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机械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机械专业

机械设计专业改革途径探索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1+X证书制度。论文以职业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探讨了1+X证书落实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团队能力提升和实训中心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改革途径,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1+X证书实施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1+X;机械设计与制造;职业院校;改革

0引言

“工业4.0”时代,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制造业发展迅速,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制造业迎来了新一轮的转型升级,这势必会引发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机械制造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支持,使命就落在了职业教育的肩上,同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需求。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创造性地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通过考核的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能取得毕业证书,还能取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一举措提升了就业能力,拓宽了就业渠道。“数控车铣加工”“多轴数控加工”等成为第三批的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职业等级证书。每种证书按照不同的难度,合理设置了初、中、高三个等级,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要求,提供了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职业院校鼓励学生考取不同等级不同种类的证书,考核内容也与企业的要求相符,解决了目前制造业需求与职业教育脱节的问题。

1落实1+X证书制度遇到的问题

1+X证书作为一项创造性的制度设计,它的出现必然会对学生、教师、职业院校以及企业带来巨大变化。以“数控车铣加工”证书为例,高职院校中的数控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都可以考取。主要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汽车制造业等职业岗位。目前在1+X证书制度落实上,职业院校在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制度建设方面。1+X证书制度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是一个新的体系,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障才能更好地实施。一旦申报成为试点院校和考核站点,从学生报名、考试费收取、考务工作,到安全保卫、设备管理、水电供应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第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院校培养目标和规格具体化的文件,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依据,其重要性毋庸赘言。现有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数控车铣加工”“多轴数控加工”等证书要求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学生按照现有的课程学习后未必能通过等级证书的考评,易出现教与考脱节的情形。第三,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与本科院校不同,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1+X证书制度更是紧密地把实践能力同企业需求联系在一起。学生要想通过证书的考评,首先教学团队必须要对考核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操作,并且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部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较为传统,现代制造业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传统的内容固然基础且重要,但从企业用人角度来看,有些已经相对滞后了。这样与证书设立的初衷相违背,社会认可度也大大降低。2013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削减了70%以上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数目,说明国家层面上也在淡化职业资格要求[1]。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部分硕士博士毕业生加入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中。部分青年教师不熟悉机床的操作、数控编程等情况。这样的情形对于“X”证书的教学与实训是非常不利的,需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水平。第四,实训设施方面。职业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安排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对于机械制造与制造专业而言就更是如此:制图实训、普车普铣实训、数车数铣实训、加工中心和多轴实训、钳工电加工实训等等。但部分实训室设备陈旧损坏,实训内容也数年不变。加上近些年职业院校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设备台数少,操作时间变短,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2落实1+X证书制度的改革途径

阅读全文

职校机械专业教改思考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困难

在与传统学科型、研究型院校的竞争中,高等职业院校明显处于劣势,在生源质量、就业质量、持续发展等方面与之相差甚远。传统学科型、研究型教育模式下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在人们心中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不少企业将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教育,在收入分配上未给制造岗位技能型人才以相应的认可;大多数考生和家长不会把高职院校作为高78考的目标,而是不能被学科型院校录取的无奈选择;一些职业教育管理者和专业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具体工作时,仍然不能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与其它行业相比,装备制造行业整体收入水平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源质量和学习积极性,增加了人才培养的难度。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高职教育是一种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机械制造专业又是一个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专业。从高职院校自身来看,目前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尚不能完全达到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从行业、企业来看,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我们需要在校内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外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产学研结合是很多高职院校孜孜以求的发展道路。实际上,无论是产学结合还是研学结合,实施的难度都非常大,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仍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另外,目前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院校发展参差不齐,加之院校之间缺乏学习交流,导致一些院校在专业教学改革方面比较落后。

教学改革措施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深入行业和地方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调研,精确分析行业、企业对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对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适时调整、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牢固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能够进行机械制造工艺与工装设计、机械零件加工、机械CAD/CAM应用、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产品质量检验与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一要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专业群建设、国家重点骨干专业建设等为契机,争取中央和地方在机械制造专业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二要争取学校的资金投入;三要科学、合理利用经费和资源;四要密切联系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五要努力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坚持以机械制造专业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为目标,融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加强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建设。校企合作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实现“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双重评价体系,健全毕业生信息跟踪调查与反馈渠道。加强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能够承担岗位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职业素质养成,能够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为一体的生产型实训基地,争取将企业的产品生产、零件制造引入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加强校外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达成协议,使学生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进入生产车间动手操作。加强机械制造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在本地区、本行业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领军作用,能够带领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带头人;培养一批技能水平高、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聘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专业顾问和兼职教师。

