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文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居民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居民文化

城镇居民文化需求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摘要:文化需求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私人与公共问题。因此,分析居民的文化需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湖南城镇居民文化需求的调查研究发现:一是居民对文化需求满意度的排序为:大众文化>休闲文化>知识文化>消费文化;二是就业状况、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口、性别、年龄、个性等因素对居民的文化需求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通过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加强文化需求引导与控制;推进共治、共享、共建,来提升居民的文化获得感。

关键词:湖南城镇居民;文化需求;满意度;影响因素

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其不平衡与不充分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地域的文化生产与供给差异;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与消费差异。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分析居民的文化需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是认识文化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出发点。

一、研究综述

总体来看,从文化需求的角度研究其影响因素的文献较少,而大部分学者从文化消费的角度研究影响因素。有的学者认为个人兴趣、学历、年龄、文化产品(服务)的种类、文化消费设施及场所的远近等因素是影响居民文化消费意向的主要因素[1];有的学者认为年龄、职位、教育及收入是文化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2];有的学者认为收入水平、教育水平、供给水平和政府投入水平是文化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张冲、刘已筠,2016;赵卫军、张爱英、MuhammadWaqasAkbar,2018);有的学者认为生活压力(李志、李雪峰,2016)和社会保障满意度亦是文化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鲁虹、李晓庆,2013;李志、李雪峰,2016);吴静寅认为文化消费受到消费者需求、动机、行为等主观因素影响以及政策、消费环境、文化供给等客观因素影响,而消费者的资源和消费满意度是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下的中介因素[3]。

二、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阅读全文

社区文化建设对居民幸福感提升探究

[摘要]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社区基础教育的推广、社区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社区环境的治理以及各式各样文体活动的开展,社区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正在不断提升。社区文化建设对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使命所在,是社区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幸福感

2012年,“幸福”这一概念被正式列入我国政府的施政目标,建设“幸福城市”的理念和思路也日渐深入人心。社区是城市居民的居住区域,从宏观上看,它是城市的构成单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从微观上看,它是个人日常生活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工作之外主要的活动场所。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在时展的浪潮下,城市化建设逐步向纵深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提升居民幸福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幸福感是人们从整体上对某一具体领域满意程度所作出的判断,是一项能够体现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综合心理指标。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对于社区建设而言,文化建设是其精神依托和灵魂所在。社区文化是指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所呈现的源于社区实践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其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群众性和创造性的家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一方面,居民的幸福感是衡量社区文化建设和和谐关系的真实维度。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市化的进程,让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从以快速发展为核心的经济价值观,转到以幸福指数为核心的民生价值观,特别是对于在城市化进程中获得幸福感的衡量。另一方面,围绕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时代,除了工作单位,人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社区中,社区文化建设是充实社区生活的条件保障,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良好的社区风气,是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当下,应该把涵盖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传统特色的多种内容有机融合,从多元角度做到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相统一,通过开展文明小区等活动,加强社区道德建设,着力形成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团结互助的新型社区人际关系;通过解读理论精神、普及科学常识、宣讲社科文化,提高社区居民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社区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社会公德深入社区居民心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二、社区文化建设对居民幸福感提升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红利的带动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开始追求健全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生存环境以及多种多样的精神文化活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这是一种客观需要;对于居民生活而言,这是一种内在要求。首先,社区基础教育的实现,极大地提升了社区家长和孩子的幸福感。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安排孩子入学看作是影响购房选择的首要因素。以J市T区D社区为例,为了解决孩子入学和管护问题,自2007年起,社区陆续建立“金太阳幼儿园”“四点半课堂”等教育教学机构,还有对口的小学和初中,充分保障社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每天下午,社区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可以到相应的教育机构进行学习,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课后辅导、组织娱乐活动,让双职工家长倍感放心。社区教育实现了与学校、家庭的无缝对接,在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终身学习需求、保障适龄儿童入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青少年教育合力,协调了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关系。其次,社区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极大地提升了老年群体的幸福感。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出现,更好地服务老年人群体,增强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对于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许多社区相继建起了养老院、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电视、棋牌、图书等资源一应俱全,老年艺术团等组织日益兴起。有的社区还面向老人专门推出了生活照护服务,通过详细评估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以及生活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从而更为科学地干预或管理老年人的生活,包括心智、康复、起居、饮食、运动等,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老人幸福感的提升。此外,很多城市社区还开设了老年学校,组织老年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令其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最后,和谐美丽社区的构建,提升每个人的幸福感体验。以前D社区没有绿化带,更没有小桥流水,现在绿树鲜花多了,果皮纸屑少了;整齐统一多了,乱摆乱放少了;就连社区菜市场也一改以往污水遍地、菜叶堆砌的状况。社区物业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从健全治理机制、改善人居环境、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着手,扎实推进美好社区创建工作,环境变得干净整洁了,居民心情舒畅,幸福感也就油然而生。与此同时,为了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许多社区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强化社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如开展各种理论宣讲活动,居民纷纷为国家建设献言献策,围绕民生问题互动交流,不仅满足了居民的文化需求,也为构建和谐社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阅读全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思考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被广大公众知晓源于党的十八大,特别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人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中“新”的涵义,是要树立以提升城市文化、市民素质、公共服务为中心的目标导向,摒弃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的方式,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

