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开学汇报材料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分析
近年来,合作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不仅给科学教学带来了活力,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互相帮忙,各司其职。它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主动探究的时间,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它变传统的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为学生间、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学生能获得大量的信息,有效地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如何提高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呢?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组建学习小组,营造合作氛围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和性格等,遵循“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小组,从而保证各小组在基本相同的水平上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在组内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其次还要给每个小组内的其他学生分配任务:有的当材料员,有的当记录员,还有的当汇报员,等,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轮换制,定时间轮换,让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这样有利于合作学习时的有序开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协调发展。例如,在刚教三年级时,三年级的学生由于第一次做实验太兴奋,拿到仪器时就互相抢着做,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听谁的,教室乱成一团。如果不做任何安排,任由小组成员自由发挥,整个合作过程便会如同一盘散沙。这时如果给每个人规定好各自的角色:组长、材料员、记录员和汇报员等,强调好各自的职责,让每个人都能人尽其才,这样实验就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激发合作学习兴趣,营造探究氛围
作为科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实验内容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开展得好。小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好奇心很强,但他们的这种好奇心有时只停留在好玩的层面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欲望。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了解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兴趣所在,引导学生将感兴趣的问题清晰化,从而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变化》时,课前可以先用毛笔蘸米汤在白纸上写字,干了以后上面看不出字迹,然后上课时先拿出白纸给学生看白纸,发现白纸上没东西,接着老师采用变魔术的方法:把碘酒喷在白纸上,结果出现了字。在引起学生惊喜的同时也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到底怎么回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合作尝试、探究,用种种办法,明白淀粉与碘酒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心里是多么喜悦和自豪。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设置一些比赛活动,通过互相竞争来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中,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回去查找关于月球的信息,这些信息在课件上用竞赛的形式出现,然后课堂上就把学生分成4大组,让学生以大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在竞赛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更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三、选择合适学习内容,营造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给学生选择的内容要合适,如果太难或牵涉的因素太多太复杂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无从下手;如果难度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解决也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也不能脱离学生思维实际,不然会出现“冷场”局面;难度适中、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内容可以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欲望。如,在《种子的发芽实验》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学生很积极踊跃,纷纷表达自己的问题。有的说要研究种子生长是需要水分还是不需要水分,有的说要研究种子发芽是不是一定需要土壤,有的说要研究种子发芽是否和阳光有关?……接着,面对刚才学生提出的众多疑问,教师可选取分不同的小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在这个阶段,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经历猜测、设计和完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解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等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肺炎疫情期间学生管理实践
摘要:面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的严峻形势,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学生防疫工作,保障学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健康宣教、每日报告、分类管控等8个方面介绍学校防控肺炎疫情的学生管理实践,以期为高等院校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病毒肺炎;防控;学生管理
自2019年12月底以来,武汉市及全国其他地区陆续出现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武汉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号公告,将2019-nCoV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治、防控措施[1]。从2020年1月21日起,教育部连续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的通知》和《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至此,全国教育系统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贵州省某高校迅速部署,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截至2月22日,该校无学生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1加强健康宣教,做好个人防护
学校利用学生微信群、官方网站等网络渠道,采取通告、温馨提示、写给师生一封信等方式,向学生宣传2019-nCoV的防护知识,包括口罩佩戴、手卫生、咳嗽注意事项及妥善处理防护物品垃圾等。指导学生及其家长做好居家隔离,尽量不要外出,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风险。
2借助防疫契机,学习防治知识
