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居住建筑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居住建筑论文

居住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学论文

1问题的提出:传统居住建筑教育的反思

近年来,本人在高校建筑学专业高年级教研组承担着住宅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以及居住设计原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与教授的磨合,以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值得改进的空间。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都认为大四上学期是个“多事之秋”。一方面学习内容信息量巨大,往往老师觉得上课时间不够讲,学生则叫苦前“识”已忘,后“识”难明。而传统教学模式———周而复始的师徒学艺式的图纸交流,在空间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被动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缺少生动活泼的创新和突破。从传统课程设置来看,居住建筑设计、小区规划和施工图设计内容各自为政,缺乏有机联系。早先在小区规划之后的施工图环节往往允许学生自选规模合适的民用建筑,而今网络资源丰富,出现了个别故意的“张冠李戴”现象。如果设计教学仍然只满足于五年、十年不变的基本教学要求,则会被时代远远抛在后面。如果能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融入到设计要求中,则一方面督促教师不断自主的学习和掌握新理念,一方面能提供激发学生创新和主动学习的契机。

2教学改革

目前,全国不少建筑院校已经从相关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适应自身特点的成果。例如东南大学建立了教授工作室制度,在四年级设置了住区设计、城市设计、大型公建、学科交叉等四类课题;中国矿业大学则将住宅设计原理和居住区设计原理整合成“个人与家庭”“邻里与小区”“住宅单体建筑与居住环境”三个阶段进行讲授。南京工业大学则在教学的环环相扣上下足了功夫,授课方式也采用了多种手段相结合。这些成功的教学改革实践给了我们不少启发和借鉴。针对前述问题,我们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程整合、更新授课内容及进度安排为手段,对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试改。

1)化零为整的课程整合。

具体方案是将居住设计原理、住宅设计、城市及住区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以及施工图设计纳入到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大范畴内。作为理论先修课程,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是核心设计环节;施工图则作为实践加强环节。这些课程课时总量巨大,可以在理论课结束后在假期布置过渡性的任务,以设问的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实习或假期调研等方式实现下一阶段的知识衔接。在住宅设计和小区规划设计阶段,传统教学曾采用将住宅户型作为开端以作为学生从单体设计到群体空间规划的转换,但有悖于小区规划的实际操作过程。为使学生更早适应社会的实践需求,同时形成整体的城市居住环境设计理念,设计教学环节从小区开始,由城市肌理和周边环境关系入手,从住宅楼到住宅户型设计,最后根据户型设计调整方案,完成住宅小区整体的设计任务。

2)化整为零的分段分层次授课教学。

阅读全文

建筑学居住文化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我国步入城市化正轨,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的加快,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城市化带来的最直观的结果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传统的居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现有居住文化研究文献收集整理,分析现阶段在建筑学的视角下居住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居住文化的组成要素,探讨居住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

居住文化;居住建筑;居住习俗;建筑学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徽州古村落文化变迁机制研究》(13BSH047)

1.居住文化

阅读全文

传统风水理论在居住建筑设计的运用

摘 要: 传统风水理论经过历年取精去粕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并大量融入古建筑设计中,为规范建筑设计、提升文化内涵、营造宜居环境等提供了支持,有助于建筑设计语言的创新与应用。以传统风水理论为研究视阙,重点分析了建筑设计、选址、规划、色彩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居住建筑; 传统风水理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传统

风水理论文化起源于中国,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传统风水理论文化就被运用到建筑环境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也被称为“地理堪舆学”。在中国古代,虽然建筑成就举世瞩目,但在建筑美学、设计思想等系统理论方面还缺乏研究和总结。在古人推崇的风水学说中,对建筑、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建筑与规划领域的理论体系。然而,“风水”二字一直被大众视为迷信的代名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被学术界视为糟粕[1]。张金秋院士曾说过,建筑应该遵循“虚实、时空融合、情景交融”的三维融合。它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从建筑文化、生态规划、绿色环境等方面编写了《风水理论研究》一书,该书收录了23 篇关于传统风水文化的论文,系统地提出了传统风水理论的客观科学部分[2]。21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学术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形势下人们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许多西方国家也开始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手段,去除封建迷信的不良方面,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开始得到国内外生态学研究者的肯定。传统风水理论是中国哲学思想,强调整体性、自发性和协调性。它包含了重要的审美元素和深刻的哲学思想。传统风水理论与文化研究将人、建筑、自然环境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对以后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目前,传统风水理论和文化在城市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并认为传统风水理论是古代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传统风水理论引入现代住宅小区设计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价值。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规划,是指依据自然生态的实际情况,建立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科学分析了传统风水理论的正确含义,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查验使用,与现代要求相结合,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赋予其现代含义,使之更好在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规划中运用传统风水理论文化,使其发挥应有的科学的效果,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2 居住建筑设计中传统风水理论的应用