一、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的内涵及理论价值考量

(一)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

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的高低在实现农村小康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主要指公民所掌握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所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城镇居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

(二)提高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体现

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对于在其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意义,既反映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发展趋势对公民科技文化素养的必然要求,也突显出提高科技文化素养是公民自身的内在愿望和强烈要求。

1、科技文化素养成为城镇居民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

阅读全文

互联网推进城区文化建设

 

如何应用互联网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实现文化与信息化在社区服务中的融合,是当前网络时代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新课题。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困境和互联网的发展   1.城市社区居民人际关系淡化与网络交流盛行。   目前,城市社区居民邻里之间的交往甚少,大部分居民从不到邻居家“串门”,当遇到紧急情况时,也很少有人找邻居帮忙解决。   这种居民间人际关系的冷漠,不利于树立社区文明新风。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上信息交流工具越来越多,网络人际沟通越来越便捷,网络交流已成为公众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网络世界,人们可随意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2.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C被动和参与网络交流娱乐的主动。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受时间、精力等限制,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频率、热情都较低,这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又一困境。另外我们看到,网络交流、娱乐却成为居民休闲、“解压”的重要途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38.3%,网民规模达5.13亿,网站规模达229.6万。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微博”使用人数达2.49亿,比例达48.7%。网络视频规模达3.25亿人,使用率达63.4%,是网民继即时通信、搜索、音乐、新闻之后的第五大应用。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也在增长,达2.44亿,占网民总数的47.6%。   应用互联网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1.构建社区文化发展的网络平台。将互联网信息的广泛性、时效性与社区居民的需要有效结合,打造一个面向居民的信息化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社区网站的栏目设置应体现服务性、多样性、趣味性,以准确及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信息服务,吸引居民的注意力,达到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娱乐群众的效果。此外,还应建设社区文化门户网站,网站要突出社区地方特色,展示社区风采,并结合社区文化生活实际和居民的文化消费心理,开辟居民喜闻乐见的栏目,组织居民广泛参与网络文化活动,提供便捷周到的网络社区服务。   2.开展网络娱乐活动,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通过组织社区网上文化娱乐活动,如棋牌比赛、电子游戏联赛、网上音乐会等,促进居民通过互联网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增进彼此的联系和感情,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营造一种友善、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在网上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可节约社区文化活动经费,社区居民参与面广,组织效率高。   3.开展社区网络教育。全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   开展社区网络教育,居民可把教室“搬”入家中,在网上自主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居民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社区中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增强居民抵制迷信、愚昧等反科学、伪科学活动的自觉性。此外,网络教育以其特有优势,不仅可成为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补充、社区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而且还可节约教育投资。   4.开展社区文化对外交流。社区文化的对外交流是社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在城市社区文化对外交流中,应充分发掘、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向外传播,以吸引外界群众对本社区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城市的文明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弘扬社区先进文化。   应用互联网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解决的问题   1.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网络技术水平。许多年龄较大的居民不会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术,无法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进行文化交流。对此,在应用互联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对这些居民免费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应用能力,引导他们进入互联网天地。   2.建设社区宽带网。只有加大网络带宽覆盖面,社区网站才能顺利运载大量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据调查,社区网络用户对网络服务最不满意的普遍集中在网速慢和收费高两方面,为此,提高网络信息传输速度、降低网络通信资费、提高信息服务质量,非常必要。   3.加强对社区网络的监管。互联网作为高科技产物,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技术漏洞,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修补安全漏洞,保护网络不受恶意攻击,及时过滤、净化网络信息,克服网络的不足之处。