传染病临床教学工作是传染病学,乃至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的传染病教学内容脱离疾病预防控制实际[3],从而导致医学生传染病理论知识掌握不系统,传染病防治中的病因诊断、隔离观察、环境消毒和易感人群保护等应急处置能力明显不足[4]。作为医学专业院校,学校各学院组织学生自行学习《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及《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着重强调掌握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等,提高学生传染病防治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和能力。
包装设计制作课程创新应用
摘要:
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改革中,内容设置融入创新理念,探究新型项目教学方法,尝试新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确保行业高质量人才的输出。
关键词:
创新;包装设计与制作;项目教学法;工作室
0引言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不断重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变为从事培养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具有实际技能和知识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掌握包装设计、包装结构、包装运输等多方面知识的,可以从事包装设计师、包装制作员等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
1现状分析
艺术设计素描色彩考试的创新初探
一、探索目标
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造型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潜能,以考促学,这是笔者所在学院素描、色彩课程考试改革的主要目的。对教学内容以及考试方式的系列调整,使素描、色彩课程考试更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考试改革创新模式探索
1.教学内容调整
在新模式探索中,我们根据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将素描、色彩课程教学分为(一)和(二)两个部分,通过造型基础语言研究和造型语言拓展与创意思维训练两个阶段共17个模块展开教学。在造型基础语言研究阶段,调整后的素描(一)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是:透视与构图语言研究、形态语言研究、明暗语言研究、线语言研究、材质语言研究5个模块;调整后的色彩(一)课程具体教学内容是:色彩原理研究、色彩的传统技法研究、色彩的材质语言表达研究、色调与情绪传达研究4个模块。在造型语言拓展与创意思维训练阶段,调整后的素描(二)课程教学内容为有机造物研究、局部描绘研究、解构与重构研究、形象联想与创意表达研究4个模块;调整后的色彩(二)课程教学内容为色彩材料语言与空间表达研究、色彩材料语言与视觉(静态、动态)表达研究、色彩的感觉(错觉、幻觉)研究、平面色彩的立体转换综合表达研究4个模块。这两个阶段的素描、色彩课程均重视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鼓励学生认识和采用新工具、新材料,侧重于主观感受与个性挖掘,尽可能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创造潜力,让学生学会独立观察、独立思考,捕捉和培养现代设计意识。
2.考试内容调整
教学内容的调整完成后,考试形式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素描、色彩课程的考试改革内容体现出分类考核、模块考核和过程考核的特点。分类考核体现为改传统的专业整体考核为专业类别的考核方式,在考核内容及侧重点上根据专业特点区别对待。模块考核是指将该课程的考试分为造型基础语言和造型创意思维拓展两个阶段的各个专题模块分别进行评定。过程考核则是指整个考核是一个分段进行的“过程式”考核,即每个模块专题由任课教师根据模块专题的不同内容而评出成绩。如何划分阶段、采用何种考核方式以及何种考评依据形成不同的模块成绩,则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这种分类考核、模块考核、阶段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既可以体现各专业方向的特色,又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完成技能与能力考核,分散了后期考试压力。评价结果反馈及时,师生互动交流多了,充分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论文
一、确定“题目—毕业生—指导教师”
题目出好后,经系相关负责人整理并报学院同意后,将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填写选题志愿。在具体操作中,容易出现某些题目学生扎堆选,某些题目无人问津的情况。此外,在选题过程中也会因某些教师没有给学生授过课,学生对其不了解而不做选择。鉴于此,首先,学院应召开毕业生动员会,一方面介绍毕业论文的整体安排,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指导教师情况,特别是教师的研究领域和所授课程;然后,让学生在给定期限内完成选题。选题时,每个学生填报两个志愿,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的选题不能在同一个指导教师名下。收集学生的选题信息后,相关教师和本届毕业生的班主任一起确定“题目—毕业生—指导教师”。确定原则为:1.优先满足学生的第一志愿选题;2.第一志愿不能满足的尽量满足其第二志愿;3.若两个志愿都未能满足,再考虑选择与其第一志愿教师专业或者题目相近的;4.在题目分配过程中,根据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找工作还是深造)和学生的成绩等情况,尽可能使学生如愿,同时使每个教师有好、中、差搭配的学生。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
确定“题目—毕业生—指导教师”后,立即通知相关教师和毕业生。规定指导教师必须在第七学期末放假前与学生首次见面。师生面谈之后,可以对毕业论文题目做出适当调整。尤其是指导教师可以对论文的开展思路进行介绍,给学生提供相关书籍及参考资料,以便学生可以尽快入门。第八学期开学后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为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
(一)平时的过程监督。
要求每个学生每月至少提交两份活动记录,反映其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和进展;同时,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每月对每个学生至少提交一份指导记录,用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研究状况。
(二)在期中教学检查时重点抽查。
导向法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混合模式研究
[摘 要]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词汇学习效率较低,本文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核心教学理念,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尝试解决当前高职英语词汇教学 “重输入轻输出”和“学用分离”的现状,旨在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帮助学生通过英语等级考试,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效率。
[关键词] 产出导向法;混合式教学模式;高职英语;词汇教学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高职学生的英语词汇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即通过全国实用英语A级考试的学生应掌握3400个英文单词以及由这些单词所构成的短语和表达;通过全国实用英语B级考试的高职考生英语单词储备量应为2500个,并掌握由这些单词构成的英文词组。此外,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和工作需求,学生还需要掌握跟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350—400个。由此可见,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点,但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的词汇量非常贫瘠,加之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有抵触情绪“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 p p r o a c h , 以 下 简 称 P O A ) 是 文 秋 芳(2015)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主张“学用结合”,将“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结合起来。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高职英语教师应尝试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动下,基于POA理念,对词汇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职英语课程要求的必备词汇。
