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毕业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康复毕业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康复毕业总结

多元化特殊教育论文

一、广体特教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1.“三板块”主要涵盖体育教育、康复和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板块。

体育院校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一定要与师范院校有所不同,要有自身鲜明的专业特色,突出体育院校该专业的特点与优势。因此,我们认为应突出特殊体育教育和训练,立足于培养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兼顾运动康复,这是本专业主要的办学方向。这也是与其他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区别所在。

2.“两结合”就是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把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因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以本专业的开办不能脱离特殊人群而只进行空洞的理论学习。所以本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教学实习与实践,积累与特殊人群接触的经验,培养对待特殊人士的专业情感,所以实践教学可以说是本专业办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学院也专门筹措资金在校内建起实习基地,以符合专业办学的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三实践、一实习”制度。即大一至大三分别进行校内外的专业实践教学,大四进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成为既熟悉运动康复业务,又掌握特殊人群康复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了学界与业界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实践和就业奠定了基础。

3.“一坚持”就是指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服务社会方向放在首位。

在教学中,本专业无论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展开,因而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夯实特殊教育和运动康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特殊体育教育为主,兼顾残疾人运动康复的专业特色。

阅读全文

特殊教育品牌塑造探索

摘要: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懂知识,会运用,动手操作能力强,善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基于此,很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校内校外实习等社会实践的方法来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育人的角度来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思考实践育人品牌的塑造。

关键词:

应用型;实践育人;品牌塑造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众多高职院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各自的专业设置和办学特点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具体实施办法。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的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既懂专业又擅长实际操作的专门人才。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特殊教育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16]47号)的第三部分提出,要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和接受教育的需求,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以上这些是特殊教育、残疾人事业发展相关专业发展的机遇。据统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开设儿童康复专业的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郑州师范学院、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开设康复治疗学的有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100多所高校。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儿童康复专业为例

阅读全文

谈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中医学人文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逐渐被大家接受。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在医学诊疗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总结了康复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特征和中国医科大学目前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育现况,探讨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为具体教学模式的改进提出了若干建议。关注人文教育,提升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构建顺应形势需要的人文教育模式,对未来康复治疗师的内涵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医学人文教育;康复医学;岗位胜任力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为疾病的检测、诊断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精确性,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医务工作者也因为这些冷冰冰的设备取代了古老的“望闻问切”,从而忽视了充满人文的温情医学。暴力伤医事件屡见不鲜,如何从根本上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成为广大医务教育者关心的话题。由此,致力于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体现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逐步突显。康复医学科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医学人文教育尤为重要。

1康复医学科患者的心理特征

康复医学的概念始于20世纪中期,是一门新兴学科。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它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病、伤、残者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它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各类残疾人及各种慢性疾病患者。目前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患者主要病种为脊髓损伤、脑卒中、骨折、小儿脑瘫等,年龄分布从几个月到近百岁,这些患者都有同一个特点,就是长期受病痛折磨。中青年患者患病前多为家里的生活及经济支柱,患病后不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反而需要家庭人力及经济支持,这对患者及家属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对于兢兢业业的社会建设者而言,残障更是直逼尊严的拷问。老年患者本身即面对身体机能的减退,易出现焦虑、抑郁和自卑等不良情绪,当因各种原因致残的时候,多数患者自觉变成了家庭的拖累,这是对患者心理的再次打击。有荟萃分析显示,仅脑卒中的患者,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为18%~33%,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而经过心理社会干预的患者,康复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1-4]。所以在康复医学科住院的患者,可能较其他医疗科室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通过良好的沟通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诉求,还可能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因此,康复医学科的临床治疗中,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更应该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和人文关怀。

2中国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目前的教学情况

中国医科大学从2013年起开始招收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本科生。在专业定位的框架下,以当代康复医学的先进教育理念为主导,以康复治疗和岗位应用转型为契合点,以国家医疗改革为导向,以造就高素质岗位胜任力人才为目标,逐步形成符合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临床需求、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技术专业。康复治疗学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岗位胜任力要求,以原有培养方案为基础,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减少总教学学时,梳理课程板块,整合相关课程,增加临床及专业实践课比例,开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4年的培养时间里,前3年为理论课程的学习,最后1年为临床实习。其中理论课程共44门,包含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外国语、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及专业课程。平均每学期7~8门课程加上期末的理论考试模式,给学生造成了较沉重的课业负担。在该模式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及临床技能的提升上,而忽视了医学人文的教育。学生接触患者后在沟通过程中即暴露出各种问题。

