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军训报告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院三位一体国防教学探析
高职高专院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精神和江苏省《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苏教体艺[2009]19号)要求,“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在校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专科院校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不得低于24课时”。有些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把军事理论课和军训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中并赋予相应的学分,或训练和授课时数不足,或教学方式采取大礼堂报告的形式进行授课,或在师资、教材、经费、场地等方面没有保障与落实。教学管理不规范,教材不统一,课时安排不合理、经费保障不到位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的效果。2011年7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防教育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促进建设和巩固国防。高职院校把新生入学后的军训作为履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军训后就不再安排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军训的成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军训结束后,很多学生又回到起点,行为习惯散漫、组织纪律不严,宿舍内务脏乱。这种现状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探究一种适应高职院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模式势在必行。
构建高职院校“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模式
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的实际情况,逐渐构建新生军事技能训练、第一课堂军事理论教学、第二课堂国防教育活动“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国防意识的全面提高。大学生军训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入学后的集中军事技能训练,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课,通过集中军事训练,学习战士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的优良传统,有利于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提高组织性、纪律性,强化身体与心理素质,为将来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江苏省普通高校军事课课程建设要求,“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作为必选项目。军训期间重点按队列条令要求,加强学生常规军姿训练,包括站立、行进、队列、队形等,在队列训练与条令条例教育中,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军人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使之自觉塑造军人端庄、严肃、快速、利落的良好形象。新生入学军训期间是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和良好行为规范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军训开始,就要结合学院学生行为规范的有关规定,严抓基础管理,如作息、出勤、出操、宿舍内务、校园行为规范等。建立管理队伍,明确管理责任,加强过程考核,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教育处理,促使学生文明习惯和良好规范的养成。结合军训安排的实际,开展学生军事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训练,通过宣传资料学习、专题介绍报告与讲座、方式培养国防意识,增长国防知识,在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中使学生的军事知识和身体素质均得到提高。结合征兵工作,在一年级新生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为国防后备力量的储备奠定基础。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的通知》和《江苏省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有关精神,严格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要把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纳入在校生的必修课程”,保证理论教学课时不少于24学时、军事训练实际训练时数不少于14天,同时要严格抓好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研活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军事课教学的常规管理工作,将课务聘任、教学计划拟订、课堂管理、课程考试、教师考核、听课评课以及实践活动的指导与开展等,都纳入规范化管理。有计划组织好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集思广益,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课堂教学效果。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紧紧围绕教材文本,拓宽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全面实施多媒体技术授课,提高教学的效果;尝试改变重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适当引入实践教学内容,使受教育主体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3.重视师资培训,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军事课教师的配置结构,加强军事课教师的校际交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交流与培训,提升教师的施教水平。在此基础上,认真研讨,积极准备,按院级精品课程标准组织开展军事课课程建设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与课题的研究工作,使教学、工作、研究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以军事爱好者协会、国旗班等学生国防教育社团为载体,加强指导,规范管理,开展系统而丰富的第二课堂国防教育活动,使之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国防教育应该成为经常性开展的教育活动。尤其要结合国庆、建党、“3.18”、“8.1”、“12.9”、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重要时段和纪念日,在各班级有计划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走进烈士陵园、博物馆、军事陈列室、军营等场所接受现场熏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结合当前国际局部军事冲突不断发生的大背景,联系我国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东海南海问题、中印边界问题以及南沙问题等可能引发局部军事冲突的实际,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国防教育专题讲座,利用多媒体资源等音像资料实施专题教育,使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忧患意识和国防安全观念常驻心中。一方面,加强社团的组织建设,即在社团的管理、成员的准入、学期活动计划与总结、阶段性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等方面做到规划、有序、有效;另一方面,结合军训、国防宣传教育等阶段性重点活动,积极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在常规校园学习与生活中,使之成为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作者:张想林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民武装部)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思路
高校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可行性分析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国防历史中,无数中华儿女、民族英烈、仁人志士在爱国主义旗帜的感召下,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临危不惧,舍生取义,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国防精神。国防精神体现了一个国家公民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捍卫祖国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维护国家尊严和独立的强烈意识。强化和振奋大学生的国防精神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任务。它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红岩和雷锋精神,以及抗美援朝和“两弹一星”精神,等等,一道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丰富教学素材。二者的教育载体互补。