与城市功能性修建相比,居住区建筑设计的位置相对自由,其修建规划的适应性相对较强。反之,这也是一个特殊的约束,由于需依据前期规划设计方案,创造性地规划设计与使用其土地利用等方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传统风水理论为基础,侧重特殊地域条件下的基础环境为住宅修建规划提供参考。在发展中的后工业地球村的前史回顾上,前史与其经历和奇妙功能如出一辙。传统风水理论与建筑规划设计联系紧密,并且是一种互补存在关系与建筑规划本身的相似性解读。面对各种客观环境因素的约束,居住区建筑规划设计需秉承因地制宜原则,科学客观地结合传统风水理论寻找天然的“宝地”,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 1 建筑外形设计的应用

阅读全文

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寻(8篇)

第一篇: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设计探讨

【摘要】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已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一年多的执行过程中,对于暖通相关条文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的应用产生不同的理解。本文将逐条进行梳理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暖通相关条文;居住建筑

1背景

2015年1月1日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正式实施了,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同时废止。从颁布实施到现在,在具体各个项目的应用中,大家对新标准尺度的把握多多少少有些疑问,尤其对于居住建筑的暖通专业相关条文应该如何把握一直在探讨。本文根据这段时间收集到的一些问题,结合个人的理解,对相关条文做出解读,希望能达成共识,起到参考作用。本文引用依据主要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新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条文说明(以下简称条文说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5》(以下简称细则)。

阅读全文

课程环境设计本科教育分析

摘要:

文章主要探讨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设置,以整体思维为出发点,围绕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提出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基本构成,旨在使环境设计的课程体系更趋合理。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整体思维;建筑学;课程结构

一、整体思维与环境设计

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环境设计专业内涵:一是基于系统论的环境整体意识的强调。映射到专业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科教育,以及对学生整体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艺术与技术、人文与自然并重的倾向。这意味着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艺术、人文与自然科学共同构建起学生的知识框架体系。三是划定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范围。尽管环境设计专业本身的“灰色”属性赋予了它边界的模糊性,从而使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有向“大建筑学”靠拢的倾向。但其清晰的学科教育内容和研究范围是基本稳定的,即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和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三个方向。

二、建筑教育在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的位置

阅读全文

疫情引发的空间环境设计嬗变

摘要:本文涉及的“空间环境设计”是指广义的空间类设计,包括居住空间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城市规划、社区布局、建筑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由微观到宏观的空间类设计。作者认为:应辨证地看待疫情,历史中曾经发生的疫情一直是空间环境设计进步的重要推手。疫情对当代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观等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将引发空间环境设计的巨大变化。变化体现在居住空间的“增项”需求;公共空间的多功能并行、去共享化、室外化以及城市建筑与社区布局从“高大密”到“低小疏”的趋势等。应该未雨绸缪地对这一嬗变做好充分准备,并探讨积极应对策略。

关键词:疫情;空间环境设计;多功能并行;去共享化;从“高大密”到“低小疏”

