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绩效预算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探讨
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改革也不断的深入,所以预算绩效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也是必然的趋势。本文就预算绩效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对预算绩效改革的脚步加快,而且我国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应对绩效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要适应预算绩效管理。但是绩效管理工作涉及的方面很多,是一项比较庞大的工程,这项工程的进行不仅涉及到财政资金的分配,还有运行方式和人员思想的改变。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一是绩效管理理念的树立。预算绩效管理是我国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方向,也是公共管理的一项举措。政府可以利用媒体进行预算管理工作的宣传,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还可以更新宣传的方式,还可以举行各种活动,将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工作深入人心,扫清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思想障碍。二是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绩效管理改革工作必须要有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以组织建设为基础,这样绩效管理改革才能有序的进行。而且在改革中要首先对制度进行改革,对预算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也要进行记录,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有针对性,保证改革工作的进行。而且对预算管理改革工作还有建立技术体系,绩效管理体系要有技术支撑,这样预算绩效改革工作也能更规范的进行。三是绩效评价机制的完善。评价机制的建立是为了促进绩效管理改革,使绩效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而且还可以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效率。绩效管理工作需要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开展可以从财务管理重点项目和民生问题进行。而且对绩效管理工作还要注意目标的分配,相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为预算绩效管理的高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绩效评价结构也要进行应用,这是评价的意义,而且对评价也要进行分析,若是存在问题也要及时的调整。
二、预算绩效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绩效管理的范围不够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并不够大,有些问题并不在其管理范围内,而且管理工作很多的职能都没有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主要就是预算,但是很多预算绩效管理并没有实现,其应用的范围很小,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其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2.预算资金的不充足。项目的实施前提就是资金支持,若是没有资金的支持项目就无法进行,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更多的项目参与绩效管理才能得到更多的资金。现在我国的绩效管理中还是存在资金欠缺的问题。根据2013年的数据,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资金已经有提升,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预算绩效资金还是不够的。3.基础工作未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还需要将基础工作完善,基础工作是预算进行的关键,很多人对基础工作不是很多了解,这也是由于其宣传并不多,所以人们对这项工作比较陌生。但是这项工作还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没有及时的发现问题,所以这项工作进行的比较缓慢。4.改革进度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的存在很多的不足,这是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但是在改革中,我国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改革进程很慢,我国的创新能力不足,所以其改革的速度并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要正视,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5.没有有效的利用财务管理工作。在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对财政资金和资源的利用都比较低,而且利用的也都不是很合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但是目前其并没有履行好这一职责。利用财务管理可以有效的实现对资源和资金的利用,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这也可以使财务管理发挥其职能。
医院预算绩效管理浅析
一、新颖的绩效管控
医院现有的会计规制,把预算类及财务类的两种数据,整合在了会计体系这个架构内。在这样的状态下,医院要制备出精准的收支表,并制备特有的成本报表。这就融汇了财务管控及预算管控两个层级内的目标,搭建出了独有的双基础。医改带有的中心,会从旧有的基层医疗,移转至各类别的公立医院。各类别的公立医院,要改造陈旧的以药补医。现今框架下的次均费用,要整合起总费用带有的增长率、特有的住院日、特有的药占比,共同归整到医院现有的管控目标以内,被看成绩效查验用到的侧重依托。
二、可用的绩效规制
(一)明晰主体及对象
各类别的医院,要接纳全面框架下的预算规制,就应明晰特有的部门责任,建构出必备的职责中心。把这样的中心,看成主体;把现有的核算,看成预算用到的根基。微观层级内的管理,要能维护好院内既有的资金安全,创设出最适宜的运用路径。现有的财务规制,涵盖了各类别部门配有的管控职责,并分出了预算环节,以便搭配好这些职责。把每一层级内的审核,看成管控用到的主线,以便明晰多样部门搭配着的职责。现有的考核对象,归属于院内多层级的单位,以及关联着的个体。依循财务收支这样的预算主线,可把院内涵盖着的既有科室,都归整到预算架构以内。
(二)制备出适宜指标
预算框架下的绩效管理,要分出多样职责,分出可被管控的、不可被管控的多样要素。这样做,可增添现有的节支认识,指引院内职员,依循既有的目标,去制备好特有的预算方案。各类别的医院,可分出层级,以便设定出可用的考核指标。在这之中,第一层级内的指标,应折射出很重大的院内经营状态,衔接起带有侧重价值的那些指标;第二层级内的指标,应折射出科室现有的执行状态、管控成本的现有状态。临床类及医技类的特有科室,要同时制备出关涉到成本、关涉到收入的独特指标;医辅类及行政类的特有科室,可以只制备出成本标准。条件许可时,还可把既有的指标,细分出第三个层级内的指标。医院含有的成本中心,主要考量特有的责任成本。把制备出来的实绩报告,当成依凭,去考量实际数值与既有预算数值涵盖着的差别。这样的责任成本,涵盖了精准的节约数额、缩减后的数额、成本现有的降低率。医院含有的收益中心,主要考量贡献带有的毛益率。在各类别的临床科室,要考量特有的KPI。医院含有的投资中心,要考量到成本及关联的结余,还要考量到投资涵盖着的报酬率。