阅读全文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功能定位对策

摘要:以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为研究方法,从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出发梳理当前空间所缺失的功能和延续受阻的历史文化所产生的原因,提出空间功能定位策略,从而使东瓜山社区既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又能在城市更新的洪流中赓续自身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老旧小区;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

0引言

由于我国地少人多,存量用地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常态[1]。因此城市更新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得出: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3.89%。近年来城市人口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城市住区压力也随之增长。因此,在现阶段的城市更新中,对于住区的优化提质也尤为重要。而居住区中,又以老旧小区为首要的更新对象。但在对老旧小区更新中,很大一部分只关注建筑空间的优化升级,而很少关注对公共空间的改造,忽视了小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要[2]。而公共空间对于居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改造中不能忽视居民生活需要[3]。文章从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出发,着眼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日常生活,了解现状下居民的实际需要,深挖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使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在功能定位上既满足居民真实需要,又促进传承历史文化,从而使其得到实际的优化提质[4]。

1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下研究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功能定位的意义

1.1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

人类学可以分成文化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两大部分[5],文化人类学即是专门研究文化的人类学[6]。进一步说,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信仰、行为、习惯及社会组织的自然学科[7]。在文化人类学的众多流派中,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一派提出他们对待文化的立场:要首先思考每一种文化现象对于社会成员以及作为整体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文化体现的正是人的需要。因此,从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的视角来探析现状,才能剖析人们的真实需要。基于真实需要,才能对空间的功能定位切合实际,所做的优化才能对改善人们生活起到实际作用。

阅读全文

社区教育助推社区文化建设探讨

[摘要]社区教育作为传承和发展社区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择优弃劣、普及传播、批判继承和与时俱进的作用。依托社区教育助推社区优秀文化的发展、强化社区主流文化建设和引领社区文化的创新发展,不失为助推社区文化建设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建设

党的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社区作为构成社会最活跃的细胞,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发展、增强社区居民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社区教育作为传承和发展社区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教育与社区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社区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教育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作为文化存在的形式之一,它的内涵是培养人,其实质是将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向受教育者主体内化,促使其身心发展,并实现自身的社会化〔1〕。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二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和提高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三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四是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社区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教育内涵和功能的共性之外,还有其具体的内涵和功能。从其内涵来看,社区教育是依托社区教育、文化资源,面向本社区全体公民,以促进社区和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各类教育活动。它具有全民、全程和全面的特点:一是面向社区所有有学习需求的居民提供教育的服务;二是为社区所有人的一生提供终身教育的服务;三是面向社区所有居民提供各级各类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服务。社区教育的功能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公民教育。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区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这也充分证明了社区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社区教育在提高社区居民的政治、道德与法律等方面的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是凝聚社区力量。社区教育面向社区内的全体居民培育和打造社区共同的文化、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通过对话、理解和沟通等方式,在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价值观、态度和道德品质方面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三是促进社区发展。通过整合社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行为,为居民的教育需求提供便捷有力的支持,形成个人、社区和政府共同促进社区发展的和谐氛围。四是推进文化建设。社区教育通过向社区居民提供各级各类教育服务的同时,一方面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挖掘本土文化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承担着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要求、推进文化发展和创新的责任〔2〕。