从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从整体上讲,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明进步与经济腾飞。包括城市与社区建设、建筑室内外环境建设等是这一文明进步的显像成果,其持续近百年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至少表面上)的态势。2020年疫情的爆发改写了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认知。在疫情中,之前人们引以为傲的城市设计、社区、建筑或室内外环境设计、公共设施等都因为没有做好应对此次疫情的准备而呈现“裸奔”窘境,暴露出诸多无法修正的“致命”问题。但是,应该以宏观且长远的视角辨证地看待疫情给全球带来的混乱和灾难。在历史上,防控各种传染病疫情或流行性疾病一直是各类型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功能对标物,从这一点看,疫情从来都是空间环境设计进步的最重要推手之一。2000余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很多人居住在从原始社会延传的地下或半地下简陋构筑物中。夏天降雨多、气温高时,一些低洼地区会形成富含大量有机质细菌和蚊虫的“瘴气”地区,使人致病;冬天,低温下的湿冷导致冻伤或导致人们染上风湿病,这种地区和气候条件对人类生存产生严重威胁。据此,当时的智者提出了对低洼地夯土填平之后垒筑高台的构造模式。《墨子》中记载,“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霜雪雨露”。依此原则发明与应用的夯土高台建筑形式,使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长足进步。“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朋;居必常安,然后求乐”是墨子对这一时期人类生活方式“食、衣、住”三要素重要性的强调。1347年,欧洲腺鼠疫爆发,一半以上的欧洲人口因此致病,其中六分之一人口致死,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一次疫情。该疫情引发了从意大利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在腺鼠疫疫情爆发之前,南欧地区的居住建筑形式多以木材建构,人与牲畜共居建筑物内(人居二层,牲畜在一层),疫情中,人们发现木构建筑的一个重要缺陷是难以防止老鼠出入,所以,砖石结构房屋逐渐替代了木构建筑房屋,牲畜也远离人居圈养。除了住宅建筑形式外,人们在穿衣、沐浴、分餐饮食等方面都引入变革以应对疫情。在之后的数百年间,南欧洲地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卫生管理制度,如派遣专人管理食品交易市场,进行牲畜宰杀检疫和饮用水源管理、定期清洁街道等。1800年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伦敦,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和卫生条件恶劣,霍乱和伤寒疫情开始流行,疫情带来的灾难引发了英国城市改造和革新运动,一方面,城市设计注重街区的规划,要求街道更直,更平整,更宽,每户居住空间保持一定的卫生距离,使空气流通。街道道路下方,挖掘开凿巨大的网状地下管道系统,对饮用水和污水进行分系统管理。英国也是最早对传染病的流行方式追踪与隔离方法进行研究的国家。19世纪后期,结核病、伤寒、小儿麻痹症和西班牙流感的爆发促进了城市规划更新,贫民窟清理,社区物业管理制度建立以及居住区垃圾管理改革(Chang,2020;Lubell,2020)。20世纪,控制传染病疫情和防控流行性疾病成为建筑设计创新的理论动力之一。现代主义建筑师(如柯布西埃)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视为治愈人满为患的城市疾病的最有效社会学工具。其强调为大众服务、城市与建筑应具备简约外观、“装饰就是罪恶”的口号等现代主义思想与理念,为战后世界各国的城市与社区建设绘制了标准蓝图。现代主义提出光,空气和自然环境对人有天然的疗愈效果,所以当代建筑应具有严格的几何形状纯净外观、应用当代最新科技材料;室内应采用具有通风对流功能的大扇窗户、充满阳光的阳台、不会聚集灰尘且易于擦拭消毒的平坦家具表面和浅色调简约装饰风格等。这些现代主义设计手法在空间物理层面的确对控制疾病与污染具有一定的效果,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现代主义美学符号。医学长足进步加以城市设计、社区规划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使世界范围内在传染病疫情控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20年的疫情来势突然且不按人类已知的常识“出牌”,现代主义建筑理念所构筑的对疫情与疾病的防火墙被疫情轻易突破。人类在空间环境设计领域又一次面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升级换代时期。下文将从居住空间、公共空间以及城市与社区规划几个角度分析疫情带来的新的功能需求以及可能的设计改革方向。疫情期间,“家”成为人们重要的躲避疫情避风港。在2020年中相当长时间内,几乎全世界每一个国家中的每一家人,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在家中同在共处。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这一“超级体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理的家是身体避风港、亲情的家是心理避风港。这一长时间居家体验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观产生深刻影响,这一影响正在逐步显像中。由于人们的居家时长比疫情前成倍增加,家居的功能也就多了不少“增项”。之前由城市、社区或公共空间承担的功能转移到居家层面:居家隔离、居家办公、居家上学、居家锻炼、居家娱乐、居家医疗等;同时,居家中的原有功能如烹调、清洁、储物等也被放大叠加。这些增项带来的是人们对居家住宅不同程度的增量需求。

(一)增大面积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在美国或澳大利亚购买独立式大面积住宅的客户在增加。国内房地产动态也显示,近期人们置换房屋对住宅进行升级换代时,面积增加是首要需求。疫情期间,大户型住宅带来明显的优势,在多居室、多卫生间的户型中,可以将其中一室一卫(通常是主卧室与主卫生间)用作有家庭成员疑似被感染时的临时隔离用房(图1)。如果有条件将隔离用房的空调系统调整为正负压可切换功能,并配合网络远程问诊医疗的话,则家庭隔离可以在公共医疗资源紧张时成为疏解城市医疗救助困局的有效方案。较大户型的住宅可以将书房或客房作为居家办公、居家上学用房;疫情期间,很多住宅建筑的阳台被用于居家锻炼空间。意大利某运动员在家中7米长的阳台上以每天6000余来回进行马拉松长跑锻炼。内庭院或阳台也被作为种植植物或蔬菜的绿色平台,人们每日可于此方寸之地呼吸新鲜空气,舒缓心理压力。在家中种植蔬菜或农作物也是在疫情紧急时解决家庭食品需求的一个补充方式。

(二)居家空间“免疫力”