阅读全文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黑龙江省63所特殊教育学校的1541名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黑龙江省的特殊教育教师存在学历偏低,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薄弱,培训机会少且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建议通过建立跨学科跨院校的机构合作机制,建立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本培训等方式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推动黑龙江省特殊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继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提出“支持特殊教育”之后,在报告中指出,要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党和国家的持续关注明确了新时代特殊教育的新使命,为新时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特殊教育在最近几年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而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凸显出的教师专业化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只有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高,才能更好地促进特殊教育的良性发展,才能使特殊儿童更好地接受教育,从而顺利回归主流社会。黑龙江省目前共有特殊教育学校72所,尽管发展迅速,但是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仍然凸显,尤其是随着重度残疾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无法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案。为了促进黑龙江省特殊教育事业的稳步前进,为特殊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助力,笔者对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研究的对象、工具和过程

(一)研究对象。黑龙江省现有特殊教育学校72所,教职员工2260人,专职教师1938人,本研究选取了其中63所学校作为调查对象,对其中1541名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二)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了自编的《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及培训情况调查问卷》,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是受访教师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受访教师的专业素质状况;第三部分为职后培训情况,全部为封闭式题型,结合自编的《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及培训情况访谈提纲》对部分校长和教师进行了访谈,主要包括教师个人基本情况、专业化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参加培训的困难等。

阅读全文

假肢专业英语有效教学方法的实践

[摘要]随着国际化步伐加快,假肢技术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日渐频繁,社会急需一批能熟练使用假肢专业英语的综合型技能人才。本文从学生基本学情、教师教学方法、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剖析假肢专业英语教学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在任务驱动法的指引下,提出四个应对策略:注重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利用信息化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丰富教学资源;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加强教材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旨在探索有效的假肢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提高假肢技术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成效。

[关键词]假肢;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近几年,假肢技术领域国际化步伐加快,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假肢与矫形器技术专业向国际假肢矫形学会申请专业评估,旨在实现本专业与国际标准的完美对接。专业评估要求之一就是提升假肢技术专业学生在本行业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信息显示,假肢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为外资企业,如奥托博克、奥索、宝泰欧等公司,假肢技术专业毕业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学好假肢专业英语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因此,笔者所在院校结合行业实际和发展需要,将英语与假肢专业相结合,努力培养假肢技术专业具有国际化视野并能熟练使用假肢行业英语参与国际交流的高技能综合人才。假肢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他们通过前期通识英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交流能力。但是,当他们面对专业课上的“假肢”“矫形器”“AFO”“KAFO”等专业词汇时,却成了“外行”。本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假肢领域常用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国际交流中能用英语对假肢或矫形器产品进行专业介绍和探讨,锻炼他们阅读假肢行业专业英语文献的能力和在专业领域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假肢专业英语包含了大量专用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学生既要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也需要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1假肢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本文结合英语教师对本门课程特点的分析与思考,并结合学生课堂表现,总结出高职高专院校在基本学情、英语教师专业英语方面的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情问题

假肢专业英语作为一门选修课,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大部分学生在开课前就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认为专业英语太难,自己肯定学不好,因此在学习上非常被动。部分学生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认为只要考试不挂科即可,没有必要下大功夫。假肢专业英语学时短,难度大,对学生基础要求较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较差、底子薄的现象,学起来更加吃力,集中表现为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信等,学习结果令人担忧。另外,假肢专业英语教材资源匮乏,教材内容多为说明文,教材内容较枯燥,形式单一,晦涩难懂,极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阅读全文