高校国防教育是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军事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主渠道作用,把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塑造放在培养合格人才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同时,可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组织一些既生动又有一定深度的国防教育活动,如,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伟人故居等,进行战争史教育,使学生更直接更集中地了解中华民族曾经历和战胜无数次灾难,更深刻地感受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此外,国防文化和校园文化也是进行大学生民族精神构建的最好教材,可以利用文化节、读书会、文化沙龙、影视评论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充分利用网络、电影、电视等现代传媒,强化民族精神的引导功能和国防文化的渗透功能,将抽象的民族精神鲜活地物化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娱乐、生活环境之中,为大学生深刻体会和真正实践民族精神创造良好的氛围。
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任务
历史证明:越是在和平时期,越要重视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平年代,大学生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因此要更加注重国防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在二战前的相对和平的一段时间里,法国等欧洲国家因迷醉于一时的“繁荣”与“和平”,结果在短时间内就沦陷于法西斯的铁蹄之下,就是典型教训。当代中国大学生大都是“80后”、“90后”,虽然他们普遍具有民主自由意识及维权意识,热情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努力展示自身优点,但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的影响下,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他们更多地关注眼前和物质,而不是责任和祖国。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人对待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态度和国防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世界局势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讨厌打打杀杀,认为只要有爱就可以避免战争,对国防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学生作为国防建设的后备人才,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具有正确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现实表明: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客观要求强化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重视国防则国存国安,轻视国防则国危国亡,这既是历史的结论,又是现实的呼声。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但这两个问题都没得到根本解决。两极对抗虽已结束,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旧存在。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并未改变,企图用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改造中国,不时释放“中国威胁论”,损害中国形象和阻挠中国发展。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和钓鱼岛争端依然存在;南沙群岛的一些岛礁被东盟强占;“台独”势力时刻危及两岸和平;以达赖为首的藏独分子和境内外“东突”势力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妄图分裂祖国。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和我国安全形势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客观上要求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尤其是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树立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思想和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这将对国家的安全、国防的强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法律规定:高校国防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四十条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它自始至终围绕国家的安危、国力的盛衰、民族的荣辱,利用大学生自尊心强、年轻气盛的特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特别是通过军事斗争、国防建设的古今对比和中外对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激情。高校其他各课程虽然都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但由于各自目标指向和课程特点不同,所实施的民族精神教育效果是有限的。可见,国防教育课具有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独特优势,理应成为高等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路径
[摘要]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和挑战。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青年大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本文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深入分析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积极作用,深入总结当前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期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质量。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教育;问题;策略
引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党和国家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新形势,总结以往维护国家安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观点。在报告上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青年大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本文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深入分析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积极作用,深入总结当前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期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质量。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国家安全层面:筑牢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和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党和国家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新形势,总结以往维护国家安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观点。在报告上强调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要求重视并加强国家安全教育。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内化总体国家安全观,并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践行,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中职学校生活德育的实践
一、生活德育的构想
什么是生活德育?简言之,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即德育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引导人学会生活;德育的素材和场景来自生活,生活又成为德育践行和体现德育成效的场所;将德育根植于鲜活的现实生活,充分激发学生自信,开显学生潜能,在活动中育德,在生活中育人。我们的德育过程就是通过“教学做”的活动,实现行知合一、道德自觉的过程。我们要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创设德育情境,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和行业及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良好道德品质的魅力,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增强落实道德行为的自觉。