绩效预算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各部门面临着职能转型和服务水平提升的迫切要求,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加,这些变化对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需要逐步变革预算管理模式,在预算管理中融入内部控制和绩效管理念,创新新机制将三者有机结合,相互倚仗,相互督促,形成约束有力的新预算管理机制,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推进合法有效使用财政资金,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绩效;策略
引言
在全新的发展背景下,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自身战略创新管理方式,提升内控、绩效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营造重视内控、绩效的外部文化氛围和环境,加大对预算绩效和内控的重视力度。通过分析当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探索创新管理模式的新思路,以保障各类目标的如期实现。
一、预算管理缺陷问题分析
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控制业务,贯穿于预算单位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各项监管活动中,预算管理缺乏精细化、流程化,各环节隐匿的问题未被关注,会降低预算管理水平,造成资金的浪费。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1)传统预算管理模式不科学,科学的决策、制衡机制不健全,信息公开流于形式,预算与执行脱节,预算执行随意,刚性不足,资金使用用效率低下,缺乏有力监督。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探究
财政部日前印发《中央部门项目支出核心绩效目标和指标设置及取值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抓住绩效目标和指标设置这一主线,强化了预算编制的具体指导,明确了成本、质量和效益指标等要求,引入了物有所值的绩效理念,拉开了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序幕。
一、直面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现存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绩效目标和指标标准化建设,我国已经基本铺就了预算绩效管理的“高速公路”,但绩效指标“三化”现象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求的矛盾依旧突出。当前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中存在成本指标“虚化”、质量指标与公共服务标准联系“弱化”、效益指标“软化”等现象,有些项目的成本、质量和效益信息没有实质性进入绩效目标管理体系,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所要求的加强资源统筹、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优化支出结构等已经不相适应,亟须提质增效。《指引》直面这一问题,将成本指标升级为一级指标,明确提出“绩效指标包括成本指标、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四类一级指标”。同时要求,“对于具备条件的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效益指标,应尽可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在予以货币化等量化反映的基础上,转列为经济效益指标,以便于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比较”。这为解决绩效指标“三化”现象,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二、推动绩效理念从强调产出效果向物有所值深化
绩效目标管理贯穿预算绩效管理始终。绩效目标的设定反映绩效理念,对于绩效信息展示的完整性及绩效结果运用都有重要影响。目前,一些项目绩效管理理念中存在重合规审查和达标考核的倾向。绩效目标申报表设定产出和效果,绩效运行监控和绩效自评采用对照法,在成本指标“虚化”、质量指标“弱化”和效益指标“软化”的情形下,绩效自评质量难以获得实质性提升。重点绩效评价从决策、管理、产出和效果四个维度分别进行评价,评价侧重合规审查和达标考核,在成本效益等绩效信息缺席的前提下,经过程序化的“评价训练”,往往出现重点评价“80分现象”,制约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绩效理念重“分”轻“合”:将决策、过程、产出和效益进行单独分析,削弱了从目标、资源、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转换等方面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综合分析,即分析资源向投入转换的经济性、投入向产出转换的效率性、产出向成果转换的效益性等。归根结底,是分析财政资金全生命周期两端的投入产出比的成本效益比。这种重视综合分析的绩效理念就是物有所值的绩效理念,不仅强调产出和效果,更强调成本效益,即达到相同的产出和效益,成本和投入相对低的项目无疑绩效更好。《指引》通过重新设定绩效指标,明确“对于设置成本指标的项目,成本指标占20%”,这一举措为物有所值绩效理念的落地奠定了基础。
三、强调成本效益成为重要政策取向
近年来,强调成本效益已成为全过程预算管理的重要政策取向。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要求,“决策承办单位根据需要对决策事项涉及的人财物投入、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成本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进行分析预测。”2019年12月,财政部印发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明确了成本信息对绩效评价的支撑。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研究开展成本——效益分析,为优化预算编制提供依据”。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运用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研究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20年中央决算草案审查结果的报告》要求“探索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提高绩效评价质量。”《指引》突出了成本指标和效益计量,明确了绩效指标设置思路、突出了指标设置原则、规范了绩效指标类型和设置要求、细化了绩效指标的具体编制方法,为落实上述一系列要求提供了技术支撑。
PPP绩效考核和预算绩效管理探究
摘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治理绩效的重要内容。2020年,财政部的财金〔2020〕13号文件,标志着从实操层面将PPP正式纳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轨道。本文就PPP绩效考核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并轨”的历程、前提进行分析,并对PPP绩效理念和绩效治理模式进行政策反思。
关键词:PPP绩效考核;预算绩效管理;政策反思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治理绩效的重要内容。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提出构建和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管理体系。作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重大支出项目,PPP项目被纳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政策范围。2020年3月,财政部财金〔2020〕13号文件,标志着从实操层面将PPP正式纳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轨道,也意味着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覆盖”实操领域再下一城。
