置总体上符合《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相关要求,但康复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还不能有效满足杭州市康复患者的护理需求,应通过制度引导与政策的上层设计推进康复护理工作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综合医院;康复护理;人员配置;工作内容
康复并不是一个短期过程,康复患者往往需要长期、频繁的康复治疗,而康复护理是医疗过程和专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入院初期或出院后有躯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康复护理有着重要作用[1]。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老年人的康复需求明显增加,康复医疗的需求空间不断扩大。据统计,我国大约需要数百万专业的康复护理人才,但目前持证上岗的仅5万人。人才缺口巨大,无法满足康复医疗护理的服务需求[2]。为了了解杭州市综合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配置与工作内容现况,为规范康复科护理工作内容和人员配置提供参考,本文进行了相关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9年9月~2020年3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杭州市7所综合医院康复科病房的73名护士进行调查。样本的整体置信度为95%,最大容许误差为正负5%,考虑到10%~15%的失访率,在平衡调查成本与调研准确度之间关系基础上,利用最小抽样量计算公式确定最终的抽样数量为73例[3]。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拥有护士执业资格证。②在杭州市综合医院从事康复护理一线工作。③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查询,自行设计“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配置与工作内容现况调查表”,经过专家咨询和修改形成最终版本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护理人员配置与工作内容现况。一般情况包括护士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所属医院、医院性质、护理工作年限、负责患者数量等。护理人员配置与工作内容现况包括病房环境与康复仪器管理(8项)、病房巡视与患者病情观察(7项)、资料收集与护理文件整理(5项)、核对医嘱与“三查七对”制度的执行(14项)、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16项)、负责患者理疗工作及相关记录(19项)、协助康复治疗师执行各项康复活动(21项)、检查和更换无菌物品(13项)8部分内容,共103项,重点采集康复护理人员对每个条目的实施频次。
1.3调查实施。调查员向护理人员讲解研究的意义及内容,在取得研究对象同意的基础上发放问卷,及时解答问卷填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研究对象正确填写问卷。问卷填写后由调查员统一回收,并通过层级审核、复核等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不合格问卷比例超过20%则认为此次调查结果不能采用[4]。共发放问卷73份,全部收回且有效。
康复护理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 要:本文对我院兴办康复护理专业的办学前景、办学思想、学生就业方向及专业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把握机遇,加大投入,加快康复护理专业建设步伐的思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康复护理专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我院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点,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康复技术人才。
关键词:康复护理;专业建设;残疾人;人口老龄化;康复治疗师
康复医学是继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保健医学之后又一新兴的医学分支,也是本世纪最有发展生机的学科。作为康复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康复,又以其成本低、覆盖面广等诸多优势,成为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康复形式。为此,我院2009年开始筹办此专业,经过两年来的筹办,我们对兴办这个专业的意义有了更深刻认识,更坚定了办好这个专业的决心和信心,对如何办好这个专业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将就康复护理专业发展前景、如何进一步搞好康复护理专业建设,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问题,提出个人的一点拙见。
一、康复护理专业发展前景
康复护理CBR(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是相对于机构康复IBR(Institution-Based-Rehabilitation)而提出的,它与机构康复同属于现代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两种不同的康复形式。机构康复是以院所为基地的康复,由专业人员应用机构内拥有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康复,如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或独立的康复机构。但目前机构康复普遍存在着资源有限、费用较高、服务面小,仅能满足少数疑难、复杂病症患者的康复需求,而大多病、伤、残患者得不到及时的康复。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1981 年提出了社区康复的新概念,即在社会的层次上采取的康复措施。这些措施是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而进行的,包括依靠有残损、残疾、残障的人员本身,以及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康复护理较之机构康复具有覆盖面广、成本低等诸多优势,是一种十分经济、有效的康复方式,特别值得发展中国家推广。康复护理的服务对象仍然是残疾人、老年病人以及存在功能障碍以致于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慢性病人。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目前拥有各种类型的残疾人逾六千万,约占人口总数的5%,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加,各种因交通、意外事故致残和各种自然灾害受伤致残的人数将逐年增加。2000年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2 亿,巳占人口总数10%以上,标志着我国已整体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化将以每年3% 的速度递增,形势十分严峻。有资料显示老年人口中约有50%需要得到康复医学服务。此外,由于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的问题将更加突出,需要进行康复医疗的慢性病所致功能障碍者为数也不少,这就使我国的康复事业的任务变得愈加繁重。