二、探寻“三途同归”的生活德育路径
1.学校教育:生活德育主要路径
学校作为生活德育的主阵地,应采取以下措施开展生活德育。一是建设物化环境,发挥环境熏陶作用。校园环境是无声教科书,构建文化品味高、美化绿化好、富于教育的育人环境,使校园内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如向师生广泛征集楼名,精心设计校园内人文景点、格言、警句、植物介绍标牌,设立读报栏,张贴名人字画、陶行知语录,开设各种专题宣传展示的橱窗、黑板报、专栏,全校师生开展“每天四问”……校园处处渗透生活德育理念。二是开展主题活动,引领学生品德成长。我校每年开展新生军训,矫正新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增强身体素质;利用各种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社团活动、艺术节、科技节等,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规范在我心中”、“诚信伴我成长”等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通过行知志愿服务节、行知体育节、文化艺术节、创造节等主题活动,“校园歌手赛”、舞蹈队、礼仪队等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开放、自信、礼仪、诚信的品质。三是实施非常措施,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学校制定了“晨训、军训管理规程”,聘请了6位退役军人作为生活德育教官,将军训纳入课时管理,实现了军训生活德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学校还实施每节课前站一分钟军姿、每次集合集会站2分钟军姿、每次军训前站5分钟军姿的“125”军姿站立活动,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纪律观念。
2.企业实训:生活德育重要路径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我校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让企业文化进校园,发挥德育作用,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力和相融度,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就是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此,我校除了在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团队精神、敬业态度外,还大力借助企业、实训基地,让学生对企业文化及用人要求有切身的感受。学校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实习出色的学生及在企业干得比较成功的学生到学校做讲座,做报告,谈心得,举办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给在校学生现身说法;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和学校的实训基地去见习或实习,让学生明确职业道德在工作岗位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力,提高学生职场生存力。
思政课上的生态社会实践教学
“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统筹规划与组织实施,还要求学校各有关部门协作,共同完成。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要素是介体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它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和状态的要素,因而在改革发展中,它是重点。《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了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目的,即:“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是提高学生能力,二是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这是一个总体目标也是一个宏远的目标,有赖于一个个下级分目标的实现。我们要努力构建的教学模式是有主题、有内容与大学生紧密关联的,与之相适应,教学目标的设定更要具体。
1.德育目标更明确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能激发道德教育主体的认知情感和道德实践的参与积极性,对大学生思想、人格、能力等方面的塑造将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为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及负责任的公民服务。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都应该达到的德育目标。“生态社会实践”除了具有上述功能目标外,因其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因而德育目标更明确。它重视“生态”,更重视“实践”的主体———人的因素,重视人的价值观和人与自然等伦理道德问题,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
2.导向功能更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作用是导向,即以正确的思想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建立“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生态社会实践,体验马克思主义生态原则和共产主义的精神风貌,引导受教育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相对照,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培养具有正确的生态观,敢于担当的新时代人才。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学对未来导向功能。
二、理论教学
生态社会实践教学包括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实践报告撰写、评价、建档等环节。加强生态文明的理论教学以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讲授就是第一个环节。
高校现代国防观念思索
要坚持与时俱进,培育大学生的现代国防观念
富国与强兵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富国是强兵之本,只有国富,国防才有可靠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强兵是富国的重要保证,没有巩固的国防,一旦外敌入侵,经济建设就无法进行;为了保持一个安全的经济建设环境和生活环境,必须建立与国家地位相适应的国防。这是一条经过社会发展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同时,都十分重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增强军事力量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主席也多次指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因此,在高校国防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要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丰富内涵,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富国强兵的观念。不仅要促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更加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成长成才,为富国做贡献;还要促使大学生提高爱军习武的自觉性、主动性,多关注和支持国防建设,履行好兵役义务,为强兵尽责。
要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大国防”观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于战争,国防主要是指敌对双方武装力量的对抗,表现为武装力量为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采取的军事行动。因此,人们往往把国防观念简单地理解为战备意识和打战的观念。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更迭、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增强,现代国防观念的内涵已有了新的扩展与变化。一是国家安全多样化。当今时代,国家的安全威胁除了战争等传统军事安全以外,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逐渐凸显,国防的对象已不仅是外敌侵略,还包括武装颠覆。因此,现代国防斗争的方式除了战争,更多的是表现为敌对双方国家的人力、自然力、政治、经济、科技、精神和国防等综合国力的抗衡。二是国防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是一个主权纠纷最多样、最复杂的国家。
过去主权纠纷主要是发生陆地上,即发生在与14个接壤的周边邻国间。而现在主权纠纷多半是发生在海上,如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等。另一个需要更新的知识是我国国土面积。过去经常讲是960万平方公里,现在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这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中国的权利,因此新的海洋国土面积应该是1260万平方公里,保护海陆国土的主权就成为新时期国防的艰巨任务。三是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战争。武器装备智能化、作战空间多维化、作战能力综合化等特点,对国防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现代国防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军事范筹,国防建设的目标不仅要立足于实战,而且要立足于和平时期的威慑。因此,现代国防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是名符其实的“大国防”。“大国防观”要求大学生既要在学习和工作中,不做有损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更要站在各自学习和工作的角度,关心和支持国防与军队建设,不断提高国家的国防实力,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受侵犯。