一、发展轨迹:从政策历程看两者“并轨”
自2014年PPP模式开始推广运用以来,“注重绩效”系PPP与其他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方式的重要区别之一。财政部的一系列文件均体现绩效管理的理念。即使到财金〔2019〕10号文,仍然强调PPP项目应“建立完全与项目产出绩效相挂钩的付费机制”。可以发现,此前文件均着重于绩效考核与PPP项目付费挂钩,即视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的质量和效率状况,决定政府向项目公司/社会资本方支付的对价,而很少涉及实施机构在申请和使用该项资金时的绩效问题。预算绩效管理并非是近年来出现的全新事物,自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共中央便提出了“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要求。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2018年9月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旨在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改变预算资金分配的固化格局,对“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出具体要求。尽管财预〔2020〕10号文提出PPP项目可参照该文件执行,明确项目绩效评价的实操问题,但该文件系对财预〔2011〕285号文件的修订,主要集中于绩效评价环节,并未包括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等环节,且未解决PPP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诸多“不兼容”问题。财金〔2020〕13号文全面落实了新时期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就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开展的绩效目标和指标管理、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等项目管理活动进行详细规定,从全流程各环节接轨预算绩效管理。至此,PPP项目绩效管理在实操层面正式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并轨”。
二、并轨前提:破解五个“不兼容”问题
从实操层面来看,财金〔2020〕13号文的,实际上促成了PPP绩效考核向PPP绩效管理的惊险一跃,但仍需要思考:为什么此前“主流观点”认为两者有很大区别?为什么仅将PPP绩效考核结果理解为向项目公司/社会资本方付费的依据?在“并轨”之前为何仅将项目公司/社会资本方作为PPP绩效考核对象?为什么有些观点认为“PPP绩效考核”变为“PPP绩效管理”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PP项目合同的执行?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问题主要产生于PPP绩效考核和预算绩效管理之间的“不兼容”。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思考
[摘要]随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颁布,预算绩效管理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与此同时,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成效缓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内部管理水平的好坏程度直接影响着自身能否稳定健康地发展。预算绩效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找到并解决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保证高校稳定发展的必要途径。文章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阐明了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有效地提高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预算;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评价
党的报告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也为预算绩效管理指明了发展方向。预算绩效是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编制和管理体制[1](P21-22)。预算绩效管理为资源分配的优化、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绩效评价存在本质的差别,预算绩效管理强调的是从预算编制的开始到年终决算的整个过程中,全程进行管理;预算绩效评价是在年终决算时进行的事后评价。预算绩效管理近年来不断推进,正在逐步深入各个高校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高校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一、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完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
对于高校来说,其组成结构复杂,并且在其运营中,除了要保证正常运作以外,还要满足办学规模的扩张需求,预算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预算管理的有效程度决定了高校能否稳健发展的程度。预算管理不仅要满足学校方方面面的需求,还要以结果为导向,以效益为指标,在充分衡量资金使用效率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水平,平衡内部与外部各种影响因素,保证资源配置,保持学校稳健发展。绩效预算这一预算模式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的模式,国外高校已经采用[2](P85-87)。我国高校预算运用的是零基预算模式,这一模式在日常运行中不仅轻视了成本的核算,还缺少了效益观念,在只重视投入的同时对于结果和产出缺乏重视,这就导致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过低,预算管理水平无法提高。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公共财政资金,这就更需要统筹考虑,提升预算管理水平。要想提升预算管理水平,高校需要改变现行的预算模式,要建立以结果为导向、以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价为核心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3](P59)。
(二)有利于高校优化资源配置
科研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讨