面对着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病、伤、残患者康复需求,对于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现代康复事业起步较晚的国家,确实构成了巨大压力。就目前而言,制约我国康复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康复医技人才匮乏。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已陆续在一些医学院校增开了康复医学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康复医师,此后也陆续增开了大专层次康复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康复治疗师,但培养的数量也极为有限。目前我国现有康复医学方面的医技人员大约在8000一10000 名左右,根据发达国家的资料,康复医师需求量为 1/10万人口,物理治疗师为15/10 万人口,作业治疗师为8~10/10万人口。据此推算,我国康复医技人员总需求约为31.2万。其中,康复治疗师等技术人员约占96.15%,显然,现有的康复医技人员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二是康复机构严重不足。尽管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增设专门的康复机构,要求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康复医学科,但康复机构的数量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康复需求。
如何发展我国康复事业,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这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199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章第十四条指出: “康复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康复机构为骨干,康复护理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并开展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因此,大力发展康复医学教育事业和积极推广社区康复是推动我国康复事业,解决大多数病、伤、残者康复需求的两项头等重要的大事。
情景教学法在康复护理评定教学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情景教学法在康复护理评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取两个班级共102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研究组应用情景教学法。课程结束后,通过期末理论成绩、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康复护理评定能力以及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两组在期末理论成绩、沟通表达能力、康复护理评定能力、教学效果各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康复护理评定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能提高教学效果,增强课堂吸引力,锻炼学生病史采集与功能障碍评定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康复护理学;功能障碍评定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景认知理论及情景学习理论的仿真模拟演习教学法[1]。情景教学法最早由英国教育学家Palmer和Hornby运用于语言教学中,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我国[2]。护理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情景并引导护生进行角色扮演,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再现出来[3]。本研究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康复护理功能障碍评定教学中,课前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模拟场景,课中引导学生根据情景扮演不同角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抽取我校2015级护理专科1、2班共102人作为研究对象。设1班为研究组,共50人,设2班为对照组,共52人。两组在男女比例、入学成绩、年龄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脑卒中康复期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nursingpathway,CNP)是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制订的一种规范化护理模式[1]。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高,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经济负担[2-3]。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加速脑卒中的康复进程,降低潜在的护理费用,节约社会资源[4]。康复护理是对因伤、病、残而造成各种功能障碍的患者所进行的除基础护理以外的功能康复护理[5]。康复护理的应用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6],因此制订脑卒中患者康复期CNP十分必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病历和文献回顾为临床依据,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参考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7-11],了解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诊治、康复护理和临床康复护理路径的研究现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共200例脑卒中的护理病历,提取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
1.2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方法,专家纳入标准:(1)就职于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包括神经内科、康复科、神经外科;(2)在临床医疗或护理领域工作10年以上;(3)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4)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5)自愿参与和配合本护理路径制订。咨询内容包括介绍本项目的研究背景、项目目的和填表说明及要求,专家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研究生导师类别、职称及专家对相关康复护理指标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熟悉程度分为:很熟悉、较熟悉、一般熟悉、不太熟悉、不熟悉5个等级。判断依据分为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文献、直觉选择,影响程度用大、中、小表示。第1轮通过开放式调查,对专家意见汇总,归类,列出康复护理内容和执行时间、顺序一览表。第2轮,将整理归纳统计后的一览表,再次匿名反馈给每个专家,征求其意见,最终形成稳定的条目。
1.3统计学处理