要坚持依法施教,实现高校国防教育法制化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虽然得到了普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各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很不平衡,在机制体制、教育内容、活动开展、管理考评等方面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或不规范等问题,制约和影响了国防教育的科学发展。要解决当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确保高校国防教育的持续开展和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依法施教。要健全高校国防教育的法规制度,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党和国家对高校国防教育的法规制度建设十分重视,先后颁布了《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训练大纲》、《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等一系列法规制度,对高校国防教育的组织领导与实施、教育内容与方法、奖励与保障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了规范。但由于上述法规制度体现的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战略性、原则性、普遍性等特点。而各地的具体情况差异较大,同一地区的各高校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落实法规制度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和问题。为此,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和特点,及时总结开展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经验,适时制定和修改高校国防教育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增强国防教育法规的可操作性,逐步形成完善配套的国防教育法规体系。
要搞好国防教育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强化师生的法制观念知法才能守法,才能依法办事。提高高校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是促进高校国防教育依法运行的思想基础。高校要把《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训练大纲》、《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等国防法规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条例、文件的学习宣传,当作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抓好落实。要通过深入普及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全面了解和熟悉国防法规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不断强化法制观念,认清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接受国防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依法开展国防教育的自觉性。要坚持依法施教,加强高校国防教育规范化建设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坚持依法施教,加强规范化建设,才能确保高校国防教育有效运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各高校党委和行政,搞好职责划分,明确工作分工,加强领导和管理,落实各项保障,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内容、人员和时间的落实;要建立和完善高校国防教育法规监督机制,落实执法检查责任制,切实加大对高校国防教育监督检查的力度。一方面,可以发挥地方人大的作用,加强对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国防教育法规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定期组织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估检查工作,确保国防教育的质量。要通过执法检查和质量评估,弘扬先进,树立典型。对国防教育法规落实好的高校要表彰奖励,对不落实的高校要批评教育,问题严重的要依法惩处,并追究高校党委、行政主要领导的责任,以便在各高校形成人人遵守国防教育法规,自觉履行国防教育义务的良好局面。#p#分页标题#e#
诚信教育与会计信息失真的关联性
一、高校会计类专业学生实施诚信教育的步骤
对于会计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未来的责任,因为多数学生未来将从事与会计相关的职业。而社会需要的是职业道德良好、业务水平过硬、诚实可信的会计人才,因而,高校在培养会计类专业学生时一定要把诚信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放在教学首位,对这些未来的会计人员从源头上进行诚信教育。首先,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加大力度宣传诚信教育。可以尝试通过军训、班会、入学仪式等场合普及诚信教育。开学后,在思修课上可以把宣传片播放、情景剧表演与奖学金、助学金等机制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从小事做起,遵守校规,以诚待人待物等。从新生入学就开始重视并进行诚信宣传与教育,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刻向学生渗透诚信理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等手段有效地把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对于会计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根据已发生的犯罪案例,通过参观、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平时考试中,学校要加大力度打击作弊行为,建立健全有效机制,使学生在考试中遵守诚信原则。每一学期还要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水平测试,聘请知名学者、企业高管等到学校开展关于会计人员诚信方面的专题讲座,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举措,使学生们真正认识到会计诚信在会计行业中的重要性。另外,在实习当中深化诚信意识。
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把诚信教育贯穿到整个实习教学当中,可以聘请已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回到母校做专题报告,为即将毕业的师弟师妹们讲解工作当中遇到的各种情况,旨在传达合格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诚信素质。实习过程是学生接触社会的良好契机,指导老师应教导学生无论对建账还是审核、编制报表等每一环节,都要谨慎、细致,保持诚信原则,正确明辨是非。在学校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背景下,大学四年以来积累的相关案例和专业知识,以及学习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使得会计类专业的大学生将诚信原则牢记于心,在脑海里铭刻深深的烙印,这对于在他们未来的会计之路上保持诚信、保持操守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防范会计人员违背诚信、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途径与对策
虚假会计信息会给利益相关人,乃至国家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危害,因此对于会计人员进行诚信教育、避免会计信息失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
学生管理合理化建议
摘要:
文章从入学教育、全员管理、班主任工作交流会等入手,对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建议管理人员做好量化考核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加强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活动促进优良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
职业教育;全员管理;思想教育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职业技术教育呈蓬勃发展的趋势,招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由于在校人数的急剧增加,给学校的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谈谈关于学生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进行入学教育、军训教育、法制教育、市场教育、安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让他们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要求学生懂得做人的准则,学会做人须知:“先成人,后成才”的道理。在事业上颇有建树的毕业生,成功人士请回学校对学生现身说法,在学生中产生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