摘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不断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本文根据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提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路,以期加强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科学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思路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预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首次修订时提出预算编制要“讲求绩效”,将“提高预算绩效”列入预算草案及预算执行情况审查结果的报告内容中,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部署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并明确“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使财政资金花得其所、用得安全。加强扶贫资金绩效管理;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得到前所未有地重视,预算绩效管理的加强,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科研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骨干力量,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对构建全新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研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科研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既是单位预算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单位良性循环、有序健康发展的前提保障。
(一)有助于提高单位整体绩效水平。科研事业单位将预算收支全部纳入绩效管理,围绕单位科技创新的职责,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衡量科研单位整体及科研业务的实施效果,评价结果与后续的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相挂钩,不但有助于发现单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和调整,也有利于挖掘单位的优势,不断强化和提升,从而提高单位的整体绩效水平。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成效
一、盐湖区近几年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打好一个基础,做实“三项工作”
2013年至今,盐湖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主要重心是结合盐湖区实际情况,着力打好绩效管理的工作基础,完善绩效管理支撑体系,做实了三项基础工作:制度建设、“五个智库”建设、绩效氛围建设。一是领导狠抓落实,健全管理体制。2013年以来,盐湖区区长王吉敏曾多次在会议和调研中指出要进一步推进盐湖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盐湖区财政局局长吴建创同志牵头就绩效管理工作在局内多次展开了研讨会,制定了绩效管理工作职责及工作流程,并相继出台了《盐湖区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案》、《盐湖区财政局预算绩效管理内部工作规程》、《盐湖区财政局预算绩效管理暂行办法》及《关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意见》四个文件,完善了各相关制度办法,拟定了绩效管理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为绩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013年12月盐湖区财政局正式成立了预算绩效管理股,抽调了局里相关业务人员,专门负责绩效管理工作,为绩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统筹规划设计,建立“五个智库”。2013年至今,盐湖区财政局按照省财政厅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要求,对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了系统研究,努力破解绩效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难题,建立了具有盐湖特色的“五个智库”即:“指标库”、“范本库”、“专家库”、“中介库”、“项目库”。“指标库”涵盖了11个类别的指标体系,并且把绩效指标明细到了二、三级指标。从8个方面完善绩效评价工作相关文书的文档格式及内容构件,建立了“范本库”,提升了预算绩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夯实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基础。“中介库”收录中介机构130余家,“专家库”收录专家300余位。盐湖区财政局截止目前已将有关财政支出268个项目纳入“项目库”的管理范围,实行跟踪式绩效监管。三是开展业务培训,加大宣传力度。2013年以来,盐湖区财政局按照“以业务工作为主体,以培训和宣传为两翼”的工作思路,在会计培训会、绩效联席会等会议上,先后多次开展绩效管理的培训宣传工作。另外,盐湖区财政局通过简报、新闻等形式,积极宣传绩效管理工作,为营造良好的绩效氛围,强化绩效理念打下基础。
(二)落实一个根本,突出“三个加大”
2013年以来,盐湖财政本着落实“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这一根本,着力提升财政资金绩效,切实做到“三个加大”:加大绩效目标的管理、加大绩效评价的范围、加大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一是实现财政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全覆盖。盐湖区财政局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编制预算时,要求各预算单位在申请项目资金时就提出项目资金使用应达到的绩效目标并在年终或项目结束后,展开绩效自评。连续两年将区级财政项目资金全部纳入绩效管理的范围,在全市率先实现财政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全覆盖。二是全面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为了统筹安排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抓好绩效重点评价工作,每年4月左右,盐湖区财政局都会组织召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联席会,对绩效评价工作进行统一安排与部署,将社会较为关注的民生项目列入本年度绩效重点项目评价年度工作计划。从2014年起,盐湖区财政更是积极探索预算项目事前评价,进一步尝试对部门整体支出综合评价。另外,自2013年起每年年底,盐湖区财政局都要对本年财政支出纳入绩效管理的项目全面开展绩效自评工作;并对50万元以上项目的绩效自评报告展开抽查复核工作。三是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是绩效管理工作实施的根本保证,也是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为此,盐湖区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明确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操作流程和实施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盐湖区财政局及时将绩效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预算单位,并要求预算单位填报反馈书及整改报告,并将其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相结合,作为下年安排预算的参照,进一步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绩效。
(三)围绕一个中心,推进三个公开
2014年以来,盐湖区财政局围绕“阳光财政”这一中心,积极构建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制度,2014年已将财政重点评价及整体支出的评价结果在财政内部全面公开,今后将进一步在政府内部全面公开并逐步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