1 产出导向法与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适切性
1.1 POA理论概述
POA的原型是 “输出驱动假设”(文秋芳,2013)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文秋芳,2014),旨在立足于我国本土英语教学实践,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体系。此教学方法受到了外语界专家和教师的热切关注。此教学理论提倡“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育人说”。“学习中心说”指课堂所实施的教学活动必须有效且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用一体说”提倡学用结合、在学中用、在用中学,避免以往教学活动中的“学用分离”弊端;“全人育人说”认为外语课程在完成工具性目标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实现人文性目标。在POA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假设包括 “输出驱动” “输入促成 ” “选择性学习 ” 和 “以评为学 ” 四方面。“输出驱动”主张先输出,后输入,即教学应以产出任务为教学起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产出任务,意识到自己在语言学习中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输入促成”指在输出驱动的条件下,教师能够适时地提供输入材料,保证学生能有效、高质量地产出学习成果;“选择性学习”提倡学习者基于产出需求,从输入材料中挑选有用的部分进行深度加工、练习和记忆,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实现学习目标;“以评为学”主要以 “产出目标恰当性”“促成活动有效性” 和 “产出目标达成性”为标准。POA教学流程的实现方式包含三个教学环节:驱动—促成—评价,在这三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是“中介”,发挥“脚手架”的作用。
1.2 POA 理论与高职词汇教学的适切性
面向高中生的科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思考
摘要:为了满足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项目的开展要求,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实践工作站制订了12个科学创新课题的培养方案,通过介绍必要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完成科学创新课题和科普参观体验等,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经过实践检验,该模式实施效果良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践工作站;创新课题;青少年
早在2016年,总书记就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科学普及中,面向高中生的科学普及尤为重要[1-4]。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物理化学知识,对高中生进行科技创新训练,能够培育他们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促进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养成,引导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5-6]。同年,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科委启动了“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项目”。该项目以工作站为载体,遵循青少年的成长需求、认知特点和创新实践教育规律,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夯实学生的创新知识,强化学生的创新行动。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依托自身一流的学科教学和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活动,于2019年成立了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实践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工作站利用国际领先的交通科研装备设计生动的实验互动课程,展示未来交通多个领域的最新科研与应用进展,让学生感受交通强国战略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投身于交通强国中来,同时设计了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感知、载运工具、基础设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一系列实验课程,由在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指导成绩的优秀教师指导实践点的学生进行创新课题研究,并提供科普参观和体验服务,共同培养交通科技创新人才。
1开学典礼和讲座
开学典礼主要介绍工作站的历史、工作站招生情况、年度计划安排以及上海市教委、科委对工作站的要求等。同济大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一直致力于开展面向中学生和社区的科学创新活动,工作站的活动是科教融合的具体体现和实践。交通运输工程实践工作站的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指导教师团队在专业知识的普及、科学思维的养成以及科研技巧和方法的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工作站阵容强大,学院领导亲自领衔,众多教授担任课题指导教师,是科普活动的较高人员配置。同济大学也非常关注科学创新和科普活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更是重视对社会的服务工作,其具有百年的发展历程并赢得无数“第一”,多年来一直坚持重大科研平台和设备对社会公众开放,深度参与同济大学“苗圃计划”,指导高中生进行创新课题研究,希望未来能将更多的科技信息传递到各所中学,形成科普精品课程,组建科技创新教育实验室,举办科普夏令营活动。开学典礼由工作站站长主持,同时邀请上海市教委、科委的领导出席,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院长、书记、课题指导老师和全体学生一同参加。在开学典礼结束后,工作站分别举办了一系列科普讲座和报告会:
(1)“未来道路交通发展”的科普讲座。主要介绍交通学科的形成背景及发展历程、面向未来的道路交通发展趋势与主要技术以及交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2)“未来轨道交通发展”的科普讲座。主要介绍了轨道交通学科的形成背景及发展历程、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巨大成就以及轨道交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段实践阶梯式成本会计论文
一、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成本核算虽以工业企业为例,但缺乏制造环境的模拟,导致学生对产品的业务流程不清晰,不能理解成本核算的整个流程,且当制造环境发生变化时,不能举一反三。
(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成本核算的讲授,但对成本控制和分析讲解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相脱离,无法满足会计服务于经济管理的要求。
(3)教师讲授了许多成本核算方法,但是学生到实际当中,无法自如选择。
(4)大多数院校将成本会计教学分两个阶段,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践。校内理论教学,包括材料费用核算、人工费用核算、辅助生产费用核算、制造费用核算、废品损失费用核算,成本核算基本方法。其中穿插案例教学(或校内模拟实训),但都比较孤立,不成系统,学生不能融会贯通,且业务以文字提示,与实际中的单据不相符,所以学生只识提示,不识单据,很难在实际中开展核算。
(5)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
(6)成本实训较繁琐,学生又缺乏耐性,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