蒙特梭利在特殊教育的作用

作者:孙爱青 陈庆 单位: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

一、上海特殊教育情况介绍

自2000年以来,上海将特殊教育作为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社会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为残疾学生提供多类型、高起点、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服务,满足残疾学生的多种教育需求,使上海市的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建立健全特殊教育体系,满足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我市建立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基本满足了残疾学生的入学需求。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9所,其中,辅读学校19所,盲童学校1所,聋校5所,初等职业技术学校4所。特殊幼儿园1所,全市共有学前教育点38个,全日制高等教育点4个。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共9384名,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4640名,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4341名,特教班就读学生403名。全日制盲聋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约92名,学前班在园幼儿564名。(1)保障所有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上海市将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对象由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等三类儿童拓展到自闭症、脑瘫、多重残疾、重度残疾等儿童,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不同安置方式,使不同残疾程度和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均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2)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根据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等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可能,采用举办专门的特教职业学校、在普通职业学校举办特教班、普通职业学校随班就读等多种方式,为残疾学生提供合适的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为残疾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升学打基础。目前本市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已经接近100%;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智力残疾学生中有66%继续进入中专、职校接受学历教育;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和市盲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3)注重拓展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渠道,为听力残疾、视力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条件。上海市应用技术学院自2000年起举办艺术类聋生大专班,上海师范大学自2002年起为视力残疾学生开设本科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起招收视力残疾学生,并不断拓展专业。我市在全国首创视力残疾学生在普通高校随班就读的方式,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充分利用设备、师资、专业等资源,开展融合教育。据统计:2000年至2008年,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312名高中毕业生中,有207名进入高校继续深造,入学率为66%;市盲童学校45名高中毕业生中,有43名进入高校就读,入学率达96%。此外,上海中医药大学、徐汇区业余大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电视大学等高等学校相继通过举办成人业余职业培训班、开展随班就读等多种方式,为盲、聋、肢体等残障人士就业、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构建残疾人终生教育体系。(4)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工作,减轻残疾儿童的障碍程度。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市逐步开展对0~3岁残障儿童的早期干预工作,以普通幼儿园特教班为主体,部分特教学校学前班为补充,开展以融合教育为特点的残疾儿童开展早期教育与康复工作,对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自闭症等残障儿童开展早期教育与康复,努力为残疾儿童提供一个无障碍、无隔阂、能与普通幼儿进行共同学习与生活的相互融合的丰富的环境,该项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康复后的聋儿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的比例达50%以上。

2.加大经费投入,不断优化特殊教育办学条件(1)优化特殊教育办学条件。2005年至2010年,我市新建改建特殊教育学校校舍92122平方米,市区两级政府共投入经费达11735.31万元,添置设施设备的经费达4817万元。此外,市教委自2004年开始建立特教专项经费,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特教学校配备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现代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市教委专门制定了高于普教学校的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特教学校有充足的办学经费。目前,28所特教学校都实现了信息网络校校通,建有多功能教室。同时,每所学校都配备了用于语言训练、肢体训练、感官训练、生活能力训练等康复训练的器材。(2)率先在特殊教育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免费教育。从2005年2月1日起,免除在盲、聋、辅读学校接受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和课外教育活动费等费用。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还根据本地区的实际,不同程度地免除了残疾学生在校的伙食费等费用。(3)对特殊教育学生实施帮困助学。市教委、市民政、市残联等六部门自2003年起联合推出“扶残助学春雨行动”,为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建立了助学保障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累计接受帮困助学的各类残疾学生达72029人次,累计资助金额10284.1万元。一些渴望踏进大学校园的残疾学生,在春雨行动的支持下圆了他们的大学梦。此外,市民政局还通过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出资100万元,用于特教残疾学龄儿童检测、康复等工作。

3.深化特教课程改革,促进内涵发展根据特殊教育发展要求,上海市研究、编制和开发了一系列新的特殊教育课程和教材,制定了《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试行稿)》《聋高中课程方案》《聋高中课程标准》《盲高中课程方案》《盲高中课程标准》等规定。同时,校本课程和教材的研究在特教学校普遍开展,取得初步成果。