如何提高“空间免疫力”是疫情期间人们对居家空间的基本且重要的诉求。首先,同室外自然环境相比,室内空间在空气质量方面存在天生不足。室内的空气污染物如甲醛、PM2.5、尘螨等一直高于室外空气数倍之多,疫情期间又叠加了这一易飘浮、更小更具破坏力的污染威胁。既然室外空气总是优于室内空气,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就是兼具功效又简单可行的防疫方案。具备良好的室内外空气交换能力的住宅已经成为人们评价住宅优劣的首要标准。非典后南北通透的高层板楼取代不具备良好通风效能的高层塔楼;疫情期间低层板楼取代高层板楼;疫情后低密度住宅将取代高密度住宅,这一观点是国内房地产行业专家们普遍的认同。每日的住宅通风是疫情期间居家家务的重要项目,直接关联到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是居家空间“免疫力”的第一要素。

阅读全文

中小学校园灰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国民教育,历来被国家高度重视。近些年,随着新生人口数量的增长,中小学校建设也随之加快,因此,新建校园需要针对新条件做出相应的空间设计。灰空间普遍的存在于各类建筑中,对于建筑空间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研究中小学校这一重要建筑中的灰空间,改善其环境,使其更加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以期在校园建筑设计中起到有益的督促作用。

关键词:

中小学校;灰空间;建筑设计

1研究中小学校园中灰空间的必要性

1.1中小学校发展现状

2015年以来,随着国家颁布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我国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中小学面临数量不足,空间不够等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国家仍然重视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新时代的教学方式也有着巨大的变化。因此,校园建设面临着巨大的问题,针对如何贴近现代教学模式,校园空间设计需要建筑师多加思考。另外,针对已建成校园,也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丰富校园环境,将传统的以在教室教学为主的模式走向新的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提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往的能力。因此,在现代校园建设中需要考虑给予师生互动的空间场所。

阅读全文

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概念及施工难点

摘要:对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理论以及国内外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基于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要求的目标,总结了其施工难点,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施工难点

工程学科的发展除了建立在工作经验之上,同时需要考虑人类不断更新的需求,按照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进行考虑,新建以及既有建筑会存在一次以上的装修工程,造价控制在整个建筑物总体造价的30%左右,对于新建建筑,政策表明房地产进入无毛坯时代,2017年9月18日,杭州市住保房管局“重磅炸弹”:自9月19日起实施住房限购。其实,早在一个月前的8月18日,上海市住建委就了类似的公告,公告称自2017年1月1日起,外环内新建商品住宅将100%实现全装修。据目前调查分析指出,装饰装修行业的发展加剧了有限的资源和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大范围的污染使得人们追求绿色建筑,寻求低耗能。因此装饰装修工程的绿色建筑将会是房地产以及人类的必然选择,同样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光明方向[1]。

1国内外关于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的研究

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主要是针对施工管理和操作,因此还未建立健全完整的绿色施工的评价体系,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整个施工行业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论文参考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国外使用最多的是美国的LEED[2]、加拿大的GBC[3]、澳大利亚的NABERS[4]以及多国建立的GBTOOL[5],美国的LEED的提出时间是1998年,最后在2003年进行过修订,关注的对象是商业建筑、四层以上居住建筑;评价的内容是:是否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场地、是否节水以及设计过程与创新;加拿大的GBC理论主要针对商业、住宅、公用、农用等所有建筑,评价的内容是选址、规划和开发,能源和资料的消耗情况以及环境承载力;澳大利亚的NABERS主要针对教育、医疗、工业等建筑,评价的内容是室内环境质量、能源、交通、水、节材、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以及创新;GBTOOL主要针对集中住宅,同样考虑的内容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材料的消耗、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国内针对装饰装修工程的绿色施工评价材料也很少,主要集中在建筑物全寿命过程中的绿色施工评价,最早的评价体系是香港政府出台的,之后台湾政府也出台了《绿色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之后2003年,为了给奥运会参赛选手提供舒适的环境,奥组委出台了《奥运工程绿色施工指南》,2006年和2007年建设部为了进一步规范新建、扩建和改建等建筑工程的评价体系,出台了《绿色施工导则》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两部标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省级单位相继出台了符合本地区发展的绿色建筑的标准,并造就了一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2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理论

装饰装修工程定义为:为不破坏原有建筑的承重结构而对建筑物进行的美化行为,即采用装饰材料或者是装饰物对建筑物的内外层的处理。而绿色工程指的是不减少建筑的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尽量降低资源和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四节一环保)[6]。因此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就是使用较少的资源和在对环境污染极低的情况下,对建筑物内外层进行的美化活动。装饰装修工程绿色施工主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