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探索分阶段多学期、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实现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融合、教学内容与企业要求相融合、培养质量与职业资格相融合。尝试采用六阶段分段式培养:第一阶段,即第1、2学期,主要以校内教学为主、以校外实践教学为辅,通过文化知识学习、基础能力培养、专项能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基础。第二阶段,即第一暑假期(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一暑假),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与企业锻炼,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第三阶段,即第3、4学期,以职业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工装选用与设计、CAD/CAM技术应用等核心职业能力。第四阶段,即第二暑假期(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二暑假),利用暑期进行企业实践,强化学生适应企业生产、运行环境的能力。第五阶段,即第5学期,利用综合技能训练、企业管理实践、生产性实训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第六阶段,即第6学期,依托合作企业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将专业知识全面融入岗位能力培养之中,实现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努力构建“订单培养”模式。按照培养协议的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设定课程内容、共同组建教学团队。

阅读全文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机械影响

【摘要】农业经济高速发展需求下,农业机械化成为目前农业经济建设重点工作。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以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为基础,在推动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上起到的作用十分显著,本文重点分析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发展策略,旨在给农业经济建设者提供工作思路。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机械现代化;影响

1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影响

1.1促进农机管理体系的完善

第一,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利用有效扩大组织内部作业规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提高整体效率;第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领导下,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和高新设备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推广应用,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可持续水平提高有利;第三,能将与农业机械使用相关的信息与技术和农机信息服务、农机保养与维修以及技术服务等融合,降低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成本[2]。

1.2促进农机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给农机经营和管理的制度创新提供了更多契机。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多数还是自主经营管理,在农业生产机械设备的购买、准备上需要自主组织,机械设备利用率低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能够在最大程度和规模上对设备进行统一购进和应用,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有机结合,生产管理统一且机械设备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例如天津市宝坻区的福乐农机专业合作社对附近12个村庄的农机总检工作和驾驶员审验工作,以点带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阅读全文

矿山机电专业机械设计论文

一、矿山机电专业的特点

矿山机电专业是培养能从事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操作及维修、检修、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要求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2.熟知并掌握机电设备零件图、装配图、电气原理图和安装图的阅读和绘制相关知识。熟知矿山机电设备构造、原理和故障原因及分析的相关知识,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3.熟知矿山机电设备操作、维护、故障检修、安装调试及运行管理的能力。4.初步掌握室矿山机电设备选型、选参数及相关的设计方法。5.了解安全和文明生产的管理制度、技术规范、管理知识等。

二、矿山机电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安排

从该专业的特点来看,对于机械设计基础的要求比较高,主要是识图、读图、绘图、选型计算及机械设备安装与维护的能力要求比较多,掌握矿山机电及系统的设计,学会运用手册、标准、规范等资料。因此,在理论授课时要突出这方面的特点。1.理论环节本校该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为50学时,实验为10学时,根据这个学时来安排,理论知识突出与矿山机电专业相吻合的知识点。理论授课主要讲以下内容: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在这部分主要包括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以及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分析及运动的确定;②凸轮机构。主要包括从动件的凸轮的几种形式及运动规律;③轴毂连接,主要包括键连接、花键连接和销连接的几种形式以及运用的环境;④带连接和链传动是重点,因为涉及井下运输。这部分包括带的分类、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普通V带的设计计算及V带传动的张紧、正确安装与维护;链传动主要有几种形式及应用场合;⑤齿轮传动。主要讲减速器设计;齿轮失效的形成、形式及措施等。⑥蜗杆传动,主要是蜗杆传动的散热计算;⑦齿轮轮系。主要是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⑧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主要是分类和应用场合。2.实验环节针对专业的特点以及理论课授课的分配,在实验环节主要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①金工工厂参观实习。让实习工厂的老师讲解设备的种类以及每种设备可以加工的零件类型,典型零件的示范加工。让学生对工厂内的设备大概了解,清楚有什么样的设备及该设备可以加工什么零件。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加深理解。②机构认识实验。该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机构与机器的感性认识。陈列室展示各种常用机构的模型,通过对模型动态展示,并以四连杆机构的变化情况,提出液压支架中四连杆的作用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对常用机结构及类型与相应的设备建立起关联。③齿轮范成原理实验。该实验是了解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齿廓渐开线部分及过渡曲线部分的形成过程,使其了解渐开线齿轮在制造过程中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以及避免根切现象的方法,并会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各部分尺寸的异同点。实验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参观。另外在进行完该实验后,还应进行减速器的拆装。④带传动的滑动率和效率的测定。该实验主要是观察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并了解外载荷对传动效率的影响,让学生结合矿井运输了解皮带运输的原理和结构。