优质护理在脑卒中服务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观察的2019年5月~2020年1月选择住院治疗的患者72例脑卒中患者的研究,课题组按照床位号单双数分组的原则,将患者等分成了质控组和比对组,比对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质控组患者则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并将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后的实施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住院费用、住院天数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情况,发现质控组患者以上质控项目效果均显著优于比对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脑卒中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护患关系和谐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患者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的减少,特别是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改善,对患者身心康复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优质护理;应用价值;护理满意率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具有明显的降低趋势,但是大部分患者改善预后效果不明显,功能障碍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这样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级医院在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中,护士不仅应对疾病进行护理,还应重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脑卒中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策略是新兴护理方式,是在"以人为本"思想下出现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身心康复有促进作用。课题组尝试为部分脑卒中患者以脑卒中护理单元开展护理服务,取得明显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观察的2019年5月~2020年1月选择住院治疗的患者72例脑卒中患者的研究,课题组按照床位号单双数分组的原则,将患者等分成了质控组和比对组,各36例。在比对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52~70岁,平均(59.21±1.31)岁;在质控组中,男11例,女7例;年龄53~71岁,平均(60.25±2.33)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统计学要求。
1.2方法。比对组的患者以常规护理干预为主,为患者遵医嘱用药,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安抚患者情绪,采取早期良肢体位及开展常规康复功能锻炼等。质控组以脑卒中护理单元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脑卒中患者护理的内容要点都有哪些,下面进行详细介绍:(1)成立优质护理小组:选取一名护士长和五名护士共同组建脑卒中优质护理小组,小组负责为患者展开专科治疗与专职护理,护理人员结合自身经验、患者情况、先进研究经验,为患者设计个体化的康复护理计划,定期展开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追踪,逐渐完善。根据患者数量,应配备足够的护士,且护士专业知识精通且临床经验丰富,有能够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对护士每月展开1次系统化培训,增强护士心理学干预水平,不断提高其护理水平。(2)建立完善的护理制度:对脑卒中护理管理的各项工作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工作中要熟悉护理岗位职责、工作开展流程、心理护理资料、健康教育宣讲资料、交接班制度、康复训练方法等均加以完善,集中管理,为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3)患者单元式护理:①阶段性护理:根据患者疾病时期实施针对性护理,协同医师实施康复训练。对卧床患者,协助定时调整体位,指导展开被动训练;坐位患者引导展开有效坐位维持、被动运动强度加大等锻炼,离床期指导患者实施日常生活能力锻炼促进功能的恢复。②认知干预:护士主动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康复运动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报纸、放轻音乐等转移注意力疗法减轻患者痛苦,正确面对疾病形成正确的康复认知。③定期开展患者交流会:为患者、家属讲解疾病急性期、恢复期知识,如主被动语言训练、吞咽训练和营养支持等,在座谈会中为患者留下提问、交流的时间,通过病友互相鼓励来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1.3观察指标。(1)在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以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这一量表评估分值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理想。(2)记录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3)以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展开调查,统计非常满意、满意人数之和占比为满意率。
如何提升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效果思考
摘要:基于江苏省养老护理员的调查,对养老护理相关知识技能得分、培训需求和对培训的认同感等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提出培训的优化策略和改进建议,以提升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效果。
关键词:养老护理员;培训效果;培训基地
江苏省是老龄化程度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大量的老年人养老迫切需要更多专业的养老护理员的照护[1],而目前养老护理员普遍存在缺口大、缺乏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简单、持证率低等问题[2],这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019年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到2022年底前,我国要培养200万名养老护理员,以提高养老服务能力。提升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效果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当前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需求,而且能改善养老护理员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从而促进养老护理员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本研究于2020年6—12月对江苏省的262名养老护理员的养老护理相关知识技能得分和培训需求等进行调查分析,并调研其对不同培训基地的满意度,分析当前培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策略,从而为提升江苏省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调研对象
运用抽样法选取江苏省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22所养老机构的292名养老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92份,回收有效问卷26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9.73%。
1.2观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