4.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1)制定专门的鼓励政策。将特教津贴的发放方式由原来的每月300元变为按工资15%的比例发放,并随工资的增长自然增长,从事特教事业满25年的可记入退休金。对从事聋、盲教育满25年、智残教育满10年的教师发给“荣誉证书”和物质奖励。设立“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专项奖励,定期对特教学校、普通学校、教研等部门从事特教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教职工、研究人员给予表彰奖励。(2)充分发挥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和上海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等专业机构的作用,全面开展特教学校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以及各种类型培训工作。在全国率先实行特殊教育教师“双证”制度,规定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和特殊教育教师上岗证书,特教学校新教师全部为特教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毕业。目前,特教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素养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全市1189名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的青年占7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5%,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占4%,具有小学高级职称的占55%,评选出3名特级教师。全市建立了开展特教名教师后备人才培养的名师培养基地。#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中医骨伤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

摘要:根据中医骨伤学科的专业性质,汇总近6年来甘肃省中医院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在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探索和心得体会。在组织住培医师在门诊跟师学习、教学查房、担当手术助手、线上线下技能拓展培训等过程中,通过组建以师承导师为核心、高年资带教教师为基础的多样教学师资团队,严格执行考核制度,采用中医骨伤特色鲜明突出的教学方式,增强甘肃省中医院中医骨伤专业住培医师的骨伤专业理论、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等。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中医骨伤专业

1中医骨伤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是世界范围内医学生毕业后再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党和国家为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质量而实行的重大举措。2013年12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7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1],要求到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对动手能力要求高、理论知识面覆盖广的特点,各种业务技术、理论知识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加之住培医师前期知识结构不同、学习领悟能力不同、各基地师资水平不同等因素制约,因此,在短暂的3年住培期间提高中医骨伤专业住培医师的接诊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各培训基地尚处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教学阶段,完成培训的住培医师临床能力提升程度也不尽相同。自2015年开始,在甘肃省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下,甘肃省中医院承担起中医类别住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教学成果,获得了上级管理部门和住培医师的一致认可,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积累了一些带教经验,于此汇总,以期为中医骨伤专业住培工作提供参考。

2中医骨伤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与探索

2.1保障住培师资力量

2.1.1遴选师资,定期培训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

1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知识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预防医学课程来了解和掌握疾病的预防知识,大体分为两种模式:(1)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大公共卫生”教学模式,教材采用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卫生学》,本质是预防医学专业课“三大卫生”的压缩版;(2)以“三大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教材为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预防医学》。综观国内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无论选用上述哪种教学模式,其教材和课程设置都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1)教材内容很难体现临床医学专业的需要,学和用难以有机统一;(2)全科医学、社会医学、循证医学、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学等内容在教学中涉及较少或不涉及,不利于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的群体观、诊断疾病的整体性思维、社区预防和慢性病防控的理念;(3)教学以大课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实验课与社区实践太少或缺乏,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知识的兴趣不大、主观能动性不强,多数为了完成学分而学习该课程。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仍普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重“治现病”,忽视“治未病”的现象,致使临床医学生难以从“以诊断和治愈疾病为中心”的理念中解放出来,更谈不上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2我国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生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理念难以融入临床诊疗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导致临床医学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难以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以致在医疗机构的临床常规工作流程中缺乏或者很少涉及健康教育内容。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是自己的职责,而实施健康教育相关的预防措施与己关系不大,导致临床医生不能承担向社会提供整体卫生服务的责任,医疗机构也难以完成集预防、诊疗、康复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这可能是导致我国在某些慢性病防控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的肿瘤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新发胃癌患者中,仅30%左右为早期胃癌(日韩为85%),5年生存率为65%(日韩为95%以上),提示我国胃癌防控水平明显落后日本与韩国。此外,我国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控制率均很低,严重影响了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此现状的成因众多,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以健康为中心”、“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理念长期缺位,导致涉及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3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3.1强化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调整优化现有课程设置体系

在抗击SARS、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医护人员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以及感染率高等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医学院校现行的预防医学教育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反思。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与疾病作斗争的一线医务人员,他们除了诊治疾病外,还应具备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应以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现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使之相互渗透、交叉、有机整合;使临床医学生在校期间除疾病诊治外,还能系统了解个体预防、群体预防、三级预防、疾病监测以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等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牢固树立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培养医学生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的能力,为毕业后能够胜任整体卫生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