三、结语

针对矿山机电专业的特点及专业要求,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并对该课程的实验进行了研究,充分体现出该专业的特点以及课程的重点。

作者:孙建平 刘志毅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与煤炭学院

阅读全文

农业机械专业的机械制图和制图的融合

摘要:机械制图是机械类尤其是农业机械类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技能之一,计算机制图是机械制图的一种实现方式,深入挖掘机械制图和计算机制图的契合点,对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农业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重点从机械制图与计算机制图的关系、机械制图与计算机制图融合的现状、机械制图与计算机制图的融合策略方面探究两者的融合,仅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制图;计算机制图;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便捷,且计算机技术因其先进性、智能性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借助计算机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技术不仅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力劳作,也提升人们生产作业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各行业纷纷致力于挖掘其与计算机技术的契合点,借此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农业机械行业也不例外,机械制图是农业机械行业实现生产作业的主要方式之一,机械制图能够按一定比例和相关规定实现机械元素的绘制,如螺丝、平面图形等,是机械制造的指导性文件,作业人员能够结合机械制图完成机械制造。计算机制图为机械制图实现了更多的可能性,是机械制图的辅助绘图技术,借助计算机制图能够更为精准地绘制机械元素,并提升机械制图的精准性,计算机制图为机械制图提供了形象化的绘图界面和效果[1]。因此,探究两者的融合对机械行业尤其是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计算机绘图技术

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且已经成为各大机械行业、建筑行业必不可少的绘图辅助工具。目前,各相关行业已经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制图的先进性,并致力于深入挖掘其与本行业的相关性,寻求使用计算机技术全面替代现有的人工作业。农业机械行业基于传统的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研发出集建模与核算于一体的建模软件,利用计算机语言模拟机械元素,并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向作业人员展示模型,作业人员借此完成相关工作。目前,多数农业机械企业的生产运营都必须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三维建模,将传统平面化、单一化的机械图以更为形象且生动的方式展示给作业人员,无疑这种方式不仅将复杂烦琐的机械图简化成便于理解的三维图形,计算机制图的准确性也有效避免了作业人员返工操作的现象,降低了生产成本[2]。此外,计算机绘图成本较低,一旦购入相关软件就可长久使用,且也能享受到相关的升级维护服务,这不仅能够节约农业机械企业的成本,也有助于提升农业机械企业的利润,使其能够长久地立足于市场竞争中。因此,农业机械企业纷纷意识到机械制图与计算机制图融合的重要性,并不断挖掘两者的契合点。实际上,机械制图的发展从传统人工绘制到计算机制图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机械制图主要通过人工绘制,人工绘制必然存在精度低、耗时长等问题,且人工手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无法像计算机技术那样实现对多种机械元素的绘制。计算机制图与机械制图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各行业领域中,也体现在我国的中职学校教学工作中,各中职机械专业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制图的重要性,并借助丰富的教学方式开展传统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从中职学校教学阶段就注重对两者的有效融合,可以为后续机械行业设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3]。以往教学过程中,机械制图与计算机制图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尤其是农业机械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中,机械制图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各制图元素的阐述以及对绘制原理的讲解,并未过多涉及与计算机制图相关的内容,也未涉及相关的制图软件学习和实践课程学习。虽然单一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但也会限制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将机械制图与计算机制图割裂开来,如此学生不仅不会了解更为深入的计算机知识,也无法熟练使用计算机制图软件。而计算机制图发展至今,许多农机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制图的重要性,目前课程开设也充分考虑到两者的融合,并设置有三维建模、计算机绘图等相关课程。因此,该专业毕业生基本能够掌握计算机制图的方法,当下的教学方式和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升学生制图效率和精准度,也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4]。