(二)社区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阅读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飞速发展,传统的居住模式已被打破,社区成为当代社会最普遍的居住模式。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势在必行。但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社区居民成分复杂,生活节奏加快,治理体系僵化等原因,出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治理不佳的现象。急需通过弘扬挖掘传统文化、建设社区大众文化、创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来进行改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区治理;困境

一、社区治理的具体内容

(一)社区治理的内涵界定

社区居民由于长时间生活在同一片区域,在平常的沟通交往中逐渐互相了解、互相熟悉,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这也就形成了特定的社区文化。而社区治理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的相关社区管理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协商谈判、协调互动、协同行动等手段来管理社区事务,从而促使社区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治理息息相关,因此,社区治理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当下的社区治理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关系。

(二)社区治理的特征

第一,参与社区治理的对象具有多元化特征。政府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当下已有社区居委会、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它们以政府机构为纽带,在彼此间建立联系来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其中特别是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治理中担当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第二,社区治理内容具有扩大化特征。社区治理主要内容为社区成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密不可分。公共服务、安全治理、医疗卫生、环境整治、社区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第三,社区治理是多维度、上下互动的过程。社区的治理工作有别于行政机构的工作模式,不是通过由上到下来发号施令、制定相关实施计划来达到管理目标,而是通过多维度的协商、互动来建立相互认可的价值认识,并将这种价值认识达到让居民入脑入心的效果,从而达到社区治理的预期效果。

阅读全文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论文

一、成人教育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

提高居民素质,培养新型人才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成人脱离了学校,要想继续提高能力,就需要依靠形式更加灵活的成人教育。由此看来,成人教育对于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成人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出农村社区发展所需要的掌握实际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可以使农村社区居民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培养优势产业和产品,增强农产品的社会有效供给,形成各类经济产业链;还能够指导农村社区居民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推动各类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多次转化增值,在产、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内进行利益互补,进而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同时,成人教育能够促进农村社区的科技发展、传播和创新,实现劳动力“再生产”,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强有力地推动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

(二)有利于农村社区的政治文明建设

农村社区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表现在社区居民人人都能够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成人教育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农村社区的政治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管理者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识与概念较为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和热情。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和介入,使得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行政色彩浓重、自治能力弱、依附性强,导致各阶层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职责落实大小不等问题出现,从而在农村社区建设中产生目标不一,自相矛盾的现象。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不强,政治参与度不高,没有明晰自己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主体地位,导致应有的权利丧失,应尽的义务没有及时履行。成人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有助于这些问题的化解,不仅可以通过制造舆论氛围来推动政治民主,发挥其服务农村社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加强对领导者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社区建设的设计者、服务者、推动者、监管者、协调者,使基层政府迅速有效地融入农村社区建设这一新的制度环境中去。同时,成人教育通过对农村社区成员进行教导,可以增强他们的民主意识,提高他们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号召他们为社区建设和政治民主建设奉献一份力量,由此把农村社区政治文明建设引向深处,帮助农村社区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三)有利于农村社区的文明乡风营造

乡风文明是指居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良好的乡风能够凝聚人心,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以及和谐的氛围。目前农村社区的乡风文明建设并不如人所愿。在某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还不能完全普及,这就导致这些地区的居民缺乏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必要的科学素养。农村社区居民处于一个狭小的圈子,血统观念比城市的社区居民浓厚,思想开放程度不高,信息接收量较小,封建意识的残余相对较多,文明程度较低。此外,适合农村社区居民需求的文化产品缺少,娱乐活动单一,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充斥在农村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破坏了农村和谐的风气。成人教育可以帮助农村社区营造一种文明祥和的乡风,促进农村社区建设。一方面,成人教育不仅能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弥补农村社区基础教育不足的缺陷,为农村社区居民输入新鲜的“知识血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满足闲暇时间对娱乐方式的需要。另一方面,成人教育可以帮助农村社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基层官员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建设文明社区的信念,带领农村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乡风,促进农村社区的文明乡风建设。由此看来,成人教育对于农村社区文明乡风的营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