2机械制图与计算机制图的关系

从宏观上来看,机械制图是计算机制图的基础,计算机制图虽然在绘制方式和图形展现形式上与机械制图有所不同,但其本质也是为了以更具形象化和精准性的方式展示机械制图,其在表现形式上更为丰富;而计算机制图是机械制图的延伸,借助计算机制图可以实现机械制图无法表达的元素,两者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阅读全文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就业对策思考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互联网+”制造已经逐渐取缔了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模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成为了制造业新的研究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培养的人才契合行业用人需求,中职学校应立足于就业的角度,对机械专业教育模式进行调整。因此,就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职;机械专业;就业

0引言

就业率是判断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就业质量则会对学生的专业成长带来很大影响。所以在日常教学中,中职学校必须提高对学生就业的关注度。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行业也较之过去有了诸多改变,有很多新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到机械制造中,如3D打印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就业率的提升,就要结合当前机械专业就业现状,采取科学的方法优化调整。

1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中职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主要承担着培养生产一线实用人才的重任,中职机械专业的学生大多会在毕业后进入到企业参加工作,而对近几年机械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整体上呈现“就业率高、成功率低”的情况[1]。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前都会进入到企业定岗实习,同时学生在择业前也会进入到人力资源市场自主择业,学校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专业、个体状况,推荐相应的工作,因此,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都可以快速的参加到工作岗位。但是学生就业率高并不代表着其就业已经成功,很多学生在企业工作后,当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工作环境、工作过程、薪资待遇等情况后,部分学生会产生工作实际与预期相差比较大的情况,这时学生就可能离职,只有一部分学生能真正的在相应企业坚持工作。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1)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比较大,而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学生的这种期望。中职学生的社会阅历相对比较少,对社会了解不全面,认为自己在获得毕业证及其他相关证书以后,在企业中就可以找到与自己期望对应的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而当学生真正参加工作后,才会发现自己的工作环境、待遇等方面与预期存在很大差距,学生难免会产生比较失落心理,从而选择离职,然后再就业,情况严重的会出现循环就业现象,这必然会削弱学生的就业质量。2)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中职机械专业学生的教学起点相对较低,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很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到位,当学生进入到企业后,很难胜任工作岗位,只能做一些基础性、没有任何挑战的工作,从而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2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策略

阅读全文

职业教育机械专业教学浅论

摘要:近些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速,规模及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作为机械专业教师,我们应该以教学内容、教学设施以及教学师资等为切入点,探讨目前职业教育中机械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改革策略,希望为行业内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原有产业升级改造成为今后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机械专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与基础,增加机械专业的可行性教育,改革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加快发展我国制造行业的重要保障。尤其是我国对于制造业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只有不断提供优秀人才才能满足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国外制造业强国相比,我国不仅在工业水平上还存在差距,教育教学领域的差距同样不小,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发现自身问题,加快改革,让学校与社会要求统一起来,把企业的理念引入日常教学,才能让这一专业的学生学到与实际接轨的专业知识。

一、职业教育中机械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专业教学内容落后

随着国际社会对机械自动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机械专业的发展也可谓是日新月异。但是与行业发展不匹配的是,现在职业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大多基于过去十年前的老教材版本,很多教材中所采用的标准早已经过时,在具体操作技术上也多是电气焊、车工等老旧技术,与现在社会所流行的制造业相比发展严重落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到一些老旧的小型工厂,一旦到了大型的现代化企业中则无所适从,更别提与时代接轨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机械专业教学内容已经严重落伍、掉队,对新研制的设备产品知之甚少,没有及时跟进科技的发展脚步。

(二)教学设施、设备数量不足

阅读全文

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能力

摘要:

高职院校为我国的发展建设输送了大量的职业技能强的综合型人才,所以高职要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加以重视。本文针对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能力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传统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的改革,重新拟定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标准分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方案给出了指导与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工学课程;能力探析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各项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众多的实践活动中对个人的职业能力进行多次训练,以便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素养有整体性的提升。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授课当中,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皆是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的。所以,对相关职业活动进行开发的课程是将课程实施改革的关键任务。高职院校实施的职业能力培养要紧紧跟随我国教育部门制定的培养方向,将其视为改革的重要指导依据。

一传统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该专业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连接非常紧密。该项专业以往的专业课程有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等众多课程,在传统的授课当中,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实践性:以往的授课形式有些过于注重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没有较多的亲自动手实践机会,对于知识在实践应用的要点不能很好的有所把控,使该专业的学生更多的只会理论研讨,没有实际操作的能力。(二)教学形式没有创新性:该项专业所设置的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比较枯燥[1]。如果教师一味的应用传统的授课形式,不能将对教育教学的手段进行创新,学生会对知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导致教学